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張居正 曾經感謝讓他「落榜」的人

張居正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從秀才、舉人、一直到進士,最終位極人臣官至內閣大學士。

張居正年幼時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賦。有一天,他的堂叔正在讀《孟子》,才兩歲的張居正在旁好奇地看著,堂叔就和他開玩笑:「孩子,都說你聰明伶俐,不過你要認識『王曰』二字才算本領。」過了幾天,堂叔讀書的時候,乳母和小張居正又來了。堂叔把他抱在膝上,小張居正居然指著書上兩字念道「王曰!」家人連連稱奇。兩歲識字,五歲讀書,十歲就已通曉六經大義,小小年紀的張居正很快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

十二歲那年,小神童張居正報考生員,並順利取得秀才名號,時人紛紛稱奇。第二年,他從荊州到武昌應鄉試,這次一旦考取,便是舉人了。事實上,單憑當時張居正的才華、年齡和聲名,中舉是很有希望的,在大家眼裡,張居正天資聰穎,神童的光芒原可以繼續創造新的科舉神話。然而,神童若不加以適當理性的對待和紮實的訓練,則難免流於平庸,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另外唐伯虎和徐文長也是聞名天下的神童,卻最終落得一生狷狂憤世,鬱鬱而終。

張居正是個幸運兒,在他成長的關鍵時期遇到了良師指點,這個人就是湖廣巡撫顧璘。顧璘是當時有名的才子,重才愛才,對於神童張居正,他卻有較理性的看法,他認為十三歲的孩子就中舉人,以後難免自滿,反而把上進的志氣消磨,這對張居正並不利,因此,他主張趁此給張居正一些挫折教育,使他更能奮發。因此,顧璘就對當時負責監試的御史說:「張居正是個大才,早些發達,原也沒什麼不可,不過,最好是讓他遲幾年,等到他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則更是沒有限量。這是御史的事情,一切請斟酌吧。」而張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廣按儉事陳束的欣賞。他極力主張錄取張居正,可御史因為顧璘的吩咐,竭力拒絕,張居正終於被落榜了。

後來,張居正知道這件事情,不但沒有記恨顧璘,甚至因此一輩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顧璘,對當初顧璘的遠見和良苦用心始終念念不忘。走上明朝政治權力中心的張居正在回憶這件事時說:「僕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

張居正成為一代名相,固然有其天資聰穎的前提,但在他成長初期,受到許多前輩的關懷,也是讓他成功到達人生頂峰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這些伯樂的幫助和扶持,才有了張居正後來的成就。

《張居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