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編 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

民主主義、民族愛國主義以及工業等的發端,如幾條潺潺的小溪,從山澗涓涓流出,匯聚成寬闊而壯麗的大河。這些小溪從源泉開始,流過多個世紀,力量不斷增強,直至高漲成革命的狂流。尤其是從1775年至1825年這段時間,正像我們在第29章至第33章中所看到的,革命的潮流橫掃了歐洲和美洲。很多君主從王座上跌落,很多舊的制度也被革新了。接下來,要將這段歷史繼續講下去。

直至19世紀,民主主義、愛國主義和工業已發展成幾股勢不可當的強大力量。第34章要講述梅特涅公爵等人是怎樣意圖阻止它們而失敗的。1848年的革命,以驚濤駭浪之勢將梅特涅沖走了。

之後,我們要依序概述自1815年到1914年歐洲諸國的歷史。在所有國家中,相同的幾股力量都在產生作用。民主體制正在同專制體制以及貴族政治作鬥爭。很多民族正在為自由和統一而戰。工業的進取——工業革命持續成長,引發了重大的革新。

可是每個國家各種力量的聯合都是不一樣的,都存在各自的問題和特點。在法國、意大利、英國,民主勢力比專制勢力更強大;可是在俄羅斯、奧地利、德意志和土耳其,民主勢力就弱小很多。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下文將講述若干個理由。

一章將專門講述英國的自由和民主的各項革新。另一章將會告訴我們,這些相同的改革是怎麼擴展向英帝國的某些方面。還有一章將闡述美國在其領土向外擴張、民主政治向外擴展的時候,是怎樣更堅強地進行統一的。之後的幾章有關意大利、德意志、法蘭西和東歐的民主進程。最後一章將敘述東歐每個不同的附屬民族,尤其是在土耳其、奧地利和俄羅斯統治下的那些民族,並指出每種力量是怎樣聚集起來的,導致一些革命和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

要想瞭解兩次世界大戰和目前世界格局,本編八章中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階段,世界地圖重繪,政府革新,商業改建,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變化,我們今日必須應對的一些問題出現了其近代形式。

第33章 動盪中的歐洲

拿破侖被打倒之後,歐洲得到了暫時的和平,可是並沒有獲得自由。維也納會議維護的是昔日王侯的利益,而不是最近覺醒了的人民的利益。民族性遭到阻礙,民主主義遇到指責。工業革命帶來了機器,可是卻並未給普通人帶來幸福。資本家富有而得勢,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使很多工人更窮困、更無法自主。

資產階級普遍期望能有一個較開明的政府,並強烈希望他們能在政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們注重個人自由、言論自由以及經濟自由。很多農民仇恨諸國殘留的封建體制和農奴制度。工廠裡的工人們也非常不滿意現狀。在19世紀初期的歐洲大陸,工人們的地位卑微,可是隨著工業革命的更進一步發展,他們就逐漸變得重要了。

君王們的復辟?波旁皇室的路易十八被封為法蘭西的國王。波旁皇室的斐迪南七世在西班牙重登王位。還有一個波旁皇室的人被封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國王。薩瓦皇室在撒丁重獲了統治權。荷蘭的奧倫治親王又登上了王座。教皇再度被封為羅馬城和意大利中部的統治者,而且一些德意志王侯也重新登位。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帝得到了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和威尼斯地區。托斯卡納、摩德納以及帕爾馬被賞賜給他的部分親戚。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國王擴張了疆域及權力,但普魯士還只是很多德意志邦國中的一個。

愛國心和自由被忽視?那些掌控維也納會議的外交家們,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現出對人民願望的忽視,或者漠不關心。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面臨著畏懼和阻礙。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是自由主義者,可是他只讓自己行使一切自由,他的子民只能行使他所賦予的自由。很多德意志人期望實現民族統一,可是德意志卻同波蘭一樣,依然是分裂的。許多意大利人希望推翻奧地利的統治並將分散的民眾統一起來,可是意大利政治也是分裂的,許多地區都在奧地利的軍事掌控之中。

梅特涅公爵?來自奧地利的梅特涅公爵主持維也納會議,是操控會議的精神支柱,還是舊秩序強有力的化身。他的最高目的是讓專制體制和奧地利有個安全的世界。他堅決不在德意志成立強有力的政府;他盡量不讓普魯士出頭露面;至於意大利,他公開聲稱它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而非一個國家。他成功地(暫時)將在奧地利統治之下的意大利弄得衰敗不振,支離破碎;可是他沒能使普魯士長時間不出頭露面。而且他完全控制不住人民追求民族統一和民主體制的急切願望,這種願望從法國先知們和獨裁者拿破侖那傳播開來以後,已經發展得根深蒂固了。

民主主義、民族愛國主義、宗教寬容和近代工業這些思想的持續發展,將以一種驚濤駭浪之勢,把梅特涅以及窮他畢生精力所建造起來的思想防洪堤壩一起沖毀。

神聖同盟和非神聖同盟?從阻止戰爭,讓精疲力竭的各國得到和平的角度來說,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是做了一些好事。但它們遏制人民獲取參與政治的權力,不承認同族團體在政治上聯合的意願,扼殺了政治或者宗教的自由思想等這些方面上,假如它們不是完全毫無用處,但多少也過時了。不管怎樣,這些專制君王的強有力同盟讓人畏懼,他們虔誠的表白已不讓人相信,不久便在很多地方出現了抵抗。在拉丁美洲,正如上文所述,革命早就在進行當中,即便在歐洲專制體制的碉堡中,人民呼求自由的聲音也難以受制了。

一、梅特涅打擊反叛

梅特涅在中歐之所以能成功地維護專制體制一段時間,主要原因是依靠特權,而非人民廣泛的意願。就連梅特涅的故鄉和堡壘所在地奧地利,對這個意大利北部和很多鄰近地區的偉大統治者,也並不滿意。至少很多人民是不滿意、不開心的。還有一些人已經接受了法國革命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思想,所以他們對梅特涅這種遏制和扼殺這些思想的意圖表示憤慨。

不穩定的奧地利?兩起事件引發了奧地利的不穩定。其一,它的政治綱領(梅特涅的政綱)已經過時了;其二,它企圖統治各族人民,例如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斯拉夫人等等,可是這些民族都不想被它統領。奧地利如同一個開水鍋上精裝的蓋子,隨時都存在爆炸的危險。

可以肯定的是,意大利並不想支離破碎。意大利人既然同講一種語言,就說明他們屬於同一民族。他們並不滿足於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他們對於梅特涅的統治最為不滿,還要受奧地利的軍事控制。為了方便統治,奧地利就一定要分裂它,可是意大利人憎恨分裂,他們渴望聯合在一起。他們秘密籌謀,有時會公開宣佈,期望得到自由。1820年在那不勒斯以及撒丁爆發了起義。意大利秘密組織的團體遍佈各地,持續不斷地激勵自由和統一。燒炭黨人是這些政治團體中最著名的。1831年,一個名叫“青年意大利黨”的組織成立了,不久便發展成較有影響力的組織。

在德意志,正如上文所述,拿破侖為統一大業所做的很多努力都被維也納會議破壞了。在奧地利掌控下建立的“德意志聯邦”擺出一副邁向民族聯合的姿態。這個德意志聯邦只是滅亡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替代品,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聯合,只是有些近乎獨立邦國的鬆散聯盟。梅特涅維護的諸國分裂政策,是他擁護專制君王權力綱領中的一部分。

拿破侖的努力已經指明了聯合的方向。在反抗拿破侖的鬥爭中,德意志的愛國主義和自由主義已被喚醒。人民倡導憲法和民族聯合的意願在許多地方已非常強烈,梅特涅這類人卻表示反對到底。但是自由主義和民族愛國主義的烈火,卻不懼威脅和命令,燃燒得更為旺盛。這團烈火對德意志、意大利和其他很多國家的民眾來說,是希望的煙烈火。

二、東歐的反抗

在俄羅斯,亞歷山大一世的確是在誠心追求和平與公正,並且表達了信奉基督教的美德,可是他鼠目寸光,他的好意並未成功。他希望仁慈地對待他的子民,但是,他不樂意人民為自己辦事。他對待他們像對待孩子一樣。俄羅斯人在他的統治下已經紛亂不堪,所以在1825年他去世的時候,自由主義人士便奮起反抗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他們渴望亞歷山大的另外一個弟弟康斯坦丁繼承沙皇的地位,因為他們覺得他更倡導自由,主張進步。不久反抗便被鎮壓下去了,可是很多人還在對自由抱有幻想。

希臘的收穫?上文已敘述過希臘的起義。希臘人是為了爭取獨立才同土耳其蘇丹作鬥爭。拜倫勳爵很同情希臘人,而且決定與他們共同進退,我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可是英國、俄國以及法國卻支援了他們,這事倒有些奇怪。俄國的沙皇屬於專制獨裁,此時法國的統治者們卻都是反動的,甚至連當時的英國政府也並不提倡自由。但是英國的貴族們受過希臘古典教育,所以對希臘人抱有廣泛的同情心。此外,土耳其蘇丹也並不討人喜歡。因此1829年他迫於無奈之下承認希臘為獨立王國。

三、西班牙和法國的波旁王朝諸王

西班牙的斐迪南七世竟然非常守舊,堅信專制君王們的綱領,所以在1820年爆發了一場革命。結果是重新執行1812年草擬的一部自由主義憲法。這時,法國的路易十八出面干預了。他和他的臣子們極力想要恢復法國的聲威。法軍於1820年進攻西班牙,使西班牙的國王和專制體製成功復辟,而且駐守了四年,對很多事情要依照舊秩序順利完成進行監管。西班牙的首腦最後採用了溫和的政策,不但沒有滿足自由派的需要,而且也沒有滿足反動派的需要。

1820年,葡萄牙也爆發了一場反抗專制體制的革命。

在法國,人民之所以能忍受路易十八,原因是他為人非常和善而且很隨意;他的年齡較大,有一種對未來前途變化的憧憬。人民常常將希望寄托在統治者的更換上。路易卒於1824年,他的弟弟繼位了,即查理十世。這次更替沒有更好,反而更壞了。查理不但獨裁,還執拗、莽撞。不久他便同國民議會發生矛盾,並解散了議會。他還修改了選舉法,規定只有擁有土地的人才享有選舉權。之後他出去打獵,他一點也沒有察覺到他捅了一個多麼大的婁子,即便梅特涅(竟然是梅特涅)曾警告他過度地使用專制權力是相當危險的。

不久,查理便驚訝地意識到了他的錯誤,並追悔莫及。法國人民不僅沒有忘記“八月間”,也沒有忘記路易十八於1814年在特許狀裡所做出的讓步。

四、1830年革命

1830年,自法國開始,很多地方都爆發了動亂。7月,在查理十世的高壓手段之後,巴黎人民不久便起來暴動,喊著口號“推翻波旁王朝!”大革命時期的紅、白、藍三色旗,又一次在巴黎的上空迎風飄揚。參加過前兩場革命的年高德劭的英雄拉斐特負責指揮,並準備成立一個臨時政府。查理十世逃往英格蘭,查理的一個遠房兄弟路易·菲利普被封為國王,這就是“奉上帝之恩和順人民意願的國王”。

路易·菲利普曾參加過1792年的革命鬥爭,他總是表現出一副中等階級自由主義者的樣子。由他來擔任有限君主體制的領導人,將會是自由的共和國。

梅特涅用一種惶恐的心態坐看法國暴亂,假如他有膽量的話,他肯定會鎮壓這場相對溫和的革命。但英國的幫助不可靠,而法國本身還是一個強國。他對這件事根本沒有辦法。

比利時的獨立?比利時人民由於被維也納會議不理智地歸給了荷蘭,在法國革命成功的鼓勵下,終於站起來反抗荷蘭了。英法兩國不允許東歐的君王們去援助荷蘭國王,起義取得了成功,比利時變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擁有通過選舉產生的議會和一部自由的憲法。

意大利和波蘭的反叛?革命的烈火還在蔓延。幾個德意志邦國的人民提倡憲法,並獲得了憲法。意大利發生了幾次反叛。原本是俄國沙皇用來對抗法國和比利時自由主義人士的波蘭軍隊,忽然變成了革命軍,轉而抗擊沙皇,為爭取波蘭的獨立而戰。

在意大利、德意志以及波蘭的革命運動中,革命者卻要同戒備森嚴且實力雄厚的敵人作鬥爭。梅特涅的軍隊火速鎮壓意大利各地的起義。俄國的軍隊使沙皇恢復了在俄屬波蘭的統治,而且由亞歷山大一世給波蘭人所頒布的憲法被宣佈無效。在德意志聯邦,自由主義所面對的是敵人壓倒性的優勢,以至於沒有任何勝利的機會。

東歐的專制體制?1830年各地的革命發生後沒多久,東歐的三位保守君王俄羅斯、普魯士以及奧地利的統治者,簽署了一份為遏止革命再次爆發而結盟的密約。今天當人們提及一個阻礙進步又毀滅自由的神聖同盟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正是這個同盟。1815年的神聖同盟的目的和這個不一樣,加入的成員國也有較少的排他性。

所以,歐洲的東半部依然像梅特涅所期望得那麼保守,可是西方的英國、法國及比利時卻已分裂出去了。

五、1848年革命

1848年又發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梅特涅以及他的朋友們在1820年至1830年的多事之秋,依然控制著德意志、意大利和東歐。但是,直至1848年,形勢發生了轉變。一些還在懷念法國大革命的人,從英國在1832年及之後取得各項顯著革新的自由主義中獲得了新的啟示。農民和農奴想要奪得貴族地主的地產;工廠的很多工人,都表示對現狀的不滿。

工業革命增強了中產階級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但也引發了城市勞動者的強烈不滿。另外,1830年之後鐵路的修建讓革命有了普遍推廣的可能,因為消息隨著鐵道傳播的速度比驛站馬車或是騎馬的人要更快。

關稅同盟?1834年,18個德意志邦國組建成了關稅同盟,涉及通行稅或關稅方面的內容。盟國之間的大量商品能夠自由交易,和工業革命及反重商主義運動是相合的。後來關稅同盟日漸擴展到除奧地利之外全都講德語的地方。它不但有利於商業以及工業的發展,還引導各民族邁向政治統一。

二月革命?1848年的革命和1830年一樣,起帶頭作用的都是法國。1848年2月,已經變得狹隘和固執的路易·菲利普被打倒了。現在工人階級的勢力已經發展壯大。路易·菲利普傾向於資產階級,可是這遠遠不夠。他和查理十世一樣,逃往英國。革命者制定了一部民主的憲法,成立了一個新的政府。這場起義以“二月革命”著稱,就像1830年的起義被稱作“七月革命”一樣。1848年的新政府成為法國的第二共和國。

“二月革命”的好消息傳播到了國外,在每個意大利國家,在德意志各邦國和在奧地利本國,許多革命者都抓緊這個機會起來為自由而戰。

梅特涅的逃亡?在梅特涅聽聞革命居然敢在自己的城市維也納抬頭的時候,他強橫地說:“我效忠了我的國家40年。我還從未屈服於任何一場動亂,現在的我就更不能屈服了。”他對1830年以來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勞動者不安於已獲取的力量竟然毫不知情。1848年3月14日,這個文質彬彬的白髮老紳士居然忘掉了幾天之前他許諾過的狂妄大話,化裝成一個英國人出逃,將維也納棄於革命的浪潮之中。

革命和故態復萌?奧地利人儘管有了一部自由的憲法,可在一兩年之後,新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依靠俄國沙皇和一些保守主義人士的幫助,又將專制體制強加到奧地利和其附屬各國政府的頭上。他確實廢除了農奴制度以及封建制度。普魯士的國王最終向人民屈服,竟然許諾給他們制定一部憲法,但最終完成的這部憲法卻是非常不民主的。德意志的民族主義似乎在法蘭克福議會上就快獲得成功了。這個議會是由很多德意志邦國所選出的代表構成,目的是為整個德意志提供一個民主、統一的政府。它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團體,滿是希望,可最後卻失敗了。它的失敗讓德意志的民族統一差不多推後了25年,讓民主政治推後了近70年。失敗的主因是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的競爭。

總而言之,1848年至1849年的革命始終未達到民族統一和民主政治的目的。因為失望和憎惡,德意志和奧地利的很多自由主義領導者移民其他國家,尤其是去往美國,有的人還在美國成為優秀的、具有影響力的人士。

第34章 英國的改革

英格蘭是第一個推翻專制體制的國家,但它又是最後建立民主體制的國家之一。上文已講述過,專制體制於17世紀被幾場革命打倒了。接下來要講述19世紀因為種種改革而建立起來的民主體制。

一、中等階級的改革

改革的需要?從很多方面來講,英國是自由主義的支持者,並且是西歐君主立憲制國家中最好的範例。但直至1832年或更晚一些,英國政府與其說是民主的,還不如說是貴族的。它被較富有的階級,特別是舊地主家族所掌控。城市資本家以及工人階級都沒有在議會中佔有公平合理的代表席位。很大一部分人民群眾仍然沒有選舉權。

不民主的議會?我們都知道,英國議會是由兩個團體或上下兩院,也就是貴族院和平民院構成的。前者是由一些貴族(有爵位的貴族)和少部分主教構成。主教是由政府提名,而貴族卻是世襲的,就是父將爵位傳給子。所以,在上院,平民不僅沒有發言權,而且也沒有選舉權。

而下院的議員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但選舉制度偏狹且不公正。工業革命產生了一種無法容忍的情況,比如一些舊自治市(選區)已經成了“荒村”,可在議會中卻還有代表,而很多比較新且大的城鎮竟然沒有一個代表。

舊選區和新城鎮?每個舊自治市都委派代表到下院,而新興起的工業城市卻沒有這項特權。

一個自治市就是一個舊的城鎮,以前有國王或女王曾經賞賜它委派兩名代表出席下院的特殊權力。每個郡和自治市無論面積多大,人口多少,依然是遴選兩名代表。

但據我們所知,一些選區已衰敗到只剩非常少的居民或者完全空無一人。這樣的選區被稱作“衰敗選區”,它們的代表事實上是由富有的貴族委派的。

還有一方面,很多工業城市,比如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以及謝菲爾德卻沒有一個代表,因為它們全都不是選區。這所有的一切都意味著不僅較貧窮的人民無權干涉政治,甚至連城鎮的資本家也沒有政治權利。他們在想,是時候該有所改變了。

改革的要求?1831年至1832年,要求改革的願望已變得相當強烈了。1830年的法國革命給英國的資產階級(資本家和一些中等階級)帶來了勇氣。資本家們用引發金融恐慌和停止繳稅相威脅。很多城市工廠舉辦了隆重的民眾集會。工人階級被激怒了。整個英國好像處於一場暴力革命的前夕。1832年,議會不顧上院保守黨貴族的反對,通過了一個重要的革新法案。

改革法案?1832年出台的改革法案做出了三項重大的改變:(1)以前“衰敗選區”在下院中的席位被全部取消,並將這些席位提供給未被准許委派代表參加議會的新興大城市;(2)增加一些代表席位給人口多的郡;(3)選舉權被推廣到擁有一定數額財產或是繳稅達到一定數額的人。因為這項改革,享有選舉權的人大概增加了22萬人。換個方式說,就是從43.5萬人增加到了65.6萬人。

寡頭政治,不是民主政治?可是65.6萬選民只不過約占英國成年男人總數的九分之一。鄉下的農業工人、城市工人和每個城市的中等階級,依然無法享有選舉議會議員的權力。

1832年出台的偉大的改革法案的意義,就在於長久以來掌控政府的貴族地主寡頭統治集團,必須將議會中的發言權和政治上的參與權讓給工業資產階級。英國依然屬於寡頭政治國家,但是現在,寡頭集團除了世襲貴族和地主紳士之外,還囊括了一些資產階級的資本家。

憲章主義者?很自然,平民對於1832年出台的改革法案是非常失望的。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忽略了,被騙了。沒多久,一個工人組織草擬了一份倡導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的請願書,也就是說,主張不分貧富,每個人都享有選舉權。1839年他們向議會遞交了這份請願書,卻遭遇了拒絕。可是他們還會不斷地努力。由於他們將這份請願書稱作“人民的憲章”,因此他們便被稱作“憲章主義者”。

1848年,憲章主義者再次籌劃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活動,遞交了一份有500萬人署名的新請願書。在這個時候,假如沒有要將每次動亂扼殺在萌芽之中的上萬警察和士兵在場的話,很有可能會爆發一場革命。結果憲章主義者的請願書不僅受到了譏嘲,還再度被拒絕了。

中等階級自由主義的勝利?就在英國的工人階級懇求選舉權無果的時候,資產階級的資本家們卻在享受1832年改革法案的豐碩果實。他們覺得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廢除舊的保護關稅以及舊的限制工商業的重商主義政策。可是在議會中,他們的人數並沒有贊同保護關稅特別是贊同穀物法的地主貴族的人數多。穀物法對於英國進口的穀物(小麥、大麥以及燕麥)徵收關稅,進而讓英國地主們生產的穀物能夠獲得更高的價格。當然,穀物的高價意味著麵包的高價。英國的一場歉收,會讓情況更為惡化。

穀物法的廢除?1845年是一個大歉年。在愛爾蘭,千千萬萬的人因飢餓而死。在英格蘭,飢餓入侵城市。首相羅伯特·皮爾爵士因為貿易派的催促和饑荒的驅使,於1846年提議立刻降低穀物稅,三年以內將穀物稅徹底廢除。不顧地主們的強烈反對,這個議案終於獲得通過。

之後的幾年裡,其餘關稅也遭遇了同穀物法一樣的命運。直至1860年,英國已平穩健康地走上了自由貿易的道路。

對外的注意?早在英國為自由貿易開放它的港口之前,它就看到了其他國家開放港口對自身商業的益處。這個事實有利於我們明白為什麼早在1820年,英國就開始激勵拉丁美洲和世界各地的革命。它希望每個革命政府可以取消以前很多對貿易的限制。所以,可以說,英國自由貿易派在達到自身目的以前,就已在國外獲得了自由貿易主張的成功。

二、政治民主的漸漸採用

在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的長期統治之下,自由主義在英國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這多半是因為女王注重通過議會去表達時代的要求。她或許並沒有做一個專制君王的慾望,假如她想做的話,也幾乎可以確定她會失敗。在她統治期間,至少有兩次,即1867年和1884年,政治民主得到了顯著發展。

政黨?維多利亞統治時期的兩大政黨是自由黨及保守黨。保守黨代替了之前的托利黨,主要包括鄉紳和地主;自由黨代替了之前的輝格黨,大多數是城市商人。有時,一個政黨在議會裡佔了大半;有時,另一個政黨又佔了大半;可是在1832年至1867年間,自由黨在多數時間內佔了大半,掌控了政府。理所當然,內閣就是由多數黨的領導人組建的。

格萊斯頓和迪斯累裡?在1867年及以前,兩位主要的政治家是威廉·E·格萊斯頓(1809—1898)和本傑明·迪斯雷利(1804—1881)。起初的幾年,他們的政治傾向還不能確定,後來格萊斯頓成為了一名自由黨黨員,而迪斯雷利則成為一名保守黨黨員。很明顯,他們是敵對的。

民眾的要求?假如不是工人階級中的很多人主張獲得選舉權,迪斯雷利或是格萊斯頓都不會領頭把選舉權擴延到他們的身上。城市中的工人們自1832年到1848年曾提倡政治上的民主,採用了憲章運動的方式。他們於1848年失敗之後,組建了很多工會,領導了多次勝利的“罷工”,進而實現了漲工資、縮減勞動時間以及改善工作條件的願望。

約翰·布賴特和激進派?快到1867年時,工會的會員們發現了一個幹練的朋友和同盟者——約翰·布賴特(1811—1889),一個生意昌隆的製造商及強有力的演說家。由於他組建了反穀物法同盟,而且幫忙建立自由貿易,已成為受人民歡迎的著名人物。他不但憎惡地主和貴族,還不相信上院。在美國內戰期間(1861—1865),迪斯雷利和格萊斯頓全都站到了南方那邊,而布賴特卻同情北方,他堅決提倡英國應當有民主政治。

布賴特在工人和中等階級極端分子中擁有許多追隨者,他們因“激進派”而著稱。這些“激進派”無法同迪斯雷利和保守黨人共同協作,而布賴特以及他的朋友們不僅可以同格萊斯頓和自由黨人通力合作,而且的確合作了。他和他們共同取得了一場大勝利。

1867年改革法案?1866年,布賴特敦促格萊斯頓建議把選舉權擴延到工人階級中的少部分人,但是建議失敗了。之後於1867年,迪斯雷利提出了一份議案,它原本的精神遠非民主,可是經由布賴特的激進派和格萊斯頓的自由派仔細認真地修改,最後主張把選舉權授予幾乎全部的城鎮工人。

迪斯雷利出乎意料地採納了這些修改意見。議案通過了,並成為了1867年的改革法案。迪斯雷利大致上看出了時代的特徵,見到這樣一份議案感覺早晚是要通過的,所以抓住這個機會來奪取對手的這一聲“霹靂”,幫自己以及他的黨派獲取信譽。

1867年的改革法案授予了100萬城市工人的選舉權,差不多將英國的選民人數擴增了一倍。但是它並未帶來真正的政治民主。上院依然保有它的舊貴族特權,而幾百萬的鄉間勞動者依然未獲得選舉權。

1884年改革法案?1867年改革法案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加強了自由黨。由於新選民在布賴特的影響下,喜愛格萊斯頓但不喜愛迪斯雷利。布賴特還增強了格萊斯頓對民主政治的信念,促使他支持進一步的政治改革。1872年在格萊斯頓的帶領下,實施了不記名投票。1884年,依舊在他的贊成下,選舉權擴延到200萬農業勞動者。

但很奇怪的是,1884年—1885年的改革法案也為保守黨增加了選票,由於鄉間勞工受到保守派地主和貴族的影響超過受到格萊斯頓和城市自由派的影響。結果是自1886年至1906年,除了一段很短的時間之外,都是由保守黨(或是像現今所稱呼的聯合黨)掌權。

新黨派和新政權?1901年,英國工人們建立了工黨。他們主張實現社會改革和政治民主。他們推選了幾個黨員去參與議會,並且敦促自由黨確保他們的一些要求。1911年,勞合·喬治帶領的自由黨以及工黨通過了著名的“議會法案”,極大地削減了貴族的特權,增強了下院的權力。1918年選舉權擴展到差不多所有還未獲得選舉權的男人和很多婦女。1928年,其餘的婦女也都取得了選舉權。

所以在1832年之後,尤其是在1867年至1928年期間,英國漸漸採用了政治民主。廢除了階級政府,取而代之的是“大眾政府”。

三、民主的社會改革

1867年之後,英國社會的主要問題是土地和勞工問題。

土地問題?土地問題的產生,是由於英國從未經歷過像法國那樣的革命。反言之,就在法國貴族的大地產被分成若干個小農場並交到農民手上的時候,英國的貴族們卻在買通他們的佃戶讓其放棄土地,以增加他們的地產。據估算,1875年,整個國家土地的七分之四歸屬於不足4 000名的英國人,其中英國的大貴族們(大約2 200人)佔據英格蘭以及威爾士差不多一半的土地,在蘇格蘭及愛爾蘭的佔地面積就更大了。

土地獨佔的結果?英國土地被貴族獨佔產生四項重大結果:(1)農村人口數量的減少;(2)待在大莊園中的僱傭工人的地位因此而降低;(3)農業產量的減少;(4)英國貴族財富的增加以及社會優勢的維持。

土地改革的要求?在愛爾蘭,農民為了反對英國貴族獨霸他們的土地而進行英勇的鬥爭,最後取得了重大勝利。致使在1910年左右,愛爾蘭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同法國有些類似,成為主要是小農場以及自耕農的國家。下文還會再談及此事。

在大不列顛(英格蘭、蘇格蘭以及威爾士),直至1914年,在解決嚴重的土地問題上,只獲得一點點進展。1907年,主要經過勞合·喬治的努力,自由黨通過了一份法案,按照這個法案,少部分英國農場工人可以為自己購買一個小農場。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政府的土地改革計劃被迫叫停了,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間接削減了地主階級的權力,因為沉重的戰時捐稅使貴族將分割自己的地產,並賣出去一部分。

勞工問題?還有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要比土地改革問題更重要,也就是勞工和資本問題。一定要記住,英國是工業革命的起源地,在19世紀的商業以及工業上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它的船舶製造量全世界第一;擁有的織機和紗錠的數量更多;它是4個主要生產鋼的國家之一;在煤礦挖掘方面,它僅次於美國。由於工業在英國的經濟生活中這麼重要,因此商人和工人在英國的政治中相當具有影響力。

商人?很多商人都隸屬於自由黨。他們大致上都贊同自由無拘束,或者說是商業上的自由競爭。我們知道,自由貿易在1867年之前就已建立了,並一直持續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便在1914年之前,就有一些重要的商人以及政客如約瑟夫·張伯倫之流,同保守黨黨員一起反對自由貿易。戰爭之後,主張保護關稅的人數就更多了。

勞工和工會?與此同時,工人們卻正為獲取較高的工資、較短的工作時間和在政治上有較多的發言權而鬥爭。1867年獲得的選舉權並不能讓他們滿足。在爭取提高工資以及縮減工時的鬥爭中,工會比選舉權更可貴。工人們發現團結就是力量。組建工會的權力直至1871年才被法律完全認可,而罷工的權力卻到1875年才由法律承認。之後這些工會獲得了很多成功;工資不斷上漲,工時得以縮短。1901年組建了工黨,它在議會中代表工會的利益。勞動者成為政治上的一種力量。

社會立法?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兩個大黨都開始追求工人階級的選票。尤其是工黨建立之後,自由黨在勞合·喬治的帶領下,提倡通過很多幫助工人和其家屬的法律。僱主們一定要賠償工人因工作而受到的損失。國家準備給老年人發放養老金。工會基金得到了保護。嬰兒以及兒童的生命安全獲得了保障。住房條件也得以改善。捐稅的主要負擔由勞動者轉向比較富裕的階層。總而言之,英國已變成民主國家,不但利用政治上的民主來增加上層階級的福利,還提高工人階級的待遇。

四、愛爾蘭問題

英帝國存在很多不可觸摸之“痛”,在靠近帝國的心臟有一處非常痛的地方,就是愛爾蘭。

愛爾蘭民族?愛爾蘭人和英國人屬於迥然不同的兩個民族。在中世紀,他們是獨立自由的,還有自己的語言以及文化。在近代,儘管他們同屬於英國還說英語,可是大部分人依然忠誠於天主教教會,而且還保留著他們的民族傳統。

英國的壓迫?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政府竭盡全力去消滅愛爾蘭的民族主義。它搗毀了愛爾蘭的商業以及大多數工業。它掠奪了愛爾蘭農民的農場,讓他們變成英國貴族地產上窮困潦倒的勞工和佃戶。它奪取了愛爾蘭天主教教會的所有財富,將它交到英國國教教會的姊妹“愛爾蘭教會”的手上。雖然愛爾蘭人信奉天主教,但還是朝他們徵稅來支撐這個新教教會。這些舉措的頂峰就是17世紀大量英格蘭人及蘇格蘭人移居到愛爾蘭,尤其是東北部的阿爾斯特省。他們全是新教教徒,還屬於特權階層。他們長時間獨霸著愛爾蘭的官職,掌管愛爾蘭的財富。

不愉快的聯合?直至1800年,愛爾蘭在都柏林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的議會,但不允許天主教教徒擁有席位。不列顛於1800年廢除了都柏林議會,自此之後愛爾蘭的所有法律都由英國議會在倫敦制定。英國議會中的有些愛爾蘭議員不是天主教徒。愛爾蘭人在這場聯合中並不愉快,他們通過積極的鼓勵(有時是和平的,有時是暴力的),想方設法去逼迫倫敦議會做出些許讓步及改革。

愛爾蘭人的收穫?比如在1829年,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以及英國的天主教徒)取得了參與議會的權力。這份收穫應該歸功於丹尼爾·奧康奈爾長時間的堅持工作。1848年青年愛爾蘭黨發生了武裝反叛。1867年,芬尼黨人也爆發了革命。起義並未獲得獨立,可卻讓英國人相當驚恐,以至於格萊斯頓的自由黨政府於1869年不得不廢除了愛爾蘭教會的負擔,也就是說免去了愛爾蘭民族向愛爾蘭新教教會繳納的稅費。

民族主義運動?自1874年至1914年,首先由查理·帕涅爾領導、之後又由約翰·雷德蒙領導的民族主義運動,在愛爾蘭開展。它的目的是獲得土地改革以及自治。

自治?“自治”的意思就是愛爾蘭取得獨立自主,再次擁有屬於自己的議會。晚年的格萊斯頓和一些幹練的自由黨人,為了愛爾蘭的自治拼盡了全力。1886年和1893年分別提出了兩個自治法案,可是卻都失敗了。最終於1914年,第3個法案通過了,但卻遭遇了強烈的反對。主要的反對人士是英國的保守黨人(聯合黨人)以及愛爾蘭的奧蘭治黨人。奧蘭治黨人是阿爾斯特的新教徒。他們威逼假如自治法案付諸實踐,就會發動內戰。正在此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件事情就被暫時擱置。下一章進行講述。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還是比較成功的。在鼓勵自治期間,主要是由保守黨人推進通過了土地法案,讓愛爾蘭變成了一個很常見的自耕農小國(比如法國)。霍勒斯·普龍克特爵士促進了合作運動,讓愛爾蘭的農業有所改善,很多愛爾蘭自耕農的經濟狀況也有所好轉。

第35章 英帝國的改革

在第29章接近結尾的地方已經指出,英國在失去北美殖民地時,卻在印度以及遠東一些地區大大獲得了領土和權力。英國自此之後漸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它還漸漸地學得更聰明,授予一些殖民地自治的權力。

在上一章裡我們講到,19世紀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發生的一些自由主義改革。在本章將會講到,相同的改革舉措和其他一些舉措是怎樣於同一時期在英帝國的很多地方一起實施的。

一、英帝國的大憲章

英國改良殖民政策的主要標誌是在1839年向議會呈遞的德拉姆勳爵的報告,它被稱作是殖民地的大憲章。它的若干項規定在改良之後成為加拿大、紐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南非等地自治的根基。它於英國改革時期形成並獲得鼓舞,有些還是改革的結果。

加拿大的起義?我們都知道,19世紀英國的改革是未經革命而取得的。可是加拿大改革的有些部分卻是因為革命。加拿大起義的原因在於語言及宗教的差異,還有人民對政府的不滿。

語言的差異?在下加拿大,即沿聖勞倫斯河的下游地區,大部分居民都是法國人。法國人曾經在17世紀和18世紀初移民到那裡,直至1763年加拿大已屬於英國,以後都沒有再遷移。在上加拿大,即沿聖勞倫斯河的上游以及五大湖以北的地方,大部分居民是英國人。其中很多人是由於美國革命,在1776年至1784年從美國遷移到加拿大。

宗教的差異?下加拿大的大部分居民是法國人和天主教徒,而上加拿大的大部分居民卻是英國人和新教徒。在1791年,上加拿大組建成為一個單獨的安大略省;同年,下加拿大也組建成為一個單獨的省,保留了舊名魁北克。政治上的分裂對那時的局勢多少有些益處,但並未解決了全部問題。

對政府的不滿?加拿大之所以發生起義,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狹隘和固執。由於這個原因,英國政府很是不安。英國的總督們擁有非常大的權力。加拿大的幾個托利黨家族在安大略省以及魁北克省掌握了所有的重要公職。不但如此,他們還起用了朋友及黨羽來擔任立法機關的職務。

革命?1837年11月6日,下加拿大發生了叛變。4個星期之後,上加拿大也爆發了起義。這些“反叛者”和總督的部隊發生了鬥爭,兩方各有人陣亡。可是這兩次起義不久便被鎮壓下去了。

德拉姆勳爵在加拿大?德拉姆勳爵被派往加拿大開展調查工作。他是一名輝格黨人,也就是自由黨人。他曾經幫助草擬了1832年的英國改革法案。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對加拿大進行了一番認真的調查研究,便回到了英格蘭,於1839年向議會遞交了他的調查報告。

德拉姆的調查報告?德拉姆勳爵不但在他的調查報告中斥責那些寡頭政治集團的詐騙,他還指明每個省應該在怎樣的基礎上建立自治才能安全。他主張那些已表明可以自治的英國殖民地應該獲得自治權;這些殖民地的總督以及首相應該對選舉所產生的立法機關負責;應該輔助加拿大的幾個殖民地在英國國王名義下成立一個聯邦。

美國?讓人感興趣的是,德拉姆勳爵在著名的調查報告裡,大方承認了美國在公平合理的代議政府方面所產生的影響。他的意思並非是說華盛頓政府干涉了加拿大政府,但是他也深深地感覺到加拿大狹隘和僵化的政策會讓美國人民大失所望。

二、從殖民地到自治領

聯邦和自由?遵照德拉姆勳爵的提議,1840年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合成了一個聯邦。7年之後,從代表大會的多數黨中選舉出了加拿大的內閣成員,這樣做是為了讓政府經由人民的代表向人民負責。選舉實施之時,正好是英國要求自由貿易者推翻穀物法,並對舊時重商主義的商業以及殖民地理論給以沉重打擊之後的一年。

不久,新布倫斯威克、新斯科捨以及愛德華太子島也獲得了“自治”。

加拿大自治領?所以,在所有的英國殖民地中,加拿大是第一個取得責任政府的國家(等於自治),還是第一個將每個自治殖民地組建成為一個聯邦的國家。1867年是聯邦歷史中著名的一年。這一年,新布倫斯威克和新斯科捨同魁北克以及安大略合併組成“加拿大自治領”。這個自治領於1867年倫敦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北美法案以後正式成立。可是早在1864年,魁北克召開的一次會議就制定了自治領計劃。

加拿大自治領大致上是依照英國政府的式樣組建而成的,有一位代表國王的總督,一個等同於上議院的參政院,和一個內閣需要對其負責的下議院,下議院是由選舉產生的。

加拿大的成長?加拿大自治領的發展快速而普遍。加拿大從一個由捕獸者和皮毛商組建的相當有勢力的哈得孫灣公司手中購買了安大略以西的大部分土地。馬尼托巴和其餘幾個省就是從這些地方中劃出來的。1871年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到了自治領聯邦中,緊接著於1873年,愛德華太子島也加入進來。1878年政府下令除紐芬蘭之外,所有英屬北美都歸屬於加拿大的聯邦自治領。儘管紐芬蘭固執地拒絕加入聯邦組織,但自1855年以來已獲得了自治。1886年以後擴建的鐵路加快了加拿大西部定居和發展的步伐。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英帝國重要的民主自治領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8世紀皇家海軍上校詹姆斯·庫克訪問過這兩個地方。1769年他花了6個月的時間圍繞著新西蘭海岸航行,並進行測繪。這個島已有一百多年沒有歐洲人去過了。他還採用相同的方法考察了澳大利亞的東海岸,並定名為新南威爾士。庫克結束了這次航行之後,在1771年6月返回英格蘭。他是英帝國一名偉大的創建者,此次航行讓他獲得了“太平洋的哥倫布”的稱號。

1771年之後沒多久,英國人就開始向澳大利亞遷移,還委派傳教士前往新西蘭。新西蘭當地人都很好戰,可澳大利亞當地人卻未發生什麼麻煩。

澳大利亞?多年來,英國將澳大利亞當成是流放犯人的露天監獄,所以第一批英國移民其實是流放的罪犯。牧羊業的傳入以及金礦的發現讓這個島變成了吸引殖民者的地方,從此之後它發展得更快了。如今澳大利亞的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英里,將近700萬人講英語,同英國於1783年不想放棄的美洲十三州殖民地相比較,它是一個在人口數量上大了約1倍,在面積上大3倍的共和國。

1900年,澳洲6個殖民地(州)按照自己所做的計劃及英國議會制定的澳大利亞聯邦法案,組建了一個聯邦。其實,這幾個州於1900年之前便已享受了多年真正意義上的自治。

新西蘭?1839年,英國政府公開宣佈它對新西蘭擁有統治權。翌年,大部分土著酋長對英國的統治表示贊同,而且第一批移民也隨之而來。之後在1860年至1866年期間,土著毛利人爆發了幾場激烈的起義。毛利人是身形高大、面貌英俊、皮膚棕色的民族,在若干世紀之前便乘坐大型獨木舟到達新西蘭。其中很多人如今已然開化,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政府中,還有幾個毛利人代表。

1852年,新西蘭取得了自治的權利,直至1856年又建立了責任內閣制。自1890年之後,這個國家便開始吸引世界的眼球,因為它推廣相當民主的政府實驗,差不多同社會主義一樣。它是世界上最早授予所有男女選舉權的國家之一。

南非?在英屬南非,自治以及聯邦的建立因為布爾人和英國人之間的敵視而推延了很長時間,但是兩者於20世紀初都實現了。

布爾人和英國人?南非最古老的歐洲人棲身地開普殖民地,是1814年英國人從荷蘭人手中掠奪過來的。荷蘭農民,也就是布爾人,認為英國人對待黑人比對待他們更好,便向北遷徙(“乘坐牛車旅行”)至奧蘭治自由邦,橫渡瓦爾河,來到了德蘭士瓦。開普殖民地的居民主要講英語,於1872年成立了責任政府。鄰近的一個英國殖民地納塔爾於1893年也接納了責任政府。在德蘭士瓦及奧蘭治自由邦,布爾人和英國人之間的矛盾更為激烈了,在自1899年至1902年的鏖戰中達到了頂峰,布爾人寡不敵眾,終於被征服了。依照和平條款,英國人吞併了布爾人的這兩個邦,但還准許布爾人享有自治權。這項承諾於1906年在德蘭士瓦實現,1907年在奧蘭治自由邦也實行了自治權。

聯邦?南非每個州的聯合現今已非常清楚了。1909年,開普殖民地、納塔爾、德蘭士瓦以及奧蘭治自由邦全都成為南非聯邦的行省,這個聯邦相比加拿大的堅決執行中央集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聯邦中,布爾人和英國人擁有相同的權力。聯邦政府的領導者(比如首相)中,有兩個曾是同英國人作戰的著名布爾人軍官。

三、帝國的擴張

自1874年至1880年,迪斯累裡出任英國的首相,做了很多鞏固帝國的工作。他採用大量收購股票的方法,讓英國掌控了蘇伊士運河。他還讓議會將“印度女皇”的新尊號獻予維多利亞女王,又從土耳其人手中得到了塞浦路斯島。

自此之後的25年裡,在一些擁有相同野心的首相們的領導下,英帝國大步對外擴張了。印度帝國的統治區域擴大到緬甸、暹羅和阿富汗。在中國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港口。侵吞了太平洋的很多島嶼。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英國得到的土地是最多的。(有關這些事件的詳情,會在第42章和43章中進行講述)

羅茲在非洲?一位年輕的英國人塞西爾·羅茲(1853—1902),於1871年第一次來到了南非,他將大半生的時間消耗在那裡,當上了礦工以及政治家,夢想用一條光明的帝國大道將北非和南非連接起來。他打算自埃及到開普殖民地建成一根英國領土的結實鏈條,而且越過這些領土,創建一條自開普至開羅的鐵道。他的畢生精力都用在了獲得金礦以及鑽石礦的財富上,希望可以借此來擴大英國在非洲的權力。他懷抱著未實現的偉大夢想在49歲的時候去世了,但是在他去世後17年,自開羅至開普的鐵路計劃最終實現了。

讓塞西爾·羅茲在今時今日最為聞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把自己的大多數財產都捐給了牛津大學當成獎學金(在第43章會更多提及他在非洲的事業)

民主和帝國主義?現在已經很清楚了,在英國向外擴張的時候,它也為自由留有餘地。雖然並不是整個帝國的全部地方都獲得了自治權,可是已經有若干地方從純粹意義上的殖民地上升到了自治領的高度。另外,還必須注意到它反抗農奴制度的改革運動。

農奴制的廢除?英國於1806年通過了廢除奴隸貿易的法案,議會於1833年公開宣佈在整個帝國內養黑奴是違法的。同時還通過了一筆等同於1億美金的款項,從奴隸主手裡贖買當時帝國內全部奴隸的自由。

1914年的英帝國?直至1914年,英帝國已經擁有地球上大概四分之一適合居住的面積以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是在帝國的人口中,只有一小撮是英國人的血統,比例是每個英國殖民者對30多個其餘種族的人,這些人大多數是受英國統治的黑皮膚的“土人”。總的來說,印度人有3.15億,非洲黑人有4億,阿拉伯和馬來人分別為600萬,中國人和波利尼亞人也各100萬,還有加拿大印第安人10萬。

第36章 美國的擴張和統一

雖然很多早期美國人是先行者,具有自信及無畏的精神,另外,雖然美國革命實際上是為民主原則而進行鬥爭的,而且在民主原則上取得了成功,但是美國起初並非是非常民主的。華盛頓、漢密爾頓、約翰·亞當斯等曾經為初期的建國工作盡過很多力的人,都害怕過多的民主。1787年起草的聯邦憲法,就是為了防範君主專制和遏制人民意志。

美國參議院是經由每個州的立法機關選舉,而並非是經由每個州的選民選出來的,並且在大部分州中,只有較富裕的男子才能當選民。所以,大概一半的白人男子能夠選舉眾議院議員。直至1801年,起初的幾位總統和大多數治理美國政府的一些要人,與其說是民主選舉選出來的,不如說是因為出身貴族。

一、走向民主主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主的精神越來越顯露鋒芒。第三屆總統傑斐遜覺得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只可以是品行和才幹兼備的貴族,而非有財富或是家庭背景的貴族。他同意擴大選舉權的範圍,以便讓更多的男子獲取投票權。他覺得黑奴制度是一種罪孽。他最讓人感興趣的思想之一,是憲法應該每19年就修訂一次,以至於讓每個世代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所需的政府形態。

傑斐遜的民主政治?1801年傑斐遜獲選成為總統,擁護他的人覺得這是美國民主政治的一大成功。他當了8年的總統,但是在政治方面卻建立了一股延續多年的力量。直至1861年,他之後的總統們大部分都是民主黨黨員,就很多事情來說,原則上全都是民主的。

1803年在傑斐遜的統領下,美國從法國手裡購買了廣闊的路易斯安那地區,領土因此擴大到了密西西比河之外非常遠的地方。這個地區幫新建國家的無畏人民開闢了探險並定居的美妙家園。

傑克遜的民主政治?自1829年至1837年擔任總統一職的安德魯·傑克遜,在某些方面好像要比傑斐遜更加民主。在1801年至1829年,美國發生了兩次有益於民主政治的重大改變:(1)東部的城鎮正在發展成為大城市,擁有大工業以及工廠,而且城市裡的工人們主張獲得選舉權和一些被認為對他們有益的東西;(2)西部各地區,阿勒格尼山脈之外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幾個新州,並且具有開荒者上進心的新州人民主張在政府中享有比較大的一項權利。他們當然偏向於民主,並且對舊州的貴族們相當憎恨。

傑克遜從邊境來,所以他帶來的是具有邊區色彩的民主政治。沒過多久,舊的幾個州便改變了它們的憲法,使更多的男子享有選舉權及出任公職。同時還做了很多事情,確保了平民的教育,授予他們所希望的各種權利。

二、走向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並非對立,它們常常同時存在。真正同民族主義相對立的是地方主義,某城某縣、某州或包括國內若干州在內的廣大地區的地方主義。美國的民族主義曾經遭遇了各式各樣地方主義的阻撓,但最後還是逐漸加強了自己的力量。

“危急時期”?革命之後的五六年,在美國歷史上稱作“危急時期”,因為民族主義似乎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那時程度不一樣的各種地方主義非常強盛,在革命鬥爭期間所成立的各州聯合很快就要分裂了,但民族主義的力量卻佔據了優勢,之後成立了一個更完善的聯邦。

又一個危急時期?1832年在南卡羅來納州準備廢除國會所通過的一項法律時,民族主義又面臨著一個危急時刻。兩年以前,馬薩諸塞州的丹尼爾·韋伯斯特及南卡羅來納州的羅伯特·海恩曾經在美國參議院中就這個問題爭辯過。韋伯斯特代表了北方大部分人所贊同的觀點,覺得全國政府擁有最高權力;而海恩則代表了廣泛流行於南方的觀點,主張一個州能夠對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自行決策,沒必要考慮全國政府的建議。換句話來說,韋伯斯特代表的是民族主義,而海恩代表的是地方主義或是州主權。可是1832年在南卡羅來納州意圖把海恩的主張付諸實踐的時候,民族主義便面臨了嚴峻的考驗。當時在位的是傑克遜總統,一個來自邊境的民主黨人,立即表明了他不允許南卡羅來納州這麼做的態度,民族主義再次獲勝了。

最危急時期?美國的民族主義在1861年至1865年的內戰中遭遇了最嚴峻的考驗。當時由於奴隸制度及保護關稅等問題,南北兩方相互爭吵,有很多州打算退出聯邦,經歷了幾年的鏖戰,分裂活動最終被遏止,美國又恢復成一個完整的國家。民族主義自此之後較以前更強烈了。此時,正值德意志及意大利實現民族統一的時期。

民主政治的增進?正在此時,奴隸制度被廢除了。內戰之前只被當成是財產的奴隸,如今卻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他們成了公民,而且有些人還享有選舉權和一些政治權利。聯邦憲法的修改使這些事情取得成果,並且還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因此民族主義獲得了擁護民主的良好聲譽。

領土的擴張?美國的領土每時每刻都會增加很多。正如上文提及1803年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地區。1819年又取得了佛羅里達。最大的增幅是於1840年至1850年期間獲得的。在這10年裡,移民定居的領地朝西北擴展到了太平洋;由於認可得克薩斯成為一個州,所以南方的領土也增加了;還有由於和墨西哥的鬥爭取得了土地,因此西方及西南方也擴大到了太平洋。

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和周邊地區的取得(1840年—1850年期間),起初削減了民族主義,因為這些地方而爭吵助長了內戰的發生。可是後來這一大片穿越平原及山脈直達金門海峽的美麗富庶而遼闊的土地,成為大部分美國人驕傲的源泉,而且激起了他們的民族愛國之心。當鐵路將東西方連接起來,電報及郵政又使每個地區緊密靠近之後,便更是如此了。

移民入境?移民入境給美國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民族成分。有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後前往美國的德意志人及奧地利人;有因為在本國遭受欺壓而逃亡的愛爾蘭人;有在西北幾個新州定居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後來,來自意大利、奧匈帝國及俄羅斯的移民也持續增多。所有這些民族及其餘民族都為美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幫助。有關這些入境移民最值得注意的事實之一,就是他們其中的許多人不久之後都變成了愛國的美國人。

融合成為國家?我們已看到,聯邦憲法本身從一開始就為民族主義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組建一個更完善的聯合”並非一句空話。丹尼爾·韋伯斯特的論據,尤其是在約翰·馬歇爾領導下的最高法院的一些早期判決,全都表現出了憲法的國家力量。民主黨員安德魯·傑克遜及共和黨人亞伯拉罕·林肯,都堅決要求聯邦至上及一個不可分裂的聯合,影響相當顯著。1865年中央政府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是民族主義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領土的擴大及居住地的發展,讓很多新州得以成立,但是這些新州不久便被鐵路及電線連到了一起。公路、鐵路、電報和快捷的郵遞事業創建了一種感同身受的系統,讓整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去感受和反應。《阿美利加》、《星條旗》和其餘一些美國歌曲,激發了一種民族之情。而1898年和西班牙的戰爭至少讓美國暫時忘記了一些還存在的地區性分歧。

民族主義占統治地位?還有一件不能忽視的事情,就是許多年來美國的國民政府主要掌控在以民族主義為基本原則的共和黨手中。在內戰危機中保全了整個國家的聯邦以後,這個政黨還在繼續提倡民族主義來反抗地方主義。從1861年以後,大半總統都是共和黨人,而且政府的掌控權也大多在他們手裡。

三、走向大工業

製造業、貿易以及商業雖然沒將美國統一起來,但是卻對美國的擴張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從斯萊特在帕塔基特成立的第一個紡織廠開始,新英格蘭和北方就在製造業方面很是活躍。伊萊·惠特尼於1793年在南方發明的軋棉機,並未立刻促進南方地區工業企業的巨大發展,但是在之後的幾年裡,南方也同北方(以及東方和西方)一樣,到處都充滿了工業的飛旋車輪。美國工業高速發展的一個很有力的因素,是國民政府所制定的專利權法。專利權法鼓勵了機器的發明。

土地和勞工?美國工業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種類不同的天然資源(土地)及無數可以隨時僱用的靈巧工人。

開始於北方?美國工業(製造業和貿易)之所以最先在北方發展,有很多原因。比如資本及合適的勞工在北方較多。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北方發展的城鎮比在南方廣泛流行的種植園更適合發展大規模的工業。並且,南方為數最多的黑奴被認為不適合在工廠工作。另外,南方的種植園主們發現生產棉花、煙草、玉米、麥子等農作物最為有利,以至於他們對興建工廠並不感興趣。但是南北兩方可利用的水力資源都很多。

《全球通史(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