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醫案探秘 清宮醫案推斷慈禧的真實死因

公元1908年11月15日,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在光緒皇帝歸天的次日,清末最高的統治者—慈禧皇太后那拉氏,在操縱了清王朝政權近50年之後,終於「升遐」—死於中南海儀鶯殿,時年74歲。兩人死亡時間如此相近,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另有內幕?外界對此一直存有疑竇。有一種說法:慈禧自知將死,恐光緒親政,遂加害光緒。究竟史實如何,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關注。

近年,清宮醫案研究小組研究了慈禧和光緒的救治醫案後,考證光緒死於病,慈禧亦死於病,因而否定了「加害說」。並認為,慈禧之病系慢性腹瀉為誘因開始,病勢逐漸加重,而病勢在十月二十日前後,並無突然惡化的徵象,故而難以說明慈禧預知即死而加害光緒這一傳聞,這自然也是光緒病死而非害死之佐證。

查閱慈禧脈案可知,慈禧早年患月經不調,以後又患有咳嗽、痔瘡、面風、腹瀉諸疾。至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主要患有消化不良症,御醫多用「益氣理脾之法」。至同年十二月末,病仍如是。延至三十四年九月,始見腹瀉病症。至此之後,慈禧之腹瀉病一直未癒,且有加劇之勢,至當年十月份,又請張仲元(太醫院院使)等診治。十月二十日,即光緒臨終的前一日,慈禧的病情雖較複雜,但仍無突然變化之勢,如張仲元所書脈案:

十月二十日,張仲元、戴家瑜請得皇太后脈左部弦而近躁,右寸關滑數鼓指。咽燥舌干,口渴引飲,時作咳嗽,頓掣兩脅作疼,連用甘寒化燥之法,胃熱不減口渴愈甚。謹擬加味白虎湯調理:洋參一錢石膏四錢鍛肥知母三錢甘草八分 引用白梗米一兩後煎。至十月二十一日,慈禧脈象復有不勻,即有心律不齊情況,且「精神萎頓」,病情有所加重,然而,光緒皇帝已於當日子刻進入彌留狀態。從慈禧有關病案記錄得知,其病情屬逐漸加重而亡。而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病情僅有加重趨勢,並非突變。

此外,參照光緒脈案亦可印證,如若光緒病勢輕微,庶可有令人疑慮之處。光緒彼時情況如何?其脈案中呂用賓診為「元氣大虧,陰陽失養」;周景濤診為「下元氣虛,累及肺衛」。說明光緒當時病勢已十分嚴重。至十月二十日,眾醫官之脈案引文中已說明光緒之病回生無望。而慈禧此日之病勢,遠較光緒為輕、她欲使光緒早死,只須靜待即可,何必毒害之?十月二十日酉刻,光緒終於病重不可挽回而「龍馭上賓」。當然,對於上述結論,專家亦認為僅是從脈案而行之論證,除此之外的問題或可有政治因素,則只能留給歷史學家們去推論了。

《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