第一篇 皇帝的家事 第12章光緒的京劇大批判

京劇成為戰鬥的武器,在人們的記憶中,好像應該是革命年代的事情。從延安平劇院的《打漁殺家》到八個樣板戲,京劇一直在戰鬥。「文革」是京劇戰鬥的高峰,其間,關在牛棚裡的人挨打,據說經常伴隨著樣板戲的樂曲。打手一邊抽人,一邊哼著「誓把反動派消滅光」的唱段。當然,除了這樣的革命時期,按正常人的思維,戲劇原本就是一種娛樂形式。聽戲的人無論開懷大笑,還是涕淚交流,過後都是放鬆。聽戲嘛,沒有人想的是添堵。

不過,所謂革命,也不過就是人的一種非常時期。人這種動物,每每過一陣子正常日子,就會轉到非常時期去,沒有革命的年月也是這樣。到了非常時期,則必有非常之事,京劇這種原本找樂的玩意,還是可能被當成武器來整人的。晚清從戊戌變法到庚子鬧義和團這段時期,舉國上下,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有點不正常。戊戌變法,原本是為了求富強,緩解亡國危機。但是還沒怎麼變呢,擔心失去權力的西太后衝鋒在先,不樂意變化的頑固派起哄在後,以殺掉六君子、帝后母子翻臉為標誌,一個變法改革的中國,突然間翻作倒退保守封閉的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從頤和園衝出來發動政變的西太后葉赫那拉氏,當然不肯承認自己從後台跳到前台,僅僅是為了自家的權力,反而固執地相信她之所為,就是因為光緒皇帝的忤逆不孝。不由分說,將維新派兵圍頤和園的圖謀,安到並不知情的光緒頭上。按照這個道理,她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將光緒攆到中南海的瀛台,讓他日日以淚洗面,對著湖面發呆。

其實,當日譚嗣同遊說袁世凱兵圍頤和園,根本沒有告知光緒。而光緒此前所謂的密詔,只是讓臣子們想個辦法,能不能既安撫了太后,又能讓變法繼續下去。而光緒此舉,原本就是西太后給逼的,變法變到後來,怎麼做都挨罵,罵得光緒已經沒辦法再幹什麼了,這才急的。而這樣的罵,固然有頑固派背後拱火的原因,也無非是西太后這個老太婆在後台坐久了,對失去權勢的一種擔心和焦慮的折射。政變之後,如果西太后想要查清事情真相,一點都不難,查一下檔案,問一下自己佈置在宮裡的耳目即可。可是,這個老太婆就寧願這樣糊塗著,不由分說,屎盆子就光當扣在光緒腦袋上,而光緒按禮數又不可能辯解,也不敢辯解。其他的人,也不便或者不敢多嘴。西太后是個明白人,如果拋開個人權勢的緣故,讓她捫心自問,她其實明白箇中的道理究竟是怎樣的。但是,當時的她就不樂意這樣想,一定要把光緒忤逆不孝的罪名釘死在自己的心裡才舒坦。這樣,她出來政變,再度訓政,才有道理,也就是說,她才能心安理得。她的憤怒,其實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必須不斷加強,不斷憤怒,安慰劑才能很好地起作用。

政變發生不久,就趕上光緒的生日,萬歲爺的千秋節,按道理該大肆慶賀一番,但是偏偏趕上這個點,光緒的好日子就變成了他的磨難。當然,光緒雖然成了事實上的囚徒,但規矩還不能不遵守,生日還得慶賀,該吃飯得吃飯,該唱戲得唱戲。只是,進宮供奉的藝人們突然發現,千秋節演戲的戲碼有點怪,不演慣常的喜慶劇目,重頭戲居然是《白帝城》。《白帝城》演的是劉備被火燒連營兵敗夷陵,客死在白帝城的事兒,滿台的白盔白甲白幔帳,喪氣極了。一個皇帝的生日,去演另一個皇帝的死日,明擺著是要噁心現在的這個皇帝。但是,西太后老佛爺定的戲碼,誰敢不演?演完之後,領賞的主角譚鑫培下來,感覺到了有點不對,拚命地給西太后和光緒皇帝磕頭,磕得頭皮都出了血。後來他說,他這樣做,意思就是讓太后放過萬歲爺。西太后沒有怪罪這個小叫天,但也沒有放過光緒。這段時間,宮裡最愛的另一齣戲是《打龍袍》,這是一出公案戲,前提是荒誕不經的宋朝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說的是包公陳州放糧歸來,發現了當今皇上的親娘,後來幾經周折,皇帝和真太后母子相認,皇帝的真娘為了懲罰如此長時間不識親娘的兒子,要包公對皇帝施刑,最後是以龍袍代替。這個戲也是演給光緒看的,一邊看,西太后還一邊大聲嘀咕,這樣不孝的兒子,漫說打龍袍,就是打皇帝本人也是對的。看完,還要求光緒表態:這戲怎麼樣?當今之世,有誰可以做包公啊?云云。光緒只能面紅耳赤,支支吾吾說道:戲演得好。西太后冷笑一聲:好,我看未必好吧?

被關到瀛台的光緒,實際上成了囚徒。衣食不周也許不至於,但孤獨絕望肯定是免不了的。但是做了高級囚徒,自殺的可能性是沒有的,日子只好這樣挨下來。但是,餘怒未消的西太后卻還不解氣,尤其是她要廢掉光緒的圖謀,既受阻於封疆大吏,也不容於西方公使之後,這個氣就更大了。

庚子年是鬧義和團的年份,義和團能有這麼大氣候,繞著彎說,與西太后跟光緒慪氣也有關係。無非就是因為西太后和頑固派大臣,想借助義和團傳說中的刀槍不入的法術,來抗衡西方列強。此時的光緒雖然已經成了朝堂上的擺設和瀛台的囚徒,但面對群魔亂舞的政局,還是盡可能表現出應該表達的抗議,不同意攻打使館,不同意對西方十一國宣戰。這樣一來,兒子已經成為大阿哥(皇儲)的端郡王載漪跳得更高,打出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即光緒皇帝、李鴻章和奕劻,還有眾多他看不上眼的大臣)的口號,還帶著義和團闖宮。要不是西太后不想這樣公然把光緒殺掉,光緒的腦袋還真就懸了。此時,西太后對光緒的迫害也公然升級。演戲就不演《白帝城》,也不演《打龍袍》了,因為這樣的戲對皇帝還是太客氣了。現在直接演《天雷報》,一個不孝之子,不孝敬爹娘,只奉承老婆,最後雷公把不孝之子劈死的故事。不消說,指桑罵槐已經不解氣了,現在幾乎就等於撕破臉皮公開詛咒了。就這樣,每次演戲,光緒都得乖乖地陪著,演完了,還要被逼著發表觀後感言。就這樣,西太后還嫌不過癮。昇平署留下的檔案中,關於庚子年的《天雷報》演出,老佛爺特意傳旨,要演員們演的時候加五個雷公、五個閃電(都是人扮演的),狠狠地劈。此外還改劇情,不孝子張繼保死後,魂見雷祖,要打八十杖,然後變成小花臉(丑角)。為了使雷祖看起來像青天大老爺,給他添開道鑼、旗牌各四個,中軍一名。這樣的改法,意思不僅要光緒這個「不孝子」生時挨雷劈,死後還得接受審判,一頓飽打。第二個月之後,再演《天雷報》,又降旨添風伯、雨師。總之,這齣戲變成了一場更為聲勢浩大的批判會,天雷滾滾,風雨大作。

天上的天雷沒有真的滾滾而來,人間的雷聲可是來了。在這樣步步升級的京劇大批判中,義和團鬧得越來越凶,圍攻使館,圍攻西什庫教堂,全城到處是槍炮聲、喊殺聲。直到八國聯軍進城,北京城四面炮聲大作,西太后連忙讓地方官準備車馬,還沒來得及準備周全,就換上便衣倉皇北顧。臨走,還沒忘了把那個她眼裡教唆丈夫不孝敬婆婆的妖精媳婦珍妃,給推到井裡淹死。此番逃難,西太后母子一路忍饑挨餓,驚恐萬狀。京劇大批判,到此結束。等西太后後來回北京,這樣譏諷嘲弄詛咒光緒的戲就不演了。八國聯軍用槍炮教育了葉赫那拉氏,是她自己錯了,錯得離譜,而光緒皇帝是對的。

人世間的生活,無非就是飲食男女,吃喝玩樂,人們本質上都是要過日子的。演戲也好,聽戲也罷,都是過日子的一部分。過日子難免牙齒碰舌頭,人與人之間蹭出點火星也難免。但是,把過日子變成人與人的戰爭,把原本過日子的玩意變成戰爭的利器,說到底是違反人性的。試圖這樣操練的人,儘管是一位特別有權勢的女人,但結果依然非常糟,禍害了別個,也禍害了自己。

《再談國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