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得天下,不仁則失

仁得天下,不仁則失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1;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2酒。」

【註釋】

1宗廟:這裡指采邑(封地),因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後才有宗廟。3強:勉強。

【譯文】

孟子說:「夏商週三代獲得天下是由於仁,失去天下是由於不仁.諸侯國家的興衰存亡也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夠保住祖廟;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家性命。現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偏要拚命喝酒一樣。」

【讀解】

依然是對「仁」的呼喚。

道理一說就清楚,勿需多談。令我們感興趣的是孟子雄辯的句式: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現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偏要用喝酒一樣。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公孫五上》3·4)現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居於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於低窪的地方一樣。「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離婁上))7·7)現在的人既想無敵於天下卻又不行仁道。這就好像既熱得受不了卻又不願意洗澡一樣。

這一類相同的句式,指出生活中的悖逆現象,以此來說明抽像的道理,往往如以掌去背,令人幡然猛醒,尤其具有啟迪意義.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