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從長計議

馮唐讀:

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 並北山,東注洛。 中作而覺,秦人欲殺之。鄭國曰: “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 ”乃使卒為之。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關中由是益富饒。(《資治通鑒卷六》,始皇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

馮唐譯:

韓人想讓秦人勞民傷財,無力攻韓,派工程師鄭國做間諜煽動秦國大興水利,鑿仲山,引涇河水至北山,再向東注入洛水。工程干到一半,秦人發覺,要殺鄭國。鄭國陳辭:”我的確讓韓國多撐了幾年,但是水渠建成,秦國萬代受益。”秦人最終還是讓鄭國完工,濁水灌溉四萬頃鹽鹼田,土地肥美,畝產一鐘,關中平原從此更加富饒。

馮唐評:

有史以來,我們似乎一直不重視科學技術。 史書裡最喜歡紀錄的是:帝王有多英明啊、多英明啊,帝王有多糊塗啊、多糊塗啊,帝王睡了一些皇后,一些皇后真英明啊、真英明啊,另外一些皇后夠淫蕩啊、夠淫蕩啊,毀了多少帝王啊,多少英明的帝王被淫蕩之後變得多糊塗啊、多糊塗啊,一些文臣用常識分析了很多問題,然後形容詞非常地描述出來,一些帝王被淫蕩之後被文臣用常識和文采轉變了啊,一些武將帶了很多人去殺了很多人,然後常常被殺,不是被另外一些武將殺掉就是被自己的帝王殺掉,還有一些太監,還有一些大宗族,還有幾個刺客,再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和大地在受不了帝王極其糊塗的時候,日蝕、月蝕、流星雨、地震等等,彷彿它們是個尺度巨大的溫度計。

中國古時候不重視科學技術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科學技術的進步速度不快,基本靠天吃飯、靠冷兵器、馬和腰肌打仗、靠宗教和喝茶治病,科學技術不是國富民強戰無不勝的關鍵成功因素。國家機器只要精細地控制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平衡各方力量,別往死裡折騰老百姓,壟斷鹽鐵,壟斷曆法管理和史書撰寫,基本不會太錯。

《資治通鑒》裡第一次明確描述科技技術,就是鄭國渠的修建。

工程師鄭國的背景並不太清楚,沒明確記載的師承,鄭國渠的背景也不太清楚,一種說法是一百五十里,一種說法是三百里。但是明確的是,鄭國是個韓國間諜,鄭國渠是個大工程,鄭國建鄭國渠是為了拖垮秦國。秦國當時最主要的莊稼是黎和粟,這兩種莊稼不需要灌溉。

秦國沒能在一開始就發現韓國的陰謀,但是在過程中再次展現了霸主的潛質:第一,強大的情報系統發現了韓國的陰謀。第二,發現韓國陰謀之後,有足夠的心胸和戰略決斷讓一個韓國間諜繼續主持工作,完成原計劃。

聽說,這個大心胸和大智慧是呂不韋的,他承擔決策責任,做出了繼續用鄭國挖完水渠的決定。

水渠挖完之後,需要灌溉的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從西亞傳入關中,關中成為中國最大的糧倉。

水渠挖完之後,被命名為鄭國渠。不知道工程師鄭國的之後命運如何,但是從他的冒死陳述看,他有做為優秀公共知識份子純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人終有一死,權力只是曇花,好的公共知識份子努力後、死後,給後幾世、後幾十世、後幾百世,留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秦國統一六國靠的不只是白起和王翦這幾個名將,靠的更是軍事戰略家、軍事績效文化的制定者和守護者,靠的更是穩定的後勤資源保障。如果論功,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四位人物是秦孝公、呂不韋、商鞅、鄭國,白起和王翦排不上。

現代企業也類似,業績長青不能僅僅依靠風光無限的併購,還要更加依靠曠日持久而不能見速效的組織能力建設、核心職位人才梯隊培養、關鍵R&D開發等等。 

《小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