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孔子到周都,要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您所說的人,他屍骨都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而已。況且君子遇到合適的時機就乘車做官,遇不到合適的時機就隨遇而安。我聽說,會做生意的商人把貨物嚴密收藏,彷彿什麼也沒有;君子有高尚的德行,而表面上好像很愚鈍。拋棄您的驕氣和過高的慾望、姿態之色和淫蕩之志吧,這些都對您的身體沒有好處。我所要告訴您的,就是這些罷了。」孔子離開周都後,對學生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獸可以用網去捉它,能游的魚可以用線去釣它,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能夠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雲而升天的。我今天看到老子,他大概像是龍啊!」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學說以自我隱秘和不求名分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到周朝的衰落,於是就離開了。到了散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地為我寫本書吧。」就在這個時候,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有關道德的內容五千多字,然後才離開,但沒有誰知道他的最後歸宿。

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寫書十五篇,論述道家的作用,據說他和孔子是同代人。老子大概有一百六十多歲,有人說是兩百多歲,因為他研究道德,所以有益於健康長壽。

自從孔子去世以後一百二十九年,史書上記載,周朝的太史名叫儋的會見秦獻公說:「原先秦國和周朝是合在一起的,合了五百年就分離,分離七十年以後霸王就出現了。」有人說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人沒有誰知道其是非。老子是個隱居的君子。

老子的兒子名叫宗,李宗是魏國的將領,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兒子名叫注,注的兒子名叫宮,宮的玄孫名叫假,假在漢孝文帝時做過官。而假的兒子解擔任過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因而家住在齊地。

世上研究老子學說的人就排斥儒家學說,而儒家學說也排斥老子學說。「思想觀點不同的人不能共同謀事」,難道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嗎?李耳主張無為而治,使民自化;主張清靜寡慾,使民自歸於正。

莊子是蒙地人,名叫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代人。他的學問廣博,沒有哪方面不加探索,然而他的指導思想來自老子的學說。因此他著書十多萬字,大體上都是類屬寓言。他寫了《漁父》《盜跖》《紸篋》,用來詆誹孔子學派的人,也用來闡明老子的學術。《畏累虛》《亢桑子》之類,都是空言而沒有事實根據。然而莊子善於編織文字、分析辭句,善於描摹事物,抒發情感,來攻擊儒家、墨家,即使是當代有名學者,也無法擺脫他的攻擊。他的言辭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起,不能夠器重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者用厚禮去邀請他,許諾用他做國相。莊周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是厚重的利祿,卿相是尊貴的職位。但您難道沒見過郊祭時所用的牛嗎?飼養它幾年,讓它穿上有花紋的衣服,為的是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想做一個孤獨的小豬,難道能夠做到嗎?您趕快離開,不要沾污了我!我寧可在污水溝裡遊戲,自我快樂,不願被統治者所束縛;我寧可終身不做官,來使我的心志愉快。」

申不害是京邑人,從前做過鄭國的小官吏。後來憑學術向韓昭侯求取官職,韓昭侯任用他做國相。他對內修治政教,對外應對諸侯,歷時十五年。申子去世以前的時間裡,國家安定,軍隊強大,諸侯國沒有敢侵犯韓國的。申子的學說來源於黃、老道家,然而主張刑名之學。他著書兩篇,名為《申子》。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他喜歡刑名法術的學說,但他的基礎是來自黃、老之學。韓非先天口吃,不善於言談,然而善於著書立說。他和李斯一起師承荀卿,李斯自己認為比不上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的削弱,多次上書進諫韓王。但韓王不能採用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韓王治國卻不致力於修治闡明國家的法制,又不借助權勢來駕馭他的臣下,更不能為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而去尋求人才和任用賢能,反而舉薦浮誇淫侈的害人蟲,並把他們安插在真正有功務實的人的上面。韓非認為儒家用文詞擾亂國家的法度,而俠客憑武力觸犯國家的禁令。和平時就寵愛有名望的人,危急時就使用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所供養的不是所要用的,所使用的又不是所供養的。他悲歎廉潔正直的人得不到奸邪不正之臣的寬容,考察歷史上得失的變化,因此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多萬字。

然而韓非知道遊說的難處,寫的《說難》一文敘述得非常詳盡,最後死在秦國,不能自我逃脫禍害。

《說難》說:

大凡遊說的困難,不是難在我是否瞭解情況有理由說服對方;又不是難在我的口才難以闡明我的思想;又不是難在我是否敢縱橫馳騁、暢所欲言。大凡遊說的困難,在於瞭解遊說對象的心理,能夠用我的話打中他。遊說的對象出自追求名望高尚的,而遊說者用重利去說服他,那麼就會表現出氣節低下而且遭遇卑賤,必定被拋棄和疏遠。遊說的對象出自追求重利的,而遊說者用名望高尚去說服他,那麼就會表現出沒有誠意而且脫離實際,必定不被接受了。遊說的對象實際上是追求重利,但表面上裝作追求名望高尚的,而遊說者用名望高尚去服說他,那麼他就會表面上接受了你,實際上卻疏遠了你;如果遊說者用重利去說服他,那麼他就會暗中採用你的意見,而公開地拋棄你。這些都是不能不知道的。

事情因為保密而成功,因講話洩密而失敗。不一定是你親自洩露它,但講話中無意涉及那保密的事情,這樣的話你就危險了。權貴者有過失,如果遊說者直言高論來追究他的錯誤,那麼自身就會有危險。權貴者對遊說者的恩澤尚不周遍和深厚,而遊說者的言論過分真誠:如果說法可行並且有功效,那權貴者會忘記遊說者的功勞;如果說法不可行並且有過失,那麼就會被懷疑,這樣的話你就危險了。權貴者得到計謀並且想把它作為自己的功勞,如果遊說者預先知道了這計謀,那麼自身就會有危險。權貴者顯然要做一件不便說出的事,卻詭稱要做另一件事,如果遊說者知道他所作所為的真相,那麼自身就會有危險。勉強權貴者去做他堅決不做的事,阻止權貴者做他不能罷休的事,遊說者自身有危險。因此說:和權貴者議論大人物,他就會以為您在挑撥自己;和權貴者議論小人物,他就會以為你是在賣弄權勢。和權貴者議論他所喜愛的人,那麼他就會以為你是在借用他的權勢;和權貴者議論他所憎恨的人,那麼他就會以為你是在試探他的態度。如果遊說者說話直截了當,簡明扼要,那麼權貴者就會以為你不明智而屈辱你;如果誇誇其談、引經據典,那麼他就會認為說話太多、時間太長。如果就事論事,那麼他就會認為你膽怯懦弱而不敢盡言;如果考慮事情面面俱到,那麼他就會認為你鄙陋而且傲慢。這些都是遊說的難處,不可不知道。

大凡遊說的要務,在於懂得粉飾遊說對像所推崇的事端,而掩蓋他所憎惡的事端。他自己知道他的計謀,就不要用他的失誤追究他;他自以為他的決斷是勇敢的,就不要用他的敵人來激怒他;他自以為他的力量強大,就不要用他的難處來阻止他。規勸或稱譽和他同一計謀同一做法的別的人或別的事,就要用言辭文飾那人那事,不要中傷了他。有和他有相同過失的,就要明確地掩飾他沒有過失。當至誠之心不被違逆,至忠之言不受反駁,然後才施展你的口才和智慧。這是親近而不被懷疑的方法,也是盡知事理的難處。等到歷時已久,並且恩澤已經周到、深厚了,深遠的計謀不被懷疑,互相爭論也不會被論罪,就可以明白地計議利害關係來成就他的功業,直接了當地指明是非來美化他的形象,這樣地扶助他,這就是遊說成功了。

伊尹作廚師,百里奚當奴隸,他們都是用這樣的辦法求用於他們的君上的。因此這兩個人雖然都是聖人,但是起初仍不得不勞役其身,並且處世這樣的卑污。那麼就不是智能之士引以為恥的了。

宋國有個富人,天下雨毀壞了他的牆壁。他的兒子說「不修築牆壁,將有盜賊」,他的鄰居的父親也這樣說。夜裡果然丟失很多財物,他全家都認為他的兒子很聰明,卻懷疑鄰居的父親。從前鄭武公想征伐胡國,卻把他的女兒嫁給胡國的君主做妻。然後詢問群臣說:「我想要用兵,哪一國可以征伐呢?」關其思說:「胡國可以征伐。」鄭武公就殺害了關其思,說:「胡國是兄弟國家,而你說征伐它,為什麼呢?」胡國的君主聽到這回事,認為鄭國親近自己就不防備它。鄭國人乘機襲擊胡國,佔領了它。這兩個說客,他們所瞭解的情況都是符合實際的,然而嚴重的被殺戮,輕微的遭懷疑。這並不是知道情理的難處,處理所知道的情理可就難了。

從前彌子瑕受到衛國國君靈公的寵愛。依照衛國的法律,偷駕國君車子的人罪過可至於斷足。不久,彌子瑕的母親生病,有人聽說了,連夜去告訴他,彌子瑕便假托國君的命令駕著國君的車子出去看望母親。國君聽說這件事卻認為他賢孝,說:「孝順啊,因為母親的緣故卻犯了斷足的罪過!」陪同國君游賞果園,彌子瑕吃到一個桃子覺得很甜,沒吃完就把它奉獻給國君。國君說:「愛我啊,忘記了自己的食慾而想到我!」等到彌子瑕姿色衰老因而寵愛減退時,便得罪於國君。國君說:「這個人曾經假托我的命令駕我的車,又曾經把他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本來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並沒有不同,從前被認為賢孝而後來被治罪的原因,就在於國君的愛憎完全改變了。因此被國君寵愛時,就認為他聰明恰當而更加親近他;被國君憎恨時,就認為他罪有應得而更加疏遠他。因此進諫遊說之士不能不考察君主的愛憎態度然後再遊說他。

龍作為一種動物,可以馴養、玩弄並且可以乘騎。然而它的喉頭下端有倒逆的鱗片滿尺長,人們如果觸動它,就一定會傷害人。人君也有倒逆的鱗片,遊說之士能夠不觸動人君倒逆的鱗片,那就差不多了。

有人把韓非的書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見到《孤憤》《五蠹》這些篇章,說:「唉呀!我如果能夠見到這個人,跟他交往,就是死了也不遺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所著的書。」秦國因此急忙進攻韓國。韓王韓安開始沒有任用韓非,等到危急的時候,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信任重用他。李斯、姚賈想陷害韓非,就在秦王面前誹謗他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現在大王想吞併諸侯國,韓非始終會幫助韓國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現在大王不任用他,長久地留著他然後才讓他回去,這是自己留下後患,不如假借罪名依法殺掉他。」秦王認為是這樣,便下令官吏懲罰韓非。李斯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自殺。韓非想親自陳述情由,但不能夠見到秦王。秦王后來悔悟了,派人赦免他,但韓非已經死了。

申不害、韓非都著書立說,流傳於後世,學者大多有他們的書。我唯獨悲歎韓非寫作《說難》卻不能自我擺脫遊說的禍害而已。

太史公說:老子所推崇的道是虛無,便能夠在無所作為之中來順應自然的變化,因此他所寫的書言辭微妙難懂。莊子離析道德,暢所欲言,但他的基本思想也是歸於自然。申不害憤發自勉,致力於循名責實。韓非援引法度,切合實際,明辨是非,但它發展到極端是用法苛刻,缺少恩德。他們的思想都來源於道德,但老子的思想是最為深遠的了。

《白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