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最早的霸主

公元前770年,周天子東遷洛邑,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天下大亂的時期,史稱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是個動盪的時代,也是中華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亂世,也湧現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之主——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那麼,誰是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他又是如何在春秋列國的紛爭中建立起一番霸業的呢?

把家搬到黃金地段

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弄了個烽火戲諸侯,最後不僅把自己坑了,還把祖宗一大半的基業都賠了進去。繼位的平王沒有能力奪回鎬京,只好東遷到洛邑,拉開了東周的序幕。

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春秋,一個是戰國。對於華夏子孫來說,這一段歷史非常重要,因為中華文化有太多太多的東西,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

從東周開始,諸侯們已經不把周天子當回事兒了。當年君臨天下的天子,此刻已經是落架的鳳凰不如雞了,從至高無上的君王變成諸侯們爭來搶去的傀儡,這一重大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按傳統的說法,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還有人說這五霸中沒有宋襄公和秦穆公,而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這場筆墨官司和前面的「三皇」一樣,打了兩千年也沒弄出個子丑寅卯來。總之,這幾個人都很了不起。可是無論他們怎麼爭,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的頭銜卻怎麼也輪不到他們頭上。

春秋時期最初的霸主是鄭莊公。當然了,莊公只是個小霸,他跟後來的齊桓公、晉文公沒得比。

與西周立國時就被分封的那些諸侯國相比,鄭國算是晚輩了。他們雖然輩分低,但身份卻很高貴,因為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幼子。

周幽王時期,鄭桓公在朝中擔任司徒。他看到周幽王昏庸殘暴,犬戎不停騷擾,西周王朝是有一天沒一天了,就預感到周王朝要完蛋。

再看看別的諸侯國,都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所以鄭桓公就冥思苦想,得為鄭國找條後路啊。

當時鄭國的封地比較靠近犬戎,一旦西週遭到犬戎大規模的侵略,鄭國極有可能首當其衝。面對這個難題,鄭桓公問一個大臣該怎麼辦。這個大臣就說,咱們應該遷到河濟之南去。

鄭桓公問:「為什麼要遷到那兒去呢?」大臣解釋道:「河濟之南是虢國、鄶國的封地。虢、鄶兩個國君不得人心,而您作為大周的司徒,在百姓心目中的聲譽很高,所以如果咱們遷到那去,就可以利用您的聲譽,漸漸蠶食虢、鄶兩國的土地,壯大鄭國的實力。」

鄭桓公欣然同意,然後費盡心機地在虢國、鄶國之間奪佔了十座城池,開始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家當往那兒挪。隨後,他組織大家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和商業,期盼盡早實現舉國遷徙。

後來幽王為了討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玩兒大了,犬戎瘋狂進攻,諸侯們卻按兵不動。這時候,鄭桓公卻衝鋒在前,為了保護幽王,他還犧牲了。

這一下,鄭國的命運就改變了。他們光明正大地搬遷到了今天的河南新鄭一帶——連周王都東遷洛邑搬了家,我們立了這麼大功勞,想換個地方,有啥不可以的呢?

接任桓公的武公特別有眼光,他選擇的這個地方,是當時的黃金地段,不僅土地肥沃,而且還是當時天下的正中。武公還鼓勵發展工商業,保護商業貿易,所以當時諸侯國的富商大戶幾乎都集中到了這塊經濟開發區上。

所以在東周早期,鄭國的土地雖然不是最大的,但經濟卻是最富庶的,加之地處中原腹地,遠離戰火,發展形勢一派大好。

寤生一家的家長裡短

鄭國國君因為身份高貴,又是烈士子女,腰包又鼓,所以地位噌噌看漲。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也是在鄭國的幫助下完成的。甚至在周天子召集諸侯開會時,鄭國國君還成了周天子的新聞發言人,代表周天子講話致辭。

到了鄭莊公繼位時,形式主義這套表面光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胃口了,他要的是真威風。

這位鄭莊公從小就不是個省事兒的主兒。他媽武姜生他時難產。那個年代不像今天醫學發達,難產這事兒很要命。他媽好不容易把他生下來後,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寤生」。

「寤生」這個名字聽著挺文藝,但翻譯過來就是「倒著生」。這件事兒給鄭莊公以後的人生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王位,但他母親武姜並不喜歡他。這也很好理解,當年為了生他,他老娘差點連命都搭了進去。武姜不喜歡大兒子,她喜歡的是小兒子共叔段。

所以,鄭莊公一繼位,他母親和弟弟就開始找他的麻煩。武姜要求鄭莊公把國內最大的城市京地分給共叔段,並且給共叔段封號「京城太叔」。

武姜和共叔段打什麼算盤,全鄭國人都知道,那就是想辦法把王位給弄過來。鄭莊公不是善碴兒,但對於母親和弟弟給自己找的麻煩,他也不在乎。想要封地——給,想要封號——封。母親和弟弟要什麼,鄭莊公就給什麼。無限制的縱容,就是為了讓他們的嘴臉都暴露在陽光下。

莊公手下有一個大臣,是個實誠人,勸莊公道:「您要小心啊,太后和您弟弟都沒安好心。」但是莊公裝傻,不置可否。

看到莊公這麼好欺負,共叔段就在母親的支持下,持續不斷地找麻煩,又是串聯親信,又是整頓軍隊。

正當共叔段準備動手的時候,一直裝傻的鄭莊公先發制人了。還沒等共叔段出兵,莊公的軍隊就從天而降,輕而易舉地把他打了個全軍覆沒,徹底轟走了這個給自己找了多年麻煩的弟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故事——「鄭伯克段於鄢」。

直到今天,還有學者拿這個故事教育年輕人:如果你恨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放縱他,先讓他瘋狂,再讓他滅亡。

了結了這個愛惹麻煩的弟弟,鄭莊公對幫著弟弟給自己找麻煩的母親武姜也傷透了心。他先是把母親囚禁起來,然後發下狠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莊公是個孝子,後來他又惦記自己的娘了,但君無戲言,自己說的話,又不能違背。有人給他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在地下與母親相見。

相見之後,娘兒倆抱頭痛哭,從此重歸於好。這就是有關鄭莊公的另一個著名的故事——黃泉會母。

現在的老人們也經常拿這個故事教育年輕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孩子哪能記父母的仇,要孝順父母。

這兩件事兒雖然簡單,但在它們的背後都有一個深刻的含義。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周王朝的道德體系是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就是周王朝推崇的孝道。作為王室親族的鄭莊公,更應該尊崇孝道。

但是,鄭莊公一家相互找麻煩,莊公先裝傻,再忽悠,最後反攻倒算,可謂不孝到了極點。可是,後代的史家對他的斥責和批評幾乎為零,沒有人說他的不是。

由此可見,作為周王朝宗法基石的孝道,從此時已經開始淪喪。連孝道都淪喪了,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統一的國家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忠誠,不是崩就是壞。在表面的平靜下,全新的爭霸時代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想稱霸就得豁得出臉

搞定了弟弟和母親後,鄭莊公把目光放到了自己封國以外。他的如意算盤是:老在自家這一畝三分地上待著,沒啥前途,怎麼著也得給別人找找麻煩,弄點好處。

鄭莊公找麻煩的第一個對象是許國。

許國是鄭國南邊的一個小國。他們的國君爵位不高,只是個男爵。雖然許國看上去不起眼,但卻處在鄭國向南發展的戰略要地上,而且它還和當時的強國宋國、衛國有戰略同盟關係。

莊公不吃這一套,他心想:「你有靠山,我也有。」莊公通過出讓田地、贈予金錢等手段,和當時的強國齊國、魯國結成了戰略同盟。

有了靠山的鄭莊公就開始行動了。他親自率軍擊敗了宋、衛、陳、蔡四國聯軍,然後又趁著宋國內亂,扶植了一個跟自己關係好的國王當小弟。

打完了許國的靠山,他就開始打許國了。鄭莊公跟齊、魯兩國聯合,吞併了許國。但是齊、魯兩國一看鄭國戰鬥力強大,有點畏懼,所以他們雖然幫助鄭莊公吞併了許國,卻並不敢要許國的地盤,而任由鄭莊公獨佔許國。這時候的鄭莊公就有點獨霸天下的味道了。

但是鄭莊公要獨霸天下,就有人不高興了。這個不高興的人就是還頂了個「天下共主」名號的周平王。

在周平王眼裡,鄭莊公只是個小角色,他家的客卿而已。作為客卿,莊公本應協助天子處理國家政務,而他現在卻四處找麻煩,分明是不把天子放在眼裡。

於是,周平王決定也找找鄭莊公的麻煩。這個時期,鄭莊公還羽翼未豐,周平王雖然勢力被削弱了,但與他相比,還是要稍勝一籌。雙方溝通了幾次後,達成協議,都送一個自己的兒子到對方地盤做人質。

當然了,表面上鄭莊公還是給足了天子面子。莊公的兒子在周是當人質,而平王的兒子在鄭是考察。不過,說是考察,其實跟做人質也沒什麼區別。

這次外交的勝利,說明鄭莊公實際上已經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當然這個勝利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之上的。

平王過世後,周桓王繼位。這位爺年輕氣盛,跟他爹不一樣,王位屁股還沒坐熱呢,就收回了鄭莊公作為王室客卿的權力。

周桓王是平王的孫子,他爹當年以周太子的身份在鄭國當人質,後來就死在鄭國了,他才以太孫的身份繼位。

桓王對鄭國是恨到骨子裡去了。他認為正是因為他老爹去了鄭國,所以才會死得那麼早。因此,在朝堂上,周桓王對鄭莊公就沒啥好臉色。

莊公回到封國後,把新天子的態度說給大臣們聽。大家一聽都非常氣憤,認為新周王忘恩負義,應該找個借口把他趕走。

這時一個大臣說:「公然和周天子作對這麼二的事兒咱們不能幹。不過呢,咱們也必須表個態,讓他知道欺負咱們沒好果子吃。」

鄭莊公按照這位大臣的計策,派三千軍士來到周天子的地盤內,一天工夫就把麥地裡的麥子都割光了。

周桓王一聽,怒火沖天,大罵道:「鄭國膽大包天,竟然欺侮到天子頭上來!」他當即下令安排,向鄭國興兵問罪。

這時,一個大臣連忙向周桓王奏道:「區區小事兒不必大動干戈,鄭國就好比是周王室的兒子,兒子向老子討口飯吃,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周桓王一聽樂了:「行,咱就當打發要飯的了。」這事兒也就不了了之了。

沒想到,到了秋天,鄭軍又來了。他們上回收麥子,這回收稻子,所以周桓王又想興師問罪了。

這個時候那個大臣又出面勸誡說:「鄭國人肯定是餓瘋了。若鄭軍再來洛陽,大王您教訓他幾句就行了,不必為這幾把稻穀大動干戈。」周桓王只好又作罷了。

後來鄭莊公來朝拜時,周桓王擺足了大王的譜,指著鼻子把鄭莊公一頓數落。鄭莊公的反應非常淡定,他心想:「沒關係,我好好幹我的鄭國國君。面子這東西,說重要很重要,說不重要,還真啥都不是。你誇我是天使,我能長一斤肉嗎?你罵我是笨蛋,我能掉一根毛嗎?」他這反應,就和當年對自己的弟弟一模一樣。

沙場菜鳥哪鬥得過腹黑老油條

鄭莊公是個有智慧的人,他豁得出面子。幾番退讓後,周桓王膽氣足了,覺得莊公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罵是阻礙不了莊公實力的壯大的。周桓王也不是傻子,他心想:「我要是再不解決莊公,我這天子就沒法當了!」

於是,桓王糾集了幾個諸侯國的軍隊,討伐鄭莊公。周桓王認定,鄭莊公不過徒有虛名,因為自己幾次找他麻煩,他都不肯接招,一口氣滅了他應該不是難事兒。

周軍這時的陣容非常強大:周桓王親自率領中軍,衛、蔡兩國組成左軍,陳國組成右軍。三大諸侯國把壓箱底兒的精銳部隊全拿出來了,天子御駕親征,名正言順地討伐叛逆,天時、地利、人和全佔齊了。

而鄭莊公這邊就差遠了。首先,他實力不濟;其次,鄭國的兩個盟友齊國和魯國不敢背上與天子作戰的罪名。所以,莊公能動用的只有鄭國本國的軍隊。

鄭國的軍隊雖然戰鬥力彪悍,可是卻沒多少勝算。第一,諸侯對抗天子,道義上就輸了半截;第二,軍隊數量遠不如對手;第三,被三面夾擊,不佔地利。

不過,帶著大軍來收穫勝利果實的桓王不知道,就像當年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一樣,他這次也落入了鄭莊公的圈套。莊公最初的軟弱、退讓和裝傻,都是為了找準時機,給周天子致命一擊。久經戰陣的鄭莊公,早已從種種不利局面之中,找到了他唯一的制勝機會。

周軍的人數雖然多,但大部分都是諸侯聯軍,直接隸屬於周王室的部隊並不多,因此他們內部魚龍混雜,政令不一。比如給桓王擔任右軍的陳國軍隊,他們自己國內正鬧著災荒,將士們全惦記著老家的妻兒老小,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蔡、衛兩國本身的國力就很弱,軍隊戰鬥力也很差。他們鬧哄哄地跟著來,就是想打勝仗,佔點便宜而已。

便宜哪有這麼好占,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要上桌吃飯,就得先下廚幫忙。他們本著這樣的目的來作戰,軍心就十分容易潰散,而且往往一點被突破,就滿盤崩潰。

更何況,周桓王本人雖然御駕親征,提升了士氣,但這位爺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菜鳥一個,根本不靠譜。就算他的出馬暫時鼓舞了士氣,但這樣的士氣就像一個皮球,針一扎就爆,洩氣來得比打氣快。

所有這些問題,很容易被戰場上的老手一眼看出,從而一擊制勝。不幸的是,周桓王面對的鄭莊公就是這麼一根老油條。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討伐大軍跟鄭國軍隊在葛開打。戰鬥打響後,鄭莊公先以左右軍搖動大旗,喊殺聲聲震如雷,但卻並不發動中路進攻。相反,他令精銳部隊火速出擊,狠揍擔任右軍的陳國軍隊。

事情果然如莊公所料,陳軍很不經打,一打就散。右軍的瞬間崩潰讓周桓王半天都沒緩過神來。等他反應過來,蔡、衛兩國軍隊也早已逃之夭夭了。

兩軍剛打了個照面,周天子左右兩軍就跑了個精光,只剩中軍在戰場上了。鄭莊公輕輕鬆鬆下令合圍,發起總攻。

孤軍奮戰的周軍節節敗退,眼看打敗鄭莊公是沒戲了,只能抓緊時間跑路。求生心切的桓王殘部拚死突圍,總算殺開了一條血路。正在此時,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春秋爭霸的始作俑者

鄭莊公的一個部將殺得興起,率領部隊身先士卒,竟然殺到了周桓王身邊,跟他來了個零距離接觸。

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個部將興奮地彎弓搭箭,一箭就射傷了周桓王的肩膀。

這下問題可嚴重了。按照周禮,天子乃萬金之軀,神聖不可侵犯,碰一根頭髮都不行,可周桓王這次不但被打得丟盔棄甲,連萬金之軀都讓人家戳了個窟窿,沒面子到了極點。

這時候的周桓王也顧不上面子了,裡子要緊,還是先衝出去再說吧,總不能做俘虜吧。於是,周桓王咬著牙,忍著痛,衝出了鄭莊公的包圍圈,總算是撿了條命回來。

鄭軍指揮官一看周軍潰退,十分振奮,建議立即追擊,擴大戰果,但卻被鄭莊公拒絕了。莊公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要是真抓住了周桓王,該拿他怎麼辦?還不如讓他跑了。

鄭莊公不但放了周桓王一馬,還委派專人去周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緩和雙方的尖銳矛盾。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葛之戰」。它最後以桓王大敗、莊公大勝而結束。

這一場戰爭意義深遠。周桓王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威望一落千丈。桓王本來是想牛氣一把,沒想到差點被一個諸侯給弄死了,真是丟盡了面子。這以後,越來越多的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了。

而鄭莊公可就賺大了,他連天子都打敗了,以後誰還敢對他有想法?葛之戰後,鄭莊公鞏固了自己一家獨大的地位,然後他又率領軍隊幫助齊國打敗了北戎的進犯,莊公小霸的局面就此形成。

為什麼叫「小霸」呢?這是根據莊公稱霸的規模和時間來界定的。鄭國位居中原,土地肥沃,有稱霸的最好資本,但發展潛力差多了。齊國東靠大海,有漁鹽之利。楚國南居百越,有地理優勢。秦國坐擁八百里秦川,這些都是鄭國沒法比的。

鄭莊公在位時,鄭國打敗了衛國、蔡國、宋國,吞併了許國,連九五之尊的周天子都被他揍了。但是,他對於宋、陳、蔡這些地處戰略要地的國家,沒有過度削弱,更沒有藉機攻佔。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很長壽。他活著的時候,沒人敢惹鄭國,但他一死,兒子鄭昭公繼位後,報應就來了。

公元前700年,鄭昭公在位時,權臣作亂,推翻了昭公的統治,另立新君。之後很多年,鄭國一直處於兄弟相爭的內戰之中。莊公的幾個兒子相互爭位,權臣之間互相攻殺,長達二十七年之久。

經過這一番劇烈動盪,曾經是小霸的鄭國,徹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由小霸降級成了小國。

鄭莊公的霸業雖小,卻極其重要,因為它代表了春秋時代諸侯勢力坐大、天子實力衰微的開始。莊公使大家看清了周天子虛弱不堪的真面目,從此大傢伙個個奮勇爭先,都想出頭當霸主。可以講,春秋爭霸正是從鄭莊公開始的。

隨著爭霸鬥爭轟轟烈烈地展開,下一個稱霸的又是誰呢?

《袁騰飛講先秦·上古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