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的根源與解藥

惰性幾乎是每個人都深惡痛絕的東西,它神出鬼沒地潛伏在我們身邊,操控著我們,擋在我們前往夢想的道路上。

不管最初的想法多麼激動人心、計劃多麼完美,惰性總能找到辦法讓一切都泡湯。惰性讓我們喪失活力與鬥志,讓生活變得無趣,泰勒甚至認為「懶惰等於將一個人活埋」。如果不戰勝惰性,我們可能一輩子就活在它的操控和自我遺憾中,因此要想讓人生夢想得以實現,我們就必須首先戰勝惰性。

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要戰勝它,我們就得先瞭解它,那麼到底什麼是惰性呢?惰性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它只不過是當需要做某種事情時,心理上產生的一種厭惡情緒,這種情緒會對行動產生阻力。奇怪的是,那些需要做的事情,大多都對我們有益,或有助於我們實現目標,可為什麼我們有厭惡情緒?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從進化的角度認識一下我們的大腦。

從結構上來講,人類的大腦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大腦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擁有了發達的新大腦皮層,我們稱其為思考腦,這是我們大部分思維活動發生的地方。新大腦可謂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好的禮物,我們因此擁有了語言能力、抽像思維能力和自主的意識。這些能力讓我們最終和其他動物區分開來。

然而大腦的進化很有意思,它並不是一個新大腦代替舊大腦的更新過程,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疊加過程,因此即便人類已經進化出了高級的大腦,也依然保留了爬行動物時期進化出來的原始大腦,這包括:舊皮質(也叫情緒腦)和古皮質(也叫爬行腦)。爬行腦包括腦幹和小腦,是最先出現的腦成分。爬行腦控制著身體的肌肉、平衡與自動機能,諸如呼吸與心跳,因此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會休息。情緒腦處於爬行腦和思考腦的中間,與情感、直覺、哺育、搏鬥、逃避以及性行為緊密相關。這種情感系統曾經是非常有效的生存指導系統,在惡劣的環境中,人類正是依賴這種簡單的「趨利避害」原則,才讓生存得以保證。

儘管我們有了強大的複雜思考系統,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更好地理解和掌控生存環境,做出更理性的選擇,然而事實上,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受情緒腦和爬行腦控制,也就是說受情緒和本能的支配。原因很簡單,人類進化出新腦皮層僅僅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繁衍,思考本身是件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的事情,然而消耗過多能量對生存是不利的,因此大腦只會選擇利大於弊,也就是當思考能夠增加生存和繁衍概率的時候,才會啟動複雜思考系統,其餘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不會消耗額外能量的情緒和直覺系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對需要消耗大量腦力的事情本能地產生逃避心理的根本原因。

舉個例子,假設你現在需要完成一篇文案,大腦知道寫文案是一件十分消耗腦力的事情,於是它就會本能地進行抵抗,並通過情緒的方式操控你,讓你犯困,產生畏難情緒,或者用一些其他輕鬆不用費力的事情,比如看美劇,來誘惑你。總之,對於大腦來說,它的核心原則就是「省力原則」,除非逼不得已,否則能不用就不用。

從某種意義來說,惰性是一種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它能避免我們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因此所謂的「拖延症」不過是大腦為了省力而產生的一種本能抵抗。然而在進化過程中對我們有利的事情在今天不一定還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因為進化是基因的進化,基因只在乎一件事情,那就是複製。可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的存在不僅僅只是為了簡單地生存和繁衍,而是有更高的人生目標和追求。為了實現這些,對「基因」來說並不在乎,對我們來說卻很重要的目標,我們必須反抗基因對我們的操控,獲得自我掌控權。

既然惰性是一種抵抗情緒和力量,那麼對付它的辦法就是要發展出能夠與之抗衡的另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有兩種形式:慾望和意志力。

關於慾望

我們無須太多經驗就能意識到一個重要事實,即想和做是完全兩回事。為什麼會出現想做但沒有去做的情況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還不夠想,或者說慾望不夠強烈。在這裡,慾望並沒有任何貶義,而是指某種強烈的內在動機。當我們發自內心想要做某件事情,或者完成某個目標時,根本就不會出現懶惰的情況,因為這種強烈的渴望遠遠超過了惰性這種本能對我們的阻礙。

慾望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就是興趣。

我之前已經提到了,天賦是一種基因自我表達的渴望,它除了讓你在某件事情上學得比別人快之外,還會讓你對這件事情產生極大的興趣。例如,有些人天生就對數字敏感,有很強的運算能力,那麼他們就會對數學很感興趣,想要去主動學習;而對於缺乏這種天賦的人來說,數學就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那麼他們就會本能地抵抗和拖延,在其他人看來,這就是一種懶惰的表現。

所以,克服惰性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原動力,激發內在慾望,讓自己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這件事情。然而,這並不簡單,因為它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基因,因此很難被人為操控。另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後天興趣,然後讓興趣成為對抗惰性的內在動力。

雖然興趣和天賦有相關性,但是沒有先天興趣也能通過後天來培養,因為一件事情你投入的時間越多,就會做得越好,做得越好,那麼你就願意在上面花更多時間,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興趣。然而,在擁有真正的興趣之前,你不得不依靠另一種力量對其進行培養,那便是意志力。

關於意志力

惰性只會在我們要做那些自己沒有興趣,也沒有強烈內在動力的事情的時候才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唯一的對抗武器就是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力可以理解為對衝動、想法加以控制和對目標鍥而不捨的能力。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得出了幾個關於意志力的重要結論:第一,意志力是一種腦力,每次使用都會消耗人的精神能量,由於意志力和其他所有的腦力活動一樣,需要消耗糖,因此血糖的高低會對意志力產生影響;第二,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生理資源,每一次消耗,意志力都會受到損耗,使用過度則會疲勞;第三,意志力可以通過訓練來改進,正如肌肉一般,意志力可以通過鍛煉而變得更強壯;第四,對於那些自認為缺乏意志力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他們完全有機會成為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只要進行有效的訓練便能提高意志力,當意志力足夠強大的時候,惰性就自然而然會被削弱。

關於意志力的訓練,我有幾點建議。首先,意志力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挑戰自己意志力的極限。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故事:有人聽了某個激動人心的勵志故事,決心要改變,於是給自己安排了許多新計劃,例如讀書、健身、早起等,結果沒過幾天就回到了原來的狀態。在我看來,他犯了一個典型的錯誤,即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因為當意志力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如果給自己安排過多需要意志力的事情,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訓練意志力最好從一件小事情開始,比如早起、跑步、朗讀英語等。在一段時間內,只關注這一件事情,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就逼自己再堅持一天,這個逼自己的過程就是訓練意志力的過程。等到行為變成了習慣,不再需要消耗意志力的時候,你就可以選擇增加新的挑戰。如果能夠堅持不懈地持續訓練意志力,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行動力有明顯加強,自律也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了。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記住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不要過度消耗,需要保持平衡,所以時不時讓自己放鬆,或者偶爾放縱一下自己也是必要的。

其次,複雜或者難度大的任務需要分解成大腦不需要消耗太多腦力就能理解和執行的小任務,否則意志力再強大也沒有作用。事實上,我們常常無法如願完成某個目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任務難度太大或者太複雜,例如學好英語、健身、提高寫作能力、打造知識結構,等等。對於類似的複雜目標,大腦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執行,於是它便會本能地排斥和拒絕。因此,有時候不是我們懶惰,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做。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分解目標,把它變成一系列可執行的行動計劃。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健身,僅僅告訴自己要健身是沒有用的,你需要將這個目標變成可執行的行動計劃並分配到每一天,這些行動必須是大腦不需要費力就能理解和執行的小任務,例如50個仰臥起坐、50個深蹲、100個雙搖跳繩,等等。當一個複雜目標被拆分成可執行的每日行動計劃之後,那麼接下來你只需要依靠意志力去執行這些任務就好,目標的完成也是早晚的事情。行動計劃對於目標的實現十分關鍵,一個合理的計劃和執行系統對於克服惰性和提高自我掌控能力是十分有幫助的,因此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套自己的計劃和執行體系。在後面的章節中,我會詳細講解我目前使用的系統——晨間日記。

最後,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因為它會阻止你行動,要知道「開始做」遠比「做好」重要。完美主義是否有意義,在於你所處的階段,如果在行動前追求完美,那麼你就會因為害怕達不到完美而遲遲不願意開始,於是選擇一拖再拖,只有在行動的過程中,它才能促使你不斷進步。許多人都想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但即便上了寫作課,他們也無法開始,問他們原因,答案都驚人的一致——怕寫不好。然而問題是,不開始寫、不花時間練習怎麼能寫好呢?所以,我們需要放棄不合理的期望,這種期望只會給自己增加無形的壓力,阻止我們開始行動。相反,我們需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專注力放在「開始做」而不是「做好」。

其實,一旦開始行動,我們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得那麼難,只要突破了第一步,那麼接下來面臨的阻力就會小很多。所以,不管你的目標是寫作能力還是其他,你的首要任務就是逼自己邁出第一步,只有邁出了這一步,你才有進步的可能,才有資格追求完美。同樣,當一件事情堅持了一段時間,中途停止之後,一定要逼自己重新開始,重新邁開第一步。

《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