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青銅器中凝結的精神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所謂青銅時代的說法,它指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青銅工具和兵器的歷史時代。中國的青銅時代大致從公元前4000年開始,前後持續一千五百多年時間,也就是夏、商、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這一時代裡,中國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在世界上佔有重要位置。大量出土的青銅器物,不僅有豐富的政治和宗教內涵,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神秘的禮器:大盂鼎

大盂鼎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它是西周康王時期的作品,距今大約有三千多年。這是一件祭祀所用的鼎器,鼎呈圓形,立耳,深腹,三足。鼎高一米多,體量巨大,體現出那個時代鼎器威嚴端莊、渾穆凝重的特點。

商周時期,握有權力的人,熱衷於鑄造莊嚴巨大的青銅器,將它作為國家的禮器、權力的象徵。那時常常將青銅器和權威等同起來,一個當權者,為了宣示自己的權威,常常要給臣子門派送青銅器,所以,青銅器又是一種榮耀的象徵。

大盂鼎   西周

大盂鼎也是如此,內側的銘文正說明這一點。這裡一共有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見。內容是周康王告誡要出征的將領盂,讓他記住商代滅亡的鑒戒,尤其告誡他不要酗酒。鼎在這裡明顯起到了傳遞權威的作用。

正因為把青銅器作為國家禮器和權威象徵,所以在製作上,力求端正、莊嚴、肅穆,體現出不可抗拒的威權。人們一接觸大盂鼎,就可感受到它巨大體量所體現出的威嚴感,那種不可違逆的氣度。

商代青銅器,為了追求莊嚴而過於方正,而大盂鼎在渾穆莊嚴之外,又多了圓潤流暢、典雅秀美的特點,使人感到一種嫵媚,這是歷來人們談到它時所交口稱譽的。

大盂鼎器的口沿下和三隻足上都有紋飾,這是一種獸面紋,又稱饕餮紋。紋飾只有面部,沒有身體,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這種紋飾在商周青銅器中非常普遍,是傳說中一種怪獸的面形,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頭和嘴,十分貪吃,它是貪慾的象徵。但為什麼將如此兇猛且又貪婪的形象作為青銅禮器的代表性紋飾?現在雖然尚不能知道確切的原因,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以凶制凶,辟除邪惡,二是強調統治者不可抗拒的權威。

飛旋的精神: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是中國上古青銅藝術的傑作,以其造型獨特、製作精工而享有盛譽,被視為春秋中後期中國青銅藝術的代表。蓮鶴方壺為一對,二壺體態相似。

這對青銅寶器一改西周之前青銅器的渾穆風格,輕盈而秀美,優雅中不乏親切。雕刻也非常精工,線條流暢,在繁複的造型中,又不失簡淡。壺呈扁方形,體態修長,清秀而雅致。

伯各卣   西周早期

方壺的頸部稍細,四面雕有龍獸。壺的腹部以下,略鼓起,四個角落都刻有一神獸,而圈足下則有兩隻怪獸,托起方壺。壺蓋作蓮花形,立雕雙層蓮瓣,向四周綻放,烘托出全壺的中心,那只翹首展翅的仙鶴。

這只鶴帶著整個方壺作飛動之態。鼎的笨重與鶴的輕盈,鼎全身奇詭的花紋與鶴的清新俊逸,構成了奇妙的關係。壺身力重而下沉,體積很大,而雕刻者力求展示向上飛旋的態勢。

蓮鶴方壺   春秋

觀察它的細部雕刻,似乎整個鼎器都插上了翅膀。壺上纖纖的仙鶴躊躇滿志,躍躍欲飛;底座的兩隻怪獸,身體彎曲,長長的尾巴蜷曲而抖動,將方壺凌空托起;頸部的飛龍和腹部下雕刻的小龍,一個個都作游移攀緣之態;壺身的一些不知名的怪獸,頂端分叉,肩膀處生有翅膀,長尾上卷,如同要飛到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蓮花花瓣作綻開之態,既有烘托飛鶴之意,又有一種張勢,如一片天上的祥雲,它是帶動畫面飛旋的根本因素。

西周之前的鼎器多強調其沉穩和凝重,即所謂「鼎重」,而這對寶物卻突破了這一傳統範式,顯得輕盈而靈動,反映了展翅欲飛的時代精神。

這件作品的青銅雕刻技術也受到廣泛稱道。它在製作工藝上,採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等多種雕刻方法,如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從方壺的焊接工藝看,它通過在模型中預制零件,再與整體合鑄,將這一在商代就已出現的工藝推向了更成熟的境地。如壺蓋的蓮鶴鑄在一塊平板上,可以單獨取下。二十片蓮花瓣先行預鑄,再與蓋的主體鑄在一起。

速度的魅力: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中國雕塑史上的不朽之作。這座青銅奔馬雕塑,為東漢時期的作品,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這是一匹駿馬奔馳的雕像。馬為中國早期雕塑中的重要題材,秦始皇兵馬俑就有千餘座馬的雕塑。這座雕像的特殊之處,正在於它的重點並不是表現馬,馬只是它借用的一個道具,它要表現的是飛動之勢。

這匹青銅奔馬,展示的正是速度的魅力。馬奔跑起來,就像騰入半空,所以中國古代有天馬行空的說法。按照一般的方法,一匹飛奔的天馬,風馳電掣,如果突出它的快,可以在它的腳下襯以雲霓,以表示它在空中飛行。但馬踏飛燕的創作者突發奇想,攜來一隻小小的飛鳥,與駿馬一道在天上飛行,馬碩大的身軀和飛鳥的體態奇妙地結合在一起。馬昂首嘶鳴,鼻翼張開,兩耳翹起,雙目怒張。身體部分鬃毛豎起,馬尾高揚,全身的肌肉圓勁有力,腹部因奔跑而收縮。三足騰空,其中一隻腳下,正有一隻飛鳥,矯健的飛鳥回首驚視,翅翼展開,也作疾飛之態。

馬踏飛燕   東漢

這只飛鳥,一般稱作燕子。經有的古動物學家研究,認為它是隼科中的燕隼,飛行極為疾速。依通常之理,燕隼應該飛在馬的上面,現在把燕隼置於馬的足下,說明馬的速度超過了燕隼。李白《天馬歌》寫天馬的騰空之勢時說:「回頭笑紫燕,但覺爾輩愚。」一語雙關,頗合這裡的意思。這件藝術品被今人稱為「馬踏飛燕」,「踏」並非是對燕隼的踩踏,而是對燕隼速度的超越。

如此表現馬的速度,並不僅僅在於刻畫一匹快馬,而是張揚一種精神。速度帶來飛旋,在飛旋中產生凌虛入空、激昂蹈厲的精神,使人超越實在的世界,產生與天同行、讓生命飛舞的意志,是這件藝術品至今受到人們喜愛的根本原因。

蜀國的祭器:三星堆青銅器

1980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引起了世界的轟動。出土文物中包括大量的青銅器。時間至少在三千年以上。這些屬於古代蜀國的青銅器,形式多樣,其中有人頭像、立人像、跪坐人像、獸面具,又有罍、尊、盤、戈等器具,還有大量的裝飾品,包括銅鳥、神樹、銅鹿和其他動物類頭像等。

這些青銅器主要是宗教祭祀用品,反映出三千多年前蜀地濃厚的宗教氛圍。其中人像與中原出土的有較大區別,給人印象深刻的是,表現人物眼睛的青銅器很多,有些青銅器就是人物臉部的誇張造型,如同面具,碩大的臉部中,有兩隻突出的眼睛,眼球呈圓形,幾乎要暴出,直愣愣地瞪著。這些特別的圖形引起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一般認為,這些眼睛突出的人像面具,正是蜀國開國君主蠶叢的神像。有記載說,蠶叢就長得眼睛突出。

三星堆   青銅立人

這裡出土的高2.62米、重180多公斤的巨型青銅立人像,是中國早期青銅器中罕見的全身青銅人像。人像頭上有冠,面部誇張,眼睛突出,耳朵懸垂,穿著左衽長袍,衣服有三層,手臂平抬,腳下佩戴腳鐲,顯得威武高大,又很神秘。人像比真人高大,誇張的意味濃厚,顯然是宗教祭祀的神像,也當是蜀國的開國君主蠶叢。

青銅神樹是三星堆出土青銅器中最為別緻的雕刻。這件藝術品有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樹上共有九隻鳥兒棲息,鳥兒長喙大眼,張翅欲飛;樹枝上懸掛著二十七個果子,樹旁有一條婉轉的龍,攀附著樹枝往下游動。主幹直立,樹枝婉轉曲折。這件精緻的雕刻很有藝術感染力,反映了當時蜀地高超的青銅鑄造水平。

三星堆   神鳥

《中國文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