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例:河北省七夕情侶節的經驗

河北省七夕情侶節從2002年8月開始,已歷十幾年,在燕趙大地家喻戶曉,為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河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婚愛文明建設,起到巨大作用,成為河北民眾喜歡的節日。他們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尋找內容和形式的最佳契合點,大膽進行了七夕文化節日創新。

一、理論先行、輿論引導——連續十幾年組織七夕文化研討。

例如:2006年在邢台召開了高規格的河北省七夕文化研討會議,發表了《保護七夕文化——邢台天河山宣言》。2008年召開了「七夕文化的文機與商機研討會議」。2010年編輯出版了《河北傳統節日故事》印刷發行到全省每一個村莊。2011年舉行了「河北省七夕文化活態保護理論研討會」。2012年舉辦弘揚七夕文化十週年座談會,還舉行網絡七夕文化論文徵文大賽。

二、凝聚人氣——連年舉行文藝演出、遊園相親等活動及開幕式。

例如:組織民間戲曲晚會。舉辦婚愛主題電影展播,不僅讓省、市電影公司在影院內組織愛情電影周,而且在城市文化廣場、海濱海灘放映愛情電影。舉行青年人喜歡的相親、才藝展示活動。舉辦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婚俗展覽。舉行情侶磚雕活動,300對老少情侶在泥磚上刻下「天長地久」等誓言和心裡話,統一燒製成青磚歸各家作為紀念品永久保存。舉行篝火晚會、青春舞會。舉行婚愛主題書法、美術、攝影展覽和書畫家現場創作活動。舉行愛情謎語有獎競猜活動。以報刊為陣地,組織節日主題詞徵集,愛情詩歌(喜聯)、散文和手機短信大賽等文學創作活動。在稿城耿村「民間故事村」和各景點、電視台舉辦牛郎織女故事會。連年舉行青年穿針乞巧大賽活動,等等。

三、追求莊重——隆重舉行牛郎織女祭典。

牛郎織女傳說浪漫而淒美。其文化內涵則是人類愛情的神聖性、婚姻締結的莊重性、家庭關係的穩定性。我們既主張把七夕節搞得浪漫活潑,也始終不忘應有的莊重效果,以使之漸漸內化為一種現代婚愛觀念。這是與西方情人節有所不同的。不僅有內丘縣、邢台縣等地的七月七廟會祭祀,還創設了更大規模的新舊結合的文化儀式。如2007年8月在第二屆河北省七夕情侶節暨第三屆中國邢台天河山七夕愛情文化節第一天,就隆重地舉行了開幕式暨牛郎織女大型巖塑揭幕公覲慶典,對牛郎織女進行萬人公祭。

四、表彰婚愛榜樣——組織集體婚禮,表彰白頭偕老夫婦、十大巧女等。

自漢武帝以來,中國人一直把七月七看做宜婚宜嫁的吉日。而近幾十年來傳統式微。石家莊、邢台、秦皇島等地組織了七月七集體婚禮,大力宣傳七夕中華情侶節的文化內涵,使人們的觀念漸漸有所轉變。2006年、2008年的省會「銀河之戀」中式集體婚禮聲勢浩大,場面動人。

我們更注意為當今青年人樹立白頭偕老的婚愛形象。從2002年以來,我們多次在七夕時隆重舉行對鑽石婚、金婚、銀婚夫婦三個十佳和十大巧女、十大才女的評選活動。第一、二次對鑽石婚十佳表彰時,都有省市領導到會講話、宣佈獲獎名單,還要老夫婦們上台領獎、亮相。2003年表彰時,一輛英國老式汽車將一對90高齡的老夫婦送到主席台前,然後被禮儀小姐和家人攙扶走上主席台,一路引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一下子把頒獎儀式推向高潮。2005年8月是抗戰勝利60週年,我們不但評選了鑽石婚十佳、美滿家庭十佳,還特意評選了30多對抗日英雄老夫妻進行表彰。2008年的鑽石婚十佳、金婚十佳晚會在省電視台隆重舉行。我們從掌聲中意識到當今青年婚愛觀念的主流,仍然是崇尚風雨同舟、白頭偕老。

五、創新節日載體——組織節日標識、紀念品、餐飲品設計大賽。

從2006年7月開始,我們在省內外開展了一場七夕節日標識、紀念品、餐飲品設計徵集大賽。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七夕期間有可用、可贈、可餐之物,從而把節日過到實處,能夠深入到千家萬戶,還要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2007年6月上旬,評選出節日標識13件、紀念品15件、餐飲品8件,共36件,不久召開了有關作品新聞發佈會。8月16日,組委會和石家莊市商聯會、大清花餃子館聯合舉行了七夕節日餐飲品展示和品嚐活動。其中,中國烹飪大師劇建國設計的七夕核心食品——糯米棗受到了與會者們的讚賞,同時也展示了孫承義設計的特定節日花卉——百合花。8月18日,又隆重舉行了有關設計頒獎儀式。情侶衫設計者等還分別向觀眾進行作品展示和解說。獲獎作品圖片進行七天展覽。2009年重點突出情侶宴、七巧果的製作宣傳,還對這兩項製作優勝單位頒獎。

六、產業化方向——文化旅遊、各種文化產業得到發展。

可以說,河北省七夕文化活動從一開始就是官民結合、文企聯姻的。2002年首屆河北省會七月七愛情節,就有河北卓達集團、黑龍江鶴成酒業集團等單位參加主辦,主要資金是企業提供的。2004年時,正值石家莊審計局成立二十週年大慶,我們便與他們舉行了一系列一舉兩得的文化活動,包括在河北藝術中心舉行的高規格大型文藝晚會。頭十年,省市縣區先後得到社會各界資助、政府撥款約700多萬元。文企聯姻的過程,使我們看到七夕文化活動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性。現在包括旅遊在內的相關文化產業正在發展。比如,天河山系列活動一直與七夕旅遊活動緊密結合,秦皇島海濱的集體婚禮和相親活動結合了風光旅遊。2007年七夕時,在鹿泉市抱犢寨、靈壽縣盤龍山、新樂市伏羲台也先後舉行了各種文化活動。例如抱犢寨舉行了山頂篝火吟詩、演唱和武術表演等群眾自娛自樂活動。該景區管委會為2007年新婚夫婦、七月七出生者、七月七結婚者優惠門票、纜車票和食宿費,受到遊客歡迎。在盤龍山,本節組委會組織了中央電視台和省內外媒體、省會作家詩人60餘人遊山采風。大家參觀了牛莊、女莊、織女洗澡池,聆聽了當地村民講述的美麗傳說,感受了這裡豐富的七夕文化。盤龍山開發公司還發出了牛女合歡十日游的廣告。天河山連日舉行上山跨鵲橋、「十八酒坊杯」千對情侶乘舟漂流活動,每天遊客多達10萬,公祭牛女之日多達20萬人以上,北京、山西、河南諸地群眾都趕來參加。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每年七夕文化景點和各種旅遊地在七夕期間的遊客約達300萬人以上。這是對七夕節日旅遊經濟、觀光產業的巨大帶動。

石家莊、唐山、邢台、秦皇島、保定、邯鄲等設區市的商貿系統都開始關注和利用七夕的商機。石家莊市商聯會於2007年8月上旬向一萬多家商場、超市、飯店、影樓、金銀珠寶店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店面都準備一批相關商品、做出一種有關宣傳、推出幾項相關服務,從而使這年七夕節的氣氛濃於往年。北國商城、東購、世貿大廈等連續幾年都各支其招,化妝品推銷和各大飯店特色服務都各顯其能,2008年還出現了影樓婚紗大戰。據瞭解,此節中巧克力、玫瑰不受歡迎,特定花卉百合花的銷量增加。我們組織設計的節日標識、紀念品、餐飲品,已由商家做出了一些樣品,初步亮相後受到省會市民們的歡迎。內丘縣七月七廟會購銷兩旺,每天趕會群眾達20萬人以上。在稿城市黃莊連年七月七唱大戲,起名金鳳節,意在促進村中養雞業的發展。邢台、邯鄲七夕漢錦(土紡土織)交易市場也正在形成。應當說,河北已經產生了七夕節日經濟。

七、狠抓新聞媒體宣傳,振興傳統節日。

我們辦節非常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進行反覆宣傳。媒體記者和企業家都是我們最好的朋友。省內外媒體採訪熱情也越來越高漲。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光明網、香港文匯報、大公報、中亞新聞網絡電視台等和省內媒體同樣進行跟蹤採訪。我們不斷發布新聞,隨時為之解疑釋惑,提供方便,還為他們的報道評獎。今年大公報記者張傑連續發出有關我省七夕活動報道和圖片3次。中亞新聞網絡電視台發表有關報道2次,中亞新聞雜誌還發表我省有關七夕文章一篇。最為突出的是,新華社曹國廠采寫的《商家高舉七夕文化牌,七夕節是否會遭冷遇》,被中國審計報、浙江日報、河南日報、海南日報、寧夏日報、廣西日報、青海新日報和江淮晨報、朝陽日報、貴陽日報、大河報等41家報紙發表,並為中美洲巴拿馬新報、越南西貢解放日報、英國BBC、澳門新華澳報和台灣「中央社」等7家媒體轉發。另一篇則被國內外446個網絡所採用。國內外報道發表110篇(圖片),其中境外宣傳報道發出15篇。頭十年,各媒體發表有關報道、文章1000餘篇,促進了中華傳統節日的振興。

八、創造了多種「第一」。

河北七夕情侶節是官民一體的恢復、創新性節日。內容和形式、機構形成、組織聯絡等都需要不斷創新。回眸頭十年的實踐,本節先後創下十種「第一」:(1)以省委常委為顧問,省級文明辦牽頭主辦,各級黨委、政府或宣傳部牽頭主辦(或承辦),形成官民結合、社會參與的七夕節日組織機構格局。最近中央文明辦領導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2)把「七夕」與「情侶」、「愛情」結合在一起,是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創新。(3)頭十年10次理論研討,最早最多,連續性最強,成果出版也最多。(4)《邢台天河山宣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5)率先組織設計節日可用可贈可餐之物的設計評選。節日核心食品、節花已正式確定。節日標識,明年經群眾選擇後再定。(6)已確定主題歌《鵲橋仙》(宋代秦觀詞、武惠安譜曲)。(7)資助劇團恢復了傳統應節戲《天河配》,組織地方戲曲電影晚會、耿村牛女故事會、情侶磚雕等活動。能夠因地制宜、便於群眾參與,生動活潑而又節儉。(8)邢台「中國愛情文化之鄉」、天河山「中國愛情山」命名,抱犢寨、織女山、伏羲台等七夕文化景點開發與宣傳,形成了河北省太行東麓一線的愛情文化帶,成為河北省重要的七夕文化資源地和群眾節日活動場所。(9)最早評選鑽石婚金婚銀婚十佳、十大巧女、十大才女等,為青年樹立婚愛榜樣和女性自強自主榜樣。(10)在廣場上用一萬個「心」形卡片組成一個巨大的「心」字,然後用熱氣球將其升空展示,創下一項世界吉尼斯紀錄。(11)率先在七夕之夜舉行青年女性穿針乞巧大賽活動。

河北省人民通過七夕活動,提高了文化自覺,真正關愛傳統七夕文化,這是我們最主要的精神收穫之一。各市縣組織七夕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正在走向高漲,已經從省會波及於邢台、唐山、秦皇島、邯鄲等市,並涉及60多個縣區。每年省內媒體受眾可達3000萬人次以上,還覆蓋京津和全國各省區以及國際漢語地區。

(袁學駿供稿)

《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