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寸草心報三春暉:中華母親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表現母子之愛的。天地之間,人倫為要。人倫至情,母慈子孝。

母子之愛的力量

越是內在的東西,開發出來能量越大。越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情,越是原發性的感情,感情能量就越大。積澱越深、蘊蓄越久的感情,釋放出來能量就越大。

母愛和愛母是人類最自然、最內在的愛。首先,從個體生育上講,從懷孕開始,胚胎即受母體的滋養,十月懷胎,嬰兒出生前都與母親連體,互愛的根已經深深紮下去了,滲透在每個細胞。華人算「虛歲」就是把在母胎裡的時間算上去。嬰兒出生後三年哺乳,不僅供給營養,而且哺乳本身就是肌膚傳愛的精神交流,嬰兒同母親產生心靈感通,母愛、愛母之情在日生夜長。子女是母親身上的一塊肉,這一點也不誇張。孩子的頭三年不是沒有記憶,恰恰相反,正是這些記憶構成了孩子人生的基礎,對孩子精神的發育極為重要。而這人生的最初階段完全是浸泡在母愛、愛母的情感中,如以物質相比,這種愛已經深植在分子、原子、原子核之中了,成為與生俱來的最天然的、最內在的情愫,是原發性的愛,是「元愛」,是人都經歷過這種原發性的內心體驗,蘊蓄著巨大的心理能量、情感能量、精神能量。觸動這種潛在的情感體驗,把蘊蓄人心人性深處的這種能量激發出來,提升起來,就會像核能一樣,釋放出巨大的威力。在這方面,海南省的獄政工作者就很有體會。過去他們「改造人」的工作偏重於政治說教,強制灌輸,缺少能觸摸到、衝擊到心靈深處的教育。母子之愛可以直搗人們心靈深處最柔軟、最敏感的部位,啟發、開發人心深處的恩義、情義、道義,把潛在的能量釋放出來,產生震撼性的效果,使原來「刀槍不入」態度頑固的人,靈魂受到觸動。服刑人員王某,其母第一次來探望時,見母哭,他反而粗暴地罵母親;受到孝的啟發後,見母親再來,他跪倒在地,請求母親原諒他的不孝行為,母子倆相擁而泣。服刑人員黎某,清明節時被准假一天,他跑到先人墓前,長跪不起,痛悔自己對不起先人。

其次,從族類歷史上講,在人類千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母子之愛以社會遺傳的方式,又通過文化的熏染、陶冶,強烈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以至成為一種心理定勢,成為人類的一種美好天性,成為一切愛的基礎。

母愛、愛母,雖是人類的一種美好天性,但潛在的天性猶如地裡的種籽,需要適宜的條件才能吐芽、長苗,需要適宜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人類美好的感情,包括體驗和感受感情的能力,也需要精心、加意地培育才能養成,才能豐富。我們的孝道文化,母愛、愛母活動,怎麼能不重視節日這個載體?怎麼能不建立咱們自己的中華母親節?

認真培育感知父母之愛和愛父母之心,其意義絕不限於家庭。「立愛自親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父母之愛和愛父母之心的迴環往復和反覆體驗中,人類的愛心在不斷滋生、發育,從而輻射到血緣親情以外的廣大領域中去。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感受過父母之愛、也不知愛父母的人,會知道怎樣去愛別人。而沒有愛心的人是很可怕的人,沒有愛心的社會將是冷漠無情甚至充溢仇恨的社會。

母愛、愛母,是天然形成的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所以我們中華母親節的口號一面是母愛、母教,一面是愛母、孝親。

中華母親節之一面:母愛、母教

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有了母親才有了世界。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又是最重要的教師。母親教育是每人必經的最基礎的教育,是塑造人生的基本工序。好孩子是母親的希望,好母親則是孩子的天堂。生育本身是創造,是創造生命,教育培養更是創造,是創造人。做母親,養育後代絕不等同於「生孩子」。養育意味著撫養和教育。心理學家、教育學家一再指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時期所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並將成為人的第二天性。母親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者,世界上最偉大的工作就是母親的工作。愛子必然教子,母愛必然提升為母教,落實在母教上。母親的素質決定著人類和民族的未來。母親教育是民族素質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的原始性、長久性的基礎。優化母親素質對於我們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是一項基礎工程,因此,應在全社會範圍內宣傳母親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形成尊重母親的社會風尚,使高素質的女性願意做母親,而做了母親的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因此,有識之士不斷呼籲要重建母親意識,發揚母教傳統,振興母教文化。人們很自然地想起了「孟母教子」的中華傳統。

中華母親節應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中,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蘊。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家庭倫理的民族,我國歷史上有不少很偉大而且很有影響的母親,孟子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一位。孟子姓孟名軻,公元前372年四月初二誕生於鄒(今山東省鄒城),三歲時其父孟激去世,對獨生子教養的責任就全落在孟母身上。她家貧,一面勤勉女工,一面精心教子,兩千年前西漢《韓詩外傳》和大歷史學家劉向的《列女傳》就翔實記載了孟母仉氏在不同階段教子的五個故事,近八百年以來中國最普及的兒童讀物《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古至今都以她為中華賢母的主要代表。她的教子事跡是成系統的:

1.擇鄰三遷

兒童易受周圍環境熏染,孟母首先加意為孩子選擇有利於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善於利用環境來熏陶感化孟子。起初,孟子居住在墓地附近,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孟母就遷家。新居與市場為鄰,而且鄰居是屠夫,她再次遷居。把家搬到學宮旁,孟母高興地說:這才是我兒子居住的地方!遂在此定居,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2.斷機喻學

一次孟子未及放學提前回家,孟母問他緣故,他表現出怠學的樣子。孟母拿起刀來,當著孟子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孟母用「斷織」來譬喻「輟學」,指出做事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斷機喻學」形象顯示了學習的內部規律:必須持之以恆。這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靈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孟子旦夕勤學,終成大器。

3.買肉示信

孟母身教重於言教,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養孟子誠實守信的品格。《韓詩外傳》載:當孟家東鄰殺豬時,孟子問母親:「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隨口應道:「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吃肉。孟母很快後悔自己失言,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經濟十分困難,還是到東鄰買了豬肉給兒子吃,以自己的行動示範「言而有信」。

4.教子明禮

夏日的一天,孟子認為獨處自己房中的妻子有失禮儀,產生了休妻的念頭。孟母問明情況後,責備孟子說:「『將上堂,聲必揚』,你自己沒打招呼,就登堂而入,是你失禮在先,怎麼反而責怪別人呢?」孟子深感慚愧,向妻子賠禮道歉。孟母關於禮的教育促成了孟子明禮自檢的品質。

5.勵子行道

孟子在齊,齊宣王雖酬以高薪,卻未能實施他的政治主張。孟子想到宋國行道,但考慮母親年事已高,搬遷不便,所以未行。孟母知道後,主動勸孟子應以行道為上,不要顧念自己。可見即使孟子成人後孟母仍進行「終身教育」。

孟母去世後葬於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人們認為孟子的成就顯示了孟母教子的成功,因而稱這塊六百畝大的林地為「孟母林」,以長久紀念她。歷代常有封贈祭祀,保留至今的遺跡還有啟聖寢殿、孟母三遷處、孟母三遷祠、孟母斷機處碑等等,來瞻仰追思者絡繹不絕。她的懿範遠播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並被寫進兒童教科書。

中華母親節應當發揚母教的優良傳統,致力於提升母親的素質,這是中華母親節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煙台母親教育中心、太原的母親講壇等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經驗。

中華賢母很多,但統觀比較,孟母是「母教一人」,懿範千秋,所以2006年筆者倡議以她為中華母親節的主要形象代表,她生孟軻而成為母親之日——農曆四月初二定為中華母親節的基準日。中華母親節促進會也旋即成立。主要形象代表並不意味著是唯一,各地可以同時紀念其他中華賢母。

中華母親節之又一面:愛母、孝親

愛母、孝親,是中華傳統的孝道。中華母親節與孝道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我們各地的中華母親節每每以感恩母親為中心,中華母親節成為表達愛母、孝親精神的推動器,是孝道教育的最好載體和抓手。

愛子和孝親是雙向互動的。父母給予子女生命,對子女有一種出於本能的無私的慈愛。子女在母體中孕育成長,本來就依戀父母,又不斷感受到父母的養育之愛,很自然地滋長著親情回報的愛心,這種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品性、行為就是孝。這種血統之所繫、命根之所出的孝,不是封建社會和封建家庭的特產,這是人性的自然感情。把孝簡單地作為封建道德加以批判是違反自然的。所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孝是無所不適的道德,不能沒有孝。」新世紀初,中共中央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說:「孝敬父母從來是上合天理、下合人倫的事情。」

親子之互愛是人類愛心的起點和基石,也是道德啟蒙的起點和基石。仁愛之心、博愛精神,都是這種愛心的推衍和昇華。珍惜這種愛親的情感體驗,把它培育起來,推展開來,就會養成健康發達的愛心和德性。人的道德情感是發散到四面八方的,不會只是單向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真正的孝子總是個厚道的人,有德性的好人。

人類的美好感情,包括體驗和感受感情的能力,需要精心保護、加意培養。如果家庭裡的「小皇帝」、「小太陽」認為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對親情已經麻木、不會感知愛,那就不懂親情回報、不會報答愛。從小以個人為中心、不懂得孝親,長大後就是自私的人、不懂得奉獻。

有人說我們天天都在行孝何必專設個節呢?設立中華母親節,就是為了讓天下父母的愛心有一個得以彰顯、讓人認真體認的節日;讓天下子女的孝心有一個受到喚醒、並精緻表達的節日。許多學校過中華母親節時都讓學生請母親來一起過,專設一項「跟媽媽說句知心話」。一個小學一年級的男孩對媽媽說:「媽,你把自己最喜歡吃的都給我吃了。」母親熱淚盈眶,說:「孩子懂事了,沒有白疼他。」是的,他從自己的童心體悟到母親是怎麼愛他的,對於他,這是個發現,也是個銘記,必然會萌發如何回報之念。把平時習焉不察、習以為常的母愛,借此節日,思索、體認、領悟,年復一年,積累、加深、積澱,在心田里扎根、生長、開花,養成孝心、愛心、仁心。從這裡可以看出節日的功能。

另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莊重地對母親說:「媽,我長大了一定要讓你享福!」對於他,這是個許諾,也是個誓言,頗有小男子漢的氣概。我問西方朋友,你們的孩子會向母親說這樣的話嗎?回答說:不但沒有這樣的話語,而且沒有這樣的觀念。這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差異。中華母親節有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特色,不是異質文化的母親節所能取代的。2014年1月18日,在中央電視台《中國孝道》微電影選題研討會上,我介紹了上述「小男子漢」對母親的孝心,大約過了兩個多月,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綜合頻道、第三套綜藝頻道、第十三套新聞頻道,在每天幾次的新聞節目後,就以公益廣告的方式播出這種場面。連續播了兩個多月後,又拓展成三部曲:第一景,年輕的媽媽撫摸著孩子,憧憬未來說:等你長大了我就享福了。第二景,中年母親充滿期待地對大孩子說:等你結婚生孩子了我就享福了。第三景,小孫女對兩鬢斑白的老人說:奶奶,等我長大了一定要讓你享福!這時屏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別讓等待成為遺憾。」這使人想起中國的老話:「子欲養而親不待!」孝親是最不能等待的。中國母親的母愛是全天候而且終身的,撫養好第二代還接著撫育第三代,獻了青春還要獻終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哪!我們不能對不起她們,不能讓她們的期待落空!

中國傳統稱自己的生日是「母難之日」,逕稱「母難」,表明自己生日不忘母親養育之恩。以孟母生孟子之日作中華母親節,推而廣之,每個人的生日都要感恩生我養我的母親,都是自己的母親節。北京市通州區的許多小學開展「我的母親節」活動,每人一本「我家的母親節」小本子,記錄下自己的孝親言行,把中華母親節落實到每個人、每個家庭,把學校教育同家庭踐行連接起來,展現了中華母親節的魅力。

異質文化的母親節難於傳承中華孝道

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綜合性、多義性的,缺少單項突出的人倫主題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等;而現代社會又很有表達這種人倫感情的需要,於是西方的此類節日就乘虛而入。但異質文化的母親節難於承擔傳承以上兩方面中華傳統之任。

不同文化的母親節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個性,流淌著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載著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美國母親節是美國文化的產物。最初提出此設想的賈維斯夫人是當時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美國南北戰爭後她在學校裡負責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講述美國南北戰爭中捐軀英雄的故事,她提出應當設立一個母親節,以慰藉為國貢獻出英勇戰士的母親們。她願望未實現便逝世了。她的女兒安娜·M·賈維斯(1864—1948)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身邊。1907年,安娜正式發起創設美國母親節,得到教會、教堂的支持,她的紀念活動與教會儀式相結合於五月份的第二個禮拜天在教堂舉行。經過七年的努力,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宣佈美國母親節就定在五月份的第二個禮拜天。從上述可見,美國母親節同美國歷史、美國宗教有不解之緣,有美國文化的印記。在世界多數國家未設母親節的情況下,隨著強勢文化的推行,有些人跟著過美國的母親節。歐洲文化跟美國文化很密切,但許多歐洲國家仍有自己的母親節:英國母親節在三月份。法國1928年才設立母親節,也沒有跟著已有的美國母親節,而是定在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瑞典也是。匈牙利、葡萄牙、西班牙等也沒有跟美國。亞洲國家印尼、韓國等都沒有取同美國,泰國到1976年還宣佈8月12日為自己國家的母親節,朝鮮2012年確定11月16日為自己國家的母親節。阿拉伯地區的許多國家以3月21日「春分」為母親節,都植根於自己的文化。

部分國家設立的母親節日表

節日時間國 家2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挪威3月3日格魯吉亞3月8日阿富汗、阿塞拜疆、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共和國、摩爾瓦多、越南、哈薩克斯坦、老撾、黑山、塞爾維亞、波黑大齋期的第四個星期日英國、愛爾蘭共和國、尼日利亞3月21日(春分)巴林、埃及、約旦、科威特、利比亞、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沙特阿拉伯、蘇丹、敘利亞、阿聯酋、也門、伊拉克3月25日斯洛文尼亞4月5日印度4月7日亞美尼亞5月第一個星期日匈牙利、葡萄牙、立陶宛、莫桑比克、西班牙、羅馬尼亞、南非5月8日(父親節)阿爾巴尼亞、韓國5月10日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墨西哥5月第二個星期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等70多個5月15日巴拉圭(同國慶節)5月26日波蘭5月27日玻利維亞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瑞典、法國、阿爾及利亞、多米尼加、摩洛哥、毛里求斯、突尼斯、海地、法屬安地列斯群島5月30日尼加拉瓜6月1日(母親和兒童節)蒙古6月第一個星期日盧森堡6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肯尼亞8月12日泰國8月15日哥斯達黎加、比利時安特衛普10月第二個星期一馬拉維10月14日白俄羅斯10月第三個星期日阿根廷、日本1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俄羅斯12月8日巴拿馬12月22日印度尼西亞不用公歷設立的:希伯來歷細罷特月第30日(在1月30日到3月1日之間)以色列在4月19日到4月29日之間尼泊爾伊斯蘭歷主馬達·阿色尼月第二十日伊朗

以上是總部設在美國的維基百科的統計,並不完全,例如前述11月16日朝鮮的母親節就未計入。

1980年代末中國南方有人開始過美國的母親節,誤認為是「世界的」。海內外許多有識之士對洋節的衝擊都很憂慮,就像有人說的:「中國人過洋節就像是進別人家的祠堂,拜別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張姓李何方神聖!」煙台一位網民說,過去他給母親過美國母親節,母親不感興趣;現在給母親過中華母親節,母親很高興。兩種母親節確有不同的文化根基。我們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堅守住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捍衛世界文化多樣性中,展現中華母親節文化的光彩。

鍥而不捨務使中華母親節成為民俗

節日是生活狀態的文化,廣大群眾年復一年不斷反覆地踐行,而且是在全社會歡樂喜慶的氛圍中進行,入心至深。為貫徹十六大關於「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關於「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講話的精神,中央有關文件經常強調要維護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節日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我們應當維護中華節日的主體地位。如果不復興和發展植根中華文化的中華節日,而熱衷於去過人家的節日,那就會跟著人家的文化走。中央把傳統節日系列稱為「我們的節日」,以區別於西方的節日,就體現了政策的重點。除了中華年、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最重要的單項人倫主題節日——母親節,處在中西文化激盪的最前沿,也需要引起特別關注。

當中華兒女吮吸母親節的文化乳汁時,母親代表卻是洋媽媽,這樣的事不宜再繼續下去。我們要維繫中華文化血脈、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華母親節。這是維護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需要,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這對於加強未成年人教育,對於提高人母的素質,對於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對於培育全社會的愛心和道德情感都是極好的助推器。

筆者於2004年春,以全國政協提案建議設立中華母親節。2006年成立了中華母親節促進會。議定以孟母作為中華母親節的主要形象代表(不排斥其他代表人物),以孟母生孟子從而成為母親的農曆四月初二,作為中華母親節的基準日(其前後均可舉行)。此舉很快得到各方認同與支持。2007年以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多達600餘人次,連續聯名提出過近20份設立中華母親節的提案、建議案、議案,為設立中華母親節而奔走呼籲。2013年又有80多位部長、院士、將軍、知名學者,聯名倡議「文化自覺母節自立」,支持設置中華母親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接連三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都作出肯定的批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全國婦聯主席彭佩雲寫信說:「我贊成你們提出的設立中華母親節的倡議。」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批示:「這是件很有意義的大好事,應予支持。」並親自擔任中華母親節促進會名譽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批示說:「我的看法是,中國人過美國母親節確不妥,應引導。」

2007年、2011年和2013年就設立中華母親節在人民網社會頻道、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中國網、新浪網進行的民調和網上投票結果是:支持設立中華母親節者逐年增加,比例分別為:75.2%、80.9%和98%。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湖南省代表通過紙質樣本和網上樣本,共調研了5061名民眾,其中贊成設立「中華母親節」和「中華父親節」的達88.18%。

民間為推動中華母親節,開展了豐富多彩、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的群眾活動,2007年首屆中華母親節以來,已有山東、北京、河北、河南、天津、上海、重慶、江蘇、福建、廣西、遼寧、黑龍江、山西、寧夏、湖北、廣東、湖南、雲南、陝西、安徽、青海、浙江等省市自治區,80多個城市的學校和單位先後開展了活動,已經初步形成為民俗。今後,必須發動各方面力量,鍥而不捨,代代相傳,持續前行,務成民俗。持續越長,範圍越大,就越有可能獲得上下公認、傳為永久。

在萬物繁衍的春天裡,農曆三月和四月初,聚集著眾多中華母親文化代表者的紀念日:三月初六嫘祖、三月初十女媧、三月二十西王母、三月廿三媽祖、四月初二孟母……我們建議以三月初三至四月初二為中華母親文化月,這樣,各地可選擇與本地母親文化資源相關的文化月中的某天舉辦中華母親節慶典。

在近年的實踐中我們深深感覺到,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過中華母親節的積極性。為了中華復興的偉大理想,切望我中華兒女共襄此盛舉,懇請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把此項工程納入工作範圍,加強領導。各級領導幹部通過適當的方式稍許有所表示,中華母親節就會更加蓬勃開展起來。

對節日的宣傳導向非常重要,在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下,我們的媒體應當向中華文化、中華節日傾斜,要多報道、多鼓勵中華母親節、中華父親節(重陽)、中華情侶節(七夕)等中華人倫節日。從中華母親節的發起到中華母親節促進會的成立,新華社都發了稿;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等也有較多和較長報道。希望其他媒體也加強報道。

婦聯是母親的「娘家」,在關愛母親、提高母教水平、提倡孝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們熱切呼籲各級婦聯組織和其他各類婦女組織,把中華母親節作為自己的節日,大力支持中華母親節的開展,盡可能參與相關的中華母親節活動,如有可能就主辦或承辦一些中華母親節活動。

教基〔2007〕20號文件《教育部關於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孝道教育的情況報告》就提出:「要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不斷豐富孝道教育的形式,推動廣大中小學生積極利用重陽節、清明節、母親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以孝道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教育活動。」我們很高興,它是把孝道教育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融為一體的。確實,只有能夠體現「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中華母親節,才能與重陽節、清明節一起稱為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