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宗教問題 道教興起

佛教在中國,一開始是被看作道教的。

這並不奇怪。中國原本沒有宗教,也沒有信仰。夏和夏以前大約只有巫術。商代有上帝,卻是祖宗崇拜,不是宗教信仰。商的上帝也不是God,不是造物主,而是去世的帝王。與之對應的是「下帝」,即在任的商王。

下帝和上帝,都是人。

或者說,下帝是人,上帝是鬼,是死人。

之後的周人既拜祖宗也信天命。天的主要功能是授權天子管理天下,並對不合格的統治者進行革命。這樣一種既是Heaven(上蒼)又是Nature(自然)的存在其實是人,因此在以後的漫長時代也被形象地稱為老天爺。

這同樣不是宗教,不是信仰。

事實上,中國並不可能自發地產生宗教(原因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家》、第三卷《奠基者》、第九卷《兩漢兩羅馬》),正如我們不可能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一樣。也就是說,宗教之於中華,只能是外來的異族文化。因此初入中華的佛教,也只能被理解為中國已有的東西。[1]

那麼,這東西是什麼?

廣義和初始的道教。

實際上,就像文化本是「用文明來教化」之意,宗教在漢語中也是「宗奉某種教化」的簡稱。於是,但凡「以道來教化」的理論和實踐,便都是廣義的道教。先秦的諸子百家,後來的佛教道教,都曾被這樣理解。[2]

這當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religion)。

初始的道教也不是。它一半是思想,即黃老道;一半是法術,即方仙道。道教,是黃老和方仙的雜糅。

先說黃老道。

黃老道又叫黃老之術,簡單地說就是打著黃帝和老子旗號的思想和方法。把黃帝和老子聯繫起來是在戰國,大行其道則在兩漢。這時的黃老道內容龐雜,包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再加上周易哲學、神仙思想和陰陽五行,是這些思想觀念的大雜燴。

這是一種思潮。

作為思潮,黃老之術在漢初受到推崇,因為當時的統治者主張清靜無為與民休息。但即便如此,他們對黃老的態度也只是信奉,不是信仰。而且就連這種信奉,在獨尊儒術以後也逐漸淡出。黃老道中的周易哲學和陰陽五行被儒家吸納,剩下的就只有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中國獨有的,其他民族只有神沒有仙。神與仙的區別在於:神是神,仙是人;或者神是死人,仙是活人。一個人,如果生前對國家和民族有大貢獻,死後便可封神,就像羅馬的愷撒。如果通過修煉或服藥而長生不老肉體飛昇,那就是仙,比如韓湘子或呂洞賓。

很清楚,封神是國家民族的事,個人只能成仙。

成仙是道教的核心。

實現成仙願望的方式和技術就是方術,掌握方術的則是方士。方士起源於戰國燕齊一帶沿海地區,共同特點是能為一般人所不能為,比如,秦皇時徐福能求仙藥,漢武時欒大能通鬼神,曹操時左慈神出鬼沒,總之是或有奇方或有異術,因此能行走江湖並且結交王侯。

很難說這些人當中誰是騙子誰是奇人,但可以肯定方術並不簡單地等於巫術,比如神醫華佗就是方士。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巫術與醫術往往密不可分,所謂方術則更有可能是被巫術化和神秘化的科學技術。

比如房中術。

房中術其實就是性科學和性技術。道教認為,性生活是必需的,但應該講究方法。因為性交的意義既不是生育也不是縱慾,而是養生。換句話說,做愛就是合氣,也就是把男人的陽氣和女人的陰氣進行調和,以達到「採陰補陽」和「采陽補陰」的雙重目的。

這就只能通過肌膚之親和交換體液來實現,因此性生活必不可少。只不過如果不合時宜,不知節制,不得要領,則會適得其反。因此要有禁忌,也要有技術。插入的深淺,抽動的快慢,性高潮的時機都有講究。總之掌握了房中術,就能益壽延年返老還童,甚至成仙。

如此方術,恐怕不少人都樂意奉行。是啊,即便不能成仙,也能飄飄欲仙,或欲仙欲死,何樂不為?

方術與成仙的關係,大體如此。

這就是方仙道。

方仙道的內容當然遠遠不止於房中,至少還有服食和行氣。行氣其實是中醫倡導的一種呼吸方式,目的是吐出濁氣,吸取清氣,即吐故納新,簡稱吐納。吐納的同時還要配合體操,叫導引。再加上按摩,就是行氣。

服食也包括兩種,即服藥和服丹。藥就是靈芝一類的草木,所以叫藥。丹則是以丹砂為主的礦石,所以叫丹。藥能強身健體,丹能讓人成仙,所以叫仙丹。最好的仙丹吃下去以後,成仙只需三日,叫九轉金丹。

九轉就是反覆燒煉,煉丹的則是爐鼎。用丹砂等原材料煉出來的叫外丹,化學成分主要是鉛和汞,結果不但不能成仙,反而會中毒。因此道教又主張以人體為爐鼎,用自己的精氣神為藥石和爐火來燒煉,這就是內丹。後來南宋的全真教南北二宗,便都排斥外丹,主張內丹。

服食、行氣、房中,是秦漢方術的三大派。此外,方術還包括天文(含占星術)、歷算、占卜、命相、堪輿(看風水)、黃白(煉金術)等等。這些五花八門大多被道教照單全收,而且不少被附會為黃帝的發明和老莊的主張。

方仙道與黃老道,由此合二為一。

但這並不是宗教。事實上,方仙也好,黃老也罷,重中之重都是養生和成仙。這就只與個人有關,宗教卻是社會有組織的行為。黃老道和方仙道如果不能與社會大眾和國家事務發生關係,那就永遠不過方術而已。

於是,齋醮(讀如叫)和符菉(讀如錄)被發明了出來。

齋醮是一種祭禱儀式,程序有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和唸咒等等,目的則是求福消災。這就至少在理論上是利國利民的事,因為齋醮的受惠者上至九五至尊,中至各級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完全一視同仁。

道教能有群眾基礎,齋醮的作用不可小看。

符菉則是用硃筆寫在紙上的似字非字的圖形,據說燒掉以後就能通神、驅鬼、求雨、治病。這就比成仙更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實際上最早的道教組織天師道和太平道(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就是靠符菉的神秘作用吸引廣大信眾,並發展壯大起來的。

道教中符菉種類繁雜,主要有覆文、雲篆、靈符、符圖等幾類。可以用來為人治病、救災止害、召將請神。

更重要的是,符菉在後來還成了一種制度。天師道規定,一個人如果在一定儀式上接受了正式授予的符菉並隨身佩戴,便意味著他加入了組織,成為這個教團的一員。我們知道,宗教的標誌之一是教團組織,作用之一是身份認同(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家》)。因此有了符菉制度,方仙道距離宗教也就只有一步之遙。

然而這一步也可能是十萬八千里。畢竟,宗教不可能在中國自發地產生,黃老道和方仙道也並不必然地要變成宗教。如果沒有外力的推動和他人的示範,那麼,天師道也好,太平道也罷,就算能夠產生,也只能是靠巫術來維繫的民間組織,弄不好還可能成為邪教。

幸好,佛教來了。

[1]關於中國不可能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顧准先生有詳盡而權威的論述,請參看顧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

[2]關於「文化」一詞的本義,見劉向《說苑·指武篇》:「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關於廣義的道教,請參看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易中天中華史:南朝,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