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第十二章 陰魂不散
  不是說王天兵不出色,也不是說祝志強太出色,男女兩性之間的關係,有一個「緣」字在。一旦男和女之間,加進了一個「緣」字,就必然會有事情發生。
  祝志強和宣瑛一見鍾情,立刻就知道以後一定要和對方同生共死,自然也是緣分,本來順理成章之至,可是旁邊還有一個王天兵在!
  見了祝志強之後,王天兵大是高興,派了姓祝的不是,便逼著祝志強帶他去見父親,祖父,叔祖,要祝家上下三代,所有人等,給他押回山谷去,聽候處置!
  王天兵說得理直氣壯,而在外面世界長大,一腦子現代思想的祝志強,卻聽得哈哈大笑,只當王天兵是瘋子,王天兵也覺察到了,在兩人停手不打的時候,宣瑛在祝志強身邊的時候,竟比在王天兵身邊的時候更多!
  到了第四天早上,王天兵解開一個包袱,取出了一雙利刀來,一揚手,「拍拍」兩聲,兩柄利刀,就一起插入了附近的一株大樹之中,他指著那兩柄刀:「從這裡起步,一人一柄,拿到手之後,就決一死戰!」
  祝志強笑了好一會,才道:「你去做你的桃源大夢吧,我可不再奉陪了,阿瑛,我們走!」
  祝志強說著,向宣瑛伸出手去,兩人自然而然,握住了手,竟一起向山谷之外走去。
  王天兵大叫一聲:「師妹!」
  宣瑛回頭,向王天兵歎了一聲:「師哥,我心已屬他,你不要逼我!」
  這樣的話,出自宣瑛之口,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鑽入了王天兵的耳中,王天兵大叫一聲,奔到樹前,伸雙手拔出了雙刃,又是一聲大叫,返身揚刀,向宣瑛和祝志強攻了過來。
  看王天兵的來勢,像是一頭瘋虎一樣,奔到了近前,勢子不減,雙刀帶起呼呼的風聲,精光奪目,猶如兩道閃電,向祝志強和宣瑛直劈了下來。
  祝志強和宣瑛,仍然手拉著手,身影一起向後疾退了出去,可是王天兵的刀勢實在太猛,兩人雖然退得快,還是慢了一點點,刀光在他們的額前,疾掠而過,劃破了額頭的皮肉。
  香媽說到這裡,伸手撥開了前額的劉海,我們都看到,在她瑩白如玉的額頭上,有一道極細的疤痕,自額頂到眉心。祝香香大是感歎,她這才知道何以她母親的髮型一直用劉海遮住了前額的原因。
  香媽望住了祝香香:「你爸爸的額上,也有一道同樣的傷疤,唉,那兩刀,當真疾逾閃電,有雷霆萬鈞之力,稍慢得一慢,我們的頭,怕都會被他劈了開來,我這才知道,師哥他心中,真是恨到了極處,真的要把我們置於死地才甘心……」
  香媽說到這裡,沉默了好一會。
  我心中在想,王天兵也真是夠慘的了,他非但不能把祝姓一家帶回去,反倒連公認的未婚妻也跟姓祝的走了,受了這樣的打擊,叫他如何去見谷中父老。
  可是感情又絕不能勉強,這真是一個典型的悲劇!
  當時,宣瑛和祝志強雖然在千鈞一髮之中避開了攻擊,他們各自受了傷,宣瑛看到祝志強前額鮮血迸濺,嚇得魂飛魄散,疾聲問:「你怎麼了?」
  祝志強本來看到宣瑛受創,也十分吃驚,但聽到她這樣關切地問自己,知道她也只是小傷,不過是流血的情狀駭人而已。
  所以他一聲長嘯:「多謝王大哥,在我們兩人的額上各劃了一刀,變成了夫妻同相,妙極!妙極!」
  宣瑛一聽,雖然血流了下來,俏險失色,可是她還是立刻甜甜她笑了起來,笑容之甜蜜,王天兵竟未曾見過!
  王天兵再次暴喝,可是不等他再揚刀,一張口,隨著暴喝聲,一口鮮血,狂噴而出,片刻之間,連噴了三口鮮血,人也委頓在地。
  宣瑛想要過去扶他,祝志強拉住了她:「不可!他已有殺我們之心,不可再去助他。他在這裡靜養兩三天,自會痊癒,我們走!」
  宣瑛和祝志強一起向外走去,開始,宣瑛還回頭看王天丘一下,到走出了十來步,竟偎在祝志強的身邊,頭也不回,就走出了山谷。
  本來,宣瑛對於就這樣離開了三姓桃源,就這樣離開了師哥,也多少有點內疚。
  可是,一來由於她和祝志強之間的戀情,轟轟發發,使她明白了真正的愛情。二來王天兵也做得太過分了。
  王天兵在山谷中養了幾天傷之後,出來之後,就纏上了祝志強和宣瑛,暗算,行刺,下毒,放火,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令得宣瑛也開始對他憎恨。
  他一個人行事,雖然佔著人在明他在暗之利,可是祝家上下,能人何等之多,如何能容他得逞,每一次,王天兵都鎩羽而去,被人家趕走,並且還活捉了三次,每次都是仗著宣瑛求情,才把他放了的。
  最後一次放他走的時候,祝志強對他道:「這是最後一次放你,要是你再不識趣,還要來生事,再落在我手中,決不容情!」
  王天兵非但不感激,而且目光之中,怨毒的光芒,像是毒蛇的蛇信一樣。
  這次走了之後,不多久,祝志強就投筆從戎,進了軍校。誰知道不多久,王天兵竟又追到軍校,祝志強第一次,由於意料不到,幾乎著了道兒,雖然逃過了一命,肩頭上也中了他一枚鋼鏢,鏢上且餵了毒,受傷不輕。
  在那次之後,王天兵又好幾次摸上軍校生事,全校上下,都知道祝志強有一個這樣的仇人,替王天兵取了一個外號,叫「陰魂不散」。
  王天兵也真是滑溜:全校上下都想活捉他,可是每次都被他逃走,只有一次,他中了一槍,也不知中在什麼部位,還是被他走脫了,倒有了一年多清靜。
《少年衛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