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象

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象

【原文】

孟子致為臣而歸1。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他日,王謂時子2曰:「我欲中國3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5。子盍為我言之?」

時子因陳子(6)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7)曰:『異哉子叔疑(8)!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9)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註釋】

1致為臣而歸:指孟子辭去齊宣王的客卿而歸故鄉。致,在古代有「致仕」、「致祿」、「致政」等多種說法,其中的「致」都是「歸還」的意思.2時子:齊王的鉅子。3中國:在國都中,指臨淄城。「中」在這裡是介詞,「國」即國都。4萬鍾:鐘,古代量器。齊國量器有豆、區、釜、鍾四種。每豆四升,每區四斗,每釜四區,每鍾十釜。萬鍾為六萬四千石.5矜式:敬重,傚法。(6)陳子:即孟子的學生陳臻。(7)季孫:趙歧注為孟子的弟子,朱熹則認為「不知何時人」。(8)子叔疑:人名,與季孫一樣不可考。(9)龍斷:即「壟斷」。原意是名詞,指高而不相連屬的土墩子,後逐漸引申為把持、獨佔。(10)丈夫;對成年男子的通稱。

【譯文】

孟子辭去齊國的官職準備回鄉。齊王專門去看孟子,說:『從前希望見到您而不可能;後來終於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興;現在您又將拋棄我而歸去了,不知我們以後還能不能夠相見?」

孟子回答說:「我不敢請求罷了,這本來就是我的願望。」

過了幾天,齊王對臣下時子說:『我想在都城中撥一所房子給孟子,再用萬鍾糧食供養他的學生,使我們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傚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談談呢?」

時子便托陳子把這話轉告給孟子。陳子也就把時子的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嗯,那時子哪裡知道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貪圖財富的人,辭去十萬鍾傣祿的官不做卻去接受一萬鐘的賞賜,這的是想更富嗎?季孫曾經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別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卻又讓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誰不想做官發財呢?可他卻想在這做官發財中搞壟斷。』這正如古代的市場交易,本來不過是以有換無,有關的部門進行管理。但卻有那麼一個卑鄙的漢子,一定要找一個獨立的高地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撈勞去。別人都覺得這人卑鄙,因此向他徵稅。徵收商業稅也就從這個卑鄙的漢子開始了。」

【讀解】

孟子在齊宣王那裡雖然受到比較好的接待,甚至做了客卿,在不少問題上(例如是否攻打燕園,是否佔領燕園等)齊宣王也徵求他的意見。但齊宣王卻始終不願意實施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方案,所以,孟子還是只有「致為臣而歸」,辭職歸家了。

當齊宣王通過臣下來轉達留住孟子的願望時,孟子以「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作為回答,表明了自己做官絕對不是為了個人發財致富,而是為實現政治抱負,濟世救民。接著,孟子便說了一段寓言式的話,指出了官場和商場都有人想進行壟斷的現象。

之所以說孟子的這段話像寓言,是因為它的含義極其深刻而具有哲理。

官場的壟斷現象不用多說大家也很清楚,自古便有裙帶關係,就像孟子這裡所指出的子叔疑,自己做官不算,還要讓自己的子弟都去做官。話說回來,世襲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壟斷制度。即便不是世襲的科舉制度,其壟斷現象也是非常嚴重的。一部《官場現形記》所揭露的種種醜惡,其實也並沒有跳出孟子的時代多遠。所以,孟子所指出的官場壟斷是深刻而意義深遠的。

尤其具有超前意義的是,孟子在指出官場壟斷現象的同時,還指出了市場壟斷現象的起源。其「賤丈夫」的說法固然具有濃厚的寓言色彩,商業稅的徵收也絕不會真正起源於這個「賤丈夫」。但是,「賤丈夫」不過是「罔市利」的市場壟斷行為的化身罷了,所以,說徵收商業稅起源於這種市場壟斷行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最為有意思的是,我們都知道壟斷資本主義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而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了這個壟斷的怪物—一「賤丈夫」。雖然性質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其超前意義,不是很值得深思嗎?

就我們今天而言,市場經濟的競爭已愈來愈激烈,愈來愈捲進全民的注意力。「賺進每一分可能賺到的錢「,已成為很多經商者的心願。但是,如果只圖自己賺錢而「罔市利」,不顧別人利益,則很可能成為孟子筆下的「賤丈夫」,成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對象。結果很可能會事與願違,不僅不能「罔市利」,反而還會做「市利」所罔,落入教中,走投無路。所以,還是不要做「賤丈夫」而做「大丈夫」罷。

就孟子的本意而言,「賤丈夫」的寓言是為了配合說明官場與商場一樣存在著壟斷,干擾著他說服齊王實施仁政。而這,正是他不願意享受十萬鐘的俸祿而辭職還鄉的根本原因。一心想稱霸於列強的齊宣王又哪能體會到這些呢?就算體會到,又會不會真正採納孟子的建議,實施以道德來統一天下的「仁政」呢?這些都是孟子所不抱希望的了,所以他只能以近乎寓言的方式來表這,讓他的學生把它轉達回齊王那裡,任他去深思罷了。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