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痛失臂膀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疑雲重重的歷史。馬謖是馬良之弟,是蜀國有名的人才,深得諸葛亮的賞識,但最終卻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馬謖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他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痛失臂膀。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謖,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曹魏大軍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馬謖失魂落魄、灰頭土臉地逃回大營,致使街亭失守,這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事後諸葛亮上表劉禪,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並且處斬了主要責任人馬謖,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當中卻折射出眾多複雜的問題。馬謖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僅僅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嗎?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痛失臂膀」。

易中天: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事,觀眾朋友是相當地熟悉。相當地熟悉為什麼還要講?因為這裡面的問題是相當地多。

首先第一條,馬謖是不是被諸葛亮殺了,就弄不清楚。根據《三國誌》的記載,馬謖竟然是下落不明。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在《三國誌》當中,馬謖是沒有傳的,那麼馬謖的結局只能到別人的傳裡面去看。《諸葛亮傳》的說法是:「戮謖已謝眾。」也就是說馬謖被諸葛亮殺了。這個事有個旁證,在王平傳,《王平傳》說:「丞相亮既誅馬謖」,也說馬謖被諸葛亮殺了。《馬良傳》的說法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就馬謖被諸葛亮關進了監獄,病死在監獄裡面;諸葛亮得到消息以後,哭了。第三種說法見於向朗傳,《向朗傳》的原文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按照這個說法馬謖是跑了。也就是說關於馬謖的結局有三種說法:被諸葛亮殺了,病死在獄中,跑了。三種說法都見於《三國誌》,也就是說同一個人陳壽,同一本書《三國誌》,三種說法。歷史的真相真是很難弄得明白。

所以我一再強調,我給大家展示的是歷史形象,歷史形象不等於歷史真相。不過這三種說法我覺得也還可以調和統一起來,估計是怎麼回事呢?是馬謖丟了街亭以後,心裡一慌,就跑了。這個向朗呢,知情不舉,沒有舉報。但是後來馬謖,或者是被捉拿歸案,或者投案自首,這個沒有依據,反正又被諸葛亮抓起來,關進了大獄裡面,而且下達了死刑命令。沒有執行,死在獄中了。有這個可能。因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說法,還是可以成立。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我們就會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第一,馬謖該不該殺?第二,諸葛亮想不想殺?第三,諸葛亮為什麼要殺?第四,諸葛亮殺馬謖為什麼要流淚?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馬謖該不該殺?我的看法是,可殺可不殺。

為什麼可殺呢?他畢竟丟了街亭,丟了街亭就導致了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半途而廢。而這次北伐戰爭本來是有可能要成功一把的,因為當時諸葛亮出兵的時候,曹魏方面沒有準備。根據裴注的記載,當時曹魏只知道蜀中有一個劉備,那是很厲害的,不知道還有誰也會打仗。所以毫無準備,等到諸葛亮一出兵,朝野震驚,而且三郡皆反,有三個郡都反了曹魏,而投降了諸葛亮。那麼這個時候,利用這樣一個大好形勢,向前進軍,有可能是取得一些勝利的成果。而馬謖壞了事,這是他該殺的一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勝之本,如果說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就要殺他,那這個就沒有法做了,這個事情。你打一次敗仗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你有多少將軍殺?所以晉代的歷史學家習鑿齒就說,諸葛亮不能夠戰勝曹魏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呢?殺了人才嘛。你蜀國人才本來就少,本來就不如曹魏,你還要殺,你這不是叫做親者痛、仇者快嗎?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兩軍交戰,一方殺自己的大將,對方就高興了。而且處分失敗的將軍有各種辦法,比方說降級啊,重罰呀,多少軍棍啊,罰其軍前戴罪立功啊,都是辦法嘛,為什麼要殺呢?所以是可殺可不殺。

* 馬謖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同時蜀漢方面也失去了一員大將。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對於蜀漢絕對是一個重大損失。而根據史學家的分析,勝敗乃兵家常事,處置馬謖可以採取其他各種方法,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謖,這是為什麼?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我的結論是,不想殺。有證據嗎?有,流淚就是證據。如果說諸葛亮覺得這個人就是該殺的,非殺不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一聲令下,推出轅門斬首。但是他流淚,說明他不想殺。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想殺呢?三個原因。

第一,馬謖是親信。馬謖是什麼人呢?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馬良很早就追隨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稱兄道弟的。後來馬良在戰爭中陣亡了,那麼這個弟弟呢,就算烈屬,諸葛亮對馬良這個弟弟馬謖也非常之好。馬謖在監獄裡面曾經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謖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有人說這個比方不恰當,為什麼呢?因為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是叫諸葛亮哥的,怎麼成了爸了呢?這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因為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叫做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就是如父的長兄,這是有感情的。

第二點,馬謖是人才。根據《三國誌·馬良傳》的記載,馬謖這個人才氣過人,好論軍計,非常有才華。而且熟讀兵書,也喜歡討論戰爭這一類的問題。諸葛亮對他是「深加器異」,非常地器重。諸葛亮經常把馬謖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晝達夜。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因為大事小事都要他過問,而且他做事的風格就是事必躬親,每個事情他都要親自去打理的,沒有時間聊天,不是閒人。怎麼會和馬謖一談就談一天呢?說明馬謖這個談話當中確實有過人的見解。而且也有證據,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時候,馬謖去送行,送得很遠。分別的時候諸葛亮拉著馬謖的手說,兄弟啊,我們都策劃了好幾年了,也談了很多的想法,現在我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話說吧,更好的主意給我出吧?馬謖說了十六個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就是你要讓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脅。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這才有了後面的七擒孟獲。當然,馬謖沒有這個建議,我估計諸葛亮也會這樣做,但是至少說明馬謖還能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他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用的人。

第三點,馬謖有威望。據史書記載,殺馬謖的時候,十萬之眾為之垂涕,十萬人哭了,不是諸葛亮一個人哭了。說明馬謖這個人在群眾中是有威望的。是親信,是人才,有威望,諸葛亮不想殺他。

好了,既然諸葛亮不想殺馬謖,馬謖又是可殺可不殺的,那麼我們就要問:為什麼要殺呢?

* 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無論論才氣還是論威望,馬謖都出類拔萃,而且從私人關係上講,馬謖和諸葛亮私交非常好,是一個有勇有謀又深得諸葛亮信任的人才。但是諸葛亮在處置馬謖時,鐵面無私,不留任何情面。而易中天先生分析,從內心願望來講,諸葛亮是不想殺馬謖的,此時他是做了一個痛苦的抉擇。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這個問題,蔣琬也問過諸葛亮。馬謖被殺以後,蔣琬到了漢中,蔣琬就對諸葛亮說,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們還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這樣一個難得人才殺了,難道不可惜嗎?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諸葛亮流著眼淚,又一次哭了,留著眼淚說了十六個字:「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什麼意思呢?就是諸葛亮說,請想一想孫武當年為什麼能夠百戰百勝?就因為軍紀嚴明哪。現在天下大亂,四海分裂,戰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停止下來的;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如果把軍法給廢了,請問我們用什麼,我們憑借什麼,我們靠什麼去戰勝敵人呢?那麼根據諸葛亮的這一個回答,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就是:諸葛亮殺馬謖,是為了依法治蜀。

依法治國,或者依法治蜀,是諸葛亮治理蜀國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諸葛亮在蜀國實行的是法治。而且在這方面諸葛亮堪稱千古楷模,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點,嚴於律己。諸葛亮在殺馬謖的同時也上表朝廷,要求處分自己,提出的處分的辦法是自貶三等。這個報告打到劉禪那兒,那麼劉禪批准,將諸葛亮降為右將軍,但是行丞相事,所總統如故。雖然是右將軍,但是還是代理丞相,那麼原來該管的那些事、該有的權力照舊。根據這樣一個結果,有人就批評諸葛亮是作秀,那麼這個說法我覺得是不懂政治,也不懂歷史,中國古代的政治它信奉的是儒家的學說,儒家的學說有個規矩叫什麼?叫有經有權。經就是不能變的,權就是可以變的。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政策要有原則性,也要有靈活性。那麼一場軍事行動失敗了,作為統帥肯定要承擔領導責任,但不等於把這個統帥殺掉或者廢掉,統率殺掉、廢掉這個仗還怎麼打?所以處分是要處分的,但是不能因為這個處分影響到大局。

第二點,敢於認錯。諸葛亮為此上了一道疏文,叫做《街亭自貶疏》,這篇疏文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檢討書。諸葛亮這個《街亭自貶疏》是很實在的,實在在什麼地方呢?第一,他承擔了全部責任。就包括馬謖丟失的街亭,包括趙雲在箕谷的失誤,本來都不該他負責人的,諸葛亮全部承擔下來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諸葛亮實實在在地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呢?四個字:「授任無方」,就是我作為統帥我用人用錯了。第三點,他建立了問責制度。就是規定以後但凡出師不利,主帥一定要承擔領導責任。第四點,他採取了改正的措施。從此以後數次北伐,諸葛亮都親臨前線,坐鎮指揮。所以是實實在在地認錯。一個人啊,不可能不犯錯誤,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包括諸葛亮,難得的是能夠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只要能夠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就是了不起的人。在這一點上曹操、諸葛亮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點,賞罰分明。馬謖丟失了街亭,負直接責任,而且損失慘重:殺。趙雲箕谷失利,但是事出有因,因為敵強我弱,而且趙雲的指揮應該還是得當的:降級。王平是馬謖的副手,在馬謖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王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勸阻馬謖,而且在馬謖丟失街亭以後,王平採取了很多正確的措施,保全了軍隊:賞,王平晉級。王平是這次戰爭當中唯一沒有受處分、反而受獎勵的將領。那麼本人作為統帥,負領導責任:貶。殺謖,降雲,賞平,貶己,叫做賞罰分明。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街亭失利之後,諸葛亮的善後處理非常得當,做得好,做得對,應該大書特書。但是我們也就因此有了一個問題:既然做得對,為什麼要哭呢?

* 馬謖的街亭之失,使諸葛亮失去了一次統一中原的重要機會,也給蜀漢方面增加了許多不利的因素。而從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來看,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對各方的處理都非常得當,體現了諸葛亮的一貫風格和態度,不免讓人心生敬畏之情。其中,有一個細節讓人迷惑不解,在處決馬謖時,諸葛亮是失聲痛哭、淚流滿面。這是痛失愛將的惋惜,還是另有隱情呢?諸葛亮為什麼哭呢?

陳邇冬先生對此有一個解釋,認為諸葛亮的哭有四個原因:惜馬謖,馬謖殺了可惜;悼將士,因為戰爭失敗了,有很多戰士犧牲了,要悼念他們;恨自己;思先帝。為什麼恨自己、思先帝呢?因為劉備生前曾特地交待過,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劉備說先生啊,馬謖這個人是個誇誇其談的,這個人是不可以重用的,你一定要注意。沒注意,錯用了,恨自己沒有聽先帝的話,追思先帝的英名。四個原因。

那麼嚴冷先生也提出了一個原因,嚴冷先生的《三國史話》裡面提出來,說諸葛亮斬馬謖為什麼揮淚呢?要從《三國誌·諸葛亮傳》的那五個字去找原因。哪五個字呢?「戮謖已謝眾」。也就是說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是為了平息眾怒。按照嚴冷先生的觀點,諸葛亮殺馬謖不僅是嚴明軍紀,也是平息眾怒。為什麼要平息眾怒呢?因為諸葛亮重用馬謖是違眾的。當時討論誰做先鋒的問題的時候,大家都主張用誰呢?一個是魏延,一個是吳壹。但是諸葛亮不用,偏要用馬謖。當然諸葛亮是統帥,是丞相,他要用馬謖大家沒有話說;如果用了馬謖,馬謖打贏了以後大家也沒有話說;那麼現在你用了一個不該用的人,你打輸了,你打敗了,這個話怎麼說?何況大家想一想,魏延是什麼人?先帝寵信,劉備是非常喜歡魏延的。吳壹是什麼人?當今國舅。馬謖是什麼人?先帝說清楚了,「不可大用」。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重用馬謖是既違旨,違背了先帝的遺旨,又違眾。那大家就要問了,你為什麼啊?你為什麼要又違旨,又違眾呢?就他是你小兄弟是不是,任人唯親了吧?還有呢,你現在打敗了仗,要不要追究責任啊?要不要追究你這位統帥的領導責任呢?沒有辦法,只好把馬謖殺了,謝眾。因為是不得已而殺馬謖,所以悲憤之情油然而生,想起這個事情來就痛哭流涕。這是嚴冷先生的觀點。

那麼嚴冷先生的這個觀點,我部分同意,部分不完全同意。同意什麼呢?同意嚴冷先生給我們提供的這個思路,就是諸葛亮的揮淚斬馬謖絕不單純是一個法律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包括我們以前講過的廢李嚴,也不是法律問題,是政治問題。什麼政治問題呢?就是諸葛亮接手蜀漢政權的時候,這個政權的內部是不穩定的。

因為我們知道蜀漢政權它很特別,它是由三股力量組成的。第一股力量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也稱之為第一勢利,那就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人。這個勢力在蜀漢政權當中處於高層,掌握國家主要權力。第二股力量是劉璋留下的人,或者劉璋父子,劉焉、劉璋的人,他們入川的時候帶到益州的,包括李嚴這些人。這一股勢力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就是第二勢力,他們處在蜀漢政權的中層。第三股力量就是益州土生土長的那些官僚、官員,還有本土的豪族、大族、士族,益州人,或者用現在話說四川人。這是第三種力量,他們叫做以州集團,也叫第三勢力,他們處於政權的底層。那麼這樣的一個雞尾酒的結構,它是不安定的,下面兩層是不服氣的。尤其是劉備去世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情況?兵敗猇亭,你打了一個打敗仗回來,然後病死在永安,然後一個丞相把這個權力結果來代行君權,這個整個是不安定的。所以我曾經講過16個字,就是:劉備建國基礎不牢,猇亭兵敗地動山搖。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一個丞相出來代行君權,是很麻煩的,是很困那的,是有很多人心裡面不服,盯著他的。嘴巴裡不說,暗中看著你。尤其像李嚴這些人,李嚴作為托孤之副,本來就對這個為正的他是不服的,而且就在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李嚴已經向諸葛亮叫板,說丞相啊,是不是也劃出五個郡來成立一個巴州,讓我當個巴州刺史啊?你不是益州牧嗎,你當得州牧,我當不得刺史?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已經叫板了,我估計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在考慮如何處理李嚴問題了,因為這個釘子遲早要拔掉。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諸葛亮採取的政策是什麼呢?就是四個字,依法治國,我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觸犯了刑律就處分誰。尤其是像李嚴這樣的巨頭、大腕,腕兒級的人物,那你不能隨便把他廢掉啊,你也只能繩之以法。既然是依法治國,既然是用法律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那麼你就必須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必須做到執法如山。不能因人廢法,不能徇情枉法。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難想像到,馬謖出這個事情給諸葛亮是出了多大個難題。我們也不難想像那些反對派,那些明的反對派和那些暗的反對派,那些不滿的、不服的、心裡嘀咕的,那些睜大了眼睛,雞蛋裡面都要挑骨頭,拿著放大鏡、顯微鏡在找諸葛亮毛病的那些人,他們會怎麼樣。想都想像得出來,看熱鬧嘛,看笑話嘛,看你怎麼弄嘛,你不是執法如山嗎?你不是依法治國嗎?你不是令行禁止嗎?你不是公開、公正、公平嗎?好嘛,你的人出事了嘛,看你怎麼著吧。你要是法外施恩、網開一面,對不起,下回我們也得這樣。

所以這個時候諸葛亮沒有辦法。對於馬謖的處理只能是四個字,從重從快。也就是說諸葛亮只能壯士斷腕,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迫不得已拔出刀來,一刀砍向自己的胳膊,就是把馬謖殺了;一刀砍到自己的心裡面去了,非常地痛心。因為他這樣做完全不是他的本意啊,馬謖是親信,馬謖是人才,馬謖有威望,而且馬謖的這個罪也沒有到了非殺不可的程度,完全是可以不殺的,比方說讓他帶罪立功、軍前效力,等等處分辦法。但是為了大局,為了蜀漢的安定團結,為了進一步地擺平這三種關係,嚴格地實行和實施依法治國,不得不殺掉自己心愛的人。所以我講,讀書讀到這個地方,我覺得我都是恨不得與武侯同哭。

諸葛亮把馬謖殺了,後來又把李嚴廢了,這個我們前面已經講過,這兩記重拳出擊,顯示了他依法治國的公開、公正、公平,從此蜀漢內部安靜了下來。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蜀漢政權內部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因此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故在北伐軍中以後,同屬於荊州集團的兩個人就打起來了,而且打得你死我活、刀兵相見、兩敗俱傷,並直接釀成了所謂魏延謀反一案。魏延的謀反也是觀眾朋友們非常熟悉的,而我們要問的問題是,魏延他當真謀反嗎?魏延謀反一案,它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請看下集——禍起蕭牆。

《易中天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