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人的語言

    三中國人的語言1
    在一位遠方叔叔的安排下來頻暫時住進一處在北京的廣東人互助會所,這種會所或地區互助會——在美國稱為會社,意思是「會堂」,是某個地區的人們或者某個家族群體幫助他們在陌生地的同鄉的組織。在這裡一般有旅行者居住的地方,有時還有屬於自己的學校和教師幫助以滿足不時之需,事實上這種會所的成員來自相同的地方,操同樣的方言,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家族之情是中國家庭制度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很真切的情感。一個人幫助他來自同族的親戚,他為他同鄉當中出現這樣傑出的成員由衷地感到自豪。
    生活在廣東老鄉的會所中,朱頻的孤獨感減輕了許多,因為他現在有許多朋友。一些來自老家的底層官員的家庭也生活在這裡。他不感到孤單,他能用廣東話與他們愉快地交談。
    朱頻想他應該學習普通話以便使得自己更容易融入這座城市,但是他還沒有這樣做。他的發音不好。在北京的第一天,他要買早報,服務員送來的卻是帶餡的蒸包。他發音不對,兩個詞的發音都是pao-tse,但是音調不一樣。
    普通話特別是更純正的北京語言是中國的國語,以這種或那種形式通行全中國。方言千差萬別,但是除了東南沿海一帶的省份外,正如已經談到的,那種差別沒有大到西北的滿族人不能夠與西南邊陲的雲南人正常交流。在廣州與上海之間的沿海地帶有三種主要的方言群體,除了上海大山將剩下的方言區與中國的其他地方隔開:上海人,福建人和廣州人。這些方言本身之間的差別以及方言與中國語言大家庭的差別如此之大猶如意大利語與西班牙語的差別。比起純正的普通話外國人更熟悉這些方言,因為國外的商人經常用它們進行聯繫和交流。但是從上海出發經過長江,人們說話僅僅有些許口音,這種語音與北京普通話的差別不會大於一個弗吉尼亞人的語音與新英格蘭人的區別。如今所有學校的課程都用普通話教學,普通話普及到全中國。
    (中國移居到美國的移民大多是廣東人,他們說廣東的方言;另一方面,在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新加坡的海外華人說的是福建廈門話。)
    漢語屬於印藏語系,這一語系包括漢語、藏語。暹羅語和緬甸語。(與日語全然不同,毫不相關。)這些語言有諸多特徵:它們由單音節構成,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詞由單音節詞構成;通過不同的音調區分不同的詞語。然而確切地說,一個個的詞根只有一個音節,因為很難確定它包含了哪一個詞。有許多雙音節的漢字,比如huo,意思是「火」,加che,意思是
    「車」,成為huoche,即「火車」。Electrictalk意為「電話」,而Electricsee意思是「電視」。但是單音節的基本詞彙總是可辨認的。
    各種音節看似相同——li、liu、lin、long就是這樣的例子——它們數量有限。它們沒有兩個末尾輔音的音節,像lsp、usk、arp、ost,或者甚至像單個輔音的音節,如it、ik、lp。也沒有雙輔音,像SP-、St。sir-、br-或者dr。在南方的方言中一些末尾的P、t和k』s仍保留著。常見的名字如ChiangKai-shek,這是廣東人的發音(ChiangChieh-shih為普通話的發音)。Chiang姓的拼寫源於廣東的國民黨的語言大眾化推廣之中,從此迅速普及。現在僅存於普通話中的末尾輔音是n與ng,這是由於它們具有音樂性的同時使得它們容易產生音樂性的語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迅速念出像chang、chin、chen這樣的姓。
    一個奇怪的結果是漢語總共只有大約四百個音節的形式,通過這些表達所有語言中的詞彙。不同的語言都有自身的模式:意大利語與夏威夷語總是喜歡在末尾用元音(Roma,MIlano,Honolulu);德語並不在意爆破性的輔音,像hM。ch,nuch。如英國人傾向於軟化這些輔音形式:slaughter和flight二詞與Schlacht和Flucht二詞相關,雖然仍然在拼寫中保留ght,但是不再發音。不同民族的愛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族語言的變化。
    因為相似的單音節字的數量有限,漢語逐漸依據音調區分不同的詞語。漢語不斷地消除末尾的輔音,如p,t,k,甚至m,眾所周知這些曾存在於孔子時,代,現在還保留在福建話和廣東話中。在不同的語調中同樣音節表達的意義不同。發音改變時同一音節指示的事物截然不同。在漢語中只有四種音調。說明一個詞彙的含義是如何隨音調而改變,tao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一聲的tao=刀
    二聲的t』ac=桃
    三聲的tao=逃
    四聲的tao=到、道
    一聲就像約翰,一如你在遠處輕聲呼喚他。
    二聲滑行而出,如同一個人在問一個問題:「你能肯定嗎,約翰?」
    三聲慢而輕,像一聲輕輕的責備:「好了,好了,約翰,不要緊。」
    四聲如同一個緊急的命令,非常突然;「約翰!」
    中國人說話並沒有意識到發音。如果你問一個廣東人在他們的方言中有多少音調,他的回答是不知道。他說話僅僅是帶有天生的音調特徵,同樣一個德國孩子說半年(halbesJahr),也從不會想它是中性的。他也從不會說hatherJahr(陽性)或者halbeJahr(陰性),因為他從來沒有這樣聽說過。
    儘管只有四種音調,在四個音調的變化中,漢語依然有大約一千六百種音節的形式。然而依然有許多詞語具有同一發音和同樣音調,這促使了古漢語的演進,不是往字母拼寫方面而是往一種寫作圖像類型演進。
    字母的拼寫順序基於不同的聲音,顯然它不能區別一個詞彙的不同意義,用不同音調的發音可以指示不同的事物。漢字的書寫最初作為一種圖像體系出現,但是這種描述僅僅部分正確。從原初的意義上講,絕大多數象徵文字為單一的圖像的。隨著時代的推移這些形式固定下來。
    後來發生了改變。因為語言很少有音節的形式,拼寫時許多字看似相同。「包」字,不同的拼寫,指代不同的事物:「一個包」,「抱」,「跑」,「吃了個飽」,「一件長袍」,「一個氣泡」,「鞭炮」等等。這太容易混淆了。
    「包」的最基本的象徵意最初來自孕育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形象。
    為了在拼寫中區別一個pao與另一個pao,中國人形成一種詞彙等級體系,稱為「詞根」,在基本象徵詞上加上偏旁來確定指代不同事物。因此pao成為純粹的語音象徵,隨即我們有以下系列的字:詞根含義抱包加上手擁抱跑包加上腳跑袍包加上衣一件袍子飽包加上食旁吃個飽泡包加上水一個氣泡炮包加上火鞭炮
    圖像原則產生作用,但是在使用中受到限制。許多場合需要區分沙子的圖像與米的圖像。因此,一隻鳥兒在水邊(河邊)的足印用來代表沙子。然而一個人如何用圖像來表示「但是」這個詞?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古漢語「借」意思是「點火」,用它來表示「但是」,因為它們有同樣的發音。逐漸的許多重要的詞彙由於它們的語音價值得到廣泛的運用,這種語音象徵加上詞根成為創造漢字的最常見的方式。如同我們在上面見到的「包」的例子,關鍵詞成為一個語音象徵並發展出其他特徵。
    三中國人的語言2
    如今最全的漢語百科詞典列舉了40000多個這樣的構詞特徵,大約有四分之三不在當下文學中使用的古代和方言詞彙。一個好的綜合性的大學詞典包括大約14000個這樣的特徵。一個小型的城市出版社熟悉7000到9000這樣的特徵就夠用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瞭解這些構詞特徵,但是一個人熟悉3000到4000這樣的特徵就能熟練閱讀報紙。這就是一個中國高中生應該掌握的。許多這樣的特徵是變化的,或重複或僅僅運用在少數的地方,進一步的限制是可能的。日本人運用漢語的構詞特徵,但是在官方已經限制這些特性的數量,現在使用的大約有1850個這樣的特徵,小學生只需掌握大約800個這樣的特徵。從上面我們所談到的漢語詞彙的多音節特徵,很容易見到2000個這樣的特徵構成數量眾多的詞彙;學校、社會、教育、插圖、會議和解決都是雙音節詞彙,拼寫為兩個特性。
    這種書寫方式對中國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這的確太難了,如果要練習寫好一手漂亮和形式完美的書法不費苦功學習這些特徵是不行的。這種追求漂亮書法的練習消耗了難以估量的時間。它也限制了文化在民眾中普及。讀寫能力成為知識階層的特權。
    古代中國社會存在四個社會階層:第一是士大夫,第二是農民,第三是藝術家,第四是商人:其中士大夫總是最受尊敬。
    在一千多年的歲月裡,中國文明中最為獨特的事情之一就是封建社會的考試制度,即針對知識分子的國家考試。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總有一個機會揚名全國,並獲得國家的承認和榮譽。
    這些考試如同一個在文學領域進行國家選拔冠軍的系列測試。首先,知識分子必須通過地方考試,局限在他生活的地區。那些通過這些考試成績為優或良的人(類似學士學位)才有資格參加省試。通過省試的成功選手(類似一個碩士學位)才能參加在首都舉行的每三年一次的殿試,由皇帝親自監考。這些考試題目有關於歷史論文、道德文章、當前的政治問題、古典藝術和詩歌。可以想見在眾多知識分子中勝出的全國冠軍該是多麼的榮耀!皇帝親自嘉獎他,賞賜一匹白馬,並在首都遊行慶祝。皇帝通常還將一個公主許配給他做妻子,他在政府中被授予一個很高的官階。他「飛黃騰達」。這是值得好好打拼和珍視的功業,這也是全中國知識分子為之奮鬥和夢想的目標。
    無論是不是第一,通過殿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榮耀,也是對一個人的學識的承認。在首都的孔廟裡,這些知識分子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以示其榮耀。一百年後,一個村莊依然能夠記得他們那裡曾經有一個知識分子中了進士。整個村莊和整個家族引以為榮。大多數進士被委任為大學士或者翰林,掌管朝廷學院的編撰工作。其他的被委任為地方官。
    這些考試成為國家機構選拔賢才的一種手段,整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圍繞這種考試制度建立起來。鄉村的學校、省一級的大學和知識分子培養選手。眾所周知,一些知識分子年齡大了還竭力通過這些考試。通過考試本身就是成功。假如在這些考試中失敗,甚至只是地區一級考試的失敗也被認為是人生中的一大失敗。在現代的學校中有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都沒有通過這樣的考試。也有些特殊的大學與這種考試沒有絲毫關係。它們是真正大學的雛形,即書院,書院致力於研究與學習。在一個導師的指導下,書院成員幫助提高青年知識分子的水平,不過沒有學位。書院是一個致力於學問的知識分子的自由組織。根據他們的地位、成績和家庭背景,通過國家考試的成功者被選拔為內閣大臣、政府官員和文官。知識分子自然地成為統治階級。這是件好事,這種地位的取得是依靠個人的業績和才能;每個具有這方面學習潛質的人都有機會,因為實際上家族願意為有上進心的孩子投資。學問始終得到尊重。不好的是,成功者僅限於掌握詩歌和韻文寫作的人。這種考試在1904年被廢除了。現在初級學校、中級學校和大學的考試替代了它。
    中國的書寫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書寫成為統一中國的重要手段。不管他們所說的語言如何變化,因為書寫的文字的視覺特徵並不依賴發音,因而也不會產生誤解。基督十字架的象徵是一個類似的例子。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以不同的方式說出和拼寫它(Cross,Crois,Kreuz),然而各國的人對於十字架圖像的含義對於各國的人都非常明白,不會受到語言的影響。
    這對中國人的情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的尊崇感。如今,有文化的中國人能夠輕鬆地閱讀並準確地理解孔子的著作,雖然在流失的歲月中發音改變了許多,然而書寫的文字並沒有發生改變。孔子說古語,然而其書寫的文字沒有改變。如果一個人能自如地閱讀中國現代文學,那麼通過同樣的訓練他能閱讀五百年、七百年或兩千年前的中國哲學典籍。比較一下西方人閱讀英國詩人傑弗裡?喬叟作品的難度,他只不過生活在六百年前。要是孔子的著作在一千年前就難以卒讀,中國人還會對孔子頂禮膜拜嗎?
    圖像文字的書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但與此同時它也引發了另一個真正巨大的困難。兩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在用古代的漢語進行書寫,完全不同於當今口語。學習古代漢語付出的勞動堪比西方人學習閱讀和書寫拉丁語。對於處於統治階層的知識分子來說,掌握書面語言也是一件費力的事情。
    1917年中國發生了一次最重要的革命,一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胡適領導了漢字書寫的革命,並取得了勝利。如今所有學校都接受了這種體系。這使得書寫漢字更容易。
    由於這些原因,漢語的單音節特徵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不知其最初從何而來,很少輔音和音節,也很少強調語音。無論如何這使得漢語在形成過程中遠離了拼音的書寫。這也逐漸形成了一個高度發達的專門的知識分子階層,成為一種強大的統一國家的力量,一條連接歷史的強有力的紐帶。如今大眾教育正在打破少數人才能讀寫的特權。我覺得中國人不會放棄他們傳統的書寫方式,因為這與中國文化和書法韻味深厚的美感聯繫在一起,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可以與繪畫相媲美並與繪畫唇齒相依。但是在保留這些特徵的同時,至少盡可能減少目前使用的數量,同時通過減少筆畫和消除更複雜的形式達到簡化文字的目的。
    這是一個滿月的夜晚,朱頻絞盡腦汁地琢磨中國漢字的拼寫。現在他毫無倦意。他在廣東會館的白色庭院中漫步,沐浴在銀色的月光中,他的思緒飛回自己的家裡。父親教他的一首詩又縈繞心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李白的一首詩。朱頻用漢語念出來,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中國人。突然,漢語的語音和語言純粹的神奇力量——無與倫比的簡潔——征服了他。他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簡潔的發音和詞語的音調使得漢語如此的獨特。此時他看到中國漢語婀娜多姿的美,他渴望瞭解得更多。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