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掙錢,是最有尊嚴的活法

漁夫和富翁的故事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漁夫說,洗耳恭聽。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雇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那之後呢?漁夫問。之後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再之後呢?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然後呢?然後把公司上市,用賺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

這個故事似乎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寓意是要嘲諷這個富翁,一輩子辛辛苦苦掙錢,到最後只是為了享受漁夫每天都在享受的生活。這則寓言,聽上去蠻有道理,卻隱藏著關於金錢嚴重的價值觀缺陷和邏輯缺陷。儘管此時此刻,漁夫和富翁享受的是同樣的生活,但對富翁來說,這只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天而已,明天他便可以飛去瑞士滑雪,後天可以去巴厘島潛水,再過幾天他還可以飛去日本泡溫泉,吃日本料理。可對漁夫來說,這就是他每天的生活,除了釣魚、曬太陽之外,他別無選擇。所以,僅僅依靠人生中很小的片刻就來判斷整個人生是膚淺的。富翁和漁夫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富翁擁有選擇的權利,這也使得他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故事假定賺錢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享受,若是最後獲得的結果是一樣的,那麼中間的過程如何也就無足輕重。這是典型的以結果為導向的價值觀,忽視了過程的價值,且不說這個創業的過程會給富翁帶來什麼樣的獨特體驗和人生智慧,它必定能幫助他培養敏捷的思維能力、成熟的世界觀、堅強的意志力和優秀的領導力,因此與漁夫相比,富翁是一個更加完整的「人」,因為他充分利用了作為「人」所特有的潛能。

最後,故事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財富創造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公司的存在能夠讓更多人有效合作,從而提高效率和產量,讓很多人能夠以更加便宜的價格買到魚,因此這些額外的收入和利潤只不過是創造價值之後的一個結果而已。

這個故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對金錢和商人的整體偏見,甚至會把商人的賺錢行為與道德敗壞聯繫在一起。這種偏見曾經也深深地烙在我的靈魂中,對我造成了極大的束縛。潛意識中,我對從商賺錢有著消極的看法,認為賺錢並不光彩,也覺得收費是件羞於啟齒的事情。這種思維模式導致我一直把自己限定在傳統的上班賺錢的生活方式中,並且因為這種依賴而缺乏自由和安全感。儘管回國以後,我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折騰各種事情,成功創建了兩個社區,卻總在做一些不賺錢的事情。這讓我頗為苦惱,我意識到自己必須解開這個結,才有可能告別依賴工資的生活。

後來,通過瞭解貨幣的起源,我終於理解了金錢的本質。事實上,貨幣不過只是個簡單的交換媒介。貨幣的出現使得市場有了統一的價值評判體系,讓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作更加有效,也讓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分配。我們可以把手中的貨幣理解成一個投票系統,你用購買的方式告訴市場什麼是你需要的,市場收到這些信息後就會讓現有的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若有人願意為你的商品或服務付費,說明你創造了價值,收益是對價值創造的一種肯定,有了利潤,整個價值創造鏈才能繼續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倘若東西賣不出去,只能說明你做的事情對別人沒有意義,是一種資源浪費,應該停止,並讓資源投入到價值創造中去。因此市場中的每一次消費都是一次投票,決定著資源要如何配置。沒有了貨幣的參與,那麼商業中的資源分配機制就會被打破,我們也就無法判斷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真正有意義。

人類社會對於賺錢的根深蒂固的偏見是有原因的。在科技革命之前,整個世界並不存在經濟增長的概念,金錢代表的是「實際存在於當下」的物品,當時的人並不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認為未來頂多就是維持現狀,甚至會因為資源的消耗而變得更糟糕。對他們來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塊大餅,它不可能變大,因此你多拿一塊,有人就得少拿一塊,商人賺的錢越多,剩下的錢就越少,那就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

因此,在過去的文化中賺大錢是一種罪惡。這種觀念,直到資本主義出現才有所改變。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了曙光與希望,技術轉化成生產力之後,讓人類的整體財富迅速增長。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推翻了傳統上認為財富與道德彼此對立的概念,因為當整張餅都變大之後,一個人的富有並不會減少其他人的財富。

對歷史的學習改變了我對商業和賺錢的偏見,我甚至認為商人和企業家是當之無愧的「慈善家」,因為他們利用自己的頭腦和才華讓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為消費者提供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務,同時為社會創造就業。TED上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視頻,叫作《差生的成功之路》。

演講者卡梅隆·赫羅爾德出生在一個企業家家族,他父親從小就培養他的企業家精神,尋找機會和需求,因此他7歲的時候就開始做小生意賺錢,從未間斷,他年輕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股票經紀人,完全依靠自己支付大學學費,最終成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赫羅爾德看來,學校應該鼓勵那些從小就展現出企業家精神的小孩去追求企業家的夢想,而不是把他們培養成律師、醫生或者會計。他認為企業家是這樣一群人,他們一旦有想法和熱情,或者看到世界上的需求,就會挺身而出,開始行動,並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實現自己的想法,也有能力吸引到和他們一樣的人加入,一起實現夢想。

我十分認同他關於這個世界應該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人成為企業家的說法,因為企業家精神能極大地激發人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從被動地等待安排任務和拿穩定工資,到主動發現機會,並利用自己的才智去解決市場尚未解決的問題,最終獲得利潤。然而社會對於追求利益的偏見壓抑了很多原本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而只滿足於每月拿工資的打工生活。亞當·斯密就曾明確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要知道,整個社會背後發展的動力就是源自個人對利益和財富的追逐。

即便是在商業發達的今天,「商業是邪惡的」這樣的信念還普遍存在。我獨自創立的基於微信的教育項目剛開始時,有個訂閱者就曾給我留言說:「不喜歡這個平台,因為它太商業化了。」關於「太商業」,她指的是平台上所有內容都是與銷售直接相關的課程介紹,而沒有任何純粹的、只與心靈或者精神相關的分享。按照這種邏輯,我猜想她所渴望的「不商業化」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每個人都願意無償地分享或者給予,這裡的交換不是基於金錢,而是基於愛心和奉獻精神。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信念的存在,中國市場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創新企業為了避免讓自己顯得「太商業化」,把直接的商業模式變成間接的商業模式,例如,做內容的不靠內容賺錢,做工具軟件的也不靠工具軟件賺錢,而是靠用戶賣給廣告主或售賣用戶隱私來賺錢;做硬件的,不靠產品賺錢,而靠增值服務賺錢。

這樣的世界看上去簡單純潔,蘋果公司CEO Tim Cook(蒂姆·庫克)曾經就在一封公開信中評論過這種模式,他說:「當一項在線服務免費時,你就不再是消費者,反而成為被消費的對象。」Tim Cook聲稱蘋果公司絕不會出售用戶隱私,因為蘋果公司的商業模式非常直接,那就是依靠出售出色的產品來賺錢。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十分讚賞《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的做法。不同於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羅振宇始終把自己定位成生意人,對於賺錢從不避諱,並一直相信「合法掙錢,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尊嚴的活法」。這種思路不僅把《羅輯思維》帶上了一條盈利之路,還把中國帶入了內容付費的時代,給眾多知識分子謀了福利。為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付費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收費賺錢作為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則天經地義。

若沒有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依靠貨幣的直接交易,正常的價值創造體系就會被阻斷,生產者或者企業家就無法獲得真實有效的市場信息,也就無法判斷所做之事是否真的有意義,結果造成大量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我們應該鼓勵更多人成為依靠利潤而生存的企業家,而不是依賴融資讓別人為自己的失敗來埋單的創業者。

在離職之前,我和大部分人一樣,拿的是固定工資,然而每次拿到這份錢的時候,我很難有心安理得的感覺,因為儘管每天忙忙碌碌,我卻感受不到做這些事情的意義,更無法看到它們所帶來的最終價值。辭職給我的生活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每月固定往我的工資卡裡打錢,每一分錢的收入都必須依靠自己去掙。然而,我卻從未像現在這樣心安理得,因為賺的每一分錢都來源於我為這個社會所創造的價值,它們是我個人價值的直接體現。

我想,這樣的生活,才是最值得驕傲的生活。

《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