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兵敗儻駱道

司馬懿在揚州搞屯田,朝廷裡的大事就由曹爽和他身邊的那幾個人繼續把持著,這些人最關心的無疑是如何鞏固權力,思來想去,他們覺得如果沒有軍功,仍不足以威懾群下。

軍功確實是這批富家子弟的軟肋,看看司馬懿,跟隨太祖武皇帝南征北戰就不說了,其後擊斬孟達、拖死諸葛亮、平定遼東、南退孫權,任何一件拿出來都讓人無話可說,司馬懿在魏軍中威望很高,那不是吹出來的,是一仗又一仗打出來的。

要打倒司馬懿就要建立比他還大的軍功,眾人一合計,那只有滅蜀或者滅吳了,如果能完成其中任何一項,絕對會超越司馬懿,讓他也無話可說。

孫吳和蜀漢相比,蜀漢相對弱一些,所以應先伐蜀漢,對這件事最上心的是鄧颺,他聯合李勝等人不斷勸說曹爽,讓他通過伐蜀建立個人威望,曹爽同意了。夏侯玄也很積極,他主動請纓參戰,曹爽就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夏侯玄為征西將軍,負責整個西線戰場(都督雍、涼諸軍事)。夏侯玄畢竟是文官出身,沒打過仗,對軍事一竅不通,於是又拉來了叔父夏侯霸。

夏侯霸字仲叔,是夏侯淵的次子,與其他「諸夏侯曹」的子弟不同,他一直在軍中任職,擔任過偏將軍,他的父親被蜀將蜀軍所殺,夏侯霸經常咬牙切齒,一心要報仇。他以先鋒的身份參加了曹真策劃的漢中之戰,率前鋒部隊一直攻至興勢山,被蜀軍圍攻後夏侯霸親自上陣廝殺,後被援軍解救。

夏侯玄讓曹爽任命夏侯霸為右將軍、討蜀護軍,隨大軍行動,同時還建議把司馬懿的小兒子司馬昭也拉進來,擔任征蜀將軍。夏侯玄的姐姐夏侯徽是司馬師已故的妻子,兩家是親家,曹爽、夏侯玄等人雖然竭力孤立司馬懿,但與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之間來往比較多,司馬昭曾任洛陽典農中郎將,目前是散騎常侍,平時比較清閒,夏侯玄讓他也到前線去建個功。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堵住司馬懿及其支持者的嘴,伐蜀這麼大的事自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司馬昭如果參加進來,反對的人就會少很多。

司馬昭倒是挺願意參戰,曹爽、夏侯玄很高興,司馬師此時也是散騎常侍,曹爽高興之下就給了他一個中護軍的職務,讓他去做些具體的事。

伐蜀大計確定後夏侯玄先到了長安進行準備,待各項準備完成後,少帝正始五年(244)正月曹爽也到了長安,他以大將軍的身份親自掛帥攻打漢中。遠在壽春的司馬懿聽到消息立即上表勸阻,但未能奏效,曹爽執意伐蜀。

不久,各路人馬集結完畢,除夏侯玄、夏侯霸和司馬昭統率的各支部隊外,還有前將軍兼雍州刺史郭淮、後將軍牛金以及將軍胡遵率領的各部,其中牛金是從荊州時期就跟隨司馬懿的老部下,被司馬懿帶到西線戰場,參加過五丈原會戰和征遼東之戰,是司馬懿的嫡系。

魏軍各部加在一起約8萬人,對外稱10萬人,曹爽身邊小團伙裡時任洛陽令的李勝被夏侯玄任命為自己的征西將軍長史,負責出謀劃策,實際上相當於魏軍的參謀長。負責籌劃的還有鄧颺,他是尚書,但他曾任曹爽的大軍將長史,向來是曹爽的智囊,曹爽把他也帶來了。

這場大戰,實際上是曹爽掛名、夏侯玄指揮、李勝和鄧颺總策劃,說好聽點兒他們是一幫書生,說難聽點兒他們就是一群不學無術的紈褲子弟,數萬魏軍將士把生命交在他們手中,實在是一種悲哀。

之前多次提到,關中與漢中之間是秦嶺山脈,其間有三條主要棧道相通,自東向西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褒斜道雖然線路最長,但也相對最好走,所以以往用兵多從此道,最近的一次就是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來回都走此道。

也有人主張走子午道,因為這條路線的南出口離漢中的中心南鄭最近,北出口離關中的中心長安最近,出了北邊的子午口長安就近在咫尺,所以當年魏延曾建議諸葛亮由此道攻擊關中,但這條路線崎嶇難行,也最容易受到伏兵的攻擊,風險很大。

中間的儻駱道很少有人提及,它開通的時間較晚,正式通行也就在東漢的末年,這條道北端是駱谷,南端是越儻水,中間有駱谷關、老君嶺、八斗河、大蟒河、都督門、興隆山、貫嶺梁、白草驛等要隘,至少要穿過六七座分水嶺,距秦嶺的主峰太白山也最近,許多路段又窄又險,而且沒有水源的路段也最長,適合遊客探險卻不適合大軍行進。

走哪條道攻蜀?從未帶過兵、也根本不熟悉秦嶺情況的李參謀長提出走儻駱道,沒有什麼理由,就是為了與眾不同。

結果,8萬魏軍一頭扎進了駱谷。

蜀漢方面,以車騎將軍坐鎮漢中的吳壹已經去世,目前擔負漢中守衛重任的是鎮北將軍王平,蜀軍在漢中的總兵力只有2萬多人,聽說數倍於己的魏軍正在開來,眾人都大吃一驚。王平曾是一名魏將,擔任過徐晃的副手,曹操最後一次征漢中時兵敗被趙雲所俘,自此轉投蜀漢。他雖然是一個文盲,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但重要文書經他口授即可成文,既合章法又有條理。

王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有人提出建議:「敵兵有近10萬之眾,漢中人馬不足3萬,眾寡懸殊,不可力戰,應固守漢、樂二城,把敵人放進來打,只要能守住,後方涪城的援軍就會開到,魏軍可退。」

漢、樂二城即諸葛亮在漢中修建的漢城、樂城等兩座軍事重鎮,城防較為完備,如果放手讓敵人來攻,守上一陣倒也沒有問題,但王平認為這種辦法不好:「漢中離涪城有上千里,萬一守不住那麻煩就大了,現在應該分兵去守興勢,如果敵人也分兵進攻黃金城,我親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時候涪城的救兵剛好到來,這才是上策。」

但大家都不同意王平的意見,主要原因還是兵力太懸殊。關鍵時刻,眾將中地位僅次於王平的左護軍、揚威將軍劉敏表態支持王平的看法,他認為漢、樂二城雖然堅固,但敵軍眾多,一旦有失,敵人就會像開閘的洪水一樣瞬間湧入漢中,援軍即使到了也無力回天。

在王平、劉敏的主持下蜀軍確定了作戰方案,將決戰地點選在了興勢,此地為興勢山中的隘口,距陽平關不遠,位於今陝西省洋縣以北,魏軍由儻駱道殺出取漢中,此地為必過之處。

劉敏率所部搶佔興勢要隘,為迷惑敵人,劉敏讓人準備了很多旗幟,在興勢山上插得漫山遍野都是,左右綿延100多里,給敵人擺下了迷魂陣。

這一年的4月,魏軍主力出了儻駱道,首站來到興勢山,發起攻擊,未果。魏軍拚命猛攻,仍不能得手。

這也好理解,魏軍將士在深山老林裡鑽了幾十天,吃不好、睡不香,有時還沒水喝,體力已嚴重透支,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以為光明在前,結果發現眼前並不是一馬平川,而是難以攻取的要隘,再看對面,山林樹叢間有沒有人山人海雖不知道,但旌旗招展看得卻很明白,大家心情一定相當沮喪,士氣大受影響。

從曹爽到夏侯玄,再到李勝、鄧颺,耍嘴皮子還可以,打仗的活從來沒幹過,更不要說打硬仗了,面對此情此景也束手無策,只有嚴令各路人馬猛攻。

這下壞了,人馬比對手多的優勢轉化成了劣勢,因為後勤保障眼看就要出問題。

到人家地盤上去打仗,當然得自帶乾糧,從秦嶺山中運糧,艱辛程度可想而知,數萬大軍每天都有巨大消耗,這讓魏軍漸感吃力。為加強運輸,曹爽命人徵調了大批關中百姓,讓他們在山中運轉糧草,人數不足,還徵調了很多氐人、羌人,山中頓時熱鬧起來,但條件實在太艱苦,負責運輸的百姓怨聲載道。而在蜀漢方面,大將軍費禕已親自率領增援大軍趕來,在涪城集結的人馬已有數萬之多,不久就將到達漢中,受這個消息的鼓舞,蜀軍將士更加士氣高漲。

這一天魏軍正在攻城,天突然暗了下來,瞬時如同黑夜。這其實就是一次日食,但在當時大家都認為這是上天發出的不祥徵兆,如果不迅速撤兵大難就會臨頭,於是紛紛勸曹爽撤退。

曹爽知道撤退就意味著失敗,不僅出征的目的達不到,而且會極大地損傷自己的形象,甚至動搖自己的地位,所以說什麼都不同意撤,他告訴眾人,已從關中和洛陽搬兵,要大家加緊進攻。

有個參軍名叫楊偉,還在曹爽面前據理力爭,結果跟鄧颺、李勝吵了起來,楊偉急了,大罵道:「鄧颺、李勝敗國敗家,應斬!」這個時候,曹爽接到了散騎常侍鍾毓寫來的一封信,也是勸他撤兵的。

夏侯玄這邊也接到司馬懿寫來的信,夏侯玄在司馬懿面前一向以晚輩自居,表面上對司馬懿一直十分尊重,還曾向司馬懿請教過治國之道,司馬懿得知前線情況後也挺著急,寫信給夏侯玄,是想讓他帶話給曹爽,信中寫道:「當年武皇帝再入漢中,幾乎大敗,這是你所知道的。興勢山地形險要,蜀人已經搶先攻佔,如果不能迅速取勝就應該馬上撤退,不然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夏侯玄看了很害怕,他內心裡一向佩服司馬懿,對這封信他不敢隱瞞,於是也去勸曹爽。曹爽想了半天,終於下令撤退。

但曹爽等人不知道的是,費禕已率數萬蜀軍到了漢中,人家也是勞師遠征,你想悄悄溜走,人家還覺得虧呢。

費禕親率一支人馬繞過興勢山,秘密進入山谷,在一個叫三嶺的地方設伏,要在魏軍撤退的路上打一場伏擊。三嶺其地不詳,大約是儻駱道中某三處山嶺的交會處,地勢肯定很險要。

興勢山方面,王平、劉敏等發起反攻,他們夜襲魏軍大營,讓魏軍的士氣更加低落,不戰而亂。夜戰中,征蜀將軍司馬昭正在軍帳中睡覺,突然被外面的喊聲驚醒,發現敵人已攻至營帳外,司馬昭乾脆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反而沒驚動敵人,直到敵兵退去。

魏軍實在撐不住了,敗入了儻駱道,想從原路返回,行至三嶺時遭遇埋伏,魏軍將士經過一番苦戰,最後只有少數人馬突圍成功,擔任後勤運輸的隊伍以及馱運物資的牛馬或死或失,損失殆盡。曹爽、夏侯玄、夏侯霸、李勝、鄧颺以及司馬昭等人倒是跑得快,勉強回到了長安。

此戰魏軍元氣大傷,曹爽等人更是丟盡了面子,但他們的臉皮比較厚,回到洛陽後跟沒事人一樣,該幹嗎繼續幹嗎,曹爽還當他的大將軍,主持朝廷的日常事務,何晏、畢軌一幫人依然圍著他轉,夏侯玄、李勝、鄧颺這幾位敗軍之將依然過得很滋潤。

兵敗被譏,夏侯玄在軍中名聲掃地,但此人心理素質不錯,之後就以征西將軍的身份待在長安不走了,成了西線戰場的總指揮,既無能力又無功績,郭淮、牛金、胡遵等久經沙場的老將如何心服?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