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黃

九姓漁戶作為一支漂泊在蘇子河上的妓女船隊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經消亡了。民間有關它的傳說卻經久不息。《麥村地方志》(一九五三年版)是這樣描述這個故事的:九姓漁戶在官兵的追逼和當地幫會的騷擾下,它的最後一代張姓子孫在一天黎明從麥村上了岸。令人疑惑的是,這部由三個私塾先生編纂的書對那個“天空中飄逝著各種顏色”的黎明做了極其詳細的描繪,但對於這幾個船民上岸後的情況卻語焉不詳。在最新出版的《中國娼妓史》(譚維年著)一書中,對九姓漁戶模稜兩可的論述部分完全是《麥村地方志》的拙劣的抄襲。在譚維年教授頭腦清晰的好些日子裡,他為人的風度和著述的嚴謹曾使我默默地倣傚過,可是現在呢?一旦他所論述的對象和麥村、九姓漁戶這些字眼連接在一起,就會連續不斷地出現錯誤。在那些飄忽不定的字句中間,我彷彿看見了譚教授在痛苦的晚年穿著肥大的馬褲跨過一隻火盆的滑稽身影。和許多其他學者一樣,譚維年在那本書的第四百二十六頁上,同樣提到了那個頗有爭議的名詞——青黃。按照他的理論,傳說中把“青黃”一詞解釋為一個漂亮少婦的名字“至少是不謹慎的”,至於有些人將它說成是春夏之交季節的代稱更是荒誕不經。憑著他先天的預感和固執,他認為“青黃”是一部記載九姓漁戶妓女生活的編年史。他聲稱,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部書依然散落在民間。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充滿魅惑的說法,我決定再次到麥村去。在臨走之前,我在一家私人酒店裡碰到了譚維年,我向他談起了我的計劃。像往常一樣,譚教授聽完了我的話立即對我做了一個不耐煩的手勢:
“你到了那裡將一無所獲。”

埃利蒂斯說,樹木和石子使歲月流逝。對於一件四十年前發生的事,人們不至於忘記得那樣快。我來到麥村三天後的一個傍晚,在蘇子河邊的一片低矮的榛樹林裡,我遇到了一個正在給羊圈加固木柵欄的老人。他和村裡的許多人一樣,對於那件“不光彩的事”不願重新提起。悲傷的陰影重疊在他的臉上,使他的皮膚看上去像石頭一樣堅硬。我在那圈散發著羊膻腥的木柵欄前躑躅了好久,老人才開始和我搭上了話。他在回憶往事的時候,顯得非常吃力,彷彿要讓時間在他眼前的某一個視點凝固或重現。他說話時齒音很重,喉音混濁不清,這使我在記錄時遇到了一些麻煩。在我聽不清楚的地方,我讓他稍作停頓或是重複一兩遍。
那條頂著涼篷的破船是在黎明的時候到岸的。那時正巧碰上了仲夏時節的梅雨。那天早上天氣有些涼,那個姓張的人帶著一個瘦弱的女孩沿著泥濘的谷道艱難地朝村子裡走來。從天空的東南角刮來的大風把他們吹得東倒西歪。村裡幾乎所有的人都看見了他們。在他們身後,停泊在岸邊的木船上燃起了大火。竹篷在火中燃燒爆出清脆的聲音,這是一個精明的外鄉人。他也許擔心村裡的人不肯收留他們而放火燒掉了那條船。
這個疲憊不堪的中年人來到村裡的時候,看見所有的大門都向他們關上了,心中憂傷,挨著他的女兒在雨中站立了很久。中午的時候,人們隔著門縫看見村頭的一個給人擺渡的艄公將他們領走了。“直到現在,”老人回憶說,“我還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女兒好像叫小青。現在她已經老了,在後村住著,也不叫這個名。”
“以後的事呢?”

“以後的事我也不怎樣清楚。他們來的時候是端午節的前三天,也許是前四天,因為老艄公的船在端午節那天翻了,死了三個人。人們都以為災禍是這兩個外鄉人帶來的。那個中年人一直不大說話.很少笑,好像有什麼心事,也許是對村子裡的水土不大習慣。”
老人對我間或提到的“青黃”這個詞沒有絲毫的反應。他在敘述往事時給人造成的一個奇怪的印象是:他在揭示一些事情的同時也掩蓋了另一些事。最後,在我打算離開他之前,他補充說:“我幾乎每天傍晚都要到蘇子河邊去挑水,我有時看見這個外鄉人坐在門前的一隻矮凳上,呆呆地看著他的女兒在一塊長滿蒿草的山坡上捉蝴蝶。但在大部分日子裡,在太陽落山的時候,那扇舊松木門板早早就關上了。他也許是一個很好的父親。又過了兩年,他的女兒像是一下子長大了。”
現在,蘇子河在我的腳下靜靜地流淌,河面微微透著涼意。這條河的邊緣散落著一些破舊、坍塌的棚屋,有些房子的擱柵和屋頂都深深地陷了下去。眼下正是初秋的季節,田野上看不到耕作的人群。人們聚集在牆邊曬著太陽,等待著棉花成熟。村裡的人(包括那些四處走動的黃狗)對我的到來沒有表現出什麼興趣。事實上,我第一天到達麥村的時候,他們費了好大的勁才模模糊糊知道了我的來意,然後,他們把我安置在村東的一家麵粉加工廠裡。這裡的機器在一個星期之前壞了,被送到離村幾十公里之外的集鎮上去修。
我回到那座房子裡,又聞到了麥屑令人窒息的粉塵的氣味;我想,這是一個缺乏熱情和好奇心的村子,不僅是那個可憐的姓張的人,任何一個來這裡的外鄉人都會感到孤獨。時間還很早,我就在牆邊的一張木床上躺了下來。就在昏昏沉沉地進入夢境之際,我突然記起了一件往事。儘管這件事講起來也許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裡面有一些地方想起來總讓人感到哪兒不舒服。
 

《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