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取勝,「榮記湖絲」萬博會摘金

1851年的一天,在群商雲集的上海,一個叫徐德瓊的商人格外興奮,他的商行裡也是一派繁忙景象。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知悉徐老闆的商業籌劃,但大家都從他的面部表現猜到本商行即將有“大事”發生。

徐德瓊是廣東香山人,經過一番闖蕩,成為上海開埠後第一批抵滬的商人。1851年,他29歲,風華正茂,壯志凌雲。當時,他的商業重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絲綢茶葉,他所經營的“輯裡絲”產自南潯,素有“湖絲之最”的美譽,此種蠶絲逐漸成為他經商的“金字招牌”。

這天,徐德瓊早早洗漱後,從眾多夥計中挑選出一些忠誠可靠、精明強幹者,親自帶著他們精選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他深知,在當時的商貿百貨中,最難把握檢驗的正是蠶絲,因此市場上以次充好的蠶絲隨處可見,稍有不慎,就會在內行面前劣跡敗露,失去最可寶貴的誠信。因此,他對蠶絲生意,始終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終於以“榮記湖絲”的精良品牌蜚聲商界。此次,他將面臨更加嚴苛的考驗,一旦成功,他的事業將為之海闊天空,而一旦受挫,遭到負面言論的將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因此自己如履薄冰,也要求大家凡事小心翼翼,絲毫不能閃失。

終於,徐德瓊和夥伴們一共精挑細選出12包“榮記湖絲”,以最快的速度運至倫敦,那裡有一次極為隆重、絕不可錯過的博覽會,連女王維多利亞都向全世界廣發邀請函。

初來乍到,西方人並不看好“榮記湖絲”,雖然中國的絲綢聞名世界,但誰敢保證但凡中國商人的蠶絲都是稀世珍品?既來之則安之,徐德瓊做好了長期“備戰”的準備,他一邊安撫著急躁叫屈的夥伴,一邊耐心地等待水落石出,尋機讓自己的蠶絲脫穎而出。

此次來倫敦可謂機遇難得,自己敢為天下先,大膽而牢固地抓住了這次機會,在其他商人眼裡也算“異想天開”吧。來到倫敦後,方知“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絲綢世人皆知,但那只是整體上的美譽,尚需要後來的每一位商人在美譽之上再加美譽,精明的西方人絕不會因為中國絲綢在歷史上的信譽而忽略現實的檢驗。自己既然來了,就要用過人的耐力和誠信來讓西方人敞開大門,歡迎一如既往甚至更加精良的中國蠶絲。

徐德瓊深信自己和夥伴們過硬的眼光,經過萬里挑一方才遠渡重洋的“榮記湖絲”絕不會砸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信譽招牌,更不會有辱於中國蠶絲的光榮和夢想。

那時候,中國的商人還不太注意商品的外包裝,“榮記湖絲”的裝潢也很簡單,徐德瓊也認為自己有一顆誠信的心或者勇敢的心就足夠。然而,西方人並不這樣看待,他們在講究質量的同時,也在意外觀,結果徐德瓊的湖絲在很長時間內鮮有人注目,過問者寥寥無幾。這更讓同行者心急火燎,卻手足無措。有人建議馬上換包裝,徐德瓊制止了大家,稱如此手忙腳亂地換包裝,反而弄巧成拙,得不償失,因為外人會對這種突然的變化產生顧慮和警覺,認為你果真敗絮其中,才如此在意人們的評論而且匆忙換掉最初的外觀,這是不是虛怯不自信的表現?既然我們以樸素的本相示人,以內在的質量接受時間和所有人的檢驗,那麼就始終如一,堅持到底好了,絕不做“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事情,因為每讓人新增一種質疑,解決起來就愈加困難。

此次博覽會歷時六月,正可以做到“路遙知馬力”。後來,徐德瓊褪去一部分“榮記湖絲”的外包裝,歷經半年之久,它們依然簇新如初,經過重重考驗的精良品質令人驚歎,可謂“金玉其中”,無人爭鋒。人們對來自中國的“榮記湖絲”口耳相傳,有口皆碑。徐老闆的信譽招牌越擦越亮,他的湖絲嶄露頭角,很快在倫敦站穩了腳跟,同行的夥伴們不由喜上眉梢,做事更加兢兢業業、體貼周到。

倫敦的此次博覽會正是日後的世界博覽會,當時還叫“萬國博覽會”。在最後的工藝評獎中,“榮記湖絲”力挫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一舉奪得金、銀大獎。評委們一致推該湖絲為“會中第一”,“中外人無異詞”;女王維多利亞親自為之頒獎,並賜贈“翼飛美人”執照一份,允許“湖絲”進入英國市場。這是中國產品首次在世博會上取得金獎,商人徐德瓊也由此開創了中國在世博會的歷史。

商業頭腦敏銳的徐德瓊馬上描摹下“翼飛美人”的圖案,以此做為“榮記”產品的商標,並廣為宣傳。此後,“榮記湖絲”暢銷海內外,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後來,英國女王和丈夫還在行宮裡接見了徐德瓊一家,媒體報道稱女王以此“鼓勵他們能夠克服女人不能離開中國根深蒂固的偏見”,因此,幾位中國女人成了當時接見的主角,這是徐德瓊在世博會上成功推出“榮記湖絲”的另一段佳話。

《成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