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太子晉

王叔陳生偷雞不成蝕把米,首席卿士沒當上,自己還要流亡。

周靈王有些鬱悶,儘管他也並不想王叔陳生獨掌大權,但是有王叔陳生在,至少對小宗是個制約。如今兩個卿士都由小宗把持,周靈王有徹底被架空的感覺。

經過反思,周靈王得出一個結論:小宗之所以在這次鬥爭中獲勝,固然有多年經營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晉國作後盾。

「老子也找個後盾。」周靈王想。問題是,去哪裡找後盾?怎麼找後盾?

最簡單易行的找後盾的辦法是通過裙帶。周晉同姓,要跟晉國扯上裙帶關係是沒有可能的,只能永遠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楚國呢?楚國這時候正是中原國家的敵人,根本不能考慮。

算來算去,好像只有齊國靠點譜。

還好天遂人願,周靈王十二年(前560年),周靈王的王后崩了。於是,周靈王向齊國求婚,算是拴上了齊國這根裙帶。

【王子晉】

王后崩了,不過王后給周靈王留下來一個太子。太子名叫姬晉,又叫子喬,因此稱為王子喬,也叫太子晉。

王后崩的時候,太子晉不過五歲。不過,五歲的太子晉已經表現出超人的資質和過人的聰明來,喜好讀書而且過目不忘。

太子晉平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王室的守藏室,這裡有從夏朝到周朝的全部典籍的收藏本,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守藏室的史官相當於圖書館館長,此人姓老,名叫老聃。老聃的學問深不可測,令太子晉驚訝。而太子晉的聰穎好學同樣讓老聃驚訝。於是,兩人成了忘年交,有事沒事在守藏室交流學問。

老聃是什麼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周靈王二十二年夏天,谷水上游降水,而谷水在洛邑一帶流入洛水,因此,洛水水位暴漲,有漫出河道、流入洛邑的可能。儘管洛邑城危險不大,但是王宮的地勢較低,一旦洛邑進水,王宮就會被淹沒。

周靈王緊急召見單靖公和劉定公兩位卿士商量對策,這個時候伯輿已經去世,劉定公接任卿士。周靈王建議在谷水上游堵塞河道,讓谷水強行改道,這樣固然將淹沒大量民田民居,但是能夠保住王宮。單靖公和劉定公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好在對他們兩家的影響不大,因此表示同意。

消息傳出,宮內一片歡騰。

太子晉這個時候只有十五歲,聽說這件事情之後,急忙去見父親。

「父王,聽說要堵塞谷水,是嗎?」太子晉問周靈王。

「不錯,明日就要開工,否則來不及了。」

「不可。」太子晉表示反對,隨後,講了自己的理由。

《國語》中有「太子晉諫壅谷水」,太子晉運用了大量的老子的思想來勸阻父親,太子晉的這一對段話非常著名,也非常長,原文不錄,譯文保留。之所以保留譯文,一來要看看太子晉的才華和思想,二來,太子晉與十二分之一的中國人有不解的淵源,因此應該多一點筆墨。什麼淵源?很快就知道了。

下面,是太子晉勸諫父親的全文譯錄:

「我聽說古代的執政者,不毀壞山丘,不填平沼澤,不堵塞江河,不決開湖泊。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澤是生物的家園,江河是地氣的宣導,湖泊是水流的彙集。天地演化,高處成為山丘,低處形成沼澤,開通出江河、谷地來宣導地氣,蓄聚為湖泊、窪地來滋潤生長。所以土壤聚合不離散而生物有所歸宿,地氣不沉滯鬱積而水流也不散亂,因此百姓活著有萬物可資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既沒有夭折、疾病之憂,也沒有饑寒、匱乏之慮,所以君民能互相團結,以備不測,古代的聖明君王唯有對此是很謹慎小心的。

「過去共工背棄了這種做法,沉湎於享樂,在肆意胡為中葬送了自身,還準備堵塞百川,墜毀山陵,填塞池澤,為害天下。皇天不賜福給他,百姓不幫助他,禍亂一起發作,共工因此而滅亡。在有虞氏時,崇地的諸侯鯀肆意胡為,重蹈共工的覆轍,堯在羽山懲治了他。他的兒子禹知道過去的做法不對,改弦易轍,傚法天地,類比萬物,取則於民眾,順應於群生。共工的後裔四岳幫助他,順應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積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暢通了九州的河流,圍住了九州的湖泊,豐滿了九州的沼澤,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眾,溝通了四海之內的交往。因此,天無反常之候,地無失時之物,水無鬱積之氣,火無烈焰之災,鬼神不作亂,百姓不放縱,四季不混亂,萬物不受害。按照大禹的做法,順應自然的法則,才能建功立業,使天帝滿意。上天嘉獎他,讓他統治天下,賜姓為姒,稱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萬物。同時分封給四岳土地,讓他們督率諸侯,賜姓為姜,稱有呂氏,表彰他們能像手足心腹一樣幫助大禹,使百物生長、人民豐足。

「大禹和四岳的成功,難道是由於上天的眷寵嗎?他們都是亡國之君的後裔,只是因他們能行大義,所以能遺澤於後代,使家族的香火不被革除而世代沿續。夏的統治雖然衰微了,但杞、鄫二國仍然存在;申、呂的四岳雖然衰落了,但齊、許二國仍然存在。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受封土傳祭祀,以至於領有天下。至於後來又失去天下,必定是過度享樂之心取代了建功立業,所以失掉了姓氏,一蹶不振,祖先無人祭奠,子孫淪為奴僕。這些家族的衰亡難道是由於上天不眷寵他們嗎?他們都是黃帝、炎帝的後裔,只是因為他們不遵循天地的法度,不順應四季的時序,不度量民神的需求,不取法生物的規則,所以絕滅無後,至今連主持祀祖的人都沒有了。至於後來又得到天下,必定是以忠信之心取代了邪亂之行,傚法天地而順應時序,契合民神需求而取則於生物,因而能顯貴有後,光耀祖宗,賜姓受氏,並隨以好的名聲。只要遵循先王的遺訓,考查典禮刑法,並瞭解興盛、衰亡者的業績,完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興盛者必有夏禹、四岳那樣的功績,衰亡者必有共工、伯鯀那樣的過失。現在我們的施政恐怕有違背天理之處,從而擾動了谷、洛二水的神靈,使它們爭流相鬥,以致為害王宮,陛下要堵塞掩飾,恐怕是不行的。

「俗話說:『不要經過昏亂者的家門。』又說:『幫廚者得食,助斗者受傷。』還說:『不生貪心不惹禍。』《詩》上說:『四馬戰車不停跑,五彩軍旗空中飄,戰亂發生不太平,沒有哪國不紛擾。』又說:『民不堪命起禍亂,怎能束手遭荼毒。』看見禍亂而不知戒懼,所受傷害必定多,掩飾終究會暴露。民眾的怨恨與亂行尚且無法遏止,更何況神靈呢?陛下為了應付河流激鬥而修葺加固王宮,猶如掩飾禍亂而幫人爭鬥,這不是擴大禍亂並傷害自身嗎?

「自從我們的先祖厲王、宣王、幽王、平王四代不知自惕惹怒了上天,天降之災至今不斷。如今我們又要去擴大這些禍害,恐怕將連累子孫,王室會更加衰落,這如何是好呢?

「自從先公後稷消除禍亂以來。到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時才基本安定了百姓。從後稷開始安民,經過十五王到了文王時才平定天下,到了第十八代康王時終於安撫了百姓,可見它有多麼艱難。從厲王開始變更先王的法度,已經歷了十四王。修德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禍亂天下有十五王還不夠嗎?我日夜戒懼擔憂,總是說『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揚王室,以此迎納上天的福祉』,陛下還要助長禍亂,那怎麼得了?陛下也應對照一下九黎、三苗的君王,乃至夏、商的末世,他們上不傚法於天,下不取則於地,中不安和百姓,不順應時節,不尊奉神靈,完全拋棄了這五個準則。因而被他人毀掉了宗廟,焚燒了祭器,子孫淪為奴僕,連在下邊的百姓也遭禍害。陛下再看看前賢們行事的法度,他們都做到了這五個方面而得到了天賜的大福,受到民眾的擁戴,子孫延續繁衍,美名傳之久遠,這些都是做天子的應該知道的。

「祖先門第顯赫的子孫有的淪為農夫,是禍害了百姓的緣故;而農夫平民有的擔當了治國的重任,則是安撫了百姓的緣故,這沒有例外。《詩》上說:『殷商的教訓並不遙遠,就在夏代的末年。』何必去修葺加固王宮呢!那樣做會招致禍亂的。對於天神來說是不祥,對於地物來說是不義,對於民情來說是不仁,對於時令來說是不順,對於古訓來說是不正,比照一下《詩》、《書》和百姓的輿論則都是亡國之君的行為。上上下下衡量下來,沒有理由這樣做,陛下請好好考慮一下!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面不遵從天象,小的方面不遵從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眾的願望,不順應四季的時序行事,必然沒有法度。既要辦事而又沒有法度,這是致害之道啊。」

太子晉這一番話說出來,洋洋灑灑,引經據典,聽得周靈王有些發愣,也有些煩。發愣是因為兒子這麼有學問,煩是因為自己急著部署攔水工程,沒工夫在這裡聽兒子講大道理。

「打住打住,你說的這些,都是老聃那一套,在我這裡不管用。」周靈王直接拒絕了,心說按照你的說法,水來了就等淹死,地震了就等砸死,那我這個王還當個什麼勁?

最終,周靈王還是堵塞了谷水。至於後果如何,史書沒有記載,不加妄斷。

【叔向的馬屁】

儘管沒有能夠勸阻父親,太子晉還是因為那一番諫言而名聲大噪。

因為洛邑一帶水災,到了當年秋天,晉平公決定派人前往王室慰問以及詢問需要什麼支援。由於六卿生病的生病,請假的請假,總之沒人願意去,只得派上大夫叔向前往。

「主公,我去沒問題。不過,我想請師曠同去。」叔向沒有推辭,不過提出一個要求。

「為什麼?」晉平公問。

「我聽說太子晉非常有才華,他的老師老聃更是學問極深,我想會會他們,可是又擔心自己的學識不夠,因此請師曠給我助陣。」叔向原來是想會太子晉,擔心自己對付不了。

「那好吧。」晉平公同意了。

師曠是什麼人?竟然叔向都要請他助陣。

師曠,晉國的大夫,同時也是晉國首席樂師。此人的學問深不可測,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不過有一點,師曠是個瞎子。至於師曠,後面再說,此處放下。

叔向和師曠來到了偉大首都,首先拜見了周王,表達了晉國對於偉大首都發生水災的問候,表示「中央有難,八方支援」,王室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開口,晉國一定全力幫助首都人民渡過難關,重建幸福家園。

周靈王挺感動,不過也沒客氣,讓人開了清單,請晉國支援。無非是糧食若干,布匹若干。

見過了周靈王,叔向去見單靖公。晉國人都知道,到了偉大首都,見不見周王沒關係,單家是必須要去的。

叔向帶著禮品到了單家,單靖公連忙迎了進去。收了禮品,單靖公設宴招待叔向。儘管和晉國公室關係非同一般,單靖公並沒有傲慢地對待叔向,他非常恭敬,並且按照周禮來接待他。

席間,單靖公並沒有跟叔向套近乎,整個宴席,兩人談論的就是《昊天有成命》這首詩。臨走,送行也沒有出城。

一切都是按著規矩來的,都是那麼正規,令人無可挑剔。單靖公真的是這麼一個嚴肅的人?單靖公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晉國權力鬥爭激烈,自己一定不能跟他們走得太近,保持距離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手段。

單靖公不是與晉國公室關係密切嗎?怎麼還怕捲入晉國的權力鬥爭?單靖公很清楚,單家與晉國公室的關係不可能永遠那麼近,晉悼公之後已經明顯疏遠了許多。

單家和叔向刻意保持距離,可是叔向卻想和單家套近乎。整個宴席期間沒有機會,這讓叔向有些失望。

走的時候,單靖公的管家送叔向出城回國賓館。

這個時候,叔向找到了機會。或者說,這時候再不套近乎,就來不及了。

「哇塞,邪了門了。」叔向開口,一驚一乍,把單家管家聽得一愣。

「那什麼,什麼東西忘在我家了?」管家問。

「不是,我聽說『一姓不再興』,姬姓就應該衰落了。可是如今周朝好像又要興盛了,為什麼呢?因為有單公這樣的人啊。」叔向開始拍馬屁了,這個馬屁一定要拍好。「過去史官尹佚曾說過『舉動以恭敬為最,治家以儉樸為最,品德以謙讓為最,處事以多問為最』。單公待我以禮,這些都做到了。他的房屋不高大,器物不華麗,是儉樸;行為謹慎小心,內外整潔齊備,是恭敬;宴飲和餽贈都不超過上官的規格,是謙讓;宴請的禮儀都仿照上官所為而施行,是多問。像這樣,再加上不拉私人交情,不附和眾人送出城郊,就能避免招致怨恨。治家儉樸而舉動恭敬,品德謙讓而處事多問,並能避免招致怨恨,用這樣的大夫來輔佐朝政,周朝還能不興盛嗎?」

「嘿,嘿嘿。」管家聽了很高興。

「單公所談論的《昊天有成命》,是弘揚德行的《頌》詩。這首詩閘述成就王業的德行。所謂成就王業,就是能發揚文德、奠定武功。闡述成命而尊稱上天為昊天,是尊敬它至高無上。單公儉樸恭敬、謙讓多問,與先王的美德相當。單公這一代若不興盛,其子孫必定蕃衍,後世不會忘記。」繼續拍。

「大夫過獎了,過獎了。」管家聽得心花怒放。

「《詩經》上說:『其類維何?室家之壺。君子萬年,永錫祚胤。』所謂類,是說不辱前賢。所謂壺,是比喻德行廣被民眾。所謂萬年,是說美名永遠傳揚。所謂胤,是指子孫生息繁衍。單公朝夕不忘成就王業的美德,可算是不辱前賢了;保有正大的德行,用以輔佐王室,可算是廠被民眾了。像這樣能學習前人的嘉言懿行,使民眾敦厚淳樸,必定有聲名顯赫、子孫昌盛的福祉,單公一定會得到的。即使單公得不到,那他的子孫後代必定會得到,而不會是他人。」接著拍。

「多謝大夫啊,這些話我一定轉達給主人。」管家承諾,他知道單靖公愛聽這些,自己轉達過去,也算是一件功勞啊。

叔向笑了,他要的就是這句話。

該辦的事情都辦完了,現在可以心情輕鬆地去見太子晉了。去見太子晉,倒不是為了拍馬屁或者套近乎,而僅僅是為了見識一下這個小孩子的學問。當然,同時也想見一見傳說中的老聃。

去之前,叔向特地派人送了話,說是希望見一見老聃,看是否能夠安排。

太子晉回話:「沒問題。」

第二天,叔向和師曠前往拜會太子晉和老聃。

《賈志剛說春秋之六·聖賢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