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印度王國

1505年2~8月

1505年2月27日,里斯本出現了一道言辭浮誇的帝國敕令。一次向所有參與印度事業的人士的講話說道:

堂曼努埃爾,蒙上帝洪恩,大海此岸的葡萄牙與阿爾加維國王,大海彼岸的非洲之王,幾內亞領主,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與貿易之王,我命令在印度建造的各要塞的指揮官、法官、代理商……我派遣加入此船隊的船長、貴族、騎士、士紳、大副、領航員、行政長官、水手、炮手、武士、各級軍官與一概人等,鄭重宣佈……

隨後的清單裡列舉了從高到低各個級別的人員。然後是實質性的話:「以此授權書為證,我無比信任堂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任命他為上述整個船隊與上述印度的總司令,任期三年。」[1]

關於在印度的冒險是否明智,朝廷已有過多次辯論,有人表達了激烈的反對意見。大量的生命損失,扎莫林的負隅頑抗,卡利卡特的屠殺,在更靠近本土的摩洛哥開展聖戰的更高貴的選擇,對其他君主的嫉妒的擔憂——這一切都導致曼努埃爾一世的計劃遭到了強烈抵制。但到1505年時,國王在一群理論家與謀臣的支持下,確信自己的命運就是繼續執行印度計劃。2月27日宣言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戰略,一種大膽的長期計劃,它的基礎是激動人心的雄心壯志:通過武力,在印度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帝國,並控制整個印度洋的貿易。他選擇這個時機發佈宣言,不是偶然的。曼努埃爾一世知道毛羅修士正從教廷趕來,想要表達對耶路撒冷的擔憂。所以,他可能想搶在這個不受歡迎的信使抵達之前採取行動。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國際形勢對葡萄牙非常有利:意大利深陷於戰火;威尼斯人在與奧斯曼帝國交戰,無暇他顧;馬穆魯克政權似乎在持續衰落;西班牙捲入歐洲事務。一個重大機遇出現了,一個命運攸關的時刻降臨了。曼努埃爾一世也認識到,通訊聯絡上的延遲意味著想從里斯本遙控印度事務,是不切實際的。儘管他天生缺乏安全感且疑心很重,但還是必須下放權力,選拔一名代表,將指揮權交給他掌管足夠長的時間,以便有效地落實計劃。

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

他選擇的那個肩負重任的人,堂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僅僅是國王的第二人選。他起初提名的是特裡斯唐·達·庫尼亞,但這位經驗豐富的航海家突然瞎了,其可能是由於缺乏某種維生素。儘管他後來恢復了視力,但他的失明被認為是上帝給出的徵兆。阿爾梅達將是第一位領導印度遠征的高級貴族。他大約五十五歲,在軍事、外交和航海方面都有豐富經驗,但他還擁有一種品質,正是曼努埃爾一世在選拔人才以托付國家大事時樂於看到的。阿爾梅達清正廉潔,不可腐蝕,對財富的誘惑無動於衷,秉性溫良,是個沒有家庭羈絆的鰥夫,虔誠,具有成熟的判斷力。多年來,印度的誘惑就是能讓人發大財,而阿爾梅達沒有索德雷那樣的貪婪胃口。他更珍視頭銜而不是大包的香料,並且他還懂得如何作戰。

阿爾梅達將不僅僅是船隊的總司令。他還獲得了副王的崇高頭銜,名義上擁有代理國王的行政權。一周後,國王在頒布給他的指示裡具體規定了他的權責範圍。指示長達101頁,文字密密麻麻,包括143條,分成許多章節,既體現了國王指示的極其詳盡,也讓人感受到國王宏大的野心。

阿爾梅達的任務是,繞過好望角之後,控制斯瓦希里海岸。他的目標是索法拉港(黃金貿易的關鍵)和基爾瓦港。國王推薦的策略是打著友善的旗號前去,然後向城鎮發動突然襲擊,囚禁所有穆斯林商人,俘獲其財產。隨後在斯瓦希里海岸建造要塞,控制黃金來源,因為在馬拉巴爾海岸購買香料需要黃金。這將是一場打著和平旗號的戰爭。然後,他必須徑直穿越印度洋,再建造四座要塞,分別位於作為中轉站的安賈迪普島,使其成為支援基地和補給中心,以及坎納諾爾、奎隆和科欽。

接著他需要北上,在紅海出入口或其附近、接近祭司王約翰王國的地方建造另一座要塞,以扼殺蘇丹的香料貿易,確保「整個印度斷絕與除了我們之外任何人做生意的念想」。[2]兩艘戰船將長期在遠至非洲之角的非洲海岸巡邏。

指示隨後談及棘手的卡利卡特問題。新的扎莫林和前任一樣敵視葡萄牙,必須想辦法對付他。如果扎莫林同意驅逐所有穆斯林,阿爾梅達應與他議和;如果他不同意,「就向他開戰,用一切手段,盡你最大力量,從海陸兩路攻擊,徹底消滅他」。[3]

不能忽視任何戰略要點。封鎖紅海之後,他將要派遣一支船隊去往其他的伊斯蘭城邦與王國:朱爾、坎貝、波斯灣出入口的霍爾木茲。阿爾梅達應當要求這些國家向葡萄牙國王年年納貢;命令它們切斷與開羅和紅海的穆斯林商人的一切商貿聯繫;途中要俘獲所有穆斯林船隻。為了給上述行動提供資金,他必須確保每年的香料商船能迅速裝滿貨物,並快速返航。

1502年葡萄牙人繪製的非洲南部地圖,沿海標注了許多石柱所在地

曼努埃爾一世的雄心壯志還不止這些。在照顧好香料商船之後,副王還要開拓新邊疆,「發現」錫蘭、中國、馬六甲和「目前尚不瞭解的其他地區」。[4]要在新發現的土地豎立石柱,以宣示主權。這是一份詳盡的清單。

儘管國王的指示據說給了阿爾梅達一定的行動自由,以處置未預見的突發情況,但這實際上是一份非常嚴格的行程安排。曼努埃爾一世從未見過,也永遠不會見到他要求征服的那個世界,但從他的指示可以看出,他對印度洋的各個戰略要地有著驚人的準確把握,對控制這些要地和建設他自己的帝國也有著非常權威的地緣戰略眼光。他獲得這些知識的速度是非常神速的。在闖入新世界的七年之後,葡萄牙人就已經相當準確地瞭解2800萬平方英里的印度洋是如何運作的,它的主要港口、風向、季風規律,以及它的航海可能性與通信走廊,並且葡萄牙人已經在迫不及待地眺望更遠方。獲取知識的方法是在葡萄牙人緩緩繞過非洲海岸的漫長歲月裡發展起來的。在那些年月中,葡萄牙人成為專業的觀察者和地緣政治與文化信息的搜集者。他們搜羅信息的效率極高,俘獲當地能夠提供信息的人和領航員,僱用譯員,學習語言,帶著客觀冷靜的科學興趣觀察萬事萬物,盡可能繪製出最準確的地圖。天文學家也參加了遠航。研究和記載緯度信息成為國家大業。杜阿爾特·帕謝科·佩雷拉這樣的人用觀察得來的第一手知識取代古人的智慧,秉承了文藝復興的探索精神。關於新世界的信息被送回一個中心,即里斯本的印度事務院。在那裡,所有信息都在王室的直接管理下被記錄在案,以便幫助下一輪航行。這種反饋與適應的體制迅捷而高效。

曼努埃爾一世依賴一小群謀臣來給阿爾梅達編纂指示。其中很有影響力的一位是加斯帕爾,即瓦斯科·達伽馬第一次遠航時綁架的那個冒充威尼斯人的波蘭猶太人。他深入地參與了葡萄牙最初十年的探索,作為專家和譯員具有極大價值。他是個難以捉摸的人物,經常根據時機與環境的需求改換身份和名字,以適應自己的主公。他起初的名字是加斯帕爾·達伽馬,後來在曼努埃爾一世面前可能自稱加斯帕爾·達·印度。在即將開始的遠航中,他自稱加斯帕爾·德·阿爾梅達,「以表達對副王的敬愛」。[5]他總是投其所好,說自己的新僱主想聽的話,但他的確見多識廣,似乎對印度洋非常熟悉,足跡遍天下。正是他最早向科欽發出和平建議,他可能還去過錫蘭、馬六甲和蘇門答臘島。他也理解紅海的重大戰略意義。就是這方面的信息,滲入了曼努埃爾一世1505年宏偉計劃的方方面面。

加斯帕爾曾主張葡萄牙人應直接掐住穆斯林的咽喉,先攻打亞丁,封鎖紅海,扼殺馬穆魯克王朝的貿易,然後迫使扎莫林成為葡萄牙的附庸,而不是在馬拉巴爾海岸辛辛苦苦地建造許多要塞,因為後一種策略必然要消耗大量金錢與生命。在隨後的一些年裡,修建要塞的戰略是否正確,一直是激烈爭論的主題。曼努埃爾一世吸納了加斯帕爾的計劃,但不是按照他建議的順序來操作。他更願意先在印度土地上建造一些鞏固的基地,作為扼殺穆斯林貿易的平台。

國王身邊的其他人鼓勵他以越來越宏大的方式解讀印度洋發生的驚人事件。其中有他的第二任妻子阿拉貢的瑪麗亞,她堅信曼努埃爾一世的命運是天命所繫。他的重要謀臣杜阿爾特·加爾旺以及後來成為曼努埃爾一世夢想的主要執行者與建築師的那個人——阿方索·德·阿爾布開克——也是這麼想的。

在這個小圈子的建議下,國王確定了給阿爾梅達的指示,為遠征做好了準備。這支船隊非常龐大,共有二十一艘船,是僅僅八年前達伽馬所率領的船隻數量的七倍。一代出類拔萃、經驗豐富的航海家擔任船長,其中有若昂·達·諾瓦和費爾南·德·麥哲倫(就是在接下來的那個十年內首度進行環球航行的那個麥哲倫)。阿爾梅達的兒子,英俊瀟灑的洛倫索也參加了,他是「一位高貴的紳士……比任何人都更強健,兵器樣樣精通」。[6]

共有一千五百人參加此次遠航,這些人等級和背景五花八門,彷彿葡萄牙社會的一個縮影被派到海外建設一個新的葡萄牙國家。他們當中有貴族紳士,也有棄兒和社會最底層成員——改宗猶太人、黑人、奴隸、罪犯,以及一些外國冒險家和商人。所有人都是志願者。他們被選中,不僅是要去駕船航行和戰鬥,還要用自己的技能建立一個新國家。他們當中有鞋匠、木匠、神父、行政長官、法官和醫生,還有不少德意志和佛蘭芒炮手。有三艘由私人出資的船,德意志和佛羅倫薩銀行家與商業資本家注入了巨資。加斯帕爾和另一名威尼斯譯員一同出發。甚至有一些女人扮成男人,偷偷上了船。她們的名字很快出現在花名冊上:伊莎貝拉·佩雷拉、利亞諾爾、布蘭達和伊內斯·羅德裡格斯。

這可以說是葡萄牙的「五月花」號,目標是到一個新世界定居。船隊載著為要塞和船隻準備的火炮,用來交易的商品——鉛、銅、銀、蠟、珊瑚,用於建造要塞的預制件,如窗框、加工過的石料,用於建造小船的木材,以及一大批其他建材與工具。他們是來永久定居的。

1505年3月23日,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的彌撒儀式反映了此次特殊遠航的重大意義。編年史家加斯帕爾·科雷亞留下了對此次戲劇性事件的精彩記述。儀式結束後,國王向總司令授旗,旗幟是「白色錦緞,飾有紅色絲綢織的基督十字,旗幟邊緣是金色的,綴有金色流蘇和一枚金星」。國王通過一扇簾子走出來,授予這面旗幟,它「帶有真十字架的標誌」,將其交給他的副王,並做了長長的祝福演說,還告誡副王要成就偉大事業,「讓許多異教徒與民族皈依」。阿爾梅達和所有貴族與船長跪下親吻國王的手。然後是通往水邊的盛大遊行,「堂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印度總督與副王」和他的船長們騎行,其他人徒步。阿爾梅達非常偉岸英武,身穿精美外衣,頭戴黑色緞帽,騎著一匹裝飾華美的騾子,「身材中等,儀態威嚴,略微禿頂,但氣度非凡,前後各有八十名武士扛著鍍金的戟」,[7]這些武士穿著灰色鞋子、黑天鵝絨上衣,配有鍍金寶劍,穿著白色緊身褲,手捧紅色緞帽,衛隊長騎著馬,手執象徵權威的節杖。曼努埃爾一世就是這樣誇耀自己的使命與命運的。

隊伍肅穆地在蜿蜒曲折的街道前進,走向水邊。科雷亞應當沒有親眼看見這盛景,但他無疑添油加醋,把它描繪得非常生動鮮活:阿爾梅達的兒子洛倫索也身穿錦衣華服,舉著旗幟;船長和貴族們個個衣著光鮮;國王、王后和宮廷的其他貴婦從窗口觀看遊行隊伍。副王第一個登船,船上旌旗招展。雷鳴般的禮炮之後,水手們起錨,船隻駛向賴斯特羅,在那裡的貝倫聖母聖龕要接受又一次祝福。他們最終於3月25日出發,這一天非常吉利,是聖母領報日[8]。

這支遠征船隊照例要經受一些損失和磨難。一艘克拉克帆船「貝拉」號漏水沉沒了,但沉得很慢,船員得以逃生,並將貴重物品轉移。經過巴西的時候,在大約南緯40度的海面上,船隊遭遇暴風和大雪。阿爾梅達的旗艦損失了兩人;船隊被吹散。6月底,在繞過好望角的時候,阿爾梅達根據國王的指示,兇猛而狡猾地襲擊了斯瓦希里海岸。6月22日,他們抵達了第一個目的地,基爾瓦島。航海三個月後,這座島嶼是一處令他們欣喜的景致——青翠欲滴的棕櫚樹叢間,可以看得見刷白石灰、屋頂覆蓋茅草的房舍。在「聖拉斐爾」號的德意志文書漢斯·邁爾看來,這是一處鬱鬱蔥蔥、閒適豐饒之地。此地的紅土「非常肥沃,和幾內亞一樣,種了許多玉米」。圍著整齊籬笆的菜園裡的青草長到人那麼高,這裡也出產大量食物:「黃油、蜂蜜和蜂蠟……樹上有蜂巢……甜橙、酸橙、蘿蔔、小洋蔥。」橘類水果特別受到患有壞血病的水手的歡迎。這地方並非熱得無法忍受;豐富的草料把牲畜養得肥肥的;魚很多,抵達的船隻周圍有鯨魚在嬉戲。基爾瓦是一座繁榮的小城,有約四千居民,建有多座帶穹頂的清真寺,「其中一座很像科爾多瓦的清真寺」。據邁爾說,此地的穆斯林商人「吃得很好,蓄著大鬍子,看上去很嚇人」。[9]港口海灘上停放著足有50噸重(相當於一艘卡拉維爾帆船的重量)的阿拉伯三角帆船,它們是用椰子纖維繩索固定起來的。農田由黑奴耕種。基爾瓦與斯瓦希里海岸各地、阿拉伯半島和印度的古吉拉特各邦都有貿易往來,經營索法拉黃金、棉布、昂貴香水、熏香、白銀和寶石。這裡是印度洋自給自足的貿易網絡的關鍵一環,足有幾百年歷史。它即將感受到一個來自陌生世界的闖入者的全副力量。

其實,目前在任的基爾瓦蘇丹是一個不得民心的篡位者,他對葡萄牙人粗暴的外交手段已經有所領略。1502年,瓦斯科·達伽馬就曾威脅把他拖到印度各地展出,就像用鏈子牽著一條狗一樣。他不得不屈服於葡萄牙王室,升起葡萄牙旗幟,並年年納貢。阿爾梅達抵達的時候,他已經有兩年沒有納貢了,葡萄牙旗幟也不見了蹤影。達伽馬到訪的時候,他曾稱病拒不去面見這個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這一次,他宣稱有客人要接待,不方便去見阿爾梅達。他給阿爾梅達送去食物,企圖以此安撫他。

副王並不滿意,於次日將船隻擺好陣勢,射石炮隨時待命。然後他以全副排場登陸,要求覲見蘇丹。這一次蘇丹派來五名大臣,並承諾要繳納貢金。阿爾梅達的耐心耗盡了。他扣押了使者,準備攻打城鎮。24日黎明,他發動了進攻。副王本人第一個上岸,將葡萄牙旗幟插在海灘上。他身先士卒的本能也暗示了他的魯莽個性。洗劫這座富裕城鎮的渴望讓士兵們精神百倍。結果,勝利輕鬆得讓大家吃驚。葡萄牙人剛剛展示武力,蘇丹就帶領許多居民逃之夭夭。葡萄牙人抵達王宮時,只看到一個人從一扇窗探出身子,揮舞葡萄牙旗幟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並喊道:「葡萄牙!葡萄牙!」[10]士兵們用斧子砍倒宮門,但蘇丹已經捲著他的金銀財寶逃走了。方濟各會修士在一棟顯眼的建築上豎立了十字架,開始吟唱《感恩贊》。

在其他地方,葡萄牙士兵將城鎮洗劫一空。他們搜集了大量戰利品,不過沒有根據上級指示來分配。士兵們是來為自己撈油水的,不是為了讓國王發財。曼努埃爾一世後來表示對此役的收益不滿意。次日,即7月25日,是聖雅各的瞻禮日,而聖雅各是針對伊斯蘭教的聖戰的主保聖人。他們開始建造葡萄牙在印度洋的第一座石質要塞,建材取自被拆毀的房屋。只花了十五天,要塞就竣工了。他們在要塞安頓了駐軍,並舉行隆重典禮,把蘇丹的競爭對手,一名富商,扶植到王座上。一頂預定給科欽國王的金冠被暫時戴在他頭上。他宣誓對葡萄牙永遠忠誠,並且每年向葡萄牙國王納貢,這兩方面同樣重要。然後,他穿上華麗的鮮紅色金線長袍,騎著一匹「按照葡萄牙方式備鞍的馬,在許多衣著華麗的穆斯林簇擁下,在全城遊行」。

譯員加斯帕爾作為傳令官走在他前面,向可能不知就裡的老百姓解釋道:「這是你們的國王,你們要服從他,親吻他的腳。他會永遠忠於我們的主公,葡萄牙國王。」[11]阿爾梅達欣喜地給葡萄牙國王寫信稱:「陛下,基爾瓦擁有據我所知世界上最好的港口和最美麗的土地……我們在這裡修建一座要塞……它和法蘭西國王能夠期望的一樣強大。」他還表示:「在我有生之年,陛下一定能夠成為東方世界的皇帝,東方世界比西方偉大得多。」[12]

扶植了傀儡之後,身為工作狂的副王需要匆匆趕往下一個目標,他的目標清單很長。他派了兩艘船去巡邏非洲之角,並安排封鎖索法拉,同時等待里斯本派出新一批船隻,去迫使索法拉投降,以在那裡建造第二座要塞。

根據國王的指示,阿爾梅達此時應當直接橫渡印度洋,但他已經表現出自作主張、自行決斷的傾向。他打算攻擊蒙巴薩群島,讓更多沿岸城鎮臣服於葡萄牙。蒙巴薩的蘇丹到目前為止一直在抵抗葡萄牙人,而且蒙巴薩城是阿拉伯貿易的一個強大中心。蒙巴薩城的兩座港口得到島嶼的掩護,條件比斯瓦希里海岸的其他港口都優越,是一個難對付的目標。蘇丹知道討厭的葡萄牙人會定期返回,所以已經加強了防禦,建造了一座堡壘並部署了一些火炮。這些火炮是四年前達伽馬船隊損失的那艘船上的,被潛水員打撈了起來。一名皈依伊斯蘭教的葡萄牙叛徒水手教會了蒙巴薩人如何操縱火炮。

當阿爾梅達船隊逼近蒙巴薩島時,這些大炮開始射擊,命中了一艘葡萄牙船。但是,蒙巴薩人的成功轉瞬即逝。葡萄牙人還擊時,一發炮彈幸運地擊中了堡壘的彈藥庫。穆斯林炮手倉皇逃離一片狼藉的炮兵陣地。阿爾梅達派人上岸,要求蘇丹和平地臣服於葡萄牙國王,但得到的回復是一通葡萄牙語的滔滔不絕的咒罵,說他們是豬狗、吃豬肉的惡棍……蒙巴薩可不是基爾瓦,不是坐以待斃的小雞。那名叛徒說得起勁,列舉了他們即將面對的可怕障礙:四千名戰士,包括五百名赤膽忠心的黑人弓箭手,城內還有更多火炮,另有兩千人正在趕來支援。蘇丹準備為保衛蒙巴薩打一場全面戰爭,阿爾梅達則更加堅決要將它拿下。

蒙巴薩島

蒙巴薩城和基爾瓦相似,但規模更大也更宏偉。人口稠密的市中心是典型的阿拉伯露天市場,包括迷宮般錯綜複雜的小巷、死胡同和通道。有雄偉的石屋,有些是三層樓,但其他很多房屋是蘆葦頂的木屋。阿爾梅達覺得這是個機會。他決定火攻蒙巴薩城,然後將其洗劫一空。一支葡萄牙隊伍上岸,向房屋投擲火藥罐。大火迅速蔓延,沒過多久,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就燃起熊熊大火。據編年史記載,

大火橫掃全城,持續燃燒了整個下午和隨後的整夜。這景象令人毛骨悚然,彷彿全城都著火了。大火造成的破壞極其嚴重,木屋被夷為平地,石頭和磚瓦建的房屋也著火坍塌。大量財富就隨著這些房屋,毀滅在大火之中。[13]

次日黎明前,大火還沒有熄滅,阿爾梅達的軍隊從四面同時發動了進攻。他們遇到了頑強抵抗,很快陷入激烈的巷戰之中。這些小巷極窄,兩個人無法並肩行走。當地居民不分男女,都從陽台和屋頂向他們投擲石塊和磚瓦,射箭和投射標槍,勢頭很猛,「我們的人沒有時間用火槍射擊」。[14]葡萄牙人被迫躲在牆後,從一個掩蔽處跳到另一個。

阿爾梅達已經認出了王宮,他的部下一邊戰鬥,一邊逼近王宮,一條街一條街地推進。斯瓦希里人在絕望的防禦戰中將狂野的大象驅趕到敵人當中,但這無濟於事。攻擊者接近王宮的時候,看到一大群衣著華麗的人匆匆逃走。那是蘇丹及其親信在逃跑。葡萄牙人衝進王宮,但發現裡面空空蕩蕩。方濟各會修士又一次豎立了十字架,並升起葡萄牙旗幟,同時吶喊:「葡萄牙!」

隨後,搶劫開始了。一扇又一扇門被撞開,室內的物品和人都被擄到船上。蒙巴薩是斯瓦希里海岸的主要貿易中心,戰利品相當豐厚,包括「大量十分精美的衣物,有絲綢和金線的,有地毯、鞍褥,尤其是一張無與倫比的精美地毯,後來它和許多其他貴重物品一起被送給了葡萄牙國王」。[15]為了防止士兵將財物佔為己有,阿爾梅達盡量循序漸進地搶劫,加強對士兵的管理。每位船長都被分配了一個專門供他搶劫的區域;所有戰利品都被搬走並分類整理,根據御旨分配下去:發現戰利品的人將獲得其價值的二十分之一。但在實踐中,要想約束大肆擄掠的士兵是很難的。廣大士兵遠涉重洋來到東印度,不是為了傳播基督教,也不是出於對國王的忠誠,而主要是為了自己發財。後來,曼努埃爾一世得知,假如要懲罰在蒙巴薩私藏戰利品的人,那麼阿爾梅達的軍隊就要損失大部分兵力了。一方面是普通士兵與貴族的私慾,另一方面是副王執行御旨的職責。在葡萄牙殖民冒險的幾百年間,這兩方面始終處於尖銳的對立狀態。正直而廉潔的阿爾梅達看到士兵們明目張膽地違抗禦旨,頗為憤怒,但他也沒有辦法阻止。

在距離城市有炮彈射程那麼遠的一片棕櫚樹林的掩護下,蘇丹及其親信觀看著蒙巴薩遭到洗劫和焚燒。葡萄牙人精疲力竭,無法繼續追擊。和往常一樣,雙方的傷亡數字完全不成比例。街巷和房屋裡躺著七百具穆斯林屍體。葡萄牙方面有五人死亡,不過傷員比較多。他們抓了兩百名俘虜,「其中不少是膚色較白、容貌姣好的女人,還有很多十五歲及以下的女孩」。[16]

次日,蘇丹認識到抵抗毫無意義,急於避免基爾瓦統治者的命運,於是給阿爾梅達送去了一個極大的銀碟,作為和平的示意,並獻城投降。為了表達善意,阿爾梅達釋放了很多俘虜,並承諾保護所有返回城市的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蘇丹繳納了高額貢金,以後要每年納貢,並簽訂了一項和約,有效期為「只要日月尚存」。[17]8月23日,阿爾梅達離開了斯瓦希里海岸,留下一片血跡。延續了許多世紀的貿易體制如今在炮轟之下,屈服於葡萄牙了。

受到極大傷害的蘇丹給他的老對手——馬林迪國王寫了一封言辭悲慼的信:

真主保佑你,薩義德·阿里。我要告訴你,一位強大的領主經過了這裡,四處縱火。他殘酷地強行闖入我的城市,沒有饒恕任何人的生命,不論男女老少……不僅人被殺死和焚燒,就連天上的鳥兒也墜落到地面。在這座城市裡,死人的惡臭迎面而來,讓我不敢進城。沒有人能夠描述或估算出他們所擄走的不計其數的財富。[18]


[1] Silva,Joaquim Candeias. O Fundador do Estado Portugues da India—D. Francisco de Almeida. Lisbon,1996,p.260.

[2] Silva,Joaquim Candeias. O Fundador do Estado Portugues da India—D. Francisco de Almeida. Lisbon,1996,p.96.

[3] Silva,Joaquim Candeias. O Fundador do Estado Portugues da India—D. Francisco de Almeida. Lisbon,1996,p.96.

[4] Rodrigues,J.N.,and T. Devezas. 1509. Famalicao,2008,p.212.

[5] Rodrigues,J.N.,and T. Devezas. 1509. Famalicao,2008,p.175.

[6] Silva,Joaquim Candeias. O Fundador do Estado Portugues da India—D. Francisco de Almeida. Lisbon,1996,p.113.

[7]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1 vols. Lisbon,1860,pp.533-534.

[8] 聖母領報日是基督教紀念大天使加百列告訴聖母瑪利亞她將生下上帝之子的節日。

[9] Albuquerque,Luis de,and Francisco Contente Domingues,eds. Grandes Viagens Maritimas. Lisbon,1989,p.84.

[10] Albuquerque,Luis de,and Francisco Contente Domingues,eds. Grandes Viagens Maritimas. Lisbon,1989,p.82.

[11]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215.

[12] Silva,Joaquim Candeias. O Fundador do Estado Portugues da India—D. Francisco de Almeida. Lisbon,1996,p.311.

[13]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221.

[14]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223.

[15] Hall,Richard. Empires of the Monsoon. London,1996,p.207.

[16]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226.

[17] Silva,Joaquim Candeias. O Fundador do Estado Portugues da India—D. Francisco de Almeida. Lisbon,1996,p.126.

[18] Hall,Richard. Empires of the Monsoon. London,1996,p.207.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