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堅船利炮叩國門(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01.慈禧太后主政

女人當家

清廷在同英法交戰、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皇權在不自覺中又進行了一次更替。清朝對於西方人的態度由對抗轉為妥協,這同幼主登位、決策者發生變故有關。

咸豐帝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一貫強硬。恭親王在兵臨城下的時刻,幾乎是別無選擇地簽訂了《北京條約》,但一切國內外政策的重大決定仍要逃亡承德的咸豐帝來做。咸豐皇帝不太願意妥協,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留守北京的官員竟然發生了奇妙的轉變,他們開始對外國侵略者心存幻想,對外夷由抵制轉而親近,他們創立了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新秩序,並在此後的很多年內一直力圖維持這種關係,這與逃亡在外的咸豐朝廷是有很大分歧的。

歷史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咸豐帝竟然病死在承德。咸豐帝身旁有幾位作風強硬的抵抗派,以肅順為代表,急欲維護清廷統治,希望能夠糾正政府各種弊端。肅順作風潑辣而嚴厲,頗受咸豐賞識,並逐漸取得了實權。咸豐去世前,立下遺詔,立5歲獨子載淳為皇儲,並任命肅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幼主處理政事。載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希望能夠借此機會奪取至高無上的統治大權。慈禧善於玩弄權術,同恭親王商量,發動政變,處死了護柩回京的肅順。此舉得到列強的支持,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號同治。皇太后慈禧垂簾聽政,慈禧在此後的47年中成為中國的真正統治者。這次政變史稱「辛酉政變」。

男人打仗

清廷經過政權更迭,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政權上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著穩定。之後,清政府內有恭親王、文祥等主持朝政,外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鎮撫,似乎景像一新。這段時期也被叫做「中興」。有學者曾說過:「歐洲人的到來,中華帝國領土的擴大與中國人口增加一倍,這三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便決定了近代中國歷史的方向。」外部的入侵和中國社會內部自我修復的需要,推動著中國社會向另一個時代過渡。

雖然太平軍的失敗給長江流域帶來了安全,但另一武裝集團捻軍的力量卻在逐漸壯大,它使華北本身面臨巨大的威脅。捻軍趁太平軍動亂時開始由原來分散的組織發展為聯合作戰。清政府對其所投下的鎮壓力量之大不亞於對太平軍的征剿。捻軍在安徽省西北角的一塊農村根據地——雉河集站穩了腳跟後,頻繁襲擊了鄰近各省,從而大規模地觸發了各地的叛亂,令清廷很是頭疼。

捻軍問題越來越嚴重,並且有危及北京之勢。他們的部隊使用了土炮和簡單的火器,所以抵擋地方小股綠營軍的能力就更強了。有些州縣官員甚至出錢送他們離開轄境。

朝廷繼續派出曾國藩剿滅捻軍。各地動盪的局勢,使儒家文化建立起來的帝國制度經歷了一次嚴峻考驗。從農民軍手中收復的城鎮,民心需要安撫,民政需要恢復,這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同樣是一場考驗。清朝出台了一套抽取各省財政資源的辦法,對於因戰爭受破壞的地方,田賦豁免。其他地方,鼓勵耕作,發放糧種,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在與「太平天國」的對抗中,地方武裝逐漸建立起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都掌握著強大的軍事武裝。清廷收斂起一貫的傲慢氣焰,大興科舉,增加考試錄取名額以籠絡人才,防止類似「太平天國」的出現,籠絡更多人才維護清廷統治。同時,興辦洋務,在外交方面,與外國列強謀求合作。

02.洋務運動為何沒使中國走向富強

三次辯論定乾坤

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未曾給中國太大的觸動,「二鴉」給天朝帶來的可是無限創痛。京師被洋人攻破,帝國都城三千多年來頭一次被洋人佔領,咸豐皇帝倉皇外逃,避難於避暑山莊,英年早逝一命嗚呼。痛定思痛,朝廷決定改弦更張。

由於對如何解決國內重重危機,是否需要向洋人學習以及如何學習等諸多問題上的差異,朝廷官吏分為頑固派和洋務派兩大派別。洋務派在中央以奕訢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這也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兩派都是要維護清朝統治,但是怎麼維護在手段上是有區別的。一方主張原封不動地維持著就行了,一方說洋一把吧。洋務派跟頑固派進行了三場論戰。

第一場是華夷之辯。頑固派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以夷變夏,要毀棄中國的統治和倫理道德。中國近代的探索舉步維艱,小日本為什麼一下子就成功了?甭管我跟誰學了,我都還是日本人。中國幾千年都是人家跟我們學,現在我們跟別人學,學了以後我還是不是我?這種觀念非常強烈。你如果讓我們學洋人的東西,那就是以夷變夏,如果中國人都認為洋人先進,北大清華畢業生都跑美國去,這不就是以夷變夏?當然這場辯論洋務派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因為甭管是頑固派還是洋務派,其目的都一樣,就是用洋槍火炮衛我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保衛儒家文明。

第二場辯論是道器之辯。道是制度,器是技術。中國人是看中制度還是看中技術?當然是看中制度。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干櫓」抵禦外侮。洋人來了之後怎麼抵禦他?給他上課,講四書五經,拿經書把洋人幹掉,頑固派一幫人都是理學名家。洋務派說,大學士您說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干櫓,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已致釀成庚申之變 」。恭親王當朝問頑固派代表倭仁老師,下次若再發生庚申之變,聯軍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線去跟英國人理論,敢不敢披著你的甲冑,舉著你的干櫓去給人家上課?如果你敢的話,則本王唯大學士之命是從,嚇得倭仁二十多天沒敢上朝,說我腳崴了走不了。

第三場義利之辯緊跟而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王安石就是這麼被攻擊的,整天修工廠弄鐵路,不就是一幫小人嘛。最後朝廷明白了,皇太后也明白了,光在那兒嚷嚷口號,國庫裡的銀子能自個兒長出來?洋務運動通過這場辯論基本上把頑固派的勢力給打下去了,洋務運動興起、發展起來。

洋務運動轟轟烈烈

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總督和巡撫,他們掌握地方實權。曾國藩由兩江總督遷直隸,任職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而由於直隸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曾國藩一走,遺缺就由李鴻章補,所以李鴻章也是兩江總督遷直隸。

清中期以後對於地方大員定設八督 :直隸、兩江、陝甘、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另有漕運及東河、南河總督三員。兩江是最富庶的地方,江蘇、江西、安徽三省地盤也大。左宗棠是閩浙遷陝甘,張之洞是兩廣遷湖廣,基本上清朝地方八個總督這就佔了四個,張之洞做湖廣總督長達二十多年。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從一品。

曾國藩在危難之時,維護了清朝統治,維護了舊文化。他雖然並未親身參與同英法聯軍的戰爭,但西方人的勢力深入長江,在長江一帶作戰的曾國藩深知,舊文化並不能救中國。曾國藩注重水師,認為水上優勢也能決定陸上優勢,西方的軍器和練兵之法在我們之上,所以他提倡自強,要購買西洋輪船槍炮,以夷器制夷。

後來的中國認識到,夷是制不了的,不被夷制就不錯了,唯有自強。夷的洋槍火炮太厲害,所以,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的天津機械製造局。通過洋務運動,清朝的軍隊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國家軍隊五百年才完成的由冷兵器向火藥兵器的過渡。

洋務運動的作用相當大。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收復南京的時候,湘軍還放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已經開槍。到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比日軍要領先了,再打不過就是兵將的問題,不是裝備的問題。電視劇裡一演,都辛亥革命了,清兵還舉倆銅錘,那純粹是瞎扯,是為了突出武打效果,抱一挺機槍怎麼武打?其實清軍的裝備水平,已經不比列強差多少了,尤其是輕兵器。可能機槍大炮這玩意兒不行,槍這東西沒問題,當然起到了一定的保衛國家的作用。

洋務派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的資金、燃料運輸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建了近代的民用工業——李鴻章的上海輪船招商局、天津的開平煤礦,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佈局。民國的時候,最大的兵工廠就在漢陽,所以那時候士兵用的槍叫漢陽造,其實就是仿的德國毛瑟槍,為什麼在漢陽造?漢陽有最大的兵工廠,兵工廠為什麼在漢陽?因為漢陽有鐵廠。

洋務派還籌劃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艦隊建立後,成立了海軍衙門。

中國幾次敗仗吃的就是有海無防的虧,大海不像陸地,大海是連成一片的,朝發夕至,從哪兒都能過來,所以有海無防吃虧就吃大了。曾國藩在任兩江總督期間,保舉李鴻章到上海操練淮軍 。李鴻章提出專設海防的想法。1875年之後,朝廷任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四艘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不久,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因為對在英國訂造的軍艦不滿意,經過反覆比較後,李鴻章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李鴻章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當時美國海軍是世界第十二,中國北洋水師是世界第六,還不算南洋、福建水師。

洋務運動還創辦新式學校培養人才。在1872年到1875年間,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去美國留學,一去要在美國待很多年,而且這些孩子生死各安天命,去的都是窮孩子。有錢的孩子誰敢上那兒去?不像今天去的都是有錢的孩子,有錢孩子科舉做官,沒事上美國幹嗎去?沒人願意出國。那會兒一說出國都是去外夷,沒準讓那兒人給吃了,沒人敢去。所以只有這些人去美國,去的時候長袍馬褂大辮子,回來全都西裝革履小分頭,給李中堂磕頭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因為辮子是假的,別一磕頭辮子掉了,大逆不道。

可惜這些人學成的非常少,大概就第一批幼童有學成的,你想這一幫人到了美國,他們看了就知道什麼是好的,民主自由比專制要強得多,人家那兒見總統都直呼其名,咱這兒見皇上還得跪著,多不好意思。原來咱們中國派駐在國外的使節,新的使臣來舊的使臣要歸國,得到碼頭上去迎接,新的使臣宣讀聖旨,使館全體人員跪在那兒,接這個聖旨。外國人就跟看耍猴的一樣圍一堆看,怎麼回事,這玩意兒太好玩了,念什麼呢都在那兒趴著,念完聖旨以後才到使館。後來中國人也感覺這個太有傷國體,所以就奏請朝廷批准,這儀式在使館裡舉行,咱就別在碼頭上現眼了。因為在中國肯定都得在碼頭上,欽差大臣來了你得迎到碼頭上,你得出城多少裡去迎,在那兒就得宣聖旨,就得跪著,你不能回到衙門了才跪接。公使夫人裹完小腳,晾曬裹腳的白布,洋人以為中國國喪,皇上死了,都來弔唁,驚聞大皇帝不幸去世,我們特來哀悼。中國人傻了,沒這事啊。洋人說那你這兒為什麼掛白布啊,那是裹腳布,洋人不懂好好的腳幹嗎要裹起來。好多觀念一發生衝突,這一幫人就不願意再接受清朝的封建統治,朝廷一看,壞了。

於是下詔,召回當年出國的這批幼童。相當多的孩子沒有完成學業就回來了,有的是上了大學,也有的不回來了,就在他那個寄養家庭的掩護下跑了。中央電視台拍過一個五集的紀錄片,當年好幾個幼童跑了,跟當地人結婚,採訪他們的孫子,長相完全是白人,而且只能說英文,一句中文都不會。而這些回來的人,就把先進的觀念帶了回來。

應該學什麼?

洋務運動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原因是什麼?只引進技術不改進制度。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我們的制度比洋人好多了,獨火器萬不能及,就這一條不怎麼樣,所以「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我們只需要學外國的軍事技術就可以了,別的我們都不用學。我們遠出西人之上,用得著跟他們學嗎?他們應該跟咱們學。

而鄭觀應認為:要學就得學人家的制度,學人家的「體」,不能光學「用」。咱們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鄭觀應明確提出來不能這麼幹,人家「西人立國……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以足恃歟」 。你光學洋槍火炮輪船水雷這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近代學習西方,日本學得比較徹底,包括1889年近代亞洲第一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甭管它多保守,也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憲法,日本是在亞洲第一個確定了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另外,對洋務運動進行一些深入細緻的分析,可以發現洋務運動得以興起,原因在於一沒內憂,大規模農民反抗運動剛剛被鎮壓。二沒外患,列強忙於鞏固既得利益,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中外各種勢力暫時「和好」。而這時候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剛剛萌發,比較弱小,所以沒有人反抗朝廷。隨著列強進一步提出新的侵略要求,兩次鴉片戰爭得到的利益,他們不再滿足。農民反抗雖然被鎮壓,但是以後農民還要進行反抗,資產階級隨著力量的強大也會起來反抗,內憂外患只是暫時平息,洋務運動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展起來的。

為什麼到1894年大規模戰爭又爆發了?列強已經不滿足既得利益了,他們要瓜分世界,要資本輸出,所以又爆發了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個要求算是滿足了,然後中外又是三十年和平,到九一八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小日本又發起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中國近代史上這五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分三波。兩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波,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是第二波,日本侵華是第三波。中間都是三十多年,給中國喘息的機會,中國發展就是利用這三十多年。中間為什麼給你三十多年喘息的機會?帝國主義在鞏固既得利益。

當然,抗日戰爭是很特殊的,因為後來英美用不著這種戰爭手段侵略中國,歐美列強用不著,小日本因為經濟落後只能用這種手段,世界經濟危機一爆發它沒法擺脫,這次戰爭可看作是上一場戰爭得到的利益已經不能使它滿足,它提出了新的侵略要求,這之間差不多都是三十年的時間。就像你吃完早點,需要時間消化,你不能早上起來油條煎餅豆漿雞蛋牛奶吃個一斤多、二斤,8點剛來這麼一餐,9點再讓你來一頓,你就得哭了。你得12點來一頓,12點燒雞烤鵝,再加幾條魚,一斤米飯又進去了,你再來就得晚上6點了。兩次鴉片戰爭就是洋人的早餐,然後需要消化,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就是午餐,到抗日戰爭就是晚餐,最後小鬼子撐死算了,就這麼一個意思。西方國家需要時間來鞏固既得利益,咱們鑽了一個空檔。

學西方為何沒富強?

洋務運動最終沒能讓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它創辦的近代工業以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為主,不具備近代化企業的性質,或者說不是近代化企業。近代化企業是資產階級企業,應該是商人辦的,私人辦的。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對私人辦企業大力扶持,國家可以半賣半送地把工廠給你。而大清呢?都是官辦,甚至壓制私人資本的發展,所以資產階級就沒法發展。江南製造總局的總辦,正五品,上班跟上朝似的,閒人閃開,肅靜迴避,廠長頂戴花翎去,工人上班不好好幹,遲到了,給你50板子。

其次,力量分散,沒有形成近代工業體系。洋務運動建的幾個廠,就集中在長江中下游那些個有限的地方。要想建兵工廠,首先得有鋼鐵廠,要想有鋼鐵廠,資源得跟上,周圍得有煤礦。如果兵工廠建起來了,機器全是從外國進口的,要是人家不賣給你機器,你這廠就開不了。有鋼鐵廠了,煤是從外國進口的,那就更扯了,所以洋務運動沒有在中國形成近代工業體系。

再看洋務運動興辦的教育。洋務運動期間所開辦的新式教育,只是培養了一些專門人才,沒能建立起近代教育體系。出去了幾批幼童,100多人還沒學完就全給招回來了。後來陸陸續續派了一些留學生,比如說去英國學海軍。但問題是,就出去這麼一點留學生,絕大多數的中國讀書人還在幹嗎呢?四書五經科舉八股的還在幹這個。所以沒有形成近代教育體系。

嚴復,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翻譯《天演論》 的人。嚴復從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畢業,日本首相伊籐博文是他的學長,伊籐博文回來當了日本首相,嚴復一輩子最高做到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辦。這不屬於官,無官無品,為什麼嚴復不可以做官呢?學歷不夠啊,學歷怎麼不夠?有的留學生是美國的博士,那白扯,你是中國的進士嗎?博士管什麼用,你連一個舉人都不是你怎麼能做官呢?所以這一幫留學生回來只能做事不能當官,回來的人還得捧起四書五經來,從頭看從頭考。能考上的估計也不多,你想他整天念英文,現在來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肯定有牴觸情緒,只有做事的,很少有做官的。最大的官可能就是唐紹儀,後來做到清朝的外務大臣,民國首任國務總理,那個時候風氣已經開放多了。一開始出去的一幫人都不行,沒人搭理。

也就是說,洋務運動的工業和教育,解決不了中國的實際問題,海軍更是裝裝門面,是皇太后、王爺們的豪華大遊艇。要知道海軍最主要的作用是與敵人爭雄於海上,整天在港口藏著沒用。當然,洋務運動畢竟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引進技術,培養人才,刺激民族資本主義,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畢竟中國的廠子辦了起來,國貨賣出去,洋貨就少一點。

03.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協性

洋務運動刺激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中國社會就開始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變化。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侵入,分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它能夠為西方提供市場和勞動力,就也能為中國提供市場和勞動力,只要這事你願意幹。其次,受外商企業的刺激,中國的官僚地主商人投資近代工業,不僅受外商企業的刺激,也受洋務派的刺激,他們一看這玩意兒能來錢,比土裡刨食來錢快,所以他們就開始幹這個事兒。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上海、廣東、天津等地興起資本主義工業,比較著名的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機器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繼昌隆機器絲廠是紡織廠,貽來牟機器磨坊磨什麼玩意兒?磨面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是輕工業,這幾個工廠跟前面洋務派創辦的企業要分開了。名字怪不啦唧的就是民族資產階級的企業,都是由私人創辦的,不像國企名頭比較大,漢陽鐵廠,湖北織佈局,你繼昌隆機器絲廠,能代表廣東嗎?你們家開一個小飯館叫中國大飯店,工商局絕對不給你註冊,你叫北京飯店他也不給你註冊。北京飯店在哪兒,在長安街上,回頭你這兒一干擾,外國人跑你這兒來了,就不合適了。

資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資產階級採用西方近代企業管理模式,廠長不能拿鞭子抽人,敲板子更不能幹。其實中國資本家也是人民大眾,也是被壓迫的,被誰壓迫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座大山,它們也壓迫資本家。不像在國外,資本家就是天老爺,中國不行。資本家都受壓迫,所以他們有革命性。

而有產者總是希望維護社會穩定,「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造反者總是無產者,我怎麼著都是死,所以馬克思號召——無產階級起來鬥爭吧,你們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為什麼無產階級能去鬥爭呢?我什麼都沒有啊,等死,死國可乎?資產階級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希望社會穩定,當這個社會動亂的程度超過他們的忍受限度的時候,他們就往後撤了。所以現在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穩定一定是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階層,有產者眾,國家才能夠穩定。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根本原因就在這兒。

一般歐美國家先有資產階級後有無產階級,中國正好相反,因為他們誕生在外商企業裡。工人階級來源於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在洋務派和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廠礦裡也產生了中國的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深受壓迫,所以革命性是最強的。這樣,出身於破產農民的工人便和農民結盟,他們集中程度高,便於鬥爭。

04.清朝、法國大角力

屬國多,責任大

中國曾經也是個有很多屬邦的國家。緬甸、安南、朝鮮、尼泊爾都是。我們對於屬國抱有唯一的一點希望就是它們能來朝貢,我們不去干涉屬國的內政外交,更不會有殖民通商的經濟政策。這些屬國同中國的關係也還不錯,按時納糧,請求冊封,如此而已。而且但凡屬國內部有叛亂,中國都會不計酬勞、跋山涉水前往擺平。所以,屬國對於我們是擁戴的。

中國喜歡擁有自己的屬國,是一種傳統。因為中國文化的關係,古代聖賢君王,都追求使四夷傾心嚮往,然後散點錢財,傳播一下文化。而這些國家多半就是我們的鄰國,越南在我們的南方,朝鮮在東北,琉球在東南,它們基本上就是我們的邊防線,屬於國之門戶,唇亡齒寒。

西方資本主義對清朝的侵略,除了直接攻打外,還有就是侵略屬國。法國人侵佔越南,在康乾盛世的時候就開始了。

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人因為湄公河不適合航運,把目光轉向越南北部,並很快攻陷河內。越南無力抵抗,向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的劉永福 求助。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軍,劉永福身先士卒,冒死衝鋒,斬法軍數百人首級,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後來,法軍屢犯越南,並屢次向駐守越南的清朝軍隊進攻。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盡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衝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朝廷內部紛爭不休。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多次要求朝廷採取抗法方針,曾紀澤還照會法國,極力維護宗主國地位,毫不退步。但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最終控制了局面。

左宗棠死不瞑目

1883年底,法軍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中法戰爭爆發。1884年,法國艦隊強行駛入福建水師的馬尾基地,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同年,法軍侵佔中國台灣,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清軍統帥劉銘傳審時度勢,放棄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擊退侵略者。轉而,法軍攻佔諒山,進犯鎮南關。老將馮子材率部英勇抗擊敵人,取得鎮南關大捷。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清朝電令乘勝即收,並在1885年4月7日,宣佈停戰撤軍。對此,張之洞奏請朝廷,延緩撤兵時間,以克河內。然而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致使中法戰爭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鎮南關大捷

清政府在勝利的情況下,同法國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會定越南條款》,對此,左宗棠內心悲憤不已,病死福州。在臨終前,他留下這樣的話:「唯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中國西南從此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

05.甲午海戰,蒙羞千重

挑事兒急先鋒

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他們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緊爭奪市場,中國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標。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還沒有被瓜分的大國,拉丁美洲基本被瓜分完了,澳洲也沒了,亞洲也幾乎被瓜分殆盡,除了中國外,只剩下日本和暹羅 。列強都對中國虎視眈眈。同治之前,列強實行帝國主義的僅英俄法三國。在中國門戶被打開後,德意志統一,意大利統一,美國中央政府消滅南方獨立運動,恢復統治並加強統一。此時,東方帝國主義日本也已興起。光緒年間,我們處在帝國主義的四面包圍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誰表現得最積極?日本。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強盛,可是其市場狹小,資源尤其匱乏。特別是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鋼鐵和石油百分之百依賴進口,橡膠也依賴進口,當然它國內產一點銅,產一點很有限的東西。其本身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森林覆蓋率將近70%,幾千萬人口都集中在7.54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帶,直至今天。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不是一點半點,大部分森林山地沒有什麼人。所以它極需對外擴張,它對外擴張的目標是中國和朝鮮。明治維新使日本脫亞入歐,與歐美列強共進退,失之歐美,取之鄰國。日本當時也受歐美欺負,直到1910年才廢除了不平等條約,國力也不強於中國。但它就是敢賭國運,對中國發動這場戰爭。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西方列強為什麼支持日本?日本獨佔中國,不會對西方列強的利益構成威脅?誰都想著瓜分中國,可中國畢竟不同於非洲,是史前文明時代,和拉美香蕉共和國也有區別,也不像當時的印度,很久沒有統一過。中國即便到1840年,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那麼強那麼大的國家,如果要去瓜分,就得考慮誰有這個實力。一口想把中國咬下,回頭把牙硌掉了,怎麼弄?這個時候,小日本「不揣冒昧」地跳出來,我來,我打頭炮,西方列強當然求之不得,因為你們倆都是亞洲國家,都是黃種人,屬於黃種人的內訌,對於基督教文明沒有任何損失。你們來吧,既然日本願意做先鋒,帝國主義自然慫恿加支持,尤其是英國,表現得最積極。

此刻,「帝國主義們的心情是矛盾的:它們希望戰爭,尤其希望中華帝國對外戰爭爆發,因為這不但可以削弱這個帝國的國力,而且還可以檢驗這個帝國目前的抵抗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自中國務實的官員致力於洋務運動後,帝國的防務實力讓帝國主義們有點兒摸不著底。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國主義們並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勝,至少是不能讓日本人獲得圓滿的勝利。因為如果這樣,中國人給日本人的好處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中華帝國的版圖和市場再大也是有限的。」

不宣而戰搞襲擊

1894年朝鮮東學黨 起事,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日軍也趁機開進了朝鮮,挑起戰爭。當時的中朝關係,我們是宗主,朝鮮是藩屬,是我們的屬國。屬國有難宗主出兵代為平亂,這是符合宗藩 關係的。當然,這種關係完全不符合近代國際法,所以小日本說我不承認朝鮮是屬國,稱它是一個獨立國家,你能派兵我也能派兵,清軍進去2000,日軍進去8000。清軍一入朝鮮,迅速平定東學之亂,但是日軍就賴著不走,蓄意挑起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有陸戰和海戰,陸戰主要是兩場,平壤之戰和遼東之戰。海戰是三場,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威海衛之戰實際上是海陸都有,中日甲午戰爭首先是在海上打起。

黃海、豐島、平壤戰役屬於第一階段,戰火沒有燒到中國,遼東和威海衛就是在中國本土打的。首先爆發的是豐島海戰,因為日本增兵咱也得增兵,北洋水師濟遠、廣乙兩艦掩護商船往朝鮮增兵,當時戰爭還沒有爆發。但是日本聯合艦隊三艘主力艦不宣而戰,對中國發動了突然襲擊。日軍有備而來,我們毫無準備,因此廣乙艦沉沒,濟遠受傷。有說濟遠管帶貪生怕死,貪不貪生、怕不怕死不好說,不死也得一塊兒沉沒,所以濟遠號撤退。這樣,兩艘沒有武裝的商船高昇號、操江號就暴露在日軍面前,操江號上官兵被俘。操江號比較小,是一艘木殼的老式軍艦,原屬南洋水師,後借調北洋用於通信和運輸,配置官兵82人,船齡已超過20年,雖然也配備了5門火炮,但也只能勉強對付海盜而已,根本不可能作為對抗軍艦的戰船。操江號上面有20萬兩白銀的軍餉,也被日本繳獲。高昇號是中國租的英國商船,日本人掛出信號旗要求高昇號投降,船上1000多陸軍將士表示拒絕,用步槍射擊日寇的軍艦,然後放下小艇讓歐洲籍船員離開船。日本人發射魚雷把高昇號擊沉,1000多名陸軍將士落水,800多人殉國。

甲午海戰烈

豐島海戰是日本不宣而戰,首先挑起了戰爭。豐島海戰第二天,光緒皇帝發佈上諭對日本宣戰。第三天日本天皇也下了一道聖旨,對中國宣戰,戰爭正式打起來了。在朝鮮境內進行的第一場戰爭是平壤之戰。平壤是朝鮮的古都,僅次於國都漢城。清軍14000人,日軍16000人。日本人在兵力上並不佔優勢,但戰爭還沒有打起來,清軍統帥直隸提督葉志超就打算放棄平壤城,退守鴨綠江。總兵左寶貴是回族,堅決主張抵抗,說:「敵人懸軍深入,正宜出奇痛擊,使其片帆不返,不敢再窺視中原,今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

左寶貴守平壤玄武門,激戰中,警衛勸他摘掉紅纓帽,脫去黃馬褂,那一身紅的黃的跟交通信號燈似的,太明顯,一看就是個高級武官。左寶貴說我穿這身衣服是激勵士氣,結果清軍激勵了,日軍也激勵了,發炮攻城,左寶貴親自指揮重炮向敵人還擊。在激戰中,左寶貴腿上中了一彈,他很敏捷地用一塊布包好傷口站起來繼續鼓舞士兵作戰。不幸再次中彈,以身殉國,平壤淪陷。葉志超一口氣往北跑了500多里,連馬都沒下,過了鴨綠江,日軍尾追進入了中國境內。

戰場上的家書

幾乎與平壤之戰同時,北洋水師主力掩護陸軍在朝鮮登陸,返航途中行至黃海,在鴨綠江入海口大東溝遭遇了日本聯合艦隊,展開了一場激戰。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下水12年,久已失修,艦橋被突然開火的大炮震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摔傷,信旗被毀。丁汝昌拒絕隨從把自己抬入內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可是他只能鼓一艦士氣,戰鬥剛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指揮。北洋艦隊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艦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艦身傾斜。吉野衝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著火的致遠艦。

管帶鄧世昌下令撞沉吉野。致遠艦向吉野號右舷高速撞去。日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枚魚雷後,不幸為另一枚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犧牲。致遠被擊沉以後,鄧世昌落水,他的隨從劉忠拋救生圈給他,被他推到一邊;左一號魚雷艇趕來相救,他拒不上艇,並說:「吾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犬游到他的身邊,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將犬奮力推開,犬又銜住他的髮辮,使他的頭露出水面。鄧世昌抱定與戰艦共存亡的決心,毅然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滾滾波濤之中。

除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外,經遠艦管帶林永升也壯烈殉國。北洋水師當年曾經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從綜合力量上來看,不說強於日本的聯合艦隊,起碼也應該是在伯仲之間,開戰的時候北洋水師是10艘軍艦34000噸,日本12艘40000噸。北洋水師兩艘最大的鐵甲艦定遠、鎮遠是遠東第一流鐵甲艦。

但北洋水師自從1888年成軍以來到甲午年間,6年時間不但未添一艦,甚至未添一彈,船隻也沒有很好地維護。海軍的錢,被拿去修頤和園了。這樣一來,北洋水師老矣。當時軍艦爭雄於海上,主要是比航速和火力,火力主要是看射速。北洋水師的平均航速是15.5節,日本聯合艦隊是16.4節,聯合艦隊主力艦吉野艦的航速高達22節。另外就是火力,日本軍艦的炮雖然比咱們小,但是它有68門速射炮,我們一門都沒有。速射炮是新生事物。速射炮出現的時候,海軍軍費被拿去修園子了。

吉野艦本來是大清訂購的,連訂金都交了,最後沒錢了不買了。英國看這一艘軍艦砸手裡了,皇家海軍也不需要,就向日本兜售,打折賣給你,你要嗎?日本多窮的國家,沒有錢,明治維新是1868年,洋務運動是1861年,日本工業化晚於中國。沒有錢怎麼辦?天皇捐了30萬,那會兒的日元是銀洋,不像現在的日元,30萬合不了多少人民幣。各級文武官吏、國會議員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捐出來,皇后把自己的首飾都獻出來,以後就只能頭上插櫻花了。然後發行公債,老百姓踴躍搶購,甚至有日本女學生去賣身然後把錢捐給國家,就這麼買的軍艦。

日本是舉國一致,君臣一體,上下同心,一定要把中國給打敗。你再看咱們這兒,老太后拿著海軍經費,過一個生日,用銀700萬兩。700萬兩白銀是一個什麼概念?定遠、鎮遠各是62.5萬兩,老太后過一個生日,北洋水師遠東第一流鐵甲艦能買11艘。老太后一個生日的花費再造一個北洋艦隊都沒有問題。慈禧太后做60大壽,翁同龢等大臣上奏請求壽誕從簡,節約公眾開支,補充前線軍費,慈禧太后當即不悅:「誰要是令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要他一生不痛快。」四下當即噤若寒蟬。

再看軍隊士氣。據說日本有一個小兵出征,他媽這麼跟他說,這一仗打完了,我希望在靖國神社看見你,言下之意就是沒指望你活著回來。平壤之戰,清軍的統領衛汝貴 的老婆給他寫的家信 ,被日本人繳獲,登在日本軍中的報紙上。衛汝貴的老婆給他寫的家信是,老爺春秋60歲了,咱家有錢有地,上戰場千萬別玩兒命,勿擋前敵。你想這人指揮的軍隊,不是說槍炮不如人,根本沒有精氣神。人家打仗,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咱這可倒好,統領都打了一上戰場就跑的主意,讓當兵的給你玩兒命,開什麼玩笑。

令人震驚的屠殺

一樣都是洋槍洋炮,清軍那會兒沒有拿糞叉,刀矛弓箭都是爺爺輩的玩意兒,但還是不行。黃海海戰中國5艘主力艦沉沒 ,日本5艦重創。重創跟沉沒的區別是重創的那個還能拉回去煉鋼,咱們要煉鋼得給它撈上來。我們的定遠、鎮遠挨了200多發炮彈都沒事,是不沉之艦,主力尚存。速射炮120毫米口徑,打上沒事。

可朝廷不允許北洋水師繼續出戰,就此造成了黃海制海權 拱手讓敵。遼東之戰,大清發祥之地,除了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抵抗之外,余皆一觸即潰。這樣,日軍一路高歌猛進,將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遼東之戰時,日本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全城2萬多人,被殺得還剩抬屍的36人。當時美國駐華使館的武官在日軍中觀陣,被日本的暴行驚呆了,他給國內的報告中說,旅順城內凝固的鮮血有一英尺(1英尺等於0.3048米)厚,到處都是殘肢斷臂。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英國人艾倫對這次屠殺有過描述:

「日本兵追逐逃難的百姓,用槍桿和刺刀對付所有的人;對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亂刺。在街上行走,腳下到處可踩著死屍。」

「天黑了,屠殺還在繼續進行著。槍聲、呼喊聲、尖叫聲和呻吟聲,到處迴盪。街道上呈現出一片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臥著肢體殘缺的屍體;有些小胡同,簡直被死屍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裡人。」

「日軍用刺刀穿透婦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地舉向高空,讓人觀看。」

剖腹、挖心的事在當時的旅順並不少見,多少無辜的兒童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世界很多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報道。日本在中國的暴行令世界輿論嘩然,日本不是文明國家嗎?怎麼能這麼野蠻?日本為了掩蓋罪行,趕緊把中國人的屍體收集火化,有人可能就剩一根指頭了,哪找去?甭管是誰的往一塊兒堆,骨灰裝了滿滿七口棺材。這是什麼概念,你看一個人往那兒一站那麼大一坨,燒完了就一把。你想七口棺材的骨灰得有多少人?小日本有多狠!

日本人在墳上插一木牌,上寫「清國陣亡將兵之墓」。裡面有將和兵嗎?沒有,將和兵都跑了,留下的都是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日軍除了一路奔東北而來,還有一路佔領了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最突出的成果,打到這個份上打不下去了,只得屈辱求和。

蟲子渴望吞大象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給李鴻章以致命一擊,也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中國是大國,有4億人口,軍隊95萬,打的是一場自衛反擊戰;日本是小國,軍隊只有29萬,後方遙遠,供應不便,幹的是無恥的侵略勾當。可是最終清政府竟然失敗了,日本上演了一曲小蟲吞大象的荒誕劇。

大清政府,從來都是只記吃肉,不記挨打。清政府平定了國內叛亂,列強之間又相互爭奪利益,暫時對中國無暇顧及。在簽訂《北京條約》後,清政府內部一些握有實權的官員同英法之間不再交惡,西方殖民者在中國幾乎毫不費力地享受著既得利益,中國政治家的神經稍稍鬆弛了一些,他們對西方國家的友善充滿了感恩。對於隔壁小國日本,清政府基本沒有放在心上。

小日本不知道哪根筋倔上了,幾乎從沒停止過打中國的主意。它很無畏,妄圖以它弱小的身軀吃掉中國,吃下中國是它這輩子的夢想,不管腸胃是否能夠消化。明治維新後,小日本資本主義得到飛速發展,可能是由於非良性的過快發展,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產生了軍國主義的變種。日本變得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1855年,日本有政治家提出要佔領台灣島、呂宋,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這種思想竟然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日本的主流思想。很快,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得到具體化,並形成文字,日本出台了一部《清國征討方略》,詳細寫明了征討的步伐。可怕的是,日本嚴格按照征討方案,不動聲色地發動了侵略戰爭,而且幾乎完全達到了目的。

清朝政府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隔壁的鄰居,不怎麼富裕,還願意傾家蕩產花錢打仗。有好日子不好好過,動輒動武,盤算著怎樣吃掉別人,不是我們的一貫作風。對小日本提防不夠,是清政府最為失策的一步。對於國際形勢一無所知的清朝,能夠哄好西方列強不再炮轟,老佛爺就該在宮裡暗自念阿彌陀佛了,更別說早做判斷,提高警惕了。

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禎、台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小國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對國防負重要責任的李鴻章也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清政府跟洋人打了幾次仗,便開始奴性十足。清廷實權人物慈禧太后、恭親王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局面,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外交和軍事一樣,都是國家政治行為的重要手段。李鴻章過於老到,他企圖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畢竟對洋人的認識不夠,對洋人寄予的希望過多,放鬆了自己的軍事努力。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延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

李鴻章首先請求英國調停,他考慮英國在華既得利益最多,但沒有想到英國和日本已經在背後進行了交易,英國甚至對日軍擊沉本國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這樣,中國被英國出賣了。李鴻章轉而請求俄國干涉,但這時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在遠東爭奪的籌碼還不夠,並不想和日本鬧翻。人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盤,沒有國家願意為了中國跟日本翻臉。老謀深算的李鴻章這次失算了。

李鴻章自認為武器裝備落後於日本,對於戰爭並沒有抱太多的勝算,主將尚且如此,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果然,在中日海戰中,李鴻章主動放棄制海權,黃海關係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制海權至關重要,李鴻章拱手相讓。如此猶疑的戰爭心理,同小日本咬定中國不放鬆的決心,對比鮮明。

1895年,李鴻章和伊籐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第一,割三島,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第二,賠款兩億兩白銀。小日本窮瘋了,獅子大開口,一張嘴就是億!以前我們也賠,幾百萬,上千萬,到頭了。日本張嘴三億,不許還價。兔子成精,比老虎還厲害,這下李鴻章發愁了,這三億從哪兒籌?

李鴻章回旅館途中被一個日本憤青給了一槍,日本憤青為什麼要刺殺李鴻章呢?他認為他們能把中國滅了,憑什麼跟李鴻章談判,所以要一槍把李鴻章打死,讓這個判談不成,然後日本皇軍就可以佔領北京。哪一國都有憤青,愛國賊比賣國賊更可惡,他在道義上佔了一個制高點,替國家做決定。當時日本的憤青能知道國庫裡除了耗子屎什麼都沒有了嗎?

李鴻章的遇刺讓日本政府非常尷尬,萬一李鴻章憤然回國,這仗拖下去,就不太划算了。中國這麼老大,什麼時候征服完?幾十年後它都沒有能征服中國,甭說那會兒羽翼未豐滿的時候。所以,日本見中堂受傷表示慰問賠款減一億,你挨了一槍減一億,李鴻章說那再給我兩槍吧,再打我兩槍,我值了,反正我七十多歲了,來日無多。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我自個兒去,再挨兩槍得了。日本人當然不幹,但因李鴻章挨槍,賠款從三億減到了兩億。

李鴻章的無奈

李鴻章20多年訓練的北洋水師,就因為這場水仗,葬送海底。此後的北洋水師,幾乎完全蜷縮起來,望風披靡,不能再戰。淮軍聲望,從此算完了。當時的輿論給李鴻章的壓力很大,都說李鴻章昏庸誤國,媚日賣國,更有甚者希望李鴻章以死謝天下。李敖曾經質疑,歷史對李鴻章公平嗎?

我們一起同李敖回顧那段歷史:「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日本馬關當時叫下關,他們見了面,在日本的書裡面,我們看得很清楚,日方代表是伊籐博文,就是這張照片,我們也看到了李鴻章。」甲午戰爭後,李鴻章代表中國簽訂城下之盟,這兩位被西方稱為「東方俾斯麥」的人物坐到了一起。李鴻章是青年伊籐博文的偶像,年輕的伊籐博文曾經在維新時期到訪中國,對這位晚清政府中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最具世界眼光和擔當的中堂大人滿是景仰。時隔不久,這位後輩小生同昔年偶像再次見面,雙方的地位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當伊籐博文提出來要台灣的時候,李鴻章談都不跟他談啊,你談什麼台灣啊,談都不談。可是形勢比人強,我們看到當時日本人的口氣,大家看看那幾段伊籐博文跟李鴻章的對話,伊籐博文說,中堂,我此次節略 ,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就是說只有答應或不答應,YES OR NO兩句話,你是答不答應?李鴻章說,難道不准分辯?我跟你辯都不能辯嗎?伊籐博文說,你辯好了,但不能減少,我要的條件不能減少,隨便你辯,可是不能減少。你想想這是什麼口氣啊!李鴻章是在這種情形底下跟日本的伊籐博文談判的。」 弱國無外交,國運如此,大清國國力弱到了極點,在這個過程中,李鴻章被推到這樣一個位置上,非常無奈。

「我們再看後來對於台灣,李鴻章說如果不肯讓,不肯割讓台灣給你,又將如何?伊籐博文說,如果所讓之地必須以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東各省,將如之何?意思是說,你不給我台灣,我就要你山東了,我打到山東去了。做這個假設,做這個威脅。李鴻章有什麼辦法,是犧牲山東呢,還是犧牲台灣?」 日本以深入山東並進入各省相脅,言外之意是你願意犧牲台灣還是願意亡國。李鴻章沒有選擇,他怎麼會不知道合約一旦簽下,自己的名節就將毀於一旦,死後仍得背負罵名。

「我們再看日本人吵著要辦手續,就一個月。李鴻章說時間來不及,兩個月吧。李鴻章說,頭緒紛繁,兩月方寬,辦事較妥;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你看伊籐博文怎麼說,伊籐博文說尚未下嚥,饑甚。口中之物,我還沒咽在肚子裡面,我肚子餓得要死。你看這什麼口氣啊,日本的王八蛋。」

李鴻章與伊籐博文的談判,是一場羔羊與惡狼的談判。李鴻章全無談判的籌碼,這位73歲高齡的老人,抱著爭得一分是一分的態度,拚力力爭,「舌敝唇焦,磨到盡頭處」,其實根本沒有可商量的餘地,李鴻章不願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恥辱的條約上,最後卻不得不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恥辱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危害首先表現在割讓台灣、澎湖、遼東半島給日本,使台灣跟祖國隔離。它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各國競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如果說甲午戰爭以前,列強對大清帝國還有最後一絲敬畏的話,甲午戰爭之後這種敬畏就徹底沒有了。甲午戰爭以前,我們打敗仗都是輸給英法。輸給英法不丟人,全世界誰打得過英法?俄羅斯打不過,美國打不過,澳洲更甭提了,非洲還用說嗎?拉美誰能打得過?拉美不是從西班牙、葡萄牙這「兩顆牙」手裡獨立出來的嗎?所以誰都打不過英法,我們輸了也不丟人。現在被誰打了?日本,一千多年跟我們低聲下氣的日本。「以寥寥數艦之舟師,區區數萬人之眾,一戰而剪我最親之藩屬,再戰而陪都動搖,三戰而奪我最堅之海口,四戰而威海之海軍大替矣。」中國這人就丟大了,中國在亞洲稱王的時期也結束了。一千多年漢唐以來形成的以中國為亞洲中心的體系被顛覆了。甲午一戰乾坤顛倒,日本國力不如中國,都能把中國打成這樣,西方列強一看日本都行,咱哥兒幾個別客氣了,來吧,競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

特別是這一仗打完,台灣就出去了,1895年台灣被佔領,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整整被日本佔領了50年。這50年小日本在台灣推行奴化教育,台灣人必須起日本名字,按日式的起居飲食,家家不能供祖先,要建神社,供日本的天照大神。每天中午老師帶著學生向東京皇宮方向遙拜,學生的課本裡面的世界地圖,日本、台灣、朝鮮是一種顏色。扉頁上都印著這麼一段話,「大日本天皇陛下對本土人民、半島人民、台灣人民皆愛若赤子」,就向台灣人灌輸這種觀念,日本、台灣、朝鮮是一個國家,都是天皇陛下的子民。

1945年,台灣的經濟水平確實在中國是最高的,至少它50年沒打仗了,內地一直在起義,在革命,在打仗,小日本在那裡搞了經濟建設。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台灣的民族認同感相當低,好不容易回來了4年,1949年內戰結束國民黨政府逃到台灣,到現在一眨眼60多年。從1895年到現在117年,這117年裡面,台灣只有4年跟大陸連在一體,113年都分開,所以這種認同感需要慢慢找回來。台獨勢力這麼猖獗,始作俑者是誰?小日本。如果沒有這一次台灣跟祖國分離,能夠鬧台獨嗎?四川怎麼不獨立?北京怎麼不獨立?

其次,巨額賠款,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舉借外債,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大清一年財政收入是8800萬兩,要給日本2億兩,後來贖遼東花費3000萬兩,威海衛贖城費150萬兩,8年還清,這一筆錢可就多了去了,到哪兒去找這一筆錢?只能跟洋人借。借洋債,跟英法俄德四國銀行借了3億兩銀子,拿到手的是2.65億兩,剩下的算回扣了,要還7億兩,還有很多苛刻的政治條件,還清貸款之前,鐵路得列強修。這筆錢折合成日元是3.25億,相當於日本4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也就是說咱們賠這一筆錢,3年不吃不喝,小日本可以4年什麼都不幹。當時正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日本急需資金,中國一下給了4年的財政收入總和,於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一躍成為帝國主義六強,與英法俄德美並駕齊驅了。

再次,開放通商口岸,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這次戰爭後,中國開蘇州、杭州、沙市、重慶四個通商口岸。重慶已經是西南腹地,八年抗戰時,國民政府就在重慶領導抗日戰爭。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閉關鎖國,專限廣州一口和恰克圖一城。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到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放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南京、九江、鎮江、漢口。中日《馬關條約》又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並且允許日本設工廠免收內地稅。

最後,資本輸出,在中國設工廠,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今天看得特別明顯,巴黎春天百貨商店,最好的耐克鞋也就是50多歐元,折合人民幣400多元,法國人都不買。咱們這兒耐克鞋除非是十年前的款式,打完折也不是這價,這鞋都哪兒生產的?大部分都是中國生產的,結果中國賣得最貴,人家那兒極其便宜,二三十一雙就很不錯了,這個巨額利潤都被洋人掙走了。咱們出口一雙鞋掙2.3元,出口一件衣服掙3.51元,大部分的錢都讓人家掙走。很多年前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上9.99美元,2元從中國進的,運費1元,出口材料0.65元,等於中國做這麼一個娃娃掙0.35元,大頭都讓人家給掙走了。最後還算咱們跟他們的貿易順差,因為這個東西Made in China。你能找到美國生產的耐克鞋?開玩笑,那得多少錢一雙?工人一年五六萬美元,他做鞋多少錢一雙,工廠得賣多少錢才夠給工人開工資?咱中國勞動力極其便宜,幾乎跟不要錢一樣。倒退一百年,連那三塊多錢你也沒地兒掙去。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俄、德、法強迫小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是出於對中國人民的同情與友誼嗎?不是,俄國想把中國東北變成黃俄羅斯,它想要卻被小日本給弄走了,俄國絕不答應。俄國的盟友法國,也跟著抗議。德國想占山東,也不願意遼東變成日本領土,所以三國抗議。日本一看國庫就剩耗子屎了,沒法跟強國作戰,那行,遼東我就不要了,但是給我錢,3000萬兩銀子。俄國說我有功吧,我給你要回遼東,旅順、大連歸我了,強租25年,把遼東變成俄國的勢力範圍。結果老毛子不爭氣,十年後日俄戰爭戰敗,小日本又把這地兒給弄回來了,等於我們白花了3000萬兩銀子,兜一圈,最後這地兒還是小日本的。九一八事變後更徹底,不光是遼東半島,大清龍興之地、太祖太宗陵寢所在,都成日本領土了,要是我們要不回來,掃墓得申請簽證,給祖宗上墳去不了,可憐。

清政府無能,台灣人民有種,台灣人民自發進行了保衛戰,前後五個多月大小百餘仗,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比甲午戰爭當中清軍打死打傷的日軍都多。日軍主力部隊近衛師團有一半被消滅,近衛師團和日本的二、三、五、六師團,並稱日軍的五大主力。近衛師團在這一仗被消滅了近一半,以後歷次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出動過,只保衛皇宮。近衛師團師團長、陸軍中將、明治天皇的叔叔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被擊斃,第一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也被擊斃,近衛師團死了一個中將師團長、一個少將旅團長,這個師團長還是皇叔劉玄德一樣的人物。但可惜沒能保住台灣。

06.老佛爺掐斷了變法的路

維新人士十大論條

甲午戰爭中國損失太大,面子上也過不去,梁啟超先生講:「華夏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這一仗可把中國人打醒了。我們為什麼敗給小日本,有人開始琢磨,因為我們的變革沒有觸及根本,小日本除了人種不能變,其他全變了,完全西化。咱們是弄一點皮毛,「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得,現在火器跟人家一樣了,還幹不過人家,而且干的還不是歐洲,是它的學生日本,跟老師打就更打不過了。這樣一來,中國人認識到,制度也得變革,所以才有了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被破壞,大量的勞動力市場湧現,朝廷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標誌著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經濟政策——從商鞅變法開始的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改變,與世界潮流接軌,資產階級活躍異常。

19世紀60年代,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出現早期維新思想。王韜、鄭觀應在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政治上實現君主立憲,突破了洋務運動的思想主張。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只是就事論事。

有行動的是康有為、梁啟超等幾位,他們的思想為變法做了理論準備,主要行動是:

第一,開辦學堂,即廣州的萬木草堂。萬木草堂主要講授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涉及西方國家歷史、政治,也注重體育和音樂。萬木草堂創辦之初,康有為就主張「脫前人之窠臼,開獨得之新理」。草堂的命名,就有培植萬木、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的意思。

1891年3月,康有為撰寫了《長興學記》作為萬木草堂學規,以《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為綱,對學生施以德、智、體教育。在德育方面,康有為提倡厲節、慎獨、主靜、養心、檢攝威儀、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同體饑溺等傳統道德修養,其中的內容仍然沒有脫離封建教育,但他的目的則在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從而讓更多的國民發憤圖強。在智育方面,當時萬木草堂開設四種課程:義理之學、經世之學、考據之學和詞章之學。義理之學,包括孔學、佛學、周秦諸子之學、宋明理學、泰西哲學等;經世之學,包括政治原理學、中國政治沿革得失、萬國政治沿革得失、政治應用學、群學等;考據之學,包括中國經學、史學、萬國史學、地理學、數學、格致學等;詞章之學,包括中國詞章學、外國語言文字學。

這些課程,雖然還是以傳統的學術為主幹,但與當時專學八股、帖括詞章的傳統學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體育方面,除規定上體育課之外,康有為又將體育與習禮結合起來,寓體育於禮儀音樂之中,並舉行兵操和射擊練習。在弟子們的幫助下,康有為編著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宣傳今文經說,鼓吹變法維新。起初學生不滿20人,後增至100多人,培養出了一批著名的維新變法人才,其中梁啟超、麥孟華、徐勤等成為戊戌變法的骨幹。1894年,康有為赴北京參加會試,學堂一度停辦。1896年後又有短期講學活動。由於萬木草堂明確提出中體西用為辦學宗旨,而且採用中西並重的教育內容,對當時的書院教學影響很大。後來梁啟超在湖南主講時務學堂時,基本上承襲了萬木草堂的辦學精神。

第二,康有為把西方政治資本主義學說同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資本主義維新派進行變法的理論基礎。

第三,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指明變法有四條途徑:「其一,像日本,自變;其二,如突厥,他人執其權而代變者也;其三,如印度,見並於一國而代變者也;其四,如波蘭,見分於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間,其何擇焉?」主張學習日本,迅速變法,避免印度、波蘭那樣亡國的命運。

第四,發動「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1895年,李鴻章跟伊籐博文簽訂《馬關條約》,簽完字之後需要兩國的皇帝批准,加蓋玉璽,用璽之後才能生效,當時日本給的期限是10天。消息傳來,康有為正好在北京參加會試,聯絡各省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聯名給皇帝上書,康有為在北京南城楊椒山祠寫就的上書裡說:「聞日本索償二萬萬,是使我臣民上下三歲不食乃能給之。若借洋債,合以利息扣折,百年亦無償理,是自斃之道也。與其以二萬萬償日本,何如以二萬萬外修戰備,內變法度哉!」聽說日本要賠兩億,我們上至老佛爺,下至小百姓,勒緊褲腰帶三年不吃才能給它。要是向洋人借錢,不曉得幾時能還清,這是死路一條。要是這兩萬萬自個兒花多爽,你賠它幹嗎?所以康有為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項主張。

拒和就是拒不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提議遷都到西安去,那個地方離大海遠,周秦漢唐歷代興王之地,小日本登陸一定到不了那兒。練兵,練20萬精兵,拿2億兩銀子練兵、買武器,跟小日本再決一死戰。變法,「竊以為今之為治,當以開創之勢治天下,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當以列國並立之勢治天下,不當以一統垂裳之勢治天下。」康有為引經據典,說《易經》裡頭說了:窮則變,變則通。董仲舒也說了,為政不調,甚者更張,乃可謂理。要是祖宗的法不能變的話,那麼世祖何嘗沒有變太宗皇帝的法?要是用八貝勒的舊法治天下,那我清朝怎能夠長治久安呢?不變法而割祖宗之疆土,到最後亡國,與變法而使宗廟得以繼續,孰輕孰重,孰得孰失,皇上必能分辨的。康有為用古聖先賢、列祖列宗的例子說明變法的合理性。這一封上書,皇上是看不到的。朝廷的法度是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三品以上,才有權上折子。否則全國那麼多官員,人人給皇上上折子,皇上不得看吐血?清朝每一代皇帝有這種專折奏事權的官員就300多個人,300多人一天給皇上上一折子,300多份折子皇上從早看到晚,你老百姓上折子那不可能。通政使司衙門拒絕代奏,所以皇上沒看到。但是此文在報紙上一發表,康、梁火了,成了知識分子的偶像,一夜爆紅,名震天下。

第五,創辦《中外紀聞》。《中外紀聞》是資產階級早期政治團體的機關刊物,它登載一些格致 有用的書,探討萬國強弱的原因,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議,在中國近代政治史、新聞史上有一定地位。後來,這份刊物成為維新派的重要輿論期刊,其前身是《萬國公報》,由梁啟超、汪大燮 任主編,是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報刊的萌芽。該報的出版使廣大官員和知識分子漸知新法的好處,為改良派政治團體的建立和改良運動的進一步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六,成立強學會,又稱強學書局,或譯書局。入會者眾多。袁世凱曾捐銀入會。帝師李鴻藻、翁同龢等予以支持。李鴻章也願捐銀2000兩入會,因簽訂《馬關條約》名聲不好,遭到拒絕。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 等也加入強學會。北京強學會成立之後,康有為立即南下南京,遊說兩江總督張之洞。11月,上海強學會成立。1896年1月12日刊《強學報》,提出開議院的政治主張,倡導維新變法。強學會之後,各地也紛紛組織會社,有湖北質學會、廣州聖學會、湖南南學會、廣東粵學會、蘇州蘇學會、陝西味經學會,上海有不纏足會、農學會、譯書會、蒙學會等。強學會已具有現代政黨的雛形。

第七,同封建頑固勢力論戰。論戰中的封建頑固勢力,包括洋務派。論戰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中心是要不要讓資產階級參與政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代替君主專制制度。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是近代史上維新與守舊的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第八,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迅速變法。康有為跟皇上講,說現在是「萬國報館,議論沸騰,鹹以瓜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海內驚惶,亂民蠢動……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恐懼回惶,不知死所……恐自爾後,皇上與諸臣雖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自台灣割讓後,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賄賂昏行,暴亂於上,胥役官差,蹙亂於下,亂機遍伏,既無強鄰之逼,揭竿斬木,已可憂危。」瓜分豆剖,這個時候漸露機芽,德國能佔膠州灣,法國就能佔廣州灣,英國就能佔威海衛,意大利都想租三門灣,中國面臨被瓜分,面臨著嚴重的外患。

同時,老百姓內亂,要造反了,所以面臨著內憂外患,皇上需要迅速變法。在上書中,康有為圍繞召開國會、定憲法的主張,進一步提出變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倣傚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親自主持大計,宣佈變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變法的具體方案和步驟,依次推行,是中策;責成督撫在各省實施新政,是下策。當時康有為中了進士,授官六品工部主事,閒衙冷曹一個小官,皇帝見他不符合規矩,但給了他專折奏事權,你雖然見不著我,你可以給我上折子,你不是讓我變嗎,咱們怎麼變,大變?小變?所以康有為給皇上上了一個《應詔統籌全局折》。

第九,1898年,康有為起草《應詔統籌全局折》,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在這份折子裡,康有為寫道:「今天世界上的守舊國家,沒有不被分割,不亡國的。被人家割了土地被人民推翻的有波蘭;有撈權撈利被舉事而亡的緬甸;有亡盡土地,人民還是人民,國家不過徒有虛名的越南;有收利權而後亡的印度;有自己握其權利而慢慢被分割最終亡國的土耳其、埃及。我朝今天沒有士,沒有兵,沒有糧餉,沒有船隻,沒有軍械,雖名為國,而土地、鐵路、輪船、商務、銀行,只要聽到洋人一聲命令,任憑取之。雖然形式上沒有亡國,實際上國已經不存了。以後會是怎樣,我不忍心說。看世界各國,都以變法而自強,守舊而亡國。以皇上的聰明,看各國的形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大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還進一步分析,「今之部寺,率皆守舊之官,驟與改革,勢實難行」,所以主張「既立制度局總其綱,宜立十二局分其事」,設立法律局、度支局、學校局、農局、工局、商局、鐵路局、郵政局、礦務局、游會局、陸軍局、海軍局。康有為在機構設置上的提法讓陳舊的中國耳目一新。康有為對當前一番形勢的分析,看得光緒皇帝很害怕,想想也有道理。老康的話句句說進了皇帝心裡。

第十,成立具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保國會。1898年4月12日,保國會在北京成立,擬定《保國會章程》三十條,主要內容是:「以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振救之,故開斯會以冀保全」;以「保國」、「保種」、「保教」 為宗旨,講求變法、外交、經濟,以協助政府治理國家。規定在北京、上海設總會,各省、府、縣設分會,時已略具政黨規模。共集會三次,意在集群策、群智、群力,發憤救亡,推動維新運動。接著,保滇會、保浙會、保川會相繼組織。保國會的成立,使頑固派與維新派的鬥爭更加激化。頑固派大罵康有為僭越妄為,非殺頭不可,攻擊保國會保中國不保大清,名為保國,勢必亂國。光緒帝力挺康有為,所以保國會雖然連遭劾奏,但未被查禁。

多個敵人少條路

康有為的維新思想體系對中國思想界是一種強有力的刺激。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開始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國是」則指國家大計,國家的指導方針、理論基礎、方針政策。《定國是詔》是光緒帝頒布的改革綱領。

詔書中說,數年以來,中外明主,講求時務,多主張變法自強。我今天在詔書中說的,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都是經再三審定,覺得成熟以後才打算實施的,但這畢竟是從未有過的新鮮事,對它的評論肯定是莫衷一是。有的人老成憂國,以為必須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新法必當摒除。試問今日時局都這樣了,國勢是這種狀況,如果仍用不練的兵,有限的錢,沒有實學的人,在強弱明顯、貧富懸殊的情況下,能對抗外夷的堅船利炮嗎?國家大計要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最終的結果肯定就是門戶紛爭,相處如同水火,走宋朝、明朝的老路子,對於狀況的改善一點用都沒有。最後皇上對眾臣給予了很高的希望,希望各王公大臣努力向上,發憤圖強,用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博采西學多多務實,改變空談的流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不要只學皮毛,空說大話,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頒布詔書時儀式十分隆重,歷史上稱為「金鳳頒詔」。在進行頒詔儀式時,工部 要預先在天安門正中垛口設置備有黃案的宣詔台,並準備好「金鳳朵雲」,金鳳朵雲是漆成金黃色的木雕鳳凰和雕成雲朵狀的木盤。捧接詔書的官員和宣讀詔書的官員衣冠楚楚,恭候在那裡。詔書放在太和殿黃案上,皇帝蓋上玉璽後,經過一套繁瑣的禮儀,由禮部尚書用雲盤承接詔書,捧出太和殿,暫放到午門外的龍亭裡,然後在鼓樂儀仗的引導下,抬到天安門城樓上,再將詔書放在宣詔台的黃案上。宣詔官登檯面西而立,宣讀詔書。這時,只見天安門下金水橋南,文武百官按官位序列,依次面北而行三跪九叩大禮。

詔書讀完,由奉詔官把詔書卷起,放在木雕的金鳳嘴裡,再用彩繩懸吊金鳳從天安門垛口正中徐徐放下。城樓下早有禮部官員雙手捧著朵雲樣的盤子,等在那裡,這樣,金鳳嘴中的詔書也就落在雲盤中了,此舉稱為「雲盤接詔」。

接詔後,詔書仍要放回天安門前的龍亭內,然後由黃色傘蓋、儀仗、鼓樂為前導,浩浩蕩蕩抬出大清門,送往禮部衙門。這時,禮部尚書早已從長安左門快步回到禮部衙署門前跪迎詔書,並將詔書恭敬地放在大堂內,行三跪九叩禮。隨後,用黃紙謄寫若幹份,分送各地,頒告天下。 詔書的頒布,標誌著戊戌變法開始。

政府准許官民上書言事,裁汰冗員,廢除旗人特權。官民上書言事是好事,皇上就靠300多人向他匯報外面的情況,他基本上兩眼一抹黑。光緒皇帝並非庸君暗主,就是膽小懦弱一點,也算得上是少年早慧,受過良好的教育。結果他讓人蒙成什麼樣?皇上平日一天吃6個雞蛋,一個雞蛋是3文到5文銅錢,結果內務府給他報賬說26兩銀子一個,你一天吃6個,就是156兩銀子。一兩銀子是2000多個銅錢,156乘以2000,然後除以3或5,算算能買多少個雞蛋?這雞蛋打碎了皇帝能在裡面游泳。

皇帝一天吃這麼多雞蛋,卻連雞蛋多少錢一個都不知道。老師翁同龢給他上課,皇上說話了:「翁師傅,這個雞蛋特別好吃,稍微貴一點,你們家吃得起嗎?」翁同龢自然知道這是太監搗鬼,他不能說破:「我們家吃不起,祭祖宗時拿一個雞蛋模型擺一擺。」結果皇帝召見外省官員就出事了,外省官員不明就裡,「朝臣待漏五更寒」,皇上早早地跟他談完了公事聊聊家常吧。

「卿這麼大早就起來上朝,吃早點了嗎?」

「吃了。」

「你早點吃的什麼?」

「臣家貧,隻雞蛋三枚而已。」

皇上一聽就暈了,你一個月掙多少錢,敢吃三個雞蛋,一頓早點,70多兩銀子你干進去了。這個官可能當過京官,一看周圍太監臉色有變,狠狠地盯著他,他明白是太監搗的鬼,便說皇上你吃的是超市裡面的無公害雞蛋,我這是早市裡的臭雞蛋,便宜。皇上說原來是這樣,皇上不能吃臭雞蛋。

准許官民上書言事,民間疾苦就悉入龍眼了,這是好事。取消閒散機構,裁汰冗員,廢除旗人特權,這也是好事,但問題是有相當多的人要跟你玩兒命了。日本明治維新,不是減人而是增加人,原來的地方大名這時候讓你做藩知事,但是別掌實權,一切待遇不變,武士的俸祿由國家出,你最起碼要讓他活得下去,生活水平還比原來好一點,就像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你得有贖買政策。戊戌維新倒好,從明天開始你下崗了。我除了當官什麼都不會,你讓我下崗,我不跟你玩兒命怎麼著?旗人是不應該寄生,問題是旗人是大清的根基。你不給他錢糧,他們就全上頤和園找太后出來主持公道,這樣無形中就製造了很多對立面。

經濟方面保護農工商業,編製預算決算,設立郵局。

軍事方面改習洋操。洋操不是廣播體操,是用洋人的操練方法。打仗得匍匐前進,別背著洋槍擺八卦陣,沒用。諸葛武侯傳下來的,諸葛六侯也沒用,一炮就轟爛了,你該匍匐前進得匍匐前進,然後一二一齊步走,你得這麼練洋人的操練方法。要是每個士兵後邊背一桿旗,你不是有毛病嗎,唯恐人家發現不了你?

文化教育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京師大學堂就是今天的北大,中小學堂就是中學小學。廢八股改試策論,這事又大了,讀書人十年寒窗準備,一朝臨考,你通知我不考孔子孟子改考原子電子了,我跟你拼了。誰會那個?變法的措施,給變法者樹的對立面太多,好是好,未考慮周全。

維新變法得到了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愛國知識分子的支持,只是這些人在中國少之又少。戊戌變法失敗後,變法代表人物嚴復曾說過,中國守舊和維新的人是1000:1。可能連這個比例都不止,那維新變法肯定要失敗。

老佛爺發怒了

光緒皇帝支持變法,一方面是不甘心做亡國之君,另一方面也想將權力從慈禧手裡拿回來。慈禧26歲守寡,掌權48年,心理變態,陪伴她打發漫長歲月的是權力。慈禧善於玩弄權術,1861年,咸豐帝屍骨未寒,慈禧便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除掉八位顧命大臣,宣佈垂簾聽政。1873年,同治帝下旨重修圓明園,第二年,工程全面鋪開,內外重臣都認為這是勞民傷財之舉,恭親王也屢諫阻止。同治帝大怒,降恭親王為郡王並撤去其一切職務。第二天,慈禧出面,加恩賜還恭親王一切爵位,從此以後,恭親王對慈禧更加俯首帖耳。

慈禧的親兒子同治皇帝被她活活逼死了,懷有四個月身孕的皇后也被她冷言冷語千般虐待自殺身亡。從理論上說,應該由比同治皇帝低一輩的人繼承大統,如此一來,慈禧晉陞太皇太后,無法垂簾聽政。所以她堅持立當時年僅4歲的載湉為帝,就是光緒。光緒性格懦弱,但天資聰明,受過良好的教育,一直想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卻苦於無力擺脫。

垂簾聽政圖

清朝的沖靈之主繼位,應該是14歲大婚,世祖、聖祖都是這樣,聖祖康熙14歲大婚,繼而除鰲拜,大婚就表示已經成年。而光緒帝眼瞅著19歲了,還不讓大婚,其實就是慈禧不願意放權。群臣議論紛紛,慈禧沒轍了,只好下令光緒大婚,然後自己撤簾歸政。於是八旗秀女全來參加選秀,經過初賽、複賽、決賽,最後闖進決賽的五個女孩,即慈禧的親弟弟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在體和殿等待太后跟皇上面試。

皇上拿著玉如意遞到誰手裡誰就是皇后,給荷包的就是嬪妃,給50兩銀子的,就是給你報銷往返機票走人。太后就說:「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皇上回答:「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堅持令其自選,皇上看中了巡撫德馨的長女,拿著玉如意奔向自己的夢中情人。走到半路腦袋後面一聲暴喝,皇帝回頭一看,太后滿臉怒容沖都統桂祥的女兒努嘴,都統桂祥是光緒的親舅舅,他的女兒是光緒的表姐,比光緒大三歲。慈禧沖葉赫那拉氏努努嘴,給她!光緒萬般不情願地把玉如意交到了自己表姐的手裡,這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后,葉赫那拉氏相貌平庸,且含胸駝背,和「靚麗」二字不沾邊,且已21歲,比光緒帝還年長3歲。在光緒看來,表姐當妻子有點接受不了,而且隆裕的長相又難如人意,不選其為後也在情理之中。但隆裕是慈禧指定的,光緒再不願意也不敢違背太后懿旨。大婚當晚,光緒自個兒回養心殿,把皇后扔到坤寧宮,兩人感情一直不好,夫妻失和。

慈禧將侄女立為皇后,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首先皇帝的后妃,尤其是皇后,與皇帝的關係最為密切,對皇帝的想法有特殊影響力。將自己的侄女立為皇后親上加親,而且這樣做無異於在光緒身邊安置了一個最忠實可靠的耳目和密探。其次,同治帝選後的失敗對她的教訓很大。慈禧與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有矛盾,甚至導致母子不和,慈禧自然不願讓歷史重演。

《這個歷史挺靠譜:袁騰飛講中國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