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死於德裡納河邊

如果說奧匈帝國北方面軍全軍需要援救,那麼它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部隊亦然,而且最需要救的就是該地的全軍最高指揮官。自八月大敗之後,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就成了笑柄。有人說他「無能」、「飯桶」,還有更難聽的說法。[1]波蒂奧雷克決意讓那些批評他的人閉嘴,打算於九月再度入侵塞爾維亞。這有其風險;康拉德正在加利西亞全面撤退,波蒂奧雷克若要動手,就得將就著使用比他八月時還少的兵力:只有戰鬥力大減的奧匈帝國第五、第六集團軍,舊第二梯隊已開赴東部戰線,幫不上忙。

為了彌合第五、第六集團軍之間日益擴大的缺口,波蒂奧雷克把第六集團軍北移到德裡納河中游。這使情況更糟:此刻奧軍未從兩路威脅塞爾維亞人,反倒以單一路線進攻,使普特尼克將軍省事許多。這一次奧軍的兵力(一百七十四個營)和塞爾維亞的兵力相當,因而戰敗的概率比八月時更高,[2]但霍夫堡宮和康拉德的總司令部似乎沒察覺這一點。博爾弗拉斯堅持要波蒂奧雷克「不計代價挽回我軍名譽」。滿腦子只想著加利西亞潰敗之事的康拉德則比較掃興,告訴波蒂奧雷克可以進攻,但別指望增援,且必須「避免再敗於塞爾維亞人之手」。那聽來無疑像是這場仗必敗無疑,但亟欲展現自己能耐且和康拉德一樣深信「只有進攻才會成功」的波蒂奧雷克,誓言在冬季到來之前讓塞爾維亞人臣服。[3]

康拉德和弗裡德裡希大公對於波蒂奧雷克欲洗雪前恥的舉動始終冷漠以對,直到塞爾維亞第一集團軍的四個師,應俄軍要塞爾維亞攻進奧匈帝國的要求,九月六日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渡過薩瓦河,開始進入匈牙利南部,兩人才批准此行動。這是場底氣不足的實力展示,政治性高於軍事性,但貝希托爾德和蒂薩要求拿出成果,而且波蒂奧雷克在朝中仍頗受寵信,博爾弗拉斯和老皇帝都寫了懇切的信給波蒂奧雷克,稱許他的報告寫得翔實,拿他與「搞神秘、說話儉省」的康拉德相比,對他和康拉德一褒一貶。

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位於維也納的大本營愈來愈像是個養老院,七十五歲的博爾弗拉斯和八十四歲的老皇帝咬牙切齒地談康拉德的一意孤行(「k.u.k陸軍總司令和其參謀竟自以為完全不受朝廷控制,這實在令人無法忍受」)和執拗難搞(「他前往北方無論如何都該每天晚上九點打電報給我們」),但稱讚波蒂奧雷克容易打交道(「我們很欣賞你翔實的每日報告,比總是在深夜才送來的總司令部報告好太多了」)。貝希托爾德也站在波蒂奧雷克這一邊,認為毅然決然攻打塞爾維亞乃是說服保加利亞之類的中立國靠向奧地利這一邊,在奧匈帝國國力弱化之際,防止投機性反奧匈的新巴爾幹聯盟出現的唯一辦法。正努力重擬九月計劃的康拉德發現,他八月兵敗加利西亞之事,已使他未來可能有大麻煩:「誰主導奧匈帝國戰爭的整體行動?」他氣急敗壞地向博爾弗拉斯說,「陛下?軍事內閣?還是外交部?」[4]

一直很懂為官之道的波蒂奧雷克,小心緩慢地進入隨著康拉德搞砸事情而打開的權力真空。「波蒂奧雷克自視過高,」康拉德仍在普熱梅希爾時就憤憤說道,「看著塞爾維亞戰役被擱在一邊,他不可能嚥下這口氣。」[5]但波蒂奧雷克已看出,向霍夫堡宮宣傳虛妄不實的希望,乃是使塞爾維亞戰役重列當務之急的最有效辦法。這位巴爾幹司令官的每日報告,針對情勢如何大有可為寫了許多胡說八道的東西,但霍夫堡宮願意同意重啟這勝算不大的入侵行動,這是原因之一。波蒂奧雷克於八月下旬報告道:「塞爾維亞人已退到尼什……他們的兵力已被消滅殆盡,士氣低落。」他們的彈藥、火炮、鞋就快用完,他們的傷兵有一半躺在戶外沒人照料,因為缺乏病床、醫生和藥物。塞爾維亞的七十五毫米加農炮每分鐘能發二十枚炮彈,但塞爾維亞的工業一天只能生產兩百六十枚炮彈。塞爾維亞軍隊肯定無力再打一場戰役。兩天後波蒂奧雷克報告,彼得國王已帶著他的財寶和檔案逃到史高比耶,塞爾維亞於巴爾幹戰爭期間吞併的馬其頓地區、阿爾巴尼亞地區「處於叛亂狀態」。照波蒂奧雷克的說法,塞爾維亞人已在懸崖邊,只要推一下,就能讓他們葬身谷底。[6]

但真正的叛亂發生於奧匈帝國軍中。驚訝於八月時將領的無能,各戰線的士兵都不再向長官行禮,不再聽命。九月頭幾天,軍官談到軍中禮節蕩然無存,完全管不住兵。在塞爾維亞戰線,阿道夫·馮·雷門將軍下令採取「嚴厲措施」恢復紀律,提醒軍官要「與士兵同甘共苦」,要強迫每個人,甚至包括病號和傷兵,起身向「較高階者」行禮。[7]其他軍官思索過八月的戰術,建議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奧匈帝國人在這裡,一如在加利西亞,正給自己上一堂速成課,課程則是自一八六六年起一直被奉為圭的那些戰術。雷門將軍提醒第三十六師軍官,絕勿以步兵、後備軍人組成密集人牆進攻,而應「等炮兵削弱敵人戰鬥力」之後,派人巡邏、偵察敵軍陣地,然後「利用地形,以數個小群體的方式,急速進攻」[8]。

吉斯爾將軍勸誡他的軍要掩蔽營地,炊煮後要熄火,要挖壕溝和炮陣地,清除周邊的玉米和樹木以辟出火力區。[9]克勞斯將軍提醒他的部隊,有刺鐵絲網要是架成既能延遲進攻者的移動,又便於防守者衝出去反擊。上級聽任步兵團自便,於是他們刻意用鐵絲網圍住自己,以躲掉進攻塞爾維亞人的差事。克勞斯也痛斥哈布斯堡軍官愛在沒有火炮火力支持或與側翼協同下,把士兵趕去做無異於送死的正面攻擊:「為何我們的進攻全是從正面發動,而不想辦法從側翼包抄敵人?」[10]火炮與炮彈仍極為不足,因而雄心勃勃的上級命令由哈布斯堡步兵團代行火炮的重要職能:「此後所有反炮兵的火力都應全由機槍和步兵團發出。」[11]在後方,奧地利人把槍炮指向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數百名有頭有臉的塞爾維亞人(教士、老師、律師、當地政治人物)遭搜捕,一千三百人遭強制遷居國內他處,八百四十四人遭擄為人質,以嚇阻塞爾維亞人在波蒂奧雷克入侵部隊後方搞破壞。[12]

博爾弗拉斯終究開始不放心波蒂奧雷克,雖然已經太遲。這位將軍八月下旬時還語帶不屑地談到戰鬥力大減的塞爾維亞軍隊,這時則提醒那是支無法擊敗的軍隊——十六萬兵力在瓦列沃、五萬兵力在烏日采、一萬五千多兵力在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第三集團軍已把三個師往上推進到位於洛茲尼察(Loznica)、列斯尼察的渡河口,一如他們八月時所為。而由於薩瓦河邊或多瑙河邊都沒有奧軍,奧地利並未使塞爾維亞陷入左右為難之境。普特尼克非常清楚奧軍會如何入侵,會入侵哪裡,波蒂奧雷克則已開始著手降低維也納對此一行動的期望,說他轄下的部隊,第五集團軍「極度消沉」,只有第六集團軍真有戰鬥力。一向抓不住重點的博爾弗拉斯,這時把時間浪費在苦思最近一次戰敗的原因上,而非思索如何避免再戰敗。八月三十一日博爾弗拉斯發文給康拉德,「波蒂奧雷克為何想在如此艱困的地形上與敵人做個了斷,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得渡過數條河,得在沒有配備山地裝備的部隊可用的情形下在丘陵上作戰。」在這同時,波蒂奧雷克已準備好在更為不利的情勢下重蹈八月的蠢行。[13]

由於仍有兩個塞爾維亞師在薩瓦河以北,所以波蒂奧雷克臨時想出一套防禦計劃。他撥給阿爾弗雷德·克勞斯將軍由四個新組建的旅草草湊成的一個軍,命他擊退入侵者,同時命法蘭克的第五集團軍立即渡過德裡納河,切斷那些入境襲掠之塞爾維亞人的退路。克勞斯於九月七、八日擊退塞爾維亞人,推進到薩巴茨周邊的薩瓦河邊,先前由第二集團軍佔領的地區。斯雷姆(Syrmia,多瑙河與薩瓦河之間的肥沃地區)的塞爾維亞裔居民,先前歡欣鼓舞於塞爾維亞人的入侵,洗劫了當地的德意志人、捷克人,這時則自己遭到洗劫,然後被奧地利憲兵放火燒掉房子。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親王走過蘇爾欽(Surcin)冒煙的街頭,在費內克(Fenek)的東正教修道院旁駐足,有感而發說道,「戰爭絕對不美」。那修道院已遭奧軍洗劫、焚燒:「讓人無比沮喪又可恥的景象」。[14]

一如八月時,法蘭克的第五集團軍於九月八日為渡過德裡納河吃盡苦頭。第五集團軍涵蓋了從薩巴茨往南到洛茲尼察這一段的前線,其右翼在洛茲尼察與第六集團軍的左翼相接。第五集團軍第九師每次欲在河上架橋,都受挫於塞爾維亞人的阻攔,後者以火炮和機槍火力掃射橋樑和工兵。九月八日該師只將兩千兵力送到對岸,隔天又送了同樣兵力到對岸。三個完整的團最終縮在一狹窄的灘頭堡上,摧枯拉朽的塞爾維亞炮彈和榴霰彈從頭頂上落下。士兵被猛烈炮火嚇到且他們的軍官似乎束手無策,於是他們開始走進河裡,好似要游回對岸。他們的軍官氣呼呼大喊:「挺住!挖壕!不准撤退!」但塞爾維亞炮彈繼續落下,奧軍每次欲離開泥濘的河岸向前進都遭擊退,所以只好撤退,退到左岸。[15]回到對岸,他們發現未渡河的友軍正拿當地的波斯尼亞女人作樂。那些女人抱怨遭到性侵,抱怨士兵強行闖入她們家。[16]

面對這種種挑戰,奧地利人的響應,一如以往,乃是執迷不悟。法蘭克命令部分軍官在教士兵認識「伊斯蘭的宗教信條」時,其他軍官帶領他的第三十六師投入這時已司空見慣的殺戮戰場,要裝備不良且未有心理準備的奧匈帝國士兵衝入塞爾維亞的步槍、火炮陣地,而這些陣地巧妙融入河邊村落,在樹籬和圍牆下伸展,乃至穿過建築;農舍的茅草屋頂提供遮陰和掩蔽,使奧軍的飛機偵察不到。

法蘭克轄下許多部隊未能渡過德裡納河;他們的小船擱淺在沙洲上,使士兵暴露於塞爾維亞人的槍炮攻擊裡。官兵溺死或遭左岸友軍火力擊倒。利用橋樑過河者,得穿過撤退的奧軍奮力前進,有位軍官指出,九月八日剛架好一座浮橋,以克羅地亞人為主的第七十九團,先前在夜裡搭小船辛苦渡到右岸,這時猛然往浮橋沖,想逃回左岸。人在左岸的約翰·薩利斯(Johann Salis)將軍帶著第三十七團數個連衝上浮橋,才得以擋住第七十九團士兵從右岸撤退。他發現該團士兵處於常見的恐慌狀態,每個人都信誓旦旦說自己是奉命撤退;他們的軍官瞭解到,原來是有大膽的塞爾維亞人悄悄潛到近處,用德語喊「撤退」。光是九月八日一天,第五集團軍就損失一百四十三名軍官、四千四百名士兵,卻在河對岸塞爾維亞境內連一個據點都未拿下。[17]

在薩瓦河邊,奧地利地方防衛軍第二十一師,這時試圖卸除德裡納河邊諸師所受的壓力。該師部分兵力於九月八日於波洛伊(Poloj)渡過薩瓦河後,立即衝進先前讓第二集團軍草木皆兵的高大玉米田。他們在玉米田里跌跌撞撞行進,遭到藏身於玉米田里和樹林中的塞爾維亞游擊隊開槍攻擊。他們在原地兜圈子,隊形被一根根踩到的玉米株打斷,開槍還擊,卻只是互朝著自己人背後開火。這支由捷克人、德意志人組成的步兵糰子彈打光且因恐懼而幾乎解體,開始朝河的方向往回跑。軍官擋住他們的退路——「別想撤退!這個陣地得守住!」——他們於是掘壕固守,但不久後受到自家人火炮攻擊,他們再度慌亂撤退,一路退到薩瓦河邊。自家人火炮把他們誤當成塞爾維亞人,朝他們猛發炮,當他們退到河邊時赫然發現沒有工兵可划船送他們渡河。奧地利地方防衛軍第七團,連一個塞爾維亞人影都沒見到,就損失五名軍官和一百七十四名士兵。兩眼發火的倖存者不再講什麼道理,把能找到的小船都強征來用,要船夫把他們送到北岸。後來因此事遭革職的第八軍軍長阿瑟·吉斯爾將軍,隔天早上對麾下軍官發飆:「我軍每個指揮官都得更賣力壓制懦弱行為,堅定士兵鬥志,鼓起全力進攻。」[18]

吉斯爾,一如在這場悲慘戰爭中的其他每個奧匈帝國將領,不切實際,希望戰事出現曙光。由於塞爾維亞人意志堅定而奧匈帝國這一方老是把事情搞砸(這時已司空見慣),所以沒有哪次的攻勢作戰收效。塞爾維亞人已在執行在這場戰爭期間每個軍隊都會推行的變革——在前沿壕溝裡只部署小規模戰鬥編隊,把步兵團主力留在更後面的預備壕溝裡——奧軍則仍在狹窄的戰線上驅策呈密集隊形的士兵前進,使他們成為己方炮火和塞爾維亞炮火、子彈的活靶。己方炮火常打中自己人而非敵人。[19]

波蒂奧雷克開始為躲不過的戰敗編借口。他呈報了「洛茲尼察的離譜行徑」,即該地兩個兵力完整的奧地利軍,面對塞爾維亞人的輕度抵抗,卻未能渡過德裡納河。他表示這場漸漸呈現的挫敗該怪在他們頭上,而非他頭上,他要軍官無論如何不得撤退:「不准撤退;凡是下令撤退的軍官都會受軍法審判,撤退的士兵則會遭槍斃。」[20]其他將領則只是指出奧地利戰術的無效。在照本宣科的戰前演習中,奧匈帝國炮兵只懂得對以插旗表示的敵軍發動攻勢,從未學過怎麼對付這種流動的打法。他們浪費炮彈,只要懷疑某處有塞爾維亞部隊,就朝那裡亂轟一通,未瞄準經商定的目標,未節省炮彈供反炮兵戰之用,或供在塞爾維亞預備隊增援前線時打擊該預備隊之用。[21]

第六集團軍照理該助第五集團軍過河,卻也拚命要渡過德裡納河。一如八月時,丘陵地使行進慢如牛步。有壕溝嚴密防護,且在俯瞰德裡納河上游、中游的山上有自家的火炮,塞爾維亞人朝下方裝備簡陋的奧軍開火。[22]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的他國軍隊,這些奧地利人吃到炮彈嚴重不足的苦頭。節儉的各國陸軍部未儲備炮彈,因為炮彈放久不用,炮彈的化學成分會變質,而且各國軍方沒料到一九一四年會爆發大戰(法國在戰爭頭一個月就打掉其庫存炮彈的一半)。康拉德和波蒂奧雷克這時為自己還可用的炮彈問題激烈爭吵,都認為對方在囤積炮彈或浪費炮彈。「炮彈省著點用,」有位軍長寫道,「不久後我國的工廠就無法再送來炮彈。」[23]

作戰用的金屬供應吃緊,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不得不呼籲人民盡可能獻出金屬:火爐用具、垃圾桶、球形門把、燭架、皮帶扣、教堂鍾、刀具。「我們的軍隊需要金屬,」他如此懇請。的確如此;這時奧軍下令只有「出現明顯目標」且每個炮兵連長都同意那目標「真實且適當」時才能開炮,嚴禁所有炮集體開火。[24]在這樣的火力支持下,奧地利步兵團到處遭打散。來自亞哥德納(Jagodna)南邊第四山地旅的報告,證實奧軍炮兵開炮是如何地節儉:「九月十四日整日遭敵火力攻擊,我們一再請求位於覆林高地上的炮兵開火,卻被告知沒有『適合的目標』。然後我們請第五山地旅用其火炮猛轟該高地,該部也回以『未出現合適目標』。」[25]上級既命令士兵節省彈藥,卻又警告他們,「凡是在這裡未立即用掉的東西,都會被送去給俄羅斯戰場的友軍」,典型的「好兵帥克」弔詭。[26]

第六集團軍第一師轄下某個奧地利地方防衛軍部隊,九月八日夜遭敵人打垮。當時,塞爾維亞人在漆黑中靠近,用德語喊道,「奧地利地方防衛軍,不要開槍,我們是第八十四團」,然後衝過來,開火。隔天,塞爾維亞人重創該師,殲滅該師的小規模戰鬥編隊,然後擊倒衝上來的每個預備編隊。有位團長是克羅地亞人,用克羅地亞語短暫重整潰散的隊伍,督促道Dalmatineidojte se!但出現在他後面的德意志人旅長,用德語聲嘶力竭大叫「奧地利地方防衛軍的兄弟,守住防線!援軍就要來!」之後,隊伍又潰散。已照著他們的克羅地亞人上校行事的士兵,跑離他們的德意志人將軍,開始一撥撥往後面跑;每有軍官擋在前面要他們調頭,他們就繞過去繼續跑。[27]

波蒂奧雷克試圖重現八月的局勢,以薩瓦河邊的克勞斯「綜合軍」扮演那時第二集團軍的角色,第五、第六集團軍則強渡德裡納河與克勞斯部會合。但扮演打擊角色者只有塞爾維亞人,奧軍只有挨打的份。塞爾維亞人讓第五集團軍部分兵力於九月十三日在列斯尼察過河,然後以旋風般襲去的炮彈、子彈予以消滅。第五集團軍餘部從左岸眼睜睜看著自家弟兄遭殺戮。[28]由於在德裡納河邊無處可去,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上校帶著他的龍騎兵團到米特羅維察(Mitrovica),下馬,渡過薩瓦河。龍騎兵在對岸等自己的馬過來,就是苦等不到。由於船不夠將人和馬都運到對岸,這位親王和龍騎兵只得打消作戰念頭。「我們所有人平時都未受過下馬作戰的訓練,也沒有充足的裝備來執行此任務;我們的卡賓槍只有約五十發子彈可用,沒有鏟子可用來挖壕溝,而且我們穿戴像野花一樣耀眼的紅長褲、紅帽,還有使我們寸步難行的高統馬靴和馬刺。」[29]事實表明,為閱兵而打造的騎兵打不了仗。

重啟攻勢的頭幾天,奧地利士兵就表現得非常冷漠。有位上尉參謀巡視第五十三、第九十六團的壕溝,發現壕溝污穢、未有改善,以及棄置的裝備(背包、外套、彈帶、步槍乃至未爆炸炮彈)散落一地。士兵悶悶不樂坐在土裡,不理會說話不清不楚的軍官。那些軍官講得流利的德語或匈牙利語,但奧匈君主國的其他十種語言都不在行。這位上尉注意到壕溝和壕溝的土護牆全因炮擊而塌掉,但沒人費心將其修復。他叫軍事警察前來驅使士兵幹活:「憲兵露出對我的命令既不懂也沒興趣的神情。」[30]

九月時的補給,一如八月時稀缺,塞爾維亞人派兩或三人一組摸黑混進奧地利補給線,丟手榴彈使補給人員竄逃,從而使奧軍的補給更為不足。沒有定期的糧食補給,士兵掠奪民糧,招來將領更多斥責:「從今以後,凡掠奪者一律由行刑隊當場槍斃。」奧地利將領苦苦思索這場戰役的弔詭之處;他們的兵會劫掠塞爾維亞民家,然後立即將這些一無所有的人家聚攏於一地,基於「人道」理由將他們護送到遙遠後方。「不得再護送老人離開戰區!」克勞斯將軍於九月十九日告誡道,「太多兵這麼做,削弱前線戰鬥力。」

克勞斯也注意到自殘情況大增,奧匈帝國士兵朝自己左手開槍,以便成為傷兵,送離戰場。在他防區的某個野戰醫院裡,一天內就有十八個人報病號,個個左手都有槍傷。「每個人都說:『我夜裡在壕溝幹活時,不小心被同袍射傷』。」克勞斯認為這些說法「不可信」,命令凡是手傷都要立即接受醫生檢查。凡是自殘者一律吊死,以儆傚尤。[31]

數千名奧地利人出於程度不一的自願心態向塞爾維亞人投降,為塞爾維亞參謀部提供了很有用的情報,但自願被俘的塞爾維亞人很少。「塞爾維亞人不像大塊頭孩子氣的俄國人那樣舉手投降。他們只要撐得住就繼續打下去,」有位戰地記者如此寫道。[32]那些真的投降的塞爾維亞人,一身邋遢樣,武器、裝備很差,有些人只受過四天的軍事訓練。[33]但他們不輕易投降,渴求情報的奧地利將領開始祭出重賞,鼓勵生俘塞爾維亞人:抓到一名入伍兵賞兩百克朗,一名軍官一千克朗。[34]如此重賞有其必要,因為有一個因素使塞爾維亞人不願投降:奧地利人處決了他們所抓到的許多塞爾維亞人,因為他們沒穿軍服。塞爾維亞人不穿軍服並非意在欺敵,誠如九月中旬普特尼克發給尼什陸軍部那份絕望的電報所表明的:「我們的士兵有很大比例光著腳打仗,只穿襯衣和襯衫,沒有軍階識別符號;敵人把他們當叛亂分子射殺。我們急需軍服和二十萬雙鞋。」[35]

外國報紙得悉奧地利在此地、在加利西亞依舊失利的消息,預言這個君主國不久就會垮掉。在這個二元帝國內,許多人把這一不祥的預言歸咎於沙皇的宣傳機器,而非戰場上的實際情勢,而其實戰場上的情勢就是最可怕的宣傳。人在布達佩斯的蒂薩,九月十五日打電話給人在維也納的貝希托爾德,要求他澄清此事:「你得糾正外國報紙上俄國人的不實之言,指出我們一直獨力對抗俄國主力,甚至讓他們吃了幾場大敗仗;指出在德裡納河邊,我們的部隊正攻入塞爾維亞心臟地帶且取得戰果。」[36]

仍困在德裡納河邊的士兵,若聽到這說法,應會說是聞所未聞。在前線,奧匈帝國將領費了好一番工夫,才得以將命令下達,乃至取得必要的裝備。將領要人將飄著黑黃三角旗的參謀車駛過德裡納河和薩瓦河,以加速前線部隊間命令的傳達。沒人考慮到奧匈帝國哨兵可能會有什麼反應,畢竟只有少數哨兵見過乃至聽過汽車。汽車駛近時,嚇壞了的鄉巴佬對其開火。即使是看到汽車時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的奧地利兵,也對其開火,因為相信一則傳言:法國銀行家派汽車滿載現金前來支持塞爾維亞人打仗。「不准再對軍車開火,」克勞斯的軍需長發火道,「由於汽車引擎聲轟轟響,你要駕駛員停車時,但駕駛員聽不到你說的。」他還下令不得再傳「有汽車載錢從法國來的傳言」。哨兵辱罵汽車駕駛員,在他們的機密公文袋裡翻找傳說中的現金。[37]補給問題使通信更為不易。前來替補傷亡士兵的奧匈帝國行軍營,什麼東西都得自行覓得,包括背包和步槍。病號和傷兵的裝備遭取走,以讓新來者有衣穿,有武器用,就連受輕傷者都立即被卸除武器和軍服。維也納的陸軍部長下令各前線的指揮官「卸除所有死傷者的武器和衣物,連襯衣都不放過」[38]。奧軍奉命「開闢『強擊巷』穿過塞爾維亞鐵絲網,在兩側翼用沙包穩固靠火力打出的缺口」,借此改善步兵強攻效果,但全軍缺鏟子、沙包、鎬、剪鐵絲器,誠如奧斯瑪·帕內什(Othmar Panesch)將軍所說,這「不是因為它們已給用壞,而是因為士兵不想帶著走而把它們丟掉!」[39]

遭奧地利人俘虜的塞爾維亞人

塞爾維亞人很少投降;真的投降者,例如照片中這些人,一身邋遢樣,武器、裝備很差,有些人只受過四天的軍事訓練。

照片來源: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Wien

九月底時,奧軍第二次入侵塞爾維亞的行動,在亞哥德納周邊數座約三百六十米高的小山上陷入停滯。第一、第六山地旅於九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日一再進攻亞哥德納諸高地。大雨和濃霧遮蔽視線,整個人陷入爛泥巴裡,他們在陡峭、覆有林木的山坡上跌跌撞撞往上攻,以密集編隊的縱隊攻入塞爾維亞人的火力網,結果被打得潰不成軍,光是第一山地旅就死三百七十二人、傷一千四百四十五人、失蹤七百一十二人。第六團的數個克羅地亞營日夜奮戰,該團軍官憶起敵軍軍官用同樣的語言向身懷致命武器但相對抗的兩群人下達類似的命令,使他們難以指揮部隊作戰。第一營戰死三分之二兵力,約八百人,埋了一千三百具塞爾維亞人屍體。一如在加利西亞的俄羅斯人,塞爾維亞人實行縱深防禦,構築前後數道平行的壕溝,使奧軍幾乎不可能突破。[40]

九月二十四日,波蒂奧雷克終於把司令部從舒適的薩拉熱窩遷走,但也只遷到圖茲拉(Tuzla),該地仍在波斯尼亞境內,距最近的戰場有約一百六十公里遠。或許波蒂奧雷克需要稍事休息,因為他與康拉德的搏鬥,激烈程度不亞於他與塞爾維亞人的戰鬥。他仍能透過博爾弗拉斯向皇上直抒己見,但康拉德正竭力欲堵住這一溝通管道,欲把巴爾幹的彈藥(和影響力)轉撥到東線。九月二十日博爾弗拉斯發放一批炮彈、子彈給波蒂奧雷克時,康拉德開始長達一星期的抗爭,最後博爾弗拉斯不爭氣地甩掉波蒂奧雷克(「這裡沒有在幕後影響皇上的宮廷小集團」),同意不再讓波蒂奧雷克與維也納直接聯繫,而是要透過康拉德轉呈其報告和要求。[41]康拉德終於切斷巴爾幹方面軍司令官與皇上直接聯繫的管道,終於使對俄戰事,而非對塞爾維亞戰事,在奧匈帝國的軍事規劃作業裡列為優先考慮事項。

西線的戰局正好轉。德軍在西線傳來好消息:他們正在瓦茲河邊(Oise)包抄英法軍側翼,在凡爾登止住法軍前進的腳步,已開始打掉法國設於東部邊界上的堡壘。[42]在馬恩河邊受阻之後,德軍正試圖重啟他們失敗的八月攻勢,欲貫徹作戰計劃以取得塞納-馬恩省河畔的艱巨勝利,盤算著一旦取得那勝利,東線的勝利也將唾手可得。波蒂奧雷克的第六集團軍則沒有這麼令人振奮的消息可報:他們終於拿下亞哥德納諸高地,但付出了又有兩萬五千人死傷的代價。第六集團軍兵疲馬困,士氣渙散,且因為彈藥短缺而幾乎失去武裝,戰鬥力不可能強過第五集團軍。博爾弗拉斯和皇帝評估過亞哥德納這場慘敗之後,表達了他們一貫慢半拍的驚愕:「誰下令幹這一荒唐事?」「波蒂奧雷克下的令。」[43]他這場軟弱無力的九月戰役,留下一個惡果。第二次戰敗之後,皇帝若要從南戰線撤軍,勢必得跟著放棄他的巴爾幹夢想。若如此,奧匈帝國的威信將受到無法承受的傷害。畢竟這帝國想稱霸巴爾幹半島,仍對薩洛尼卡不死心。但若要挺住搖搖欲墜的東部戰線,得投入奧匈帝國所有火炮。哈布斯堡王朝軍隊因此陷入險境:弱得無力再入侵塞爾維亞,且弱得不可能成功反攻俄軍。奧匈帝國駐各中立國首都的公使,吵著要本國政府提供訊息。駐布加勒斯特的奧地利公使說:「此地的塞爾維亞公報談到全殲我們數個團,奧軍『倉皇』逃到德裡納河對岸,塞爾維亞收復洛茲尼察和列斯尼察。要我否認此說法嗎?」駐雅典的奧地利公使說:「我需要德裡納河邊那幾場仗的詳情;塞爾維亞人把它們說成是塞爾維亞大勝。」駐索非亞的奧地利公使則示警道,如果再度證實兵敗塞爾維亞之事無誤,那裡的親奧政府大概會垮台:「保加利亞震驚於奧地利於北戰場撤退的消息,但塞爾維亞境內形勢對此地情勢影響更大。」[44]

九月的塞爾維亞戰事使奧匈帝國又損失四萬人,卻一無所獲。[45]十月一日,弗裡德裡希大公從其位於克拉科夫附近的總司令部發出信心滿滿的聲明,說「整體情勢有利」。俄軍戰鬥力正「逐漸垮掉」,德軍「深入法境」,「塞爾維亞反抗勢力搖搖欲墜」。弗裡茨爾推斷,這「是實情,要用士兵的母語向他們說清楚」[46]。

波蒂奧雷克有許多事需要向上面解釋,十月四日他正式終止攻勢,把進攻失利歸咎於炮彈短缺,而非他把事情搞砸:「沒有先摧毀敵人壕溝,我們進攻不了,但要摧毀敵人壕溝,我們需要長時間的猛烈炮轟。」克勞斯將軍同意此說,向波蒂奧雷克表示他並不乏「進攻精神」,但認為「繼續埋頭撞牆,如此徒勞無功的犧牲數千名我們英勇士兵的性命,令人遺憾」[47]。

這或許是目前為止奧匈帝國這一邊所發出最有見地的言語,但諸集團軍司令官還不這麼認為,仍把進攻奉為無上圭。私底下,波蒂奧雷克開始鼓動霍夫堡宮第三次發兵入侵塞爾維亞,令人難以置信地表示,一再讓波蒂奧雷克吃敗仗的塞爾維亞終於快垮了:「塞爾維亞僅存的兵力集中於瓦列沃,幾乎不到十八萬的有生力量。」塞爾維亞的傷亡(據估計開戰迄今六百軍官、六萬士兵),找不到人員填補。貝爾格萊德的宮廷和政府不久後會移到更南邊,從尼什移到史高比耶。波蒂奧雷克報告說,軍隊士氣「低落」,但塞爾維亞老百姓的民心更低落,他們受霍亂、傷寒肆虐苦不堪言,且已開始反抗徵兵和軍事當局。「再一次進攻,」波蒂奧雷克於十月一日懇請,「再一次進攻就會搞定。」[48]


[1] Rudolf Jerabek,Potiorek(Graz:Verlag Styria,1991),138-139,151,160-161.

[2] Kriegsarchiv,Vienna(KA),B/1503:7,FZM Potiorek to Armeeoberkommando(AOK)and Militarkanzlei Seiner Majestat(MKSM),「Resume der serbischen Truppenverteilung 31.August.」

[3] KA,B/1503:7,Sept.2,1914,Conrad to Potiorek;Jerabek,Potiorek,136,142.

[4] KA,B/1503:6,Vienna,Aug. 14,22,and 25,1914 and B/1503:7,Vienna,Aug. 29,1914,Bolfras to Potiorek;Jerabek,Potiorek,133-134.

[5] Jerabek,Potiorek,137,

[6] KA,AOK 1914,Evidenzbureau(EVB)3506,k.u.k. 6 Armee-Kommando,Sarajevo,Aug. 25 and 26 and Sept. 1 and 3,1914,Potiorek to MKSM;NFA 2115,416/28,5 Armee,Sept. 6,1914,「Resume uber feindliche Lage」;James M.B.Lyon,「『A Peasant Mob』:The Serbian Army on the Eve of the Great War,」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61(July 1997):492.

[7] KA,Neue Feld Akten(NFA)2115,13.Korps-Kommando,Bijelina,Sept. 3,1914,GdI Rhemen.

[8] KA,NFA 2115,36 ID,Bijelina,Sept. 3,1914,GdI Rhemen,「Bermerkungen.」

[9] KA,NFA 475,41 Sch.Brig.,Seliste,Sept. 9,1914,GdK Giesl.

[10] KA,NFA 475,41 Sch.Br.,Jarak,Sept. 24,1914,FML Krauss to GM Panesch. Op.Nr.195/40,FML Krauss,「Direktiven fur die nachsten Kampfe.」

[11] KA,NFA 475,41 Sch.Br.,Jarak,Sept. 21,1914,FML Krauss.

[12] KA,MKSM-SR 95,Sarajevo,Sept. 7,1914,Prasidialbureau Bosnien-Herzegovina to Potiorek.

[13] Jerabek,Potiorek,140-142;KA,B/1503:6,Op,Nr.453,Sarajevo,Aug. 29,1914,「Fliegermeldung」;KA,B/1503:7,Doboj,Sept. 3,1914,Potiorek to Bolfras;Sept. 4,1914,AOK to Potiorek.

[14] Felix Prinz zu Schwarzenberg,Briefe aus dem Felde 1914-18(Vienna:Schwarzenbergisches Administration,1953),23.

[15] KA,NFA 528,9 ID,「Tagebuch Ⅱ,21.Aug-8-Okt. 1914」;GB 30,k.u.k. 17.Inf-Brig-Kdo,Vehino selo,Sept. 11,1914,GM Daniel,「Gefechtsbericht uber die Kampfe an der Drina am 8.bis 9.Sept. 1914.」

[16] KA,NFA 2115,5.Armee-Kommando,Brcko,Aug. 31,1914,Frank to 36 ITD.

[17] KA,Gefechtsberichte(GB)24,36 ITD,「Gefechtsbericht uber Drinaforzierung von Megjasi am 8.Sept. 1914」;NFA 2115,36 ID,I.R.Nr. 79,Col. Schobl,「Gefechtsbericht fur den 8.Sept. 1914」;GB 1,Jamena,Sept. 13,1914,GdI Frank,「Gefechtsbericht Raca und Megjasi.」

[18] KA,NFA 475,41 Sch.Brig.,Sept. 10,1914,Oblt. Sappe,「Gefechtsbericht fur den 8-9 Sept. 1914」;8 Korps-Kommando,Op.Nr.511,Seliste,Sept. 9,1914,GdK Giesl.

[19] KA,NFA 475,41 Sch.Br.,Op.Nr.195/40,Sept. 1914,FML Krauss,「Direktiven fur die nachsten Kampfe」;NFA 191,18 Inf-Brig.,k.u.k. 18 Inf-Brig-Kdo,Serb. Raca,Sept. 23,1914.

[20] KA,NFA 529,9 ID,Raca,Oct. 2,1914.

[21] KA,NFA 529,9 ID,Oct.10,1914,GM Daniel.

[22] KA,GB 10,k.u.k. 4 Gebirgsbrigadekommando,「Gefechtsbericht 8.und 9.Sept. 1914.」

[23] Jerabek,Potiorek,150-151.

[24] KA,NFA 529,9 I.D.,8 Korps-Kdo,Seliste,Sept. 4,1914 and Grk Sept.17,1914,GdK Giesl.

[25] KA,GB 10,k.u.k. 4 Gebirgsbrigade-Kdo,Debelsosaje,Sept. 26,1914,「Gefechtsbericht uber die Gefechte vom 13-16 Sept. 1914.」

[26] KA,NFA 170,17 Brig.,k.u.k. 8 Korps-Kdo,Grk,Sept. 18,1914.

[27] KA,GB 10,「Gefechtsbericht Landwehr 37,8.September」;GB 42,1 Geb. Brig.,Jagodna,Sept. 25,1914,「Gefechts-Berichte.」

[28] KA,GB 24,36 ITD,「Gefechtsbericht uber Drinaforzierung von Megjasi am 8.Sept. 1914」;Manfried Rauchensteiner,Der Tod des Doppeladlers:Osterreich-Ungarn und der Erste Weltkrieg(Graz:Verlag Styria,1993),133.

[29] Schwarzenberg,Briefe aus dem Felde,19.

[30] KA,NFA 2115,36 ID,Megjasi,Sept. 12,1914,Capt. Bubin,「Wahrnehmungen bei eigenen Truppen.」

[31] KA,NFA 475,41 Sch. Brig.,Jarak,Sept. 19 and 24,1914,FML Krauss,「Abfertigung.」

[32] Arthur Ruhl,Antwerp to Gallipoli:A Year of the War on Many Fronts一and Behind Them(New York:Scribner』s,1916),251.

[33] KA,NFA 475,41 Sch.Brig.,Jarak,Sept. 29,1914,FML Krauss,「Abfertigung.」

[34] KA,NFA 2115,36 ITD-Kommando,「Nachrichten uber den Feind.」

[35]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 Serbiens zur Befreiung und Vereinigung der SerbenKroaten und Slovenen(Belgrade:Buchdruckerei des Ministeriums fur Krieg und Marine,1924-1926),2:261.

[36] Haus-,Hof-und Staatsarchiv,Vienna(HHSA),Politisches Archiv(PA)I,905,Budapest,Sept. 15,1914,Tisza to Berchtold per Telefon.

[37] KA,NFA 475,5 Armee Etappenkommando,Sept. 9,1914,Col. Ottokar Landwehr;NFA 1787,2 A.K,Sambor,Sept. 6,1914,「Beschiessen von Automobilen.」

[38] KA,NFA 475,41 Sch.Brig.,Sept. 21,1914,FML Krauss,「Beitrag zur Abfertigung」;NFA 529,9 ID,6.Armee-Kommando Op.601/OK,Sept. 23,1914.

[39] KA,NFA 529,9 ID,8 Korps-Kdo,Grk,Sept. 18 and Raca Sept. 27,1914,GdI Frank.

[40] KA,NFA 475,Vienna,Sept.20,1914,Kriegsministerium Erlass;GB 42,6 Gebirgsbrigade-Kommando,Lipnica,Oct. 8,1914,GM Goisinger,「Bericht uber die Kampfe um Jagodna.」

[41] KA,B/1503:7,Vienna,Sept.20 and 26 and Oct. 8,1914,Bolfras to Potiorek,「Hier gibt es keinen Hofkriegsrat.」

[42] KA,NFA 2115,36 ID,Op.663/OK,「franzosischer Kriegsschauplatz.」

[43] Jerabek,Potiorek,155.

[44] HHSA,PA I,905,Sofia,Sept. 26,1914,Mittag to Berchtold;Athens,Sept. 25,1914,Szilassy to Berchtold;Jenikoj,Sept. 24,1914,Pallavicini to Berchtold.

[45] C.R.M.F.Cruttwell,A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1918(Chicago:Academy,2007[1934]),53;Holger H.Herwig,The First World War: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1914-1918(London:Edw.Arnold,1997),89.

[46] KA,NFA 2115,Oct.1,1914,AOK to 13 Korps-Kommando,GdI Eh. Friedrich.

[47] Jerabek,Potiorek,156-158.

[48] KA,AOK,EVB 3506,96/B,108/B,112B,115/B,123/B,131B.Sept. 12,20,21,23,25 and Oct. 1,7,1914.NFA 2115,13 Korps-Kdo,Op.Nr.225/7,Sept. 25,1914,「Nachrichten uber den Feind.」

《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