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 3

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遊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並且,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顯然,商鞅制定的這項規定對於素日衣食不飽的普通秦人來說無疑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或許正是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原本就好戰的秦軍乾脆脫掉了笨重的頭盔和重甲,置生死於度外,衝上戰場與敵人拚殺。因為一旦他們取勝,不僅自己能陞官晉爵,全家也會跟著收益。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軍的這一行為也有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由此看來,兵馬俑坑中的這支軍隊正是在向後人傳達著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這些沒有戴頭盔的軍人才是秦國最勇敢、最有戰鬥力的神勇之兵。

然而,陳景元對兵馬俑的質疑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在兵馬俑的手臂上,陳景元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文字,這個似曾相識的神秘文字給陳景元帶來了無限的困惑。然而,隨著陳景元對這個神秘文字的破譯,關於兵馬俑主人的秘密也逐漸地浮出水面。

1974年,西安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了一座舉世罕見的秦代兵馬俑坑。經過專家們的仔細勘探和研究,認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這些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當年跟隨秦始皇征戰四方、統一六國的神勇之軍。

然而,一個叫做陳景元的人卻不同意這個觀點,他首先對兵馬俑坑和秦始皇陵之間的距離提出質疑,而後又對俑坑中出土的戰車、兵器和陶俑提出了與專家截然不同的意見。

那麼,在陳景元的心中,誰才是兵馬俑的真正主人呢?

1975年,一篇題目是《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的文章,其中的一幅圖片引起了陳景元的注意。

圖片上顯示的是兵馬俑的一個局部,上面刻有一個奇怪的文字。在眾多的兵馬俑身上,大都刻著一些文字,這些文字和今天的文字十分接近,在寫法上幾乎看不出什麼差別。

但這個字不同,陳景元從來沒見過這個字。雖然他一直以來都執著著秦始皇陵的研究,對秦國的文字並不陌生,但像這樣奇異的文字他還是頭一次見到。

在秦兵馬俑考古隊撰寫的《試掘簡報》中,專家把這個奇怪的文字解釋成“脾”字。然而,對考古隊的解釋陳景元卻有著自己的見解。

陳景元翻閱了容庚編著的《金文編》和徐文鏡編寫的《古籀彙編》,發現構成“脾”字右半部分的“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寫法。然而,在眾多的字形當中,沒有一種寫法符合兵馬俑坑中發現的那個奇異的文字。從而,陳景元認定,把陶俑上的神秘文字解讀成“卑”字並不恰當。

陳景元確信,這個神秘文字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破解了那個神秘文字,就能還原歷史的真相。

令陳景元沒想到的是,他對這個字的困惑竟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得到了解決,並且,這個答案還引出了他對兵馬俑主人的驚人發現。

1976年,陳景元在得知西安發現兵馬俑的消息後親自跑到了西安,在西安文管會的辦公室裡,當有關負責人瞭解到陳景元曾經畢業於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又一直利用業餘時間研究秦始皇陵以後,小心地拿出一塊秦代的桶瓦給陳景元看。

在這塊瓦上也刻著一個奇異的文字,左邊的字陳景元不認識,但右邊的月字還是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

陳景元帶著描下來的桶瓦上的奇異文字回到住地南京,然而,兩年的時間過去了,陳景元對這個字的研究仍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字,陳景元一籌莫展。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景元在圖書館裡結識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教授。經過仔細查對和認真分析,段教授認為,秦代桶瓦上左邊的文字為“羋”字的一種變體字。這應該是兩個獨體字,讀作“羋月”。

段教授對“羋”字的破解消除了長久以來陳景元心頭的困惑,這讓他感到如釋重負,但很快,陳景元又想起了那個一直令他疑惑的出現在兵馬俑身上的神秘文字。那個字總是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跟著陳景元,讓他十分好奇地想去揭示隱藏在神秘文字背後的秘密。

“羋”字對陳景元來說並不陌生,在他以前的研究中,就曾經遇到過一個姓“羋”的人。此人是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一個曾經在秦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女人秦宣太后。

陳景元認為,阿房宮遺址上出土的桶瓦上的這個文字,正好印證了他提出的阿房宮始建於秦惠文王的理論,同時,陳景元也把這兩個字作為表徵宣太后身份的最有力的證據。

或許是段教授的分析方法給了陳景元極大的啟發,他在汪靜山編輯的《金石大辭典》中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陳景元發現畢業的“畢”字在古代有三種寫法,其中一種寫法的局部正是他要找的那個出現在兵馬俑坑身上的神秘文字的右半邊。更讓他驚喜的是,“畢”字還有一種繁體字寫法——(畢)它是由一個“田”字和一個“羋”字上下組合而成。陳景元由此認定,刻在兵馬俑身上的那個神秘文字的右半邊應該就是“羋”字。而且,他還大膽地做出了進一步的推斷:兵馬俑身上刻的“月羋”和阿房宮遺址桶瓦上刻的“羋月”應該是一回事。

陳景元認為,這兩處發現的文字都在暗示著一個事實,那就是阿房宮和兵馬俑都和宣太后羋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陳景元斷定,兵馬俑的主人不是赫赫有名的秦始皇,而是他的祖母秦宣太后。

陳景元並不同意袁仲一教授的解釋,他堅信兵馬俑身上那個神秘的文字一定和秦宣太后有著特殊的聯繫。

在兵馬俑的附近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秦代大墓,這座墓雖然還沒有進行考古發掘,但陳景元認為,這很可能就是秦宣太后的陵墓,而巨大的兵馬俑坑則是為宣太后送葬的一支儀仗部隊。

然而,陳景元卻有著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如果把多種古代文獻對照起來看,就會發現這些資料實際上已經十分明確地標注了宣太后陵的確切位置,而這個位置正是秦兵馬俑的附近。

的確,《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王39年,太后薨葬芷陽驪山。”然而,驪山又在哪裡呢?

陳景元在李泰編寫的《括地誌》中找到一則這樣的記載:“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里”。

結合《史記正義》中對宣太后陵位置的描述“雍州新豐縣南十四里”,陳景元得出結論,宣太后的陵應該在驪山往北1公里的地方。如果宣太后陵的位置用一個坐標表示的話,這就好比得出了一個坐標的縱軸。

在另一個文獻《史記集解》中記載: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十里”。這說明秦始皇陵和宣太后陵的位置關係是秦始皇陵在西,宣太后陵在東,並且相距正好在2公里左右。而這一點證據似乎確立了坐標的橫軸。橫軸和縱軸的交點所指示的正是那座尚未發掘的秦代大墓所在的位置。
 

《羋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