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秀才

很早以前,有兩個秀才一起同窗苦讀數載,準備進京趕考,其中一個屬於樂觀派,而另一個則屬於保守派。這一年京城考試,兩名秀才就結伴上京,在離京城不到十里路的地方,忽然看到一群人批麻戴孝的抬著一個棺材正朝著他們的路走過來,保守派的秀才對另一個說:「我們還是避一避吧,碰到了會很晦氣的。」樂觀派的不好拒絕,就答應了,兩人避開大路改走小道。沒走多遠,兩人又看到小路上也有一群人批麻戴孝的也抬著一個棺材走過來,兩人沒法避讓,只好迎過去。

等那群人走過後,保守派的秀才心裡越想越不是滋味,就開始哎聲歎氣起來,樂觀派的就問他是怎麼回事,保守派的秀才說:「今天實在是太晦氣了,碰到了死人,先前那個躲都躲開了,這條路上又碰到了,哎!實在是倒霉……」樂觀派的秀才本來沒有想過這些,但是聽到了他的話心裡也是一驚,不過作為同窗,樂觀派的還是給他打氣說:「哎,其實這個有什麼嘛,不就是遇到了兩個棺材嘛,別往心裡面去,有時候好事不一定是壞事嘛,要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嘛!這個遇到了棺材嘛,嗯,說不定也是好事,那個又有棺和材……對啊,官和財!」說到這裡,樂觀派反而找到了另一個理由,高興的繼續說道:「對對對,一定是這樣的,那個又是官又是財的,我們走大路也碰到了,走小路也碰到了,看來官和財在向我們招手啊,躲都躲不掉,擋也擋不住,哈哈!」樂觀派的秀才本來是給保守派的秀才打氣,卻反而為自己也打了氣,一時間非常高興,不過保守派的秀才心情一直鬱悶,根本就沒有聽進去,情緒也越來越低落。

兩個人進了京城考場後,樂觀派的秀才心情非常愉快,考試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自然得到了很高的成績;而保守派的秀才在考試中滿腦子都想著那些棺材和晦氣的東西,心情失落低迷,發揮的成績還不到平時的一半。結果可想而知,樂觀派的秀才喜中貢士,而保守派的秀才則名落孫山。

保守派的秀才認定考榜落第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看到了棺材,回鄉後他日夜苦讀,三年後參加鄉試,一舉中得解元,到第二年春季,快到會試了,想著自己上次進京的遭遇,他心裡的陰影又開始浮現。在一天夜裡他用功讀書的時候,他打了個盹,就做了一場夢,夢裡面他看到自己家的房頂上到處都種著菜;一會又看到自己站在雨裡面,身上穿著裹身的蓑衣戴著斗笠,手裡卻有舉著一把大油布傘;最後還看到他鄉里面自己非常喜歡的那個員外家的小姐和自己光著身子背靠著背睡在床上。夢醒以後,秀才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個滋味,不知道這個夢境和自己的考試是不是有什麼牽連。

沒過幾天,鄉里員外的家裡來了個雲遊的算命先生,聽說有點名氣,秀才好容易找到他,把前幾日做的夢說給他聽,請他幫自己解解夢,算一下今年的科舉會試前途,算命先生聽完後冷笑幾聲說:「我看你今年就別癡心夢想了,好好在家裡再讀個幾年再說吧。」秀才一聽,當時就涼了半截,不過還是希望算命先生說說理由。算命先生搖頭晃腦的說:「你看你先是在家房頂上種那麼多菜,瓦上有土嗎?土都沒有你種那麼多菜,不是『中』了也白『中』嗎?哎,你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雨已經淋不濕你了,你卻又來打把大傘,那啟不是多此一『舉』嗎?最後你再看看,員外家小姐是什麼人,你還想癩蛤蟆吃天鵝肉,光著身子又還背靠著背,那不是根本就沒『戲』嗎?」算命先生一席話,讓秀才臉如死灰,呆在原地一動不動,算命先生見他如此也就揚長而去。

秀才徹底絕望了,想著自己那麼多年苦功都白費了,心裡比死還難受,他想到了死,就走到河邊準備求死。他在河邊望著河水淚如雨下,卻被一個雲遊的老和尚看到了,老和尚見他的神情心裡明白了幾分,便走過去拉住他問:「施主何故看破塵世,卻想一了百了?」秀才見自己投河不成,便把事情源源本本的告訴了他,老和尚聽罷哈哈大笑,秀才惱羞成怒,正準備拂袖離去,老和尚卻說:「原來我那個笨徒兒到處招搖撞騙,你所說的那個算命先生其實是老衲不成器的徒兒,因為行止不端早被我逐出師門,他的話,你不信也罷。」秀才一聽,好奇的問:「那是你的徒弟?」老和尚笑著點點頭說:「是啊,老衲給你言,你這次好好在家休息兩天,做好準備進京考試的準備罷。」

秀才不信,說道:「他是你的徒弟這個沒辦法證實,不過他說的話卻是非常有理,我看我還是放棄吧。」老和尚敲了一下秀才的頭說:「給你說了,我那個徒弟不成器,他給你解的夢都是亂解,還是老衲來給你解解夢吧。」秀才帶著半信半疑的神情問:「那麼,我那個房頂上種菜不是『中』了也白『中』嗎?」老和尚笑著搖頭說:「此言差矣,地裡種菜種得那麼矮,房頂上種菜,是說你不但要『中』,而且還要高『中』了!」秀才看到了一絲希望,又問:「那麼我穿著蓑衣斗笠又大傘,不是多次一『舉』嗎?」老和尚「呵呵」笑道:「你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雨已經淋不濕你了,你再加一把傘,那不是就『萬無一失』了嗎?」秀才聽了,心裡像看到了陽光,連忙又問:「那員外家的女兒呢?是不是我們沒有戲啊?」老和尚「哈哈」大笑,意味深長的說:「那樣啊,就是該你翻身的時候到了!」秀才聽了,激動得拜倒在地,老和尚點點頭飄然而去。

後來那位保守的秀才,果然高中進士……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