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林徽因年譜

附錄二:林徽因年譜
    1904年出生
    6月
    10日,林徽因生於浙江杭州陸官巷住宅。
    原籍福建閩侯,祖父林孝恂,光緒己丑科(1889年)進士,初為政知縣候選,歷任浙江海寧、石門、仁和各州縣,他資助青年赴日留學的學生,多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祖母游氏,生有子女七人。
    林徽因父林長民(
    1876年生),字宗孟,為孝恂長子,1906
    年赴日留學,不久回國,在杭州東文學校畢業,後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學,習政治法律;叔林天民(1887年生),字希實,早年亦留學日本,習電氣工程;大姑林澤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後去世;三姑林嫄民,嫁卓定謀;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
    林徽因之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為黃花崗革命烈士。
    1909年
    5歲
    是年,遷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隨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澤民發蒙讀書。
    1910年
    6歲
    是年,林長民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善詩文、工書法,回國後與同學劉崇佑創辦福州私立法政學堂,並任校長。
    1911年
    7歲
    是年,祖母游氏因心臟病逝世於杭州。
    是年,武昌起義後,林長民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傳辛亥革命。
    1912年
    8歲
    1月
    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林長民為福建代表,任參議院秘書長。並與湯化龍等人在上海發起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
    是年,林長民住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區金益裡,徽因與表姐妹們入附近愛國小學,讀二年級,並侍奉祖父。
    1913年
    9歲
    是年,林長民被選為眾議院議員,任秘書長。母親何雪媛(1882
    年—1972年,林長民第二夫人,浙江嘉興人)帶妹妹麟趾(後夭折)去北平,住前王公廠舊居,徽因留滬。
    1914年
    10歲
    是年,林長民任北京政府國務院參事,全家遷居北京。
    祖父林孝恂因膽石症病逝。
    1916年
    12歲
    4月,袁世凱稱帝后,全家遷居天津英租界紅道路,林長民一百七十五仍留北京。
    秋,舉家由津返京。
    是年,林徽因與表姐妹們同入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1917年
    13歲
    張勳復辟,全家遷居天津,唯徽因留京。後徽因同叔叔林天民至津寓自來水路,諸姑偕諸姊繼至。林長民由寧歸,獨自回京。
    7月
    17日,因支持段祺瑞討伐張勳復辟,林長民被任命為司法總長。
    8月,舉家由津返京。
    1918年
    14歲
    3月
    24日,林長民與湯化龍、藍公武赴日遊歷。家仍居北京南長街織女橋,徽因自信能編字畫目錄,及父歸,閱之以為不適用,頗暗慚。但徽因料理家事,屢得其父褒獎。
    是年,認識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1920年
    16歲
    春,林長民赴英講學,林徽因亦隨父去讀中學。
    3月,林長民赴瑞開國聯會,由法去英。
    7月,林徽因隨父到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倫敦,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
    college(聖瑪莉學院)學習。
    9月
    24日,徐志摩由美到英。
    10月上旬,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
    17歲
    是年,徐志摩與林徽因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始可。
    8月,徽因隨柏烈特全家赴英南海邊避暑。
    9月
    14日,租屋期滿,因歸期延至
    10月
    14日,徽因借住柏
    烈特家,林長民住他處。
    10月
    14日,徽因隨父由英赴法,乘“波羅加”船歸國。
    11、12月間,林長民、林徽因抵上海,梁啟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進培華女中讀書,林長民暫居上海。
    1922年
    18歲
    在培華女中讀書。
    3月,徐志摩赴柏林,經金岳霖、吳經熊作證,與張幼儀離婚。
    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
    9月,徐志摩乘船回國,
    10月
    15日抵達上海,不久北上來京,
    林、徐暫告不歡。
    1923年
    19歲
    在培華女中讀書。
    春,新月社在西單石虎胡同七號成立,林長民、林徽因等參加並祝賀。
    5月
    7日,梁思成帶梁思永騎摩托車去參加遊行隊伍,至南177
    長街口被一大轎車將左腿撞斷,住協和醫院。彼時林徽因到醫院探望。7月出院後,終身留下殘疾。
    是年,林徽因經常與表姐王孟瑜、曾語兒參加新月社俱樂部文學、遊藝活動。
    是年,林徽因畢業於培華女中,並考取半官費留學。
    1924年
    20歲
    4月
    23日,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林徽因和徐志摩擔任翻譯。
    5月
    8日,為慶祝泰戈爾先生六十四誕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東單三條協和小禮堂演出泰翁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徐志摩飾愛神瑪達那。
    泰戈爾在京期間,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前往拜會了溥儀、顏惠慶。
    6月,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國留學,7月7日抵達伊薩卡康奈爾大學。林選戶外寫生和高等代數;梁選水彩靜物畫、戶外寫生和三角。
    9月,結束康校暑期課程,林、梁同往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
    同月,梁思成母親李惠仙病故。
    1925年
    21歲
    在賓大學習。
    1月
    18日,林徽因與聞一多等在美參加“中華戲劇改進社”。
    11月
    22日,郭松齡在灤州倒戈反奉,通電張作霖,林長民受邀為“東北國民車”政務處長。
    12月
    24日,郭部兵敗,林長民被流彈擊中,死於瀋陽西南新民屯,年49歲。
    1927年
    23歲
    9月,林徽因結束賓大學業,得學士學位,後轉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貝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半年。
    12月
    18日,梁啟超在北京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禮”。
    1928年
    24歲
    3月,結束舞美學業。
    3月
    21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家結婚。之後按照其父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於8月18日回京。
    9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分別為主任、教授。林徽因回福州探親,受到父親林長民創辦的私立法政專科學校同人歡迎和宴請。
    11月,梁啟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趕赴北京。
    1929年
    25歲
    1月
    19日,梁啟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為其父設計墓碑。
    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生下其女兒,取名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祖父梁啟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是年,張學良以獎金征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
    1930年
    26歲
    秋,徐志摩到瀋陽,勸林徽因回北平治病。
    12月,林徽因肺病日趨嚴重,協和醫院大夫建議到山上靜養。
    1931年
    27歲
    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
    9月,梁思成、林徽因應朱啟鈐聘請,離開東大,到中國營造學社供職。梁任法式部主任,林為“校理”。
    秋,林徽因病癒下山。
    11月
    19日,林徽因在協和小禮堂為駐華使節講中國古代建築。
    同日,徐志摩為聽林徽因學術報告,乘機遇雨觸濟南黨家莊開山身亡。
    11月
    22日,林徽因、梁思成得悉徐志摩墜亡,即以鐵樹、白花編製小花圈,梁思成隨與金岳霖、張奚若趕到徐遇難處處理後事。同月,由林徽因等主持,在北平為徐志摩舉行追悼活動。
    12月
    7日,發表散文《悼志摩》。
    1932年
    28歲
    6月中旬,林徽因再次到香山養病。
    夏,林徽因、梁思成去臥佛寺、八大處等地考察古建築,並發表《平郊建築雜錄》。
    7月至
    10月,作詩《蓮燈》、《別丟掉》、《雨後天》。
    8月,子從誡生。意為紀念宋代建築學家李誡。
    是年,在一次聚餐時林徽因結識美籍學人費正清、費慰梅夫婦。
    1933年
    29歲
    是年,林徽因參加朱光潛、梁宗岱舉辦的文化沙龍,每月集會一次,朗誦中外詩歌和散文。
    秋,林徽因與聞一多、余上沅、楊振聲、葉公超等籌備並創辦了《學文》月刊。
    9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劉敦楨、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雲岡石窟。
    10月
    7日,發表散文《閒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
    11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築。
    11月
    18日,發表詩《秋天,這秋天》。同月,林徽因請蕭乾、沈從文到北總布胡同談《蠶》的創作。
    12月,作詩《憶》。
    1934年
    30歲
    1月,中國營造學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林徽因為該書寫了《緒論》。
    2月、
    5月,發表詩《年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
    年初,為葉公超主編的《學文》月刊一卷二期設計了富有建築美的封面。
    夏,林徽因、梁思成同費正清夫婦、漢莫去山西汾陽、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築。
    9月
    5日,發表散文《窗子以外》。
    10月,林徽因、梁思成應浙江建設廳邀請,到杭州商討六和塔重修計劃,之後又去浙南武義宣平鎮和金華天寧寺作古建築考察。
    1935年
    31歲
    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合著《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一文。
    6月,發表詩《吊瑋德》,短篇小說《模影零篇——鍾綠》、《模影零篇——吉公》。
    10月,作詩《靈感》、《城樓上》。
    11月
    19日,發表散文《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
    冬,林徽因經常與費氏夫婦到郊外練習騎馬。
    1936年
    32歲
    1至
    11月,發表詩《深笑》、《靜院》、《風箏》、《記憶》、《無題》、《題剔空菩提葉》、《黃昏過泰山》、《晝夢》、《八月的憂愁》、《冥思》、《空想外四章:你來了、“九一八”閒走、籐花前、旅途中》、《過楊柳》、《靜坐》;散文《蛛絲和梅花》、《究竟怎麼一回事》;短篇小說《模影零篇——文珍》。
    5月
    28日,林徽因、梁思成等去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開封及山東歷城、章邱、泰安、濟寧等處作古建築考察。
    9月,擔任《大公報》文藝作品徵文評委。
    10月,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的宣言》中,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抗日救亡八項要求,林徽因為文藝界發起人之一,並在宣言上簽名。
    是年,選編《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並為之作序。
    1937年
    33歲
    1至
    7月,發表詩《紅葉裡的信念》、《十月獨行》、《時間》、《古城春景》、《前後》、《去春》;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模影零篇——繡繡》。
    是年,任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誌》編委。
    是年,林徽因、梁思成應顧祝同邀請,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維修計劃,同時還到西安、長安、臨潼、戶縣、耀縣等處作古建築考察。
    7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紀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築,林徽因意外地發現榆次宋代的雨花宮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築年代。
    7月
    12日,林徽因一行到代縣,得知發生“盧溝橋事變”,於是匆匆返回北平。
    8月,林徽因一家從天津乘船去煙台,又從濟南乘火車經徐州、鄭州、武漢南下,9月中旬抵長沙。
    11月下旬,日機轟炸長沙,林徽因一家險些喪生。不久,他們離開長沙,經常德、晃縣、貴陽、鎮寧、普安、曲靖到昆明。
    1938年
    34歲
    1月,林徽因一家住昆明翠湖前市長巡律街住宅,不久,莫宗江、陳明達、劉志平、劉敦楨也到昆明,經與中美庚款基金會聯繫,組建營造學社西南小分隊。
    是年,作詩《昆明即景——茶鋪》、《昆明即景——小樓》。
    1939年
    35歲
    年初,因日機轟炸,林徽因一家搬至郊區龍泉鎮麥地村。
    2月
    5日,發表散文《彼此》。
    6月
    28日,發表詩《除夕看花》。
    冬,梁思成、劉敦楨等去雲南、四川、陝西、西康等地作古建築考察,林徽因為雲南大學設計女生宿舍。
    1940年
    36歲
    初冬,營造學社隨史語所入川,林徽因一家亦遷四川南溪縣李莊鎮上壩村。不久,林徽因肺病復發,從此抱病臥床四年。
    1941年
    37歲
    在李莊鎮。
    春,三弟恆在對日作戰中身亡。
    1942年
    38歲
    在李莊鎮。
    春,作詩《一天》。
    是年,梁思成接受委託,編寫《中國建築史》,林徽因為寫作《中國建築史》抱病閱讀二十四史,作資料準備。她寫了該書的
    第七章,五代、宋、遼、金部分,並承擔了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
    11月
    4日,費正清、陶孟和從重慶溯江而上,去李莊訪問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
    40歲
    在李莊鎮。
    是年,作詩《十一月的小村》、《憂鬱》、《哭三弟恆》。
    是年,費慰梅到李莊訪問林徽因。
    1945年
    41歲
    在李莊鎮。
    8月,日本侵略者宣佈無條件投降。
    是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慶檢查身體,大夫告訴思成,徽因將不久於人世。
    1946年
    42歲
    2月,林徽因在費慰梅陪同下乘機去昆明拜會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建議清華大學增設建築系,住唐繼堯後山祖居一座花園別墅,與張奚若、錢端升、金岳霖等舊友重聚。
    7月
    31目,同西南聯大教工由重慶乘機返回北平。為清華大學設計勝因院教師住宅。
    10月,梁思成應聘赴美耶魯大學作訪問教授。
    11月
    24日,發表散文《一片陽光》。
    是年,作詩《對殘枝》、《對北門街園子》。
    1947年
    43歲
    夏,飽經歐戰浸染的蕭乾,由上海來清華園探望林徽因,二人長談七年來各自的經歷。
    是年,作詩《給秋天》、《人生》、《展緩》、《病中雜詩》(四則)。
    12月,做腎切除手術。
    1948年
    44歲
    2月
    18日,作詩《我們的雄雞》。
    2至
    5月,發表詩《空虛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雜詩九首》、《哭三弟恆》。
    11月,國民黨當局迫使北平高校南遷。清華園展開反遷校鬥爭,林徽因說:“我們不做中國的‘白俄’。”
    是年,北平解放前夕,張奚若到林徽因家,請梁、林畫出保護古建築目標。
    1949年
    45歲
    北平解放,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級教授。
    2月,與梁思成等編印《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
    春,送女兒再冰參加南下工作團。
    7月,政協籌委會決定把國徽設計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暢中等七人參加設計工作。
    1950年
    46歲
    6月,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設計的國186
    徽圖案完成並在中南海懷仁堂評選,經周總理廣泛徵求意見,清華小組設計圖案以佈局嚴謹、構圖莊重而中選。
    6月
    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
    是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1951年
    47歲
    是年,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
    48歲
    是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覆研究,終於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
    **,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
    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
    是年,應《新觀察》雜誌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系列介紹我國古建築的文章。
    1953年
    49歲
    10月,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
    是年,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江豐在美術家協會的報告上,對林徽因和清華小組挽救景泰藍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954年
    50歲
    6月,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風寒,由清華園搬到城裡去住。不久,因病情惡化住同仁醫院。
    1955年
    51歲
    4月
    1日
    6時
    20分,病逝於同仁醫院。
    4月
    2日,《北京日報》發表訃告,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
    4月
    3日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遺體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