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

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

【原文】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譯文】

孟子說:「飢餓的人覺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乾渴的人覺得任何飲料都是可口的。他們不能夠吃喝出飲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於飢餓和乾渴的妨害。難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飢餓和乾渴的妨害嗎?心靈也同樣有妨害。一個人能夠不讓飢餓和乾渴那樣的妨害去妨害心靈,那就不會以自己不及別人為憂慮了。」

【讀解】

飢渴對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飢不擇食,渴不擇飲。類似這樣的妨害如果對心靈發生,就會使一個人對精神的需求,對思想、學術和主張也出現飢不擇食,渴不擇飲現象,失去辨別力。統便會管它什麼主義,管他什麼意識形態都一古腦兒接受下來,缺乏消化能力,最終誤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夠使心靈不受到類似飢渴那樣的妨害,就不會失去選擇力和辨別力,對於各種思想意識和觀念就會有所認識,有所鑒別,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成為充實自己的精神營養。能夠做到這樣,即使發現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頭趕上的,有什麼值得憂慮的呢?

要使自己的心靈不受到類似飢渴那樣的妨害,別無良方,只要使心靈經常吸收養份,就像我們平時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潤,不測飢餓也按時吃飯補充養價一樣。這樣,就不會導致心靈空虛,以致飢不擇食,渴不擇飲,甚至囫圇吞棗,消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文化開禁,讀書人如饑似渴,而西方各種思潮紛至沓來,「你方唱罷我登潮,大學生們不辨古今,不管傾向而一古腦兒吞食下去,今天是尼采、叔本華,明天是弗洛依德,後天又是薩特、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是很有點飢不擇食,渴不擇飲的味道嗎?

所以,心靈的修養也和身體的營養一樣,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既不能擔苗助長,也不能使之飢餓乾渴而缺乏養價。只有這樣,才能使之良性發育,茁壯成長,成為一個身心都健康的人。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