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天神圖

  不一會兒,就聽見發動機轟隆隆地響了起來,一股濃濃的黑煙從船尾的排氣管噴了出來,鐵皮船推開波浪,突突突地駛離了岸邊。

  我們沿著黃河古道溯流而上,今日天氣不錯,陽光明媚,風平浪靜。我們都坐在甲板上享受天然的日光浴,潮濕的河風溫暖的拂過臉龐,微涼微涼的感覺非常美妙。

  爺爺興許也是心情大好,一邊掌著舵,一邊唱起了他最愛的黃河民謠。古往今來,黃河邊上傳唱著很多民謠,但凡出船的艄公都會唱一些,無論是在忙碌的時候還是空閒的時候,無論是心情愉悅還是心情沮喪的時候,黃河邊上的人們都愛引頸高歌兩曲黃河謠:「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向東方……」

  葉教授在我們面前攤開一張地圖:「龜棺裡既然裝著西夏武士的古屍,那毫無疑問龜棺是西夏王朝的產物。要想找到龜棺的起源,我們就要進入西夏王朝的版圖。對於赫赫有名的西夏王朝,我想你們也不會陌生。」

  古枚笛點點頭,接過話茬詳細地講述道:「西夏又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族建立的一個征服王朝,主要以黨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所以史稱西夏。

  黨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

  這之後,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相繼滅掉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大致和平。

  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亡於蒙古。」

  說到這裡,古枚笛拿出一支筆,在地圖上勾勒出一個很大的版圖:「西夏的都城為興慶府,也就是今天的寧夏省銀川市。其統治範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我歎了口氣道:「看來要想找到龜棺的起源也非易事呀!」

  葉教授道:「其實也不難,試想想,棺材通常都會出現在什麼地方?當然是在古墓裡。我們所發現的龜棺都是極其珍貴的陰木棺材,而裡面卻只裝殮著陪葬的武士,可見這些龜棺必定來自一座西夏的皇家大墓。再想想,棺材為什麼會包裹在龜殼裡面?龜棺為什麼又能順著黃河漂向下流?按照這兩條線索分析,很明顯這座西夏王朝的皇家古墓是修建在黃河岸邊的,所以裡面的棺材才會被河水沖走。而且,我推測這座古墓很有可能是一座罕見的水底墓,所以棺材外面才包裹著龜殼!通過我們目前分析的情況來看,只要我們一路沿著黃河古道逆流而上,就一定能找到這座西夏王朝的水底墓!」

  我和古枚笛讚賞地沖葉教授豎起大拇指,教授不愧是教授,原本看上去很複雜的一件事情,在教授的解析之下突然就變得容易多了。

  在黃河古道上一連行駛了數天,這一路上倒也平安無事,雖然有些舟車勞頓,但我們卻沿河領略了不少迤邐風光,見識了不少風土人情,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如果不是背負著任務,我想這一趟肯定是我終生難忘的美妙旅行。

  當然,除了美麗的黃河風光以外,還有古枚笛這個大美人朝夕陪伴在旁邊,和她一起看風景、品美食、談理想、聊人生,兩個人深藏在心底的情愫也在不知不覺地萌芽。

  這一日,我們的鐵皮船已經駛入了寧夏境內。寧夏省居黃河上游,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黃河縱貫北部全境,歷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西夏王朝曾在寧夏銀川建都,所以我們推測,那座西夏的皇家大墓很有可能就在寧夏境內。

  在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邊,雖然地處半乾旱地區,但還有江南風光般的肥沃土地,這就是著名的塞上江南。進入寧夏境內,這樣的景色愈加明顯,大漠金沙、黃土丘陵,水鄉綠稻、林翠花紅。在這裡不僅可以領略到截然相反的不同景色,而且你還會驚奇地發現,這兩種不同的景色融合得竟是那麼巧妙,交織出一幅瑰麗多姿的美好畫卷。

  就連爺爺都忍不住感慨道:「我一直以為大西北就只有高山荒漠,沒想到在這裡還能夠看見如此美麗的江南風光,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這裡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呀!」

  葉教授也是一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當鐵皮船行駛在塞上江南的時候,他從船艙裡找出了一根魚竿,竟然悠閒地坐在甲板上釣魚。塞上江南可謂是肥魚成群,葉教授不一會兒就釣上來好幾尾肥魚。

  我和古枚笛將肥魚打理乾淨,在船尾架了一個火爐,將肥魚放在火爐上翻烤。肥魚在火上燒得滋滋作響,濃郁的肉香飄散出來,饞得人直流口水。

  古枚笛拂了拂額前秀髮,拍著我的肩膀道:「拓跋孤,你快看對面的山壁上!」

  我抬起頭來,眺望對面的山壁,其時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染紅了山壁。只見對面的山壁上赫然出現了一幅又一幅巨大的圖畫,那些圖畫內容豐富,線條簡單,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氣息。大的圖畫長寬可達數十米,小的圖畫也有十幾米,有些圖畫的線條是灰白色的,有些圖畫的線條則是彩色的。即使經歷了數百上千年的日曬雨淋、水汽侵蝕,那些圖畫依然絢爛奪目。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西域人喜歡在山體或者洞窟裡面作畫,繪畫風格粗獷張揚,帶著很強的視覺衝擊,這從著名的莫高窟壁畫就能夠看出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我們一路行去,只見大約有千餘幅個體圖畫分佈在河道兩側綿延近一公里的山岩石壁上。

  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為主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髮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而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岩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一幅又一幅圖畫令我們目不暇接,我們完全被古人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震撼了。要知道,在那個科技落後的年代,古代藝術家要想在山壁上作畫,那是怎樣艱巨而困難的一項工程呀,這不得不讓我對古代的藝術家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葉教授告訴我們,這些刻在山壁上的圖畫叫做「巖畫」,顧名思義就是在岩石上留下的畫作。當地人又稱為「天神圖」,他們認為這些圖案都是天上的神仙在山壁上刻畫出來的。這些巖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都十分廣泛,非常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這些巖畫為我們瞭解和研究古代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就在我們醉心欣賞這些巖畫的時候,遠處忽然傳來了喧囂的爆竹鑼鼓聲,打碎了黃河古道傍晚的寧靜。

  嘿,這個時候誰在黃河上放鞭炮呢?

  我們循聲望去,只見在百米之外的水面上出現了三艘大型漁船。三艘漁船首尾相連,不徐不緩地行駛在河面上。令我們感到詫異的是,三艘漁船竟然全都是張燈結綵,船上掛著大紅幔布,看上去非常喜慶。
《黃河撈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