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朱爾的三日

1508年3月

沿著印度西海岸,洛倫索·德·阿爾梅達忙個不停,不斷開展航海活動。1507年12月底,本年度的香料艦隊返航了,他又奉命執行護航任務。1508年1月,他沿馬拉巴爾海岸北上,護送一支來自科欽的商船隊。途中,他抓住機遇,燒燬了一些阿拉伯商船,並破壞了忠於扎莫林的港口。對這位年輕的指揮官來說,達布爾還是個傷心之地。他這一次逼近達布爾,促使當地人迅速投降並立刻納貢。2月,商船隊及護航的葡萄牙克拉克帆船、槳帆船和卡拉維爾帆船抵達了最終目的地,朱爾的貿易站,它位於一條河流入海口的彎曲處。

適合航海的季節快結束了。不久雨季就會來臨,大海不再能通行,葡萄牙人期望可以在科欽過冬,在無事可做的幾個月裡休養生息並修理船隻。水手們很疲憊;洛倫索之前負的傷還沒有痊癒;船艙內滿是在沿海地區擄掠來的戰利品;氣溫也在升高。與此同時,他們負責護送的科欽商人在懶洋洋地慢慢做生意。一個月過去了。3月到了。地勢低窪的朱爾潮濕得讓人難以忍受。葡萄牙人無事可做,終日飲酒,與舞女嬉戲,變得懶散怠惰。洛倫索束手無策,倍感挫折。他知道,阿方索·德·阿爾布開克的艦隊很快將加入他們。

在他們等待科欽商人結束裝船的時候,洛倫索耳邊聽到了一些含混不清的傳聞:一支埃及艦隊即將趕來;它曾在古吉拉特的關鍵港口之一第烏停靠,就在坎貝灣對岸200英里處;這支艦隊要來向法蘭克人開展聖戰;艦隊的士兵是白人(可能是土耳其人),並且鬥志昂揚、裝備精良且擁有火炮。這些傳聞的來源五花八門:來自朱爾當地人,來自一名從第烏來拜見洛倫索的德高望重的婆羅門,以及最後來自副王本人。但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顯然相信並不存在值得擔憂的嚴重威脅,他只派來了一艘船。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葡萄牙人目前為止遇到的任何艦隊能夠抵禦葡萄牙的炮火,即便是在葡萄牙船隻遠遠少於敵人的時候。洛倫索對這些報告並不在意。

事實上,動作遲緩的埃及艦隊早在六個月前就抵達了第烏,此前經歷了漫長而蜿蜒曲折的航行,消耗和損失相當大。由於拖欠軍餉,有不少士兵逃亡;兩艘船嘩變;四分之一的士兵於途中在阿拉伯半島的戰鬥中陣亡;在第烏,侯賽因·穆斯裡夫得到了當地總督馬利克·阿亞茲相當謹慎的接待。阿亞茲是個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原先是來自高加索的奴隸兵,在古吉拉特的穆斯林蘇丹統治下崛起到高位,第烏差不多算是他的私人封地,擁有自己的弗斯特船(一種小型的槳帆船)艦隊。阿亞茲精明、務實,並且極其狡黠,對海上的力量對比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他與外界的貿易,包括出口棉花和頭巾(這些商品已經不能運往埃及),被葡萄牙人的封鎖搞癱瘓了。要想在第烏維持獨立,他需要在兩大難以對付的強大力量——在印度洋勢力越來越強的葡萄牙人和決心消滅葡萄牙勢力的穆斯林——之間靈活機動。現在他處於一個兩難境地,即儘管知道法蘭克人遲早會來「拜訪」他,但如果他不參與聖戰,就會遭到強大的宗主——古吉拉特蘇丹的毀滅。他已經嘗試與副王秘密談判,但知道自己必須小心翼翼。

侯賽因進入這個地區,帶來了明確的戰略計劃和聖戰呼籲。回應他的人當中有馬伊瑪瑪·馬拉卡爾,即1503年被維森特·索德雷羞辱的那位阿拉伯商人。馬拉卡爾在開羅奔走呼號,為扎莫林鼓吹,努力推動蘇丹打造一個反對可惡的基督徒闖入者的泛伊斯蘭統一戰線。他帶著一艘自費裝配的大船和三百名士兵(其中不少是來自他自己所在部落的本領高強的弓箭手)來到了第烏。他們宣誓要為信仰復仇,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船也配備了不錯的火炮和彈藥。

埃及人在朱爾有間諜,所以掌握的情報要比由於酷熱而無精打采的葡萄牙人豐富得多。他們知道洛倫索的兵力多麼微薄,他有三艘小型克拉克帆船、三艘卡拉維爾帆船和兩艘槳帆船,約五百人。侯賽因的目標是發動突然襲擊,將洛倫索的隊伍徹底消滅,然後對付正在封鎖卡利卡特的葡萄牙卡拉維爾帆船,在雨季到來前切斷位於科欽和坎納諾爾的要塞的聯繫。現在他要求阿亞茲支持他。第烏總督別無選擇,只得做出熱情洋溢的樣子。加上阿亞茲的小艦隊之後,侯賽因一共有四十五艘船,包括四十艘弗斯特船和槳帆船,以及蘇伊士的歐洲造船匠建造的一艘蓋倫帆船[1]和四艘克拉克帆船。這將是爭奪印度洋權力與貿易的一次決定性大攤牌。

3月的某個星期五——星期五是穆斯林常選擇發動戰役的日子。在朱爾,葡萄牙人在昆達利卡河兩岸消磨時光。科欽商人的船還在河北岸的朱爾城旁邊裝貨。葡萄牙船隻零零落落地停泊在河面上。洛倫索的旗艦「聖米迦勒」號和他經驗豐富的副將佩羅·巴雷托的「聖安東尼奧」號停泊在河中央。其他船隻更靠近南岸,船首指向陸地。很多水手在岸上,洛倫索正與其他貴族投擲長矛取樂。

在印度沿海的航海活動中,葡萄牙人既用槳帆船,也用帆船

臨近中午時分,微風拂面,瞭望哨看到海上出現了五艘歐洲的克拉克帆船。他們以為這是等待了許久的阿爾布開克艦隊,興高采烈地歡迎它們。人們放鬆身心、饒有興趣地停下觀看五艘船接近,但一名老兵更仔細地觀察了那些船的索具。他向自己的侍從喊道:「我們現在要武裝起來,我們全都要!」他命令侍從取來他的胸甲,開始迅速穿上胸甲。站在周圍的其他人嘲笑他。「這些開過來的阿爾布開克船隻,」他反駁道,「帆上沒有十字架。他們升的是穆罕默德的旗幟……先生們,我向上帝祈禱,願今天只有我一個人是傻瓜,今天落日時你們還能嘲笑我。」[2]

那些船駛入了河口。在克拉克帆船後面有六艘秩序井然的槳帆船在前進。現在所有人都能看到,那些船上飄揚著紅白兩色的旗幟和畫有黑色新月的三角旗。這景象非常壯觀,武士們頭戴絢麗的頭巾,甲冑外面披著色彩鮮艷的絲綢,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此大張旗鼓地駛入河口,奏響許多喇叭,再加上他們武器的光輝,令人膽寒。我們的人終於認識到,這些新來者是魯姆人」。[3]他們是來打仗的。

葡萄牙艦隊發生了恐慌。士兵們匆匆奔向划艇,以便返回停在岸邊的大船。他們披掛鎧甲,抓起劍、頭盔和火槍。未做好發射準備的火炮被推出來;槳手們瘋狂地努力將槳帆船調轉過來,以便將船首炮對準敵人。一時間到處是呼喊和咆哮,命令和相反的命令。侯賽因在河口暫停,等候阿亞茲那慢吞吞的弗斯特船,所以葡萄牙人有時間擺開陣勢,恢復了一定程度的紀律性。第烏總督假稱遇到了某些困難,將自己的船停在河口外,以便坐山觀虎鬥,然後見機行事。侯賽因無所畏懼地繼續推進,從脆弱的科欽商用槳帆船旁駛過,未發一炮,逼近「聖米迦勒」號和「聖安東尼奧」號,這兩艘船距離其他葡萄牙船很遠,停在河中央,非常孤立。侯賽因的打算是以第一輪猛擊摧毀洛倫索的旗艦。

雙方之間的距離在縮短,穆斯林戰船上兩門炮從側舷開火。一發鐵彈丸擊穿了「聖米迦勒」號船體,但無人死亡;「聖米迦勒」號從船首到船尾整個晃動起來。這是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上第一次遭到炮擊。穆斯林弓箭手用他們短而柔韌的土耳其弓射出嗡嗡作響的「陣雨般」的箭矢,每分鐘能射出二十支箭。[4]「聖米迦勒」號的桅桿上扎滿了箭;船上一百人當中有三十人中箭負傷。但葡萄牙武士用激流般的弩箭和火槍槍彈還擊,船上炮手有足夠的時間為大炮做好射擊準備,並開炮還擊。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雙方船隻都被濃煙籠罩,後又重新浮現。「聖米迦勒」號的八發炮彈擊中了擠滿四百名戰士的穆斯林戰船。網兜也無法減弱這輪大炮齊射的威力,炮彈從隊形緊密的士兵隊伍中呼嘯衝過,擊碎鎧甲,打得血肉橫飛。碎木片更是造成了更嚴重的殺傷。甲板上一片狼藉。侯賽因原想嘗試強行登上敵船,後來改變了主意。借助朝向陸地的微風和潮水,他從葡萄牙克拉克帆船(現在得到了兩艘槳帆船的支援)旁駛過,然後停泊在河對岸上游處,其他穆斯林戰船也跟了上來。

洛倫索看到侯賽因旗艦遭到損傷,決定乘勝追擊。這就需要用划艇將打頭陣的克拉克帆船拖曳著駛向敵船,但他沒有用槳帆船提供支援,所以這個動作執行得很笨拙。侯賽因派遣自己的槳帆船上前,向脆弱的拖曳划艇射出毀天滅地的火網,它們不得不後撤。洛倫索的進攻只得放棄。

高度緊張的一天結束了。兩支艦隊在小小的戰場糾纏著,分別停在兩岸,之間距離僅有500碼。科欽商船還停在城鎮前方的河邊,沒有受到騷擾。雙方都在醫治自己的傷員,清點損失。侯賽因的戰船損失慘重,傷亡數字高得驚人,他的火藥也所剩無幾。夜幕降臨時,葡萄牙船長們乘小艇來到「聖米迦勒」號上開會商議。因為沒有外界消息,他們舉棋不定。他們決定派遣巴爾塔扎爾(譯員加斯帕爾·德·阿爾梅達的兒子,懂多種語言)上岸,去朱爾打探消息。他得知,侯賽因在等待馬利克·阿亞茲趕來,以便發動新的進攻;在此期間,他也在努力籠絡當地人。目前當地人保持著謹慎的中立,等著看局勢如何發展。

天亮之後,洛倫索可以看到侯賽因將其戰船擺成了緊密的防禦陣形。它們靠岸擺開陣勢,用鐵鏈鎖起來,船首指向河流,互相之間還用跳板連接,以便在戰鬥中快速地從一艘船向另一艘調動兵力。這簡直是戰術上的自殺。他的克拉克帆船在這種陣形下將無法運用側舷的射石炮,也逃脫不了。侯賽因把他的艦隊從一支進攻性力量變成了蜷縮在一起的營地,等待阿亞茲的支援。但是,阿亞茲還在外海閒蕩。在此期間,侯賽因的艦隊就是甕中之鱉。

侯賽因不知道的是,他的對手的思維同樣不正常。第二天早上在「聖米迦勒」號上召開軍事會議時,敵人艦隊的意圖昭然若揭,葡萄牙人決定發動進攻。他們需要吹向陸地的風,而這種風要到中午才會刮起來。眼下他們有兩個戰略選項:要麼炮擊埃及船隻,要麼猛攻上去。

在一份可能是由編年史家捏造的演講中,洛倫索的主炮手,德意志人米歇爾·阿爾瑙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不要拿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士兵去冒險,因為你們想要的,能夠以安全的手段得到,只有我和我的夥伴們會遇險。」如果洛倫索同意把克拉克帆船調動到他指定的位置,洛倫索的部下都可以離船上岸暫避,阿爾瑙的炮手可以在夜幕降臨之前擊沉敵人的整支艦隊,「如果辦不到……你可以下令砍掉我的雙手」。

在達布爾怯戰的陰影還籠罩著聚集在船艙內的所有人。洛倫索需要重建威望和公信力。炮擊雖然是簡單而有效的解決方案,但在葡萄牙貴族的榮譽法則裡卻幾乎是與怯懦聯繫在一起的。獲得榮耀的途徑是個人的英勇、肉搏戰和掠奪戰利品。於是,按照科雷亞從後見之明來看的記載,「他們渴望榮譽和財富……對德意志人的建議不予理睬。他們決定登上敵船廝殺,用劍來贏得榮譽」。[5]副將佩羅·巴雷托比較冷靜,可能支持阿爾瑙,但他們的意見被推翻了。會議決定採取肉搏戰,儘管那正中侯賽因的下懷。

雖然魯姆人的艦隊已經遭到重創,但葡萄牙人的任務仍然不簡單。魯姆人的克拉克帆船比洛倫索的船大得多,也高得多,可以從甲板上傾瀉投射武器。而且操縱帆船接近敵船以便近距離攻擊是很困難的,因為風向多變難測,潮水和渦流也難以駕馭。葡萄牙人擬定了進攻計劃。「聖米迦勒」號和「聖安東尼奧」號將兩面夾擊侯賽因的旗艦。其他葡萄牙船隻則與穆斯林戰線的其他部分交戰,將其牽制住,以阻止它們向侯賽因旗艦輸送援兵。葡萄牙的輕型卡拉維爾帆船和槳帆船負責攻擊敵人的槳帆船。

星期六下午早些時候,借助潮湧和海風,葡萄牙船隻起錨,開始向河流上遊行駛。打頭陣的「聖米迦勒」號接近目標時,又遭遇暴風雨般的箭矢襲擊。葡萄牙人為了避免損壞可能很珍貴的戰利品,沒有讓自己的大炮火力全開。儘管侯賽因那身形較高的戰船嗖嗖地不斷射箭,「聖米迦勒」號還是逼近了,一直開到距離敵船只有10碼或15碼的位置,但這時葡萄牙人的進攻計劃突然垮了。風向變了,然後完全停息。船隻在潮湧控制下漂走。慣性足以驅動「聖米迦勒」號繼續向前,與敵人旗艦搏鬥,而「聖安東尼奧」號落在後面。但侯賽因把握住機會,成功執行了一次超乎尋常的機動。他的水手放鬆了船首錨的纜繩,而收緊船尾錨的纜繩(另一端繫在岸上),所以船向岸邊後退,避開了葡萄牙船隻進攻的路線。「聖米迦勒」號的舵無法糾正航向。它漂移著從目標一旁駛過。

「聖米迦勒」號的副水手長本能地決定落錨,以防止船隻從目標旁滑過,而跟在後面的葡萄牙船隻都類似地被迫放線落錨,以防撞上前面的船隻。進攻於是停頓了。葡萄牙船隻凌亂地停在河中央,一動不動。洛倫索對這突然的混亂暴跳如雷,從甲板上跑過,手持利劍,要殺掉搞砸了整個進攻行動的肇事者。副水手長考慮了自己的選擇,覺得還是更害怕洛倫索的懲罰,於是跳水逃生游上了岸,不過後來還是被殺掉了。

對洛倫索的船員們來說,形勢現在非常危急。「聖米迦勒」號已經下錨,懶洋洋地在潮水中擺動,距離敵船只有咫尺之遙,而敵船能夠從更高的位置上用投射武器攻擊它。若沒有精良甲冑就暴露自己的身形,顯得很不明智。主炮手米歇爾·阿爾瑙躲避著敵人的火力,又一次提議扭轉船身,以側舷面向敵人,如此他就可以在抵近距離把埃及船隻轟得粉身碎骨。但是,洛倫索不肯在未奪得戰利品且喪失榮譽的情況下離開戰場。敵人的投射武器繼續掃射「聖米迦勒」號的甲板。葡萄牙水手們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洛倫索蠻勇魯莽地堅持在敞開的甲板上發號施令。他成了一個很明顯的目標。第一支箭僅僅從他身旁掠過,第二支箭則命中了他的面部。他血如泉湧,終於命令起錨,逃離箭雨。「聖米迦勒」號和「聖安東尼奧」號向下游撤退,在敵人弓箭射程之外停船。

與此同時,兩艘葡萄牙槳帆船和一艘輕型卡拉維爾帆船因為能夠在減緩的風中活動,所以運氣比較好。它們從喪失機動力的克拉克帆船旁經過,攻擊停泊在戰線較遠處的埃及槳帆船。它們逼近敵船時,同樣遭到箭雨襲擊;槳帆船上沒有防護的划槳奴隸紛紛中箭,直到倒在自己的槳上,但葡萄牙人的進攻所向披靡,撞向停泊著的敵船。葡萄牙武士們得到鏈甲、鋼胸甲和頭盔的良好防護,橫衝直撞地攻上敵船,橫掃甲板,踐踏被鎖在槳位上的槳手,風捲殘雲般砍倒敵兵,用長槍、戟和巨大的雙手重劍將敵人推下水。這群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葡萄牙武士的進攻是不可阻擋的;每艘穆斯林戰船都化為屠宰場,甲板上血流成河,走路都容易滑倒。穆斯林士兵或戰死在自己的崗位,或跳船逃命,或通過跳板逃到鄰近的其他槳帆船上。每艘槳帆船都被掃蕩乾淨之後,葡萄牙人繼續追殺抱頭鼠竄的敵人,從跳板緊追不捨。跳入大海的穆斯林則被乘坐划艇的葡萄牙人獵殺,穆斯林逃往岸邊的道路又被一艘葡萄牙卡拉維爾帆船切斷了。泅渡逃命的穆斯林四面受敵,就像落入圈套的金槍魚,被小艇上的葡萄牙人殘酷地殺死。這是一場屠殺。

四艘被拋棄的穆斯林槳帆船被當作戰利品拖走,而「聖米迦勒」號和「聖安東尼奧」號開始在一段距離之外炮擊埃及的克拉克帆船,瞄準它們的索具。一發炮彈幸運地擊落一艘敵船的桅桿瞭望台,殺死了上面的所有人員。其他船的桅桿頂端的戰鬥平台被拋棄了。為聖戰而喪命的人當中包括馬伊瑪瑪·馬拉卡爾,他一度站在艉樓甲板,用《古蘭經》的詩句鼓舞士兵。

穆斯林槳帆船上的水手遭到屠戮,克拉克帆船的船員又被葡萄牙炮火打得抬不起頭,並且被戰友們遭到的滅頂之災而震驚,於是戰局似乎轉為對洛倫索有利。他受到這鼓舞,又一次考慮攻擊侯賽因的旗艦,想在這一天大獲全勝。在「聖米迦勒」號上,大家又為下一步如何是好而激烈爭論起來。此時沒有風。洛倫索希望用小艇拖曳大船,再次嘗試進攻。船長們非常不願意這麼做:士兵們已經精疲力竭;很多人負了傷,包括洛倫索自己;天色已晚;若遭到敵人頑抗,必將導致災難。阿爾瑙又一次提議從安全距離用炮火擊沉敵船。洛倫索仍然固執己見。他希望,也需要向父親送去戰利品,而不是眼睜睜看著敵船沉沒。雖然船長們可以用多數票壓服洛倫索,但達布爾事件之後他們可能也不願意這麼做了。當他們還在爭執不休時,局勢又發生了逆轉。

此時差不多已是薄暮時分。他們向外海眺望,看到一線輕型槳帆船進入了河口。那是馬利克·阿亞茲和他的三十四艘弗斯特船。在觀望和煎熬了一整天之後,第烏總督得出了結論,他再也不能繼續拖延了:若在伊斯蘭事業中被人指控故意耽擱或怯懦,會危害他自己的地位。魯姆人的艦隊響起了一陣陣歡呼。他們指手畫腳地宣稱要將葡萄牙人吊死,而大部分人是穆斯林的朱爾當地居民之前也持觀望態度,現在則公開表達自己熱切希望伊斯蘭艦隊獲勝。他們來到海灘上,向疲憊不堪的敵人射箭。「聖米迦勒」號上的作戰會議不得不再一次重新考慮。此時,他們在河口面對三股敵人。停泊在城鎮附近的科欽槳帆船在當天的戰鬥中被雙方遺忘,而葡萄牙人應對其安全負責,這些科欽槳帆船的處境此時越來越危險。

阿亞茲的前進非常謹慎。他沒有形成橫隊以支援侯賽因,而是在河流南岸附近擺開陣勢,也就是這一天早上葡萄牙人佔據的位置。他對正在演化的局勢仍然持謹慎態度。他嘗試派遣三艘船與侯賽因取得聯繫,但洛倫索把它們打退了。直到天黑之後,阿亞茲才與侯賽因見上面。侯賽因需要火藥和炮彈,因為他急缺這些物資。他還要訓斥阿亞茲,因為後者在這一天激戰結束、死了兩百多人之後才姍姍來遲。

葡萄牙艦隊裡的氣氛很嚴肅。在這一天的跌宕起伏、攻擊與撤退之後,大家筋疲力盡,火藥也剩下不多了。穆斯林的勝利歡呼在黑暗中隔著河面傳來。負傷的洛倫索發起高燒,不得不臥床。侍奉他的醫生們給他放血。

在「聖米迦勒」號上,船長們還在激烈地爭論。他們確信無疑,天亮之後,終於裝滿貨物的科欽槳帆船會受到嚴重威脅。若是它們損失掉,對負責保護它們的葡萄牙人來說是奇恥大辱,會進一步損害葡萄牙的公信力。務實的解決方案是乘夜色借助夜風溜走。暫時擔任總指揮的佩羅·巴雷托激烈反對逃走,另一位船長佩羅·康持同樣的意見,他說:「因為他們的罪孽要求他們逃跑,那麼至少不要表現出逃跑的意圖,免得葡萄牙人在印度丟盡顏面。如果馬拉巴爾商船先離開,然後他們(葡萄牙人)在黎明時離開,那麼敵人就不能說他們(葡萄牙人)是因為怯戰而逃離戰場。」[6]所以,這仍然是榮譽的問題。他們哄騙其他人同意於拂曉起航,並將俘獲的穆斯林槳帆船拖在身後,以此羞辱敵人。

午夜時分,在月光下,科欽商船開始靜悄悄地溜出停泊地,借助風力駛向外海。天快亮時,葡萄牙人也偷偷跟了上去。沒有口哨聲,沒有呼喊。他們開始起錨,或者割斷纜繩,把錨留在海底。這種策略被頑固不化的巴雷托搞砸了,他不肯如此灰頭土臉地撤退。他大張旗鼓地爬上一艘小艇,拉起大船的錨。敵人立刻發現了他的動作,開火射擊。收回錨之後,他又登上自己的大船。洛倫索的傷勢有所恢復。他要求「聖米迦勒」號最後一個撤離,並決心效仿巴雷托的蠻勇,親自監督起錨。

此時,侯賽因已經讓他麾下兩艘毫髮未傷的克拉克帆船起錨。阿亞茲認為葡萄牙人在逃離戰場,於是終於決定現在是表現自己「英勇」的時候了,同樣也讓自己的弗斯特船做好戰鬥準備。洛倫索正在小艇內起錨。在他背後,大船的大副看到天色越來越亮,敵人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不禁魂飛魄散。他砍斷了系錨的纜繩,讓洛倫索一段時間內被困在小艇之上。

穆斯林借助退潮,在河中順流而下,追擊敵人。大多數葡萄牙船只能夠擊退對方,逃離河口。但「聖米迦勒」號落在後面,而且因為拖曳著一艘繳獲的槳帆船,動作比較遲緩。所以,「聖米迦勒」號是最容易被命中,也最有吸引力的目標。侯賽因集中力量,希望一舉擊沉敵人的旗艦。而「聖米迦勒」號的船長沒有跟隨撤退的戰友,而是將船轉向遠岸,以便與敵人的艦隊拉開距離。

阿亞茲的弗斯特船的輕型射石炮嘗試轟擊「聖米迦勒」號的舵,以剝奪其行動能力。一發石彈擊中了靠近吃水線的船尾部,擊穿了一塊木板。葡萄牙船上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他們的全副注意力集中於打退不斷撕咬的弗斯特船和侯賽因的兩艘克拉克帆船。「聖米迦勒」號繼續航行,海水緩緩滲入艙內的貴重貨物中。水手們還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船越來越笨重,反應越來越遲緩。這時風停了。「聖米迦勒」號一下子完全被潮水掌控,而潮水湧向南岸,當地漁民在南岸的水中安插了木樁,以便停泊他們的漁船。「聖米迦勒」號隨波逐流,被困在這些障礙物當中,因為漏水而越來越沉重的船身使得它動彈不得。水手們努力操控船隻移動,但無濟於事。一艘葡萄牙槳帆船(船長是帕約·德·索薩)嘗試拖曳「聖米迦勒」號,也失敗了。一些水手奉命上岸,用斧子砍掉那些礙事的木樁。但「聖米迦勒」號艙內進的水使得它越來越穩固地卡在木樁之間;現在船身的傾斜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了,甲板傾斜,船首上揚。

一時間,大家無法理解問題所在。船首的傾斜態勢非常明顯之後,他們才確認船尾在漏水。洛倫索派遣領航員下船艙調查。在黑暗中,領航員驚恐萬狀地發現了真相:艙內滿是海水和大米,晃來晃去。他回去報告的時候面如土色。他們沒有辦法舀水,艙內的水太深了,而且大米會阻礙水泵的工作,此外身體健全、能夠操作水泵的人手也不夠。所以,此船實際上是完蛋了。領航員結束報告之後,「回到艙內,他們說他活活嚇死了」。[7]洛倫索命令割斷纜繩,放開俘獲的槳帆船。阿亞茲意識到「聖米迦勒」號是一頭受傷的困獸,於是開始用自己的弗斯特船包圍它,而侯賽因的兩艘克拉克帆船也逼近了。

帕約·德·索薩仍然打算用他的槳帆船營救指揮官的旗艦。根據當事人後來的記載,到此時,葡萄牙艦隊開始感受到恐懼,有的水手主張繼續戰鬥,有的人則打算逃走。槳帆船上的很多人已經負傷,「聖米迦勒」號紋絲不動,敵人步步緊逼。有的水手後來說,在帕約·德·索薩的槳帆船嘗試拖曳「聖米迦勒」號的時候,拖曳繩索崩斷了。真相更可能是有人割斷了繩索。槳帆船被潮水帶往下游。索薩企圖調轉船頭,再試一次,但他的部下做不到,或者不願意了。其他葡萄牙船隻瘋狂地努力回身去營救陷入困境的旗艦,但它們已經到了下游很遠的地方,有心無力。

阿亞茲和侯賽因感到,殺戮時刻到了。重量越來越大的海水使得傾斜的「聖米迦勒」號下沉得越來越厲害。穆斯林的弗斯特船和克拉克帆船忙碌地向它射出箭雨。對葡萄牙貴族來說,當務之急是將洛倫索活著救走,因為「他能不能活下去,關係到葡萄牙的榮譽」。[8]他們命令水手長準備放下小艇,並集合起能夠划槳的一群人。但是,洛倫索不肯逃走,他要留下來死戰到底。他的部下堅持要帶他走,他用戟威脅他們。

海水還在灌入船體;現在船上只有約三十個身體健全的人。洛倫索把還能站立的人分成三組,每組一名組長,努力保衛「聖米迦勒」號。三個小組分別在船尾、主桅和艏樓處。水手長精神崩潰了。他解下小艇,藉著潮水來到「聖安東尼奧」號,向忠誠的佩羅·巴雷托撒謊,說他是奉命來求救的。巴雷托的帆船在逆流的情況下完全沒有辦法移動;他爬上小艇,命令水手長去找最近的槳帆船「聖克裡斯托弗」號,它至少還有機會用人力划船,返回受困的旗艦那裡。他哀求「聖克裡斯托弗」號的船長迪奧戈·皮雷斯盡力而為,告訴他「洛倫索能否活命,取決於他」。[9]皮雷斯開始努力鼓舞船上的划槳奴隸行動起來,但他們精疲力竭,不肯行動。在絕望和狂怒之下,巴雷托開始用劍砍殺划槳奴隸。他殺死了七人,然後承認這樣也不是辦法。他轉向自由身的葡萄牙人,他們同樣「不願意划船回去」。[10]他嘗試強迫他們坐到槳位上去,但完全沒有任何希望。他別無辦法,只能回到自己船上,希望風向轉變,或許能把「聖米迦勒」號推走。每一分鐘的流逝都越加表明,這需要一個奇跡才行。

「聖米迦勒」號上彷彿人間地獄。穆斯林的弗斯特船發射的箭狠狠插入動彈不得的船體;雲團般的箭呼嘯著從空中掠過。濃密的硝煙遮蔽了越來越無力自衛的帆船。甲板傾斜的角度已經很大了,船上的有些火炮已經被淹沒。隨著船體不斷滲水,船上的火藥也失效了。守軍打退了敵人一次或兩次登船的企圖。他們「奮勇拚殺,就像是渴望在臨死前報仇雪恨的人」,[11]但在他們周圍,「聖米迦勒」號正逐漸死亡。甲板上面一片狼藉,滿是屍體和垂死掙扎的人,飛落的人頭和腿,木板上的血像小溪一樣流著。到處都是犬牙交錯的碎木片、繩索、被拋棄的武器,以及呼喊聲和慘叫聲。

身材魁梧的洛倫索身穿鮮亮的鎧甲,身形非常明顯,是一個不可能錯過的目標。一門輕炮的炮彈在他大腿處切斷了他的腿,頓時血如泉湧,且止不住。他還有意識,儘管生命在迅速流失。他請求把他扶到桅桿腳下的一張椅子上。不久之後,另一發炮彈擊碎了他的胸膛,奪去了他的性命。他的僕人洛倫索·弗萊雷俯身在陣亡的指揮官身上,號啕大哭,隨後被打死在他身旁。船上還活著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船是守不住了。他們急於阻止洛倫索的屍體被敵人當作戰利品搶走、剝皮、塞入稻草並拿到伊斯蘭世界各地遊行展出——那將是葡萄牙人無法容忍的——於是他們把洛倫索及其忠僕的屍體拉進了淹水的船艙。

葡萄牙人堅持奮戰,已經不能站立的人也硬撐著,堅定不移地握著劍。穆斯林之前是在一段距離之外炮擊「聖米迦勒」號,現在他們逼近了。他們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企圖登船,仍然被擊退。阿亞茲那邊死傷慘重。第六次進攻的時候,「聖米迦勒」號已經化為屠戮場。葡萄牙人已經沒有還擊的火力了。穆斯林歡呼勝利,跳上敵船,包圍了倖存者。征服過後,穆斯林迅速轉向搶劫。勝利者熱切地想看看從正在沉沒的船上還能挽救什麼金銀財寶。他們用劍威逼一些俘虜走在前面,共有一百人走下了淹水的船艙,尋找戰利品。因為人太多,下層甲板坍塌了;黑暗中他們墜入海水,全都溺死了。

最後的十八名葡萄牙人幾乎全都帶傷,被穆斯林俘虜。還有最後抵抗的一幕。來自波爾圖的水手安德烈·費爾南德斯爬上桅桿瞭望台,不管敵人用什麼辦法企圖將他從傾覆的船頂端驅趕下來,就是不肯下來。他在那裡待了兩天,向下方的人投擲石塊,辱罵他們。最後阿亞茲承諾允許他安全地離開,這才把勇敢的水手哄騙下來。

侯賽因的兩艘克拉克帆船離開了「聖米迦勒」號殘骸,開始追擊停泊在河口附近觀戰的其他葡萄牙船隻。其中一些船隻割斷纜繩,可恥地逃走了,向南逃往科欽。但佩羅·巴雷托巋然不動,展開風帆,準備作戰。埃及戰船後退了。

阿亞茲未能生擒洛倫索,大失所望;他還希望能找到洛倫索的屍體。但這位勇士的屍體在沉重板甲的拖拽下,已經消失了,可能從船底的某個窟窿裡墜入了朱爾河,始終沒有找到。「堂洛倫索就這樣犧牲了,」編年史家卡斯塔涅達寫道,「八十名葡萄牙人與他一起陣亡,其中有若昂·羅德裡格斯·帕桑尼亞、若熱·帕桑尼亞、安東尼奧·德·聖帕約、隨船代理商迪奧戈·維利烏和佩羅·巴雷托的一個兄弟,其他人的名字我們就不知道了。」[12]

榮譽、光榮、恐懼、對戰利品的貪婪和噩運,釀成了此次大禍。如果葡萄牙人聽從主炮手的意見,完全可以在遠距離用炮火消滅整支埃及艦隊,但這不是葡萄牙人的戰鬥風格。剩餘的人駕船撤離,幾乎都沒有損傷。他們在朱爾可能損失了兩百人。殺死副王的兒子,給開羅的蘇丹和伊斯蘭世界的勇氣增添了極大威望。幾個月後,戰勝「肆虐印度洋的歐洲人」的喜訊傳到開羅,人們欣喜若狂。「蘇丹大喜過望,命令連續三天擊鼓慶祝。」伊本·伊亞斯記載道,「侯賽因要求提供援軍,以徹底消滅殘存的歐洲人力量。」[13]

侯賽因肯定需要更多生力部隊。他在朱爾的勝利總的來講是一場皮洛士式勝利[14]。他原先的總兵力應當不超過八百人,這一役卻損失了六七百人。他的部隊也開始畏懼歐洲人大炮的威力。至於阿亞茲,他拒絕將十九名葡萄牙俘虜交給埃及指揮官。他善待這些俘虜,確保他們的傷得到醫治,並把他們展示給貴賓。他很睿智和謹慎,知道此役還不算完,還會有更多的後續。這些俘虜就是他將來討價還價的籌碼。

逃到科欽的葡萄牙船隻不得不面對副王的暴怒和悲痛。讓他們更加困惑的是,有三艘大船跟在他們後面。直到這三艘船接近,他們才看到桅桿上飄著葡萄牙旗幟。這些船就是掀起嘩變、反抗阿方索·德·阿爾布開克的三位船長的座駕,此時正在前往科欽,要陳述他們的冤屈。


[1] 蓋倫帆船是至少有兩層甲板的大型帆船,在16~18世紀被歐洲多國採用。它可以說是卡拉維爾帆船及克拉克帆船的改良版本,船身堅固,可用作遠洋航行。最重要的是,它的生產成本比克拉克帆船低,生產三艘克拉克帆船的成本可以生產五艘蓋倫帆船。蓋倫帆船被製造出來的年代,正好是西歐各國爭相建立海上強權的大航海時代。所以,蓋倫帆船的面世對歐洲局勢的發展亦有一定影響。

[2]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1 vols. Lisbon,1860,pp.754-755.

[3]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0.

[4]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0.

[5]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1 vols. Lisbon,1860,pp.757-759.

[6]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5.

[7]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6.

[8]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7.

[9]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8.

[10]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8.

[11]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8.

[12]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99.

[13] Ibn Iyas. Journal d'un Bourgeois du Caire.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aston Wiet. Paris,1955,p.138.

[14] 前280年和前279年,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擊敗羅馬軍隊,但自己也損失慘重。有人向他祝賀勝利,他說,這樣的勝利再來一次,他就要完蛋了。從此「皮洛士式勝利」指空虛無意義的勝利,雖然名義上取勝,但差不多等同於失敗。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