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風情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的一幅繪畫,創作時代距今近九百年,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是北宋末年一位名叫張擇端的宮廷畫家。作品完成之後,由當朝君主宋徽宗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有關這件寶物的流傳,可以寫成長長的故事。這幅作品本為北宋宮廷收藏。金人攻下北宋都城,也洗劫了宮中的一切,《清明上河圖》被金人掠去,後流落民間。蒙古人建立元朝政權之後,《清明上河圖》被擄進宮中。宮中有一個裝裱匠,識得這件寶物,竟然使了調包計,用一個臨摹本把真本偷換出宮。從元到明代的百餘年時間中,它輾轉於收藏家、古董商人和文士之間,一直到明代後期第三次入宮。到宮中不久,又被一個懂書畫的太監盜走。經過了多次轉手買賣,大致到19世紀的初葉,歸清代宮廷收藏。這是它第四次進宮。辛亥革命之後,末代皇帝溥儀將它帶出宮。開始存放在天津,後偽滿政權成立,就帶到長春。偽滿政權滅亡後,溥儀正準備將它帶到日本時,被截回,後交給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它第五次進入紫禁城。

五進紫禁城的傳奇經歷,更增加了這幅作品的吸引力。它在流傳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的摹本。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摹本有三十件之多。其中一件摹本還騙過了酷愛藝術的乾隆皇帝,乾隆將這件摹本定為真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大量摹本的出現,也從側面說明這件寶物的不凡價值。

這是怎樣一件作品呢?

汴河兩岸的風情長卷

這是一幅五米多的長卷,採用的是中國繪畫手卷式的形式,自右至左,緩緩打開,如打開一扇歷史的閘門,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景象盡收眼底。

畫卷的敘述在清明時節汴河兩岸展開。此時冰雪融化,告別了料峭的春寒,迎來了春天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人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思念的節日。這一天,人們要祭祀祖先,這種風俗至今還存在。清明又是慶祝春天到來的佳辰,此時陽光嫵媚,春風蕩漾,綠草如茵。這幅圖的開始描繪的就是汴梁郊外的春色,我們可以看到,野地裡溪水潺潺,又有屋舍隱現於叢林之中,道路縱橫,歷歷分明。有老樹當風而立,染上了初春的淡淡綠意。向遠看去,是綿綿無盡的原野,上有薄霧輕籠,正是柳永詞寫的「艷陽天氣,煙細風暖,芳郊澄朗閒凝佇」。林中忽而露出一隊人馬,幾個僕夫引領著驢隊,悠然地向城中趕路。向左去,道路上有綿延的人流,有的是到郊外祭掃的香客,有的是由城中歸來的遊人,騾馬嘶鳴,人聲鼎沸。這是遠景。

清明上河圖局部(郊外)

手卷再向前打開,中段部分是近景特寫。汴河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那是一條連通南北的河流,河中漕運繁忙的景象詮釋著這個時代的繁榮。開始時,可看到靠岸的三三兩兩的船隻,再向左,河道漸寬,河水急速流淌,漕運的船隻快速往來。

長捲向前,便是中段的高潮處,也是全畫的中心,描寫的是汴梁當時的中心虹橋地帶。巨大的木橋凌空飛架,如彩虹飲澗。橋上人頭攢動,商賈雲集,有過路的,嬉戲的,最引人注意的是,橋上很多扶著欄杆向下觀望的人,有的指手畫腳,有的大聲驚呼,有的驚恐不已。而在橋下正有一大船要經過,巨大的船體前低後高,船頭有指揮者,大張著口,揮舞著手臂,有人以撐竿頂著橋下的底座,矯正著方向,船工奮力地搖著櫓,頂篷上人們快速地搖下帆,大船向橋下駛去,水中還留下船快速向前所激起的漩渦。船將過未過,船上的人緊張,橋上觀看的人也緊張,橋上橋下連成一體,人們緊張的心情伴著急速的水流而盤旋。

清明上河圖局部(虹橋)

第三段畫的是街衢,是平面的敘述。汴河水到此拐了一個彎,向東流去。在河岸邊,有通衢大道向前延伸,前面有高大的城樓巍然而立,城牆下人們在休憩、交談、觀望,駱駝從城樓中露出了頭,可以看出道路的繁忙。過了城樓是街市,街道星羅棋布,熱鬧非凡。商店、茶樓、酒肆、棋館、武場、寺院,等等,無所不有。街上車水馬龍,人們三三兩兩,或行或立,或成群地聚集,神采飛揚地交談,過路人兩邊觀看,欣賞著街景。商人們在慇勤招攬。大路上忽有四套騾車奔馳而來,在悠然中又多了驚險。這裡有販夫走卒,有文士僧徒,有老翁,有童子,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這幅長卷的三部分分別描畫鄉野、河流和街衢之景,各部分以一個重點景色為中心,初段著重畫楊柳,中段以橋樑為中心,末段則以城門為中心。在重點景色的統領下,畫面雖然繁雜,但不顯得混亂。三段的氣氛也有分別,開始的時候平靜悠遠,氣氛恬淡;中段緊張刺激,如激流迴旋;而末段既開闊豐富,又瑣屑細緻,像是路邊行人的娓娓細談。

三個部分形成起伏迴環的節奏。開始時的悠遠和虹橋下的緊張、街衢中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從長卷的整體看,在綿長的陳述中,有起伏,有高潮,富有內在節奏。開始一段是緩慢的進入,到虹橋而達到全幅的高峰,經過第三段城樓內外街景的描繪之後,在喧鬧的街市處戛然而止。中國藝術強調的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這幅畫也有體現。

清明上河圖局部城關一段

北宋的城市文明

中國自唐代以來,就有發達的城市文明:唐代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不僅是長安,唐代南北都有大型都市,長安東邊的洛陽城、南方的商業都會揚州等,這些城市的人口都在百萬左右。長安鼎盛時的人口更達到一百五十多萬。

到了北宋時期,市井文化更加發達。北宋首都汴梁雖然沒有鼎盛時期的長安規模大,但人口已經達到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它的商業繁榮程度更勝過當年長安。五代時,洛陽開始允許臨街設店,到了北宋,城市臨街設店蔚然成風,而汴梁的臨街店舖更多。在唐代的長安和洛陽,店舖被指定在特定的區域開設,稱為「坊市」,而在汴梁,這樣的限制沒有了,城市中的各個區域都可以設店,街道兩旁、沿河地帶、人們聚居場所都分佈著大量的商店,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繁榮。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當時北宋京城的繁華景象。大內宣德門外,御街闊二百餘步,道兩旁有御溝,種植蓮荷,岸邊種植桃李梨杏,「春夏之交,望之如繡」。京城之內,正宗大酒店(正店)有72家,分號(腳店)及其他小酒店不計其數。酒店門口都搭五彩門樓,一到晚上,「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濃妝妓女數百,聚於主廊簷面上,以待酒客呼喚,望之宛若神仙」。對常到酒店打酒的客戶,酒店用銀器送酒,第二天才取還,「其闊略大量,天下無之也」。城裡商業買賣活動十分活躍。大相國寺的廟市每月開放五天,裡面有珍禽奇獸的寵物市場,有日用品雜貨市場,有百貨市場,有刺繡、圖書、古玩、香料、藥材市場,孟元老稱之為「萬姓交易」,可以想見當時的熱鬧景象。京城內每個區域都有勾欄瓦捨,是集商貿演藝為一體的娛樂場所,規模很大,有的可容納數千名觀眾。汴梁的夜生活也很豐富,所謂「家家簾幕人歸晚,處處樓台月上遲」,酒店、歌舞伎館和很多商店通宵營業,城市的夜空,燈火通明,特別是由州橋往南至朱雀橋一段,夜市熱鬧非凡,有各種特色小吃,謂之「雜嚼」,一直營業到三更。

汴梁的崛起,與汴河分不開。自6世紀末隋煬帝開掘大運河的北段,聯通了南北,一條人工開鑿的河流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大文明聯為一體。汴河當時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當時的西安、洛陽仍然保持著相當程度的發達,而南方的揚州等地經濟迅速發展,大有超過北方之勢。由西而來的船隻經過汴河向東,通過大運河向南連接,汴梁不僅是文化、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都城全盛時期的生活。發達的城市文明,給張擇端這位宮廷畫家注入了創作熱情。作者選擇了一個節日的上午,陽光明媚的時分,從綠色的小草、氾濫的河水,到市井中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一切都流動起來。作者以細緻的畫筆,賦予這個城市強烈的動感節奏。作品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觀者實在如作者一樣,願意徜徉在這樣的溫情、歡快、熱烈和沉醉之中。

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打開《清明上河圖》,一個廣闊的生活世界展開在我們面前:一個孩子領著幾隻毛驢,馱著木炭,過一座小橋,五個縴夫拉著一條大船往上遊行走;一批搬運工,背著從船上卸下的貨物,手上還拿著一根計數的籌碼;大船放倒船桅要駛過虹橋,船上人手忙腳亂,四周無數人在觀看、呼叫,幫助出主意;橋上擠滿了行人、毛驢、轎子,還有兩個人拉開架式在吵架;橋頭亂糟糟地擺滿了貨攤、地攤;腳店樓上幾個客人在喝酒;木匠師傅在店門口製造車輪;擺地攤賣膏藥的人吸引了一圈人聽他胡吹;一家大戶人家門口,七八個傭人在閒坐,有一個乾脆躺在地上睡覺;算命先生的棚子裡掛著「神課」、「看命」、「決疑」的招牌;城樓外無數牛車、獨輪車、挑夫;幾頭駱駝正穿過城樓;城樓下有人正在理髮,城樓裡面堆著一些貨物,有人正在報關;緊接著是賣大木桶和弓箭的小店,店中一人正在拉弓,一人口咬綁帶正為自己綁上護腕;再接著是「孫羊正店」,這是大酒樓,樓上賓客滿座,後院倒疊著無數酒甕;再接著是一家肉鋪,掛著「斤兩十足」的牌子;再過去有客棧、香料鋪、綢緞鋪、藥鋪、當鋪,藥鋪中一位婦女抱一個小孩,另一位婦女捧碗正要給小孩服藥;還有一口沿街水井,三個人正在打水;最後是一家大宅院,門前有家丁坐在下馬石上閒聊;大街上有各種貨攤,賣花的,賣清涼飲料的,賣甘蔗的,騎馬的,坐轎的,挑擔的,推車的,走路的,還有許多四匹馬拉的大車;行人中有拿鋸的,有拿扇遮頭的,有和尚、道士,還有像玄奘那樣背著行李的行腳僧,總之是各式人等,應有盡有。有人數過,畫面上出現的一共有七百七十多人。

《清明上河圖》用寫實的手法,表現真實的人和真實的生活,就像你親眼在汴梁城看到了這一切:汴河、船隻、虹橋、牲口、街道、酒店、貨攤、風景。這些最普通的人和最普通的生活場景,用不著美化誇張,用不著改頭換面,單憑本色就使人看了愉快,因為這裡滲透著城鄉居民對勤儉、安定的汴梁生活的滿足和美感,滲透著他們對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物的愛好,滲透著一種毫無拘束的快活熱鬧的氣氛。畫上那些看來是瑣碎的生活細節:大街上一個大人扶著一個小孩走路,肉鋪裡一個小孩正在幫一個胖胖的掌櫃磨刀,一輛輛滿載貨物的牛車和馬車,一大堆大人小孩圍著聽一個人說書,僧侶們在街上與人交談,處處透露出市民們滿足的、散淡的心態,透露出一片寧靜安樂的和諧,令人心曠神怡。街道上四處是休閒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橋上觀看,前擁後簇,大呼小叫,就連正在過橋的大船上一個小孩也在跟著大人喊叫。有的人在汴河兩岸看著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樓下的空地裡悠然地休憩。他們安祥的幸福的神態,就像春天裡緩緩流淌的河流。觀眾會覺得畫中的生活非常舒服、自在。這種安樂和諧的氣氛,這種毫無拘束的快活熱鬧的氣氛,正是《清明上河圖》這幅民俗風情畫的無比價值之所在。因為這種對於安樂和諧生活的幸福感和美感,這種毫無拘束的快活熱鬧的氣氛,正是顯現了人之為人的本質。《清明上河圖》顯示的,就是這樣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清明上河圖城門一段

《中國文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