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深呼吸

  喜歡在清晨的陽光爬滿窗格時,靜靜走到落地窗前拉開窗簾的那一瞬間,任柔軟的金黃揮灑一身;關掉空調,讓室內被修飾過的溫度真切地感受著室外鮮活的空氣。那一刻,靈魂彷彿飛翔在無垠的廣袤中,自由而溫暖,這感覺又那樣真實地存在著。甚至,可以感受到氧泡泡親吻皮膚時的小心與羞赧。然後,貪婪地張大嘴巴,來一個深深的呼吸,整個人都融在了晨暉裡。
      這時,我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如果能把這種真實與自由繫於一線的玄妙映射到我們的作文中,該有多好!
      我篤信,年輕的心靈對周圍一切的感受和認知都是赤裸到透明的。
      當然不否認,這種感受和認知或許不全面,不成熟,甚至帶有過多書生意氣式的愛憎,可這一些都影響不了它的澄清度和天然的底色。想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敏感就不是經受過生活風霜的成年人所擁有的,因為他們已學會說服自己的感受,修飾自己的感受,偶爾,也拒絕自己的感受,所以付之於筆端時的文字絕不會有不諳世事的中學生那種青澀的坦白。
      可是,現實中,中學生作文一旦向應試作文靠攏,便會機械地走向模式化,有種被包裝了的統一感,這就很難說是感情的真觸動。
      說到這兒,不免扯入點兒閒題。在為這篇文章寫好題目時,我便問自己,這個“深呼吸”究竟該意味著什麼?呼吸真實?呼吸自由?呼吸認識的廣度?呼吸見解的深度?
      ……
      直到第二天的生物課,老師在講解一道習題時談到“生物體,之所以會進行深呼吸,是因為它先前處於缺氧狀態……”當時我的大腦不由一激靈:缺氧,深呼吸。那我所寫下的題目與現狀是不是冥冥中的一種契合?就是說,我們也缺“氧”,這“氧”便是寫作的自由空間。
      又是誰限制了寫作的自由空間,讓我們筆下的文字成了一種規範化、模式化的符號,表達不了自我?
      似乎很難回答。而就是這摸不到的條框,限制了思維的自由,框住了一種天成的靈性。
      常常我想,中學生作文等同於應試作文嗎?若是,似乎有些狹隘,因為不拘一格的媒體刊發的作文便是中學生作文,而絕非標準應試作文。若不是,中學生作文的價值卻全在應試作文無形審定線上定值。
      這不由讓我想起前些日子市模擬考試中,對一篇題目為《誰家庭院誰家花》的現代文的賞析,其中一題目要求分析“庭院深深深幾許”在文中的含義,那時那刻,我真不敢寫下真實感覺:用庭院的幽深比喻因人生命的睏倦、頹敗而產生無限絕望(而這恰恰又是後來給定的答案)。我的不敢,緣於我的忐忑。高考作文不是要求一切都得表現積極情緒嗎?那高考模擬中的閱讀賞析怎麼會表現出絕望?
      我想有這種困頓和疑慮的不僅我一個,可又是誰想起這條準繩:學生文章的思想性是指某些一味的歌頌,完全是至高無上的,即使有些作文技巧再高,文筆再好,構思再巧,卻也終會因涉嫌消極頹廢情緒被視為另類。誠然高校要拒絕這類頹廢人才,可也有改變這類人才的義務,不是嗎?再說,並非文品即人品,我寫我心,只是某一時間一種特定情緒的宣洩,更是一種壓抑在胸口的呼喚。若筆尖失去了自由,心便失去了某種程度上的真實,那我們的脈搏又怎樣來忠於自己的心跳?我們的作文該是出於清水的芙蓉,應該展現張揚的青春個性,應該有無盡的空間,任思緒馳騁,任想像縱橫,任自己的真實感受觸摸現實。
      深深深地一次呼吸,在這明媚的春光裡,何不給中學生作文多一些空間,多一些“氧氣”,讓我們有足夠的熱情關注周圍,從這份關注中體味生活,從生活中感悟人生,從而擴大自己認知的廣度,加深見解的深度。所有年輕的感悟,自是一種深刻,不是嗎?
      在島城這個風和日麗的黃昏,沉浸在這種熱望中,任思緒變得綿長,飛揚,飛揚。文字鋪落紙上,心情變得舒暢,彷彿這深深深的呼吸,終會有獲取氧氣的方向……

《樂小米短篇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