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皇圈圈裡度童年

——張宗堯、張碧君口述

第一次

時 間:2004年6月30日

地 點: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張碧君家

訪談者:定宜莊、張莉注81

第二次

時 間:2005年3月15日

地 點:北京市馬甸文聯宿舍張宗堯家

訪談者:定宜莊

在場者:張莉、陳允莊

[訪談者按]張宗堯是吳效蘭女士的丈夫,張碧君是他的妹妹。他們的父親張德澤先生與吳效蘭女士的父親吳志勤既是同事,兩家也是多年的鄰居。

張德澤先生與單士元先生同樣出自於平民學校注82,也是1925年同時被推薦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的年輕人之一。張先生畢生從事明清檔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所著《清代國家機關考略》、《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與《北平音系十三轍》等,至今仍具學術價值。有關他的學術成果與治學生涯,他的女兒張碧君撰有專文記述注83,此處恕不多贅。張宗堯先生生於1930年,親眼見過父親一代人當年的生活,並且在那樣的環境中度過他的童年。他對當年在故宮中生活的回憶,可以與其妻吳效蘭女士所述相互參照來看。

我對張家兄妹的訪談是分別進行的,二人對父親及當年生活的回憶各有側重,但差異不大,為便於閱讀,我將這兩次訪談整理歸並為一個,張宗堯先生年齡較大,敘事較詳,所以本篇以對他的訪談為主,而以張碧君女士的講述作為補充。不過,我對張家兄妹的訪問,都在吳女士之前。

又按,張國莊當年是張家兄妹的鄰居,張家兄妹稱她為「老姑姑」,在老北京話中,「老」是最小的之意,對她的採訪詳見下篇。由於對張德澤先生家中之事知之甚詳,這裡我將她講述的相關情況插入訪談以作補充,以仿細明體並標出[ ]號以示與正文的區別。

張宗堯退休前是中國攝影出版社總編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定:對張德澤先生我是久仰大名,他講官制的那本書注84,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讀過,一直是手邊上常用的書。你們也都挺有成就的,你們有你們生活的經歷。我不是要從你們(那裡)瞭解故宮的歷史,我想做的是另外一面,就是看看你們的父輩是怎麼走過來的,也就是說,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是怎麼延續下來的——說是普通人您不會介意吧?

張宗堯(以下簡稱宗):咱們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咱不像影視界的名人……

定(對宗):我看了一下您寫的東西……

宗:那個是流水賬。

定:沒關係,我看那些東西無非就是找一些線索,想想要問您點什麼。剛才我也跟您說了……

宗:你問故宮那幫人是怎麼生活的,這個我都是歷歷在目。因為我1930年生人,1930年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故宮工作了。可惜他(指其父)那時候寫的詩我都背不下來了。

皇城啊,我寫過一個回憶錄。我們都住在皇城裡頭,米糧庫是擱米糧的地方,恭儉胡同,擱弓箭的,什麼小石作大石作,是做石頭的作坊。還有蠟庫,是專門擱蠟的。都是在皇城裡頭,都是為皇城服務的。我從一歲出生以後到1949年北京解放,全在皇城,特別準確就是地安門裡頭。《游龍戲鳳》不是有一句戲詞兒,李鳳姐問他你在哪兒住啊,他說:「我在北京城裡大圈圈,大圈圈裡頭小圈圈,小圈圈裡頭黃圈圈。」就說他是皇帝,這是明朝的正德皇帝。後來露出龍袍來了嘛。鳳姐就跪下求封,一夜皇后。這不光是戲,是傳說,《游龍戲鳳》過去說有點黃色,其實也不是,就是皇帝調戲一個賣茶的少女。就是像說故事似的,不足為據注85。

《胡同裡的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