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的啟示

在平日的生活裡,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自我實現」「發掘自己的潛能」「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本應該成為的自己」之類的話。這些話常常被我們用來進行自我激勵,不過它們的作用似乎也就只停留在激勵這個層面,很難給予我們更多指導。這是因為其中那些關鍵詞彙的含義十分模糊,什麼叫作自我?本來的自己是什麼樣的?潛能又是什麼?自我又要如何實現呢?只有解答了這些疑惑,這些話才具備真正的意義,而不僅僅只是一些勵志名言。

值得慶幸的是,科學已經發展到了可以幫助我們解答這些疑惑的程度,不過這需要依賴於另一個重要問題的回答,即一個人的發展到底是由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環境所決定?

關於先天與後天的討論是一場長達百年的爭論。以高爾頓為代表的先天論認為,遺傳稟賦是影響兒童的決定因素,一旦先天特徵確定下來,兒童生活環境的類型對其發展絕少能發生作用。而以華生為代表的後天論者則相信,只要具備相應的條件,一個嬰兒可以被塑造成任何一種類型的成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事實上,大量的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特別是對於某些基因的破解,已經確認了遺傳的重要性,例如一個人的樂觀程度、胖瘦、智商、語言能力都與基因有關,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著天生的差異,然而研究同樣證明了後天環境的作用決定了先天基因能否得到表達或者以何種方式進行表達,因此環境也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馬特·裡德利在他的《先天後天》一書中對這場百年之爭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最終的結論是,人類個體發育既不是完全由先天基因決定,也不是完全由後天環境或經驗決定,而是先天和後天的協同作用,因為基因是由條件引導的,就好像它們有種內在的「如果——就」邏輯:如果給定一個特定的環境,就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發展,也就是說基因會根據不同的環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式。

如果某人擁有一個「壞」的基因,它必須在相應的「壞」的環境中才會最終表現出來,同樣,如果一個人天生就具有某種才華,他也必須擁有可以使它得以發展的環境才能最終展現這種才華。莫扎特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音樂家,首先是因為他出生於音樂之家,父親本身就是有名的音樂家,其次是因為他從4歲起就開始刻苦訓練,若沒有後天的勤奮與努力,莫扎特絕不可能取得那麼高的成就。

知道了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我們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自我、潛能和天賦,也可以對發掘潛能以及自我實現做出科學的解釋。

每個人天生就擁有一套固定的基因,這套基因便是個人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你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會比別人做得更出色,而在某些事情上可能會不如別人。所謂的原本的自己就是指我們所擁有的這套基因,而天賦和潛能便是我們在基因上的優勢。然而,擁有某種優勢的基因並不意味著這種優勢就能體現出來,它還需要給予能夠讓它得以發展的外在條件,因此發掘潛能指的就是發現自己天生的優勢,而自我實現則是指讓這些天生的優勢最終呈現出來。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基因上的優勢呢?事實上,一個人所擁有的這套固定基因,將預先設定他傾向於經歷某種環境,因為基因會使你產生某種有利於它表達的環境的渴望。很多學者曾經認為父母對孩子個性的塑造有很大作用,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實際的情況是孩子影響了父母,因為父母會根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特定傾向而提供相應的環境。比如說,某些人確實天生就具備智力上的優勢,這種優勢會以求知慾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的孩子會更喜歡讀書,父母便會因此給他們買更多的書。

其實,基因影響的僅僅是慾望,而不是能力,這種慾望會讓你願意在某件事上花時間,花的時間多了,能力也就更強了,就如馬特·裡德利在書中所說:「那些渴望練習無數小時的人,正是那些對某方面有天賦並渴望練習的人。」因此,我認為發現自己基因優勢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聆聽內心真實的渴望,這也許就是基因想要表達自己的衝動的體現。先天優勢又會使我們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比其他人更擅長,這將加強我們對這些事情的偏好,於是便願意花更多時間,並最終把這種先天優勢變成我們獨特的才華。

天賦一般都是通過兩種方式發現:第一種就是因為你有某種特定傾向與渴望,這種方式一般會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體現;第二種是因為你接觸到某件事情的時候發現自己比別人更加擅長。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創作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體現,4歲的時候就喜歡拿著鉛筆在紙上塗塗畫畫,並且一個人能長時間安安靜靜地看繪畫書或者童話書,為此,父母給我買了更多相關書籍,並送我去培訓班。我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在一些大賽中獲獎,並自己創作了幾本童話故事。我在英語上的天賦則是因為第一次接觸英語的時候就發現自己能夠模仿得非常地道,於是我便瘋狂地愛上了英語,並主動尋找模仿素材,每天花大量時間進行模仿和朗讀,口語也就從此成了我最突出的一項能力。

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和弊端就是忽略了人與人之間先天的差異,把每個人都置於相同的環境,以智力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

人在智力上確實存在著差異,但那些在智力上不具備優勢的人很可能存在其他的潛能與天賦,然而它們卻因為沒有環境而無法得到發揮,更糟糕的是,他們還可能會因為在成績上不如他人而產生自卑心理。同樣地,現代社會這種以金錢、地位為主要追求目標的單一價值觀,以及類似「一個人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的觀念,會讓很多人忽視自己的天賦與獨特之處。

在我看來,擁有某種天賦和潛能卻最終無法得以體現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基因給了我們很多潛能與可能性,但最終我們能夠成為誰則取決於環境,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基因,卻可以主動選擇外在的環境。

馬特·裡德利的《先天後天》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就是,我們無須和他人進行比較,我們也無須按照外在的標準來發展自己,因為人與人本身就存在差異。作為父母或教育者我們不應該嘗試去塑造孩子的個性,而是對他們的天生個性做出回應,努力給孩子創造能夠讓基因自由表達的環境;而作為成年的個體,我們應該尊重內心真實的渴望,給它們自我表達的機會,或者主動去嘗試和探索,發現自己的特別之處,讓它成為你個性和身份的一部分。

理解了天賦與潛能,我們就能更明智地區分別人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因為最美好的人生絕不是按照他人的標準來塑造自己的人生,即便那樣做會獲得所謂的「成功」,而是懂得欣賞和發展自己的獨特性,讓老天賦予你的各種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長,然後成為那個原本就應該成為的人,而不是社會或者別人想要你成為的人。

《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