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大司馬臣霍去病冒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錯愛,使我霍去病在軍中供職。本應專心考慮邊防的事務,即使戰死疆場暴屍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竟然敢越職考慮其他的事來干擾執掌政事的人,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的事憂慮操勞,哀憐百姓而忘了自己,減少飲食,貶斥音樂,裁減郎官。皇子依賴上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禮節,但至今沒有定封號爵位,沒有配備師傅官員。陛下謙恭禮讓,不體恤骨肉,群臣私下希望早日確定封號,但不敢越職進言。臣私自以為不勝犬馬之心,冒死進言,希望陛下詔告主管官員,趁著盛夏吉日早定皇子的封號爵位。希望陛下明察。臣霍去病冒死再拜進奏給皇帝陛下。」三月乙亥日,御史兼尚書令臣霍光上奏未央宮。皇帝下制書說:「交給御史辦理。」

元狩六年三月戊申朔日,到乙亥日,御史兼尚書令臣霍光、尚書丞非,下批給御史的文書到達,說:「丞相臣莊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太常臣趙充、大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兼宗正職務臣任安冒死上言:大司馬霍去病上疏說:『承蒙陛下錯愛,使我霍去病在軍中任職。本應專心考慮邊防的事務,即使戰死在疆場暴屍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竟然敢越職考慮其他的事來干擾執掌政事的官員,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的事憂慮操勞,哀憐百姓而忘了自己,減少飲食,貶斥音樂,裁減郎官。皇子依賴上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禮節,但至今沒有封號爵位,沒有配備師傅官員。陛下謙恭禮讓,不體恤骨肉,群臣私下希望早日確定封號,但不敢越職進言。臣不勝犬馬之心,冒死進言,希望陛下下詔主管官員,趁著盛夏吉日早定皇子的封號爵位。希望陛下明察。』皇帝下達制書說:『交給御史辦理。』臣子恭謹地和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等商議:古時分地建國,普遍建立諸侯國以尊奉天子,這是為了尊崇宗廟和社稷。現在臣霍去病上疏,不忘他的職責,用以宣揚陛下的恩德,就稱道天子謙讓自貶,為天下的事操勞,考慮到皇子沒有確定封號爵位。臣莊青翟、臣張湯等應奉行道義遵從職責,卻愚昧癡呆而沒有想到這件事。現在正是盛夏吉日,臣莊青翟、臣張湯等冒死請求立皇子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冒死請求他們所封的國名。」

皇帝下達制書說:「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姬姓在其中並列,有子爵、男爵、附庸。《禮記》說『庶子不得奉祭宗廟』。說同時封立各個諸侯是為了尊重國家,我沒有聽說過。況且上天並不是為君主而生人民。我沒有好的德行,海內還沒有安定和睦,就勉強讓未完成教義學業的皇子成為諸侯王,來做地方行政官員的君主,到時左右大臣如何勸導他們呢?重新討論,以列侯的爵位封賜他們。」

三月丙子日,上奏未央宮。「丞相臣莊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進言:臣等恭謹地和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諫議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議說:我們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姬姓在並列,侍奉天子。康叔憑借祖父和父親顯貴,伯禽憑借周公受封,他們都是建國的諸侯,以傅相為輔佐。百官奉行法令,各自遵守他們的職責,國家的統緒就完備了。我們認為同時封立各個諸侯之所以是尊重社稷,是因為天下的諸侯各按他們的職責,向天子進獻貢物和祭品。庶子不得奉祭宗廟,是禮制所規定的。分封土地建立諸侯,讓他們各自守衛藩國,正是帝王用來扶植道德,推行教化的措施,陛下奉承天意統治天下,光大先聖未竟的事業,使賢者尊貴,有功者顯赫,使滅亡的封國復興,使斷絕後代的封國得以延續。把蕭文終侯的後代續封在酇縣,褒美獎勵平津侯等群臣。昭示六親的尊卑次序,表明上天施恩的範圍,使得諸侯王封君能夠推廣私恩分戶邑給所有的子弟,賜給尊號建立一百多個封國。而卻以皇子作為列侯,使尊卑互相逾越,名位失去次序,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萬世遵守的法則。臣子們請求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三月丙子日,奏書上呈給未央宮。

皇帝下達制書說:「康叔兄弟十人而只有他尊貴,是褒獎有德者的緣故。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毛公畜、赤毛牛的祭牲。其他的公侯用毛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高尚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非常敬仰他們。所以壓抑學業未成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

四月戊寅日,奏書呈上給未央宮。「丞相臣莊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進言:臣莊青翟等和列侯、二千石的官吏、諫議大夫、博士臣慶等商議:冒死上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皇帝下制書說:『康叔兄弟十人而只有他尊貴,是褒獎有德者的緣故。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毛公畜、赤毛牛的祭牲。其他的公侯用毛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高尚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非常敬仰他們。所以為壓抑學業未成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臣莊青翟、臣張湯、博士臣將行等聽說康叔兄弟十人,武王繼承王位,周公輔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為祖父和父親的尊貴建為大國。康叔年幼,周公身居三公的職位,而伯禽封在魯國,大概授予爵位的時候,還沒有成年。後來康叔都能抵禦祿父的禍難,伯禽能消滅淮夷的叛亂。從前五帝的制度不同,周朝的爵位五等,春秋時代三等,都是根據時代不同而安排尊卑等級的。高皇帝撥亂反正,昭示最高的德行,平定海內,分封諸侯,爵位分為二等。皇子有的還在襁褓中而封為諸侯王,供奉擁戴天子,作為萬世的法則,不能改變。陛下躬行仁義,親自傳播聖德,文治武功互相配合。表彰慈愛孝敬的行為,廣開薦進賢能的道路。對內褒獎有德的人,對外討伐強暴的人。北邊臨到北海,西邊迫近月氏,匈奴、西域,都舉國供奉傚法。車輿武器的費用,不向百姓徵收。盡皇家府庫所藏獎勵將士,打開宮禁的倉庫賑濟貧民,裁減一半戍卒。百蠻的君長,無不嚮慕漢朝的風俗文化,接受漢朝的教化而符合朝廷旨意。遠方風俗特殊的民族,不辭輾轉翻譯前來朝拜,皇帝的恩澤施及域外。所以把珍禽異獸送來,嘉禾生長,五穀豐收,上天的感應十分明顯。現在諸侯王的庶子封至諸侯王,而皇子卻封為列侯。臣莊青翟、臣張湯等私下反覆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使天下的百姓失望,不可以這樣。臣請求立臣閎、臣旦、臣胥為諸侯王。」四月癸未日,奏書呈上未央宮。奏章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丞相臣莊青翟、太僕臣公孫賀、代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趙充、太子少傅兼宗正事臣任安冒死進言:臣莊青翟等以前呈奏大司馬霍去病的上疏說,皇子沒有封號爵位,臣等恭謹地和御史大夫臣張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諫議大夫、博士臣慶等冒死請求立皇子臣閎等為諸侯王。陛下謙讓自己的文治武功,責己非常懇切,談到皇子學業未成。群臣的建議,儒者表面上稱讚他們的學說,有的卻和內心相違背。陛下堅決推辭,不准許,只准封皇子為列侯。臣莊青翟等私下和列侯臣蕭壽成等二十七人商議,都認為這樣尊卑失序。高皇帝創建漢朝,為漢太祖,封子孫為王,擴大皇族的勢力。先帝的法則不加改變,是要用來顯揚先帝至尊。臣請求讓史官選擇吉日,開列禮儀奏上,讓御史呈上地圖,其他都照過去的慣例。」皇帝下達制書說:「可以。」四月丙申日,上奏未央宮。「太僕代理御史大夫職務臣公孫賀冒死進言:太常臣趙充說通過占卜認為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以立諸侯王。臣冒死進呈地圖,請為所立的封國命名。禮儀另行上奏。臣冒死請求。」皇帝下達制書說:「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四月丁酉日,上奏未央宮。元狩六年四月戊寅日,到癸卯日,御史大夫張湯將批示下達丞相,丞相下達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達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達有關辦事人員。按照律令行事。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讓御史大夫張湯在太廟立皇子劉閎為齊王。聖旨說:『嗚呼!兒子閎,接受這包青色的社土!我繼承祖先的帝業,根據古代的制度封給你國家,封在東方,世世代代成為漢朝的藩臣輔佐。嗚呼,你要唸唸勿忘啊!恭敬地接受我的詔命,要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人能愛好善德,才能顯揚光明,如果不追求德義,就會使輔臣懈怠離心。竭盡你的心力,不偏不倚地把握中正的道路,就會永保天祿。如果有罪過,不行善,就會危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嗚呼,保衛國家養護百姓,能不恭敬謹慎嗎!齊王你要警惕。』」以上是封齊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讓御史大夫張湯在太廟立皇子劉旦為燕王。聖旨說:『嗚呼!兒子旦,接受這包黑色的社土!我繼承祖先的帝業,根據古代的制度封給你國家,封在北方,世世代代成為漢朝的藩臣輔佐!嗚呼!匈奴虐待老人,心如禽獸,侵犯掠奪,加以奸詐用巧計欺騙邊民。嗚呼!我命令將軍討伐它的罪行,統率萬人的萬夫長,統率千人的千夫長,三十二位君長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軍隊潰逃。匈奴遷徙到了沙漠以北,北方州郡因此安定。竭盡你的心力,不要製造怨仇,不要做敗壞道德的事,不要荒廢戰備。不習禮儀的人不得召在身邊使用。嗚呼,保衛國家養護百姓,能不恭敬謹慎嗎!燕王你要警惕。』」以上是封燕王的策文。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讓御史大夫張湯在太廟立皇子胥為廣陵王。聖旨說:『嗚呼!兒子胥,接受這包赤色的社土!我繼承祖先的帝業,根據古代的制度封給你國家,封在南方,世世代代成為漢朝的藩臣輔佐。古人有話說:大江以南,五湖一帶,那裡的人民輕浮。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的時候距離京師很遠,政教不能到達。嗚呼!竭盡你的心力,要小心謹慎,對百姓施恩惠,百姓才會順從,不要童蒙無知,不要放蕩貪圖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按照法規行事。《尚書》說『臣子對百姓不作威,不作福』,這樣就不會有後辱。嗚呼,保衛國家養護百姓,能不恭敬謹慎嗎!廣陵王你要警惕。』」以上是封廣陵王的策文。

太史公說:古人有話說「愛他就想使他富有,親他就想使他尊貴」。所以帝王分土建國,封立子弟,用來褒揚親族,次序骨肉,尊崇祖先,顯貴皇族,使同姓的人散佈於天下。因此形成強勢,而王室安寧。從古到今,由來很久了。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所以不必論述記載。燕王、齊王的事跡,不值得采錄。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謙恭禮讓,群臣堅守道義,文辭粲然華美,非常值得觀賞,因此附在世家裡。褚先生說:我很幸運能夠憑借文學成為郎官,喜愛閱讀太史公的列傳。傳中說《三王世家》文辭可觀,但尋覓這篇世家始終沒有得到。私下從喜歡舊事的長老那裡得到他們保存的封策書,把這些事跡編寫出來傳下去,讓後人能夠看到賢主的旨意。

聽說孝武帝的時候,同一天把三個皇子都封為王:封一個皇子為齊王,一個皇子為廣陵王,一個皇子為燕王。各根據皇子的才力智能,以及土地的貧瘠和肥沃,百姓的輕浮和莊重,為他們作策文用來告誡。對被封的三王說:「世世代代成為漢朝的藩臣輔佐,保衛國家養護百姓,能不恭敬謹慎嗎!諸王你們要警惕。」賢主寫的策文,本來不是孤陋寡聞的人所能理解的,不是博聞強記的君子根本不能理解它的深邃含義。至於策文的次序分段,文字的斟酌,書簡的參差長短,都有深意,人們都不能知道。謹論定有關的真草詔書,編次在下邊,讓讀者自己鑽研它的意思從而加以解釋。

王夫人,是趙國人,和衛夫人都受武帝的寵愛,而生了兒子閎。閎將立為王的時候,他母親生病,武帝親自前去問她,說:「兒子應當封王,你想把他封在哪裡?」王夫人說:「有陛下在,我又有什麼可說的。」武帝說:「雖然如此,就你的意思來說,想把他封在什麼地方做王?」王夫人說:「希望把他封在洛陽。」武帝說:「洛陽有武庫、敖倉,是天下的要衝地區,是漢朝的大都城。先帝以來,沒有皇子封在洛陽為王的。除去洛陽,其他地區都可以。」王夫人不應聲。武帝說:「關東的封國沒有比齊國更大的。齊國東邊靠海,而且城市大,古時只有臨菑城擁有十萬戶,天下肥沃的土地再沒有比齊國多的了。」王夫人用手擊頭,感謝說:「好極了。」王夫人病死,武帝非常哀痛,派使臣祭拜她說:「皇帝謹派使臣太中大夫明捧璧玉一塊,賜夫人為齊王太后。」皇子閎封為齊王,年紀小,沒有兒子,立為齊王以後,不幸早死,封國滅絕,改設為郡。天下的人都說齊地不宜封王。

所謂「受此土」的意思,諸侯王開始受封時,一定要受土於天子的泰社,拿到封國建立自己的國社,每年按時祭祀它。《春秋大傳》說:「天子的國家有泰社。東方為青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所以將封於東方的諸侯王取青土,封於南方的諸侯王取赤土,封於西方的諸侯王取白土,封於北方的諸侯王取黑土,封於中央的諸侯王取黃土。各取自己的色土,用白茅草包裹起來,封好堆土建成國社。這就是開始受封於天子的諸侯王。這叫做主土。主土,要建立社壇祭祀它。「朕承祖考」的意思,「祖」是指祖先,「考」是先父。「維稽古」的意思,「維」是忖度,是考慮,「稽」是應當,即應當順從古人之道的意思。

齊國人多變奸詐,不習禮儀,所以告誡齊王說:「恭敬地遵循我的詔令,要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人能愛好善德,才能顯揚光明。如果不追求德義,就會使輔臣懈怠離心。竭盡你的心力,不偏不倚地把握中正的道路,就會永保天祿。如果有罪過,不行善,就會危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齊王到達封國,左右大臣能用禮義維持朝政,不幸齊王中年早逝。然而他一生沒有過錯,像策文要求的那樣。

古書說「青色是從靛藍提取出來的,而顏色比靛藍更青」,指的是教化使它這樣。有遠見啊,賢明的君主,只有他看得這樣透徹:告誡齊王對內要謹慎;告誡燕王不要製造怨仇,不要做敗壞道德的事;告誡廣陵王對外要謹慎,不要作威作福。

廣陵王在吳、越的故地,那裡的百姓精明而輕浮,所以告誡廣陵王說:「江湖一帶,當地的人輕浮。楊州是保衛中原的邊疆,三代的時候,迫使他們接受中原的風俗服飾,政教不大能到達,只能用心意駕御罷了。不要童蒙無知,不要放蕩貪圖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法規行事。不要好逸樂、馳騁射獵、荒淫無度而接近小人。經常想想法度,就不會有羞辱的事發生了。」三江、五湖有魚鹽的收益,銅山的財富,是天下人羨慕的地方。所以告誡廣陵王說「臣不作福」,意思是不要濫用錢財、過多賞賜,以此樹立聲譽,使四方的人來歸附。又說「臣不作威」,意思是不要因為當地人的輕浮而背棄禮義。

恰逢孝武帝逝世,孝昭帝剛即位,首先讓廣陵王劉胥入朝,賞賜給他很多金錢財物,價值三千多萬,並增封土地一百里,食邑一萬戶。

適逢昭帝逝世,宣帝剛即位,因為骨肉親情,施行道義,在本始元年中,割出漢朝的轄地,用來封廣陵王的四個兒子:一個兒子為朝陽侯;一個兒子為平曲侯;一個兒子為南利侯;最小的兒子弘,立為高密王。

以後劉胥果然作威作福,派使臣勾結楚王。楚王宣揚說:「我的祖先元王,是高帝的小弟弟,封地三十二城。現在的封地城邑越來越少,我要和廣陵王一起發兵,擁立廣陵王為皇帝,我恢復楚國的三十二城,像楚元王時那樣。」事被發覺,公卿主管官員請求誅罰。天子因為骨肉之親的緣故,不忍心對胥執法,下詔書不要處治廣陵王,只誅殺首惡楚王。古書說「蓬草生長在麻中,不用扶植而自然直;白沙處在污泥中,和污泥一樣都黑」。指的是水土教化使它這樣的。以後胥又祈禱鬼神降災禍策劃謀反,事發而自殺,封國被廢除。

燕國的土地貧瘠,北邊接近匈奴,它的人民勇敢而缺少謀略,所以告誡燕王說:「匈奴沒有孝行是禽獸心腸,以盜竊侵掠邊民為常事。我命令將軍征討它的罪行,統率萬人的萬夫長,統率千人的千夫長,三十二位君長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軍隊潰逃。匈奴遷移到漠北,北方州郡因此安定。」「悉若心,無作怨」,是告誡燕王不要隨當地的風俗和人結怨仇。「無俷德」是告誡燕王不要做敗德的事。「無廢備」是告誡燕王不要荒廢戰備,經常防備匈奴來犯。非教士不得從征,是說不習禮義的人,不准召在身邊使用。

正趕上武帝年老,太子不幸早死,還沒有再立太子,燕王旦派使臣前來上書,請求到長安擔任皇宮的宿衛。孝武帝看到他的書信,甩到地上,發怒說:「生了兒子應當放在齊魯禮義之鄉,竟將他放在燕趙地區,果然有爭奪的野心,不謙讓的端倪表現出來了。」於是派人立即把燕王的使臣斬殺在宮闕下。

恰逢武帝逝世,昭帝剛即位,旦果然生怨而責恨大臣。旦自以為年長應當繼位,和齊王的兒子澤等謀劃叛亂,揚言說:「我哪裡有弟弟存在!如今即位的是大將軍的兒子。」想要發兵。謀反被發覺,應當處死。昭帝本於骨肉親情予以寬恕,把案子壓下不准張揚,公卿派大臣請求處理,朝廷派宗正和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御史二人,一起前往燕國,規勸燕王。漢使到達燕國,各在不同的時間,輪流會見燕王責問他。宗正,是主管劉氏宗室戶籍的,他首先會見燕王,為他列舉事實,陳述昭帝是武帝兒子的確鑿證據。接著侍御史就又去見燕王,用國法責備他,問道:「大王想發兵造反,罪狀明顯,應當治罪。漢朝有明確的大法,封王只要犯了微小的過錯,就得依法判處,怎麼能寬恕大王!」侍御史用法律條文使他恐懼震動。燕王的情緒逐漸低落,心裡恐慌。公戶滿意熟悉儒經的義理,最後會見燕王,他引述古今通義,國家大禮,言辭文雅深刻,對燕王說:「古代天子朝內一定有異姓大夫,用來匡正皇族子弟;朝外一定有同姓大夫,用來匡正異姓諸侯。周公輔佐成王,誅滅他的兩個弟弟,所以國家太平。武帝在世的時候,還能寬恕大王。如今昭帝剛即位,年紀幼小,春秋正富,還沒有親自執政,委任大臣治理國家。古代誅殺懲罰不袒護親戚,所以天下太平。現在大臣輔政,遵照法律率直行事,不敢袒護任何人,恐怕不能寬恕大王。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於是燕王旦才恐懼認罪,叩頭謝過。大臣想使他們骨肉和好,不忍心用法律傷害他。

以後旦又和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揚言說「我的年齡次於太子,太子不在了,我應當繼位,大臣們共同壓抑我」等等。大將軍霍光輔政,和公卿大臣商議說:「燕王旦不悔過歸正,仍然作惡不改。」於是按法律直斷,執行懲罰誅殺。旦自殺,封國被廢除,像策文所指出的那樣。主管官員請求誅殺旦的妻子兒女。孝昭帝因為骨肉之親的緣故,不忍心誅殺,寬恕了旦的妻子兒女,把她們貶為平民。古書說「蘭根和白芷,把它們浸泡在臭水裡,君子就不再接近它們,平民就不再佩帶它們」。是浸泡使它們逐漸這樣的。

宣帝剛即位,廣施恩德,在本始元年中又盡封燕王旦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封為安定侯;把燕王旦的原太子建封為廣陽王,讓他供奉燕王的祭祀。

(以上吉書時譯)

《白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