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下部 第四十五章

憶秦娥突然那麼想回她的九巖溝瞭,她就坐班車回去瞭。

她已經很久沒回來過瞭。傢裡除瞭老爹,全都進城瞭。本來她也是想把老爹接進城去的。可爹說要守老房子、守老屋場、守老墳山。

娘說:“你爹主要是舍不得他那一攤子皮影戲呢。”

還沒到易傢老屋場,憶秦娥就聽到瞭鑼鼓鬧臺聲。敲得很專業,很講究。甚至讓她有些疑惑,哪裡會有這樣講究的鑼鼓敲傢呢?

有老漢、老婆子、娃娃們,在陸陸續續朝易傢老屋場趕著。

突然,有人認出瞭憶秦娥,一條溝裡就迅速沸騰瞭。連各傢各戶的狗,也都跟著主人跑出來,對著不明真相的事體,亂叫亂咬起來。

傢傢戶戶出來的人再多,也都是老漢、老婆子、娃娃,幾乎沒有看見一個精壯勞力與姑娘媳婦。憶秦娥就問她認識的七叔:

“七叔,村裡的小夥子,還有姑娘媳婦呢?”

七叔說:“都出去打工瞭。但凡能動的,都不在傢瞭。就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瞭。”

憶秦娥問:“啥叫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呢?”

七叔說:“這你還不知道?三八就是婦女。六一就是兒童。九九就是重陽老人。現在是連三八部隊也開進城裡瞭。六一部隊能剩一些。基本都是病病歪歪、要死不活的九九部隊瞭。”

憶秦娥說:“不是聽說,九巖溝這一片要封山休林,讓都搬到山腳下集鎮上去嗎?”

七叔說:“都正糾結著哩。住到別人的地盤上,人生地不熟的不說,房子都在半空裡鳥窩一樣壘著,連種一棵菜的地方都沒有。錢也沒處挖抓去。咱這山上,好歹住瞭人老幾十輩子,隨便扒拉幾下,也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鎮上雞不讓養、羊不讓放、豬不讓喂、牛不讓攔。咱老墳山也沒人看。下去住一陣,就都跑回來完球瞭。還是咱九巖溝活得舒心徜徉麼。”

終於,憶秦娥在幾十個老漢、老婆子、娃娃的簇擁中,回到瞭易傢老屋場。

老屋場靠房子的地方,豎起瞭一道皮影幕簾,俗稱“亮子”。第一個映入眼簾的,竟然是她舅胡三元。她有好久都沒有得到舅的消息瞭,沒想到,他已回九巖溝老傢瞭。

他是跟她爹一道,支起瞭這個皮影攤子。

她突然發現,舅老瞭。老得滿頭白發,幾乎沒有一根青絲瞭。唯有那半邊被火藥燒黑的臉,顯得更加幽暗黧黑。在正規劇團,武場面一般最少都由五六個人組成。除司鼓外,敲的敲大鑼,敲的敲小鑼,還有敲吊镲、木魚、打鐃鈸、擂大鼓的。反正基本是各執一件傢夥,很少交叉混打的。而在這裡,七八樣樂器,全都是她舅一人操作著。除板鼓、戰鼓、大鼓外,他把其他幾樣樂器,都用一根有好多枝丫的根雕掛起來。木魚、梆子,是綁在兩個腿上的。關鍵是還有很多發明:竟然把鋤頭、鐮刀、簸箕、籮篩都當瞭“響器”。戲裡的“戰鬥”一打響,那就是冷兵器與“飛沙走石”的搏殺聲瞭。並且他還兼吹著嗩吶、管子。把他一人忙活得,觀眾都不好好在“亮子”前邊看戲,而是要跑到後臺看他瞭。

他爹是在“亮子”後邊,操作著即將上演的《白蛇傳》。

還有一個瞎子老人,是在一邊彈奏月琴,一邊清著嗓子,要開唱瞭。

憶秦娥的出現,讓整個易傢老屋場立即轟動起來。

她舅是因為敲打得太投入,沒有發現她。

倒是在“亮子”前後,忙著給幾個唱皮影的老把式們端茶倒水的人,一見憶秦娥,幾乎是“嗖”的一聲,扭頭就朝老屋場外面跑去瞭。

這個突然撒開腿逃跑的人,戴瞭頂灰不溜秋的棒球帽。他渾身上下的打扮,與這個鄉村也有些不搭調。憶秦娥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才聽她舅說:那就是開煤窯發瞭大財的劉四團。後來煤窯出瞭事。加上煤業不景氣,政府也在下手整頓亂象。劉四團欠下一屁股爛賬,就跟他一起到處“跑路”“躲貓貓”來瞭。舅還說:“這小子想法大,還準備打你的牌,在九巖溝搞開發旅遊呢。可惜鏰子兒沒有,心急得跟貓抓似的。”

不知啥時,她舅也喜歡像古存孝老藝人一樣,在演出時,是愛披一件黃大衣瞭。劉四團就像當初給他伯父古存孝披大衣一樣,但見演出,也是要伺候他披上、篩下好幾次的。

憶秦娥已無法追上這個昔日曾經那麼紙醉金迷的劉四團。也隻好由他去瞭。

她爹果然是老瞭,老得把兩顆門牙都丟瞭。她問爹:

“門牙怎麼沒瞭?”

氣得他爹直抱怨說:“問你舅去,問你那個死舅去。”

原來爹的兩顆牙,也是讓舅在排練時,拿鼓槌無意間敲掉瞭。舅是嫌他把小鑼“喂”慢瞭半拍。氣得爹當時還跟她舅打瞭一架。但一想到皮影攤子得用人,尤其是像她舅這樣的好把式、大把式。不用,找誰去?爹最後隻好忍瞭。

爹說:“你這個死舅,又能拿他咋的?把他告到派出所,抓到局子裡去?可他畢竟是我的妻弟、你的親舅呀!一輩子可憐的,連個老婆都沒娶下。都壞在這‘瞎瞎起手’上瞭,他是敲瞭一路的鼓,也敲瞭一路的牙,還坐瞭一路的牢。老瞭老瞭,回到九巖溝,我還能再把他送到法院去?現在好瞭,就讓他一個人敲。咱這攤攤,也養不起那麼多下手。要敲,除非把他自己那一嘴狗牙,全敲掉算瞭。”

這天,他們唱的是《白蛇傳》。

當滿九巖溝的人,知道憶秦娥回來瞭,並且還要“亮幾嗓子”時,很快,就把蓮花巖、三叉怪、五指峰、七子崖的人全都招瞭來。

皮影戲本來是要把演員藏在“亮子”背後唱的。但這一晚,憶秦娥是站在“亮子”旁邊唱的。並且村上還燒燃瞭多年沒用的汽燈。一下把個易傢老屋場照得明光光、亮晃晃的。連那些已經失明多年的老人都說:

“亮,今晚咱九巖溝真亮堂!”

西湖山水還依舊,

憔悴難對滿眼秋。

霜染丹楓寒林瘦,

不堪回首憶舊遊……

憶秦娥唱得聲情並茂,眼含熱淚,她舅敲得精神抖擻,氣血賁張。她隨便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移步,一個呼吸,一個換氣,一個拖腔,甚至一個裝飾音,她舅都能心領神會地給以充滿生命活性與藝術張力的回應。那是高手對高手的心靈點化,是卯頭對榫口的緊致楔入,是門框對門扇的嚴絲合縫,是老茶壺找見瞭老壺蓋的美妙難言。好唱傢一旦與好敲傢對瞭脾氣,合瞭卯竅,那簡直就是一種極高級的唱戲享受瞭。這種享受,他們舅甥之間過去是有過好多次的,但哪一次都沒有今天這般合拍、入輒、筋道、率性。兩個從九巖溝走出去的老戲骨,算是在傢鄉完成瞭一場堪稱美妙絕倫的精神生命對接。憶秦娥唱完,已是渾身震顫,淚眼婆娑,她先向父老鄉親彎下瞭九十度的腰,然後又深深給老舅鞠瞭一躬。老舅當下就捂住黑臉,哭得泣不成聲瞭。

老舅說:“他媽戲弄好瞭,真是能享受死人的。老舅現在死瞭都值瞭!”

憶秦娥就極其享受地留在老傢,跟老舅、老爹一起唱瞭三夜皮影戲。

白天,她還到坡上放瞭三天羊。他爹這些年,是一直給女兒留著三隻羊的。羊養老瞭再換新的,反正一直都保持著三隻。

就在憶秦娥回來的第四天,派出所的喬所長開車找她來瞭。

喬所長說,把你娘嚇得跟啥一樣,一傢人分析來分析去,說你可能是回瞭九巖溝。喬所長就開車找來瞭。

喬所長剛辦瞭退休手續,現在是無官一身輕。加之夫人去世,孩子也有瞭孩子,倒把他弄成一個更深度的戲迷。他自稱是憶秦娥的“鋼粉”瞭。

憶秦娥本來是想回來住上一月半載的。在唱完三夜戲、放完三天羊後,她又去瞭一趟蓮花庵。想在那裡住上一段時間。誰知蓮花庵的老住持,已經得乳腺癌去世瞭。她突然面對老住持的坐化塔,哭得長跪不起。

她是她舅攙起來的。

舅說:“你還是得回去唱戲呢。我聽廣播裡說瞭,小憶秦娥都出來瞭。是咱的娃,好事情嘛!各是各的路數,你還有你的觀眾、你的戲迷麼。你的那些戲,小憶秦娥還得好多年才能學像呢。到瞭這個年歲,名角都得唱戲、教戲兩不誤瞭。胡彩香要是沒給你教幾出戲,早都沒她瞭。就因為給你教瞭戲,涼皮都賣不安生,現如今,又被市藝校高價聘去教唱瞭。連狗日張光榮都跟著吃瞭軟飯,屁顛屁顛地去給藝校看大門瞭。你麻利回去吧,我這些年在山裡窪裡、溝裡岔裡到處亂鉆,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臺口。隻怕你人老幾輩子,都是把戲唱不完的。”

第二天一早,她就聽她舅在老屋場敲起瞭板鼓。那種急急火火的聲音,催得連上學的娃們,都是一路小跑。

她再也在傢裡待不住瞭。

憶秦娥又一次離開瞭九巖溝。

突然,她想唱點什麼,或者喊點什麼。一剎那間,她猛然想到瞭秦八娃先生說的一句話:

“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闋‘憶秦娥’來,就算是把戲唱得有點意思瞭。”

她就突然脫口而出地,隨意吟瞭一闋《憶秦娥·主角》:

易招弟,

十一從舅去學戲。

去學戲,

洞房夜夜,

喜劇悲劇。

轉眼半百主角易,

秦娥成憶舞臺寂。

舞臺寂,

方寸行止,

正大天地。

她身後,是她舅敲板鼓“急急風”的聲音:

倉才,倉才,倉才,倉才,倉才倉才倉才倉才,倉才才才才才才才……

板鼓越敲越急。那節奏,是讓她像上場“跑圓場”一般,要行走如飛瞭。

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一稿於西安

2017年3月至4月二稿於西安

2017年5月至6月三稿於西安

2017年7月四稿於西安

2017年8月五稿於西安

《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