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我的自媒體心經

凱文·凱利曾在他的《技術元素》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理論,叫作「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他認為:「創作者,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視頻製作者,或者作家——換言之,也就是任何創作者——只需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便能餬口。」這裡的鐵桿粉絲與普通粉絲的區別在於,鐵桿粉絲擁有強烈的認同感,無論你創造出什麼作品,他們都願意付費購買。

「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對於那些想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獲得經濟獨立,或者不打算依賴他人投資的獨立創業者來說十分有意義,因為如果能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同時,培養足夠多的鐵桿粉絲,那麼就可以逐漸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我發現不少「斜槓青年」都是因為有了大批支持他們的鐵桿粉絲才慢慢實現了經濟獨立,而我有勇氣離開職場也是因為知道自己已經有了足夠多的鐵桿支持者。

事實證明,在我開始自己的事業之後,這些鐵桿粉絲不僅成了我的第一批用戶,還是最忠實的用戶。

擁有鐵桿粉絲聽上去是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它卻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首先你需要擁有讓大家瞭解你的方式和渠道。基於文字的自媒體,毫無疑問,是一種成本較低、簡單且易操作的方式。然而僅僅有自媒體是不夠的,想在自媒體氾濫的時代脫穎而出,吸引想要吸引的目標人群,就需要讓自己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因為正如羅振宇所說,魅力是互聯網世界中的稀缺物資,因此魅力就意味著吸引力。然而,魅力又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能夠吸引眼球的就是魅力,於是他們常常用各種能夠刺激感官,或者帶來臨時歡樂的營銷手段來獲取關注。那些能夠帶來感官刺激或讓人開懷大笑的內容的確也能吸引眼球,但這種吸引力都是短暫的,不足以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真正的魅力一定源於思想和精神,並且能夠給人帶來啟發和激勵,正如戴維·布魯克斯在《社會動物》中所說的那樣:「如果說表層思維渴求地位、金錢與喝彩,那麼深層思維則渴求和諧與關愛。」因此無論我們有多少慾望,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永遠都是那些能夠激發潛能、使人積極向上、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東西。

西蒙·斯涅克是暢銷書《從為什麼開始》的作者,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他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那些偉大的領袖在思想、行為和溝通方式上與平常人很不一樣,不管做什麼,他們都堅持以「為什麼」作為出發點,從不操縱,而是激勵身邊的人們,使對方發自內心地願意追隨自己。於是,西蒙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圈法則,並因此聲名鵲起。

黃金圈法則通過3個同心圓來描述人的思維模式,黃金圈從外到內依次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以及為什麼(Why)。

思維模式處在最外層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很少去思考怎麼做才更好;處在中間層的人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完成任務和目標,卻很少思考做這件事情的原因;而處在最中心圈的人則是以「為什麼」為出發點,他們擁有內在動機,能夠實現自我激勵,而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偉大的領導者,才能激勵和影響到身邊的人。

西蒙認為那些創造了偉大作品、引領了偉大運動的人的思維習慣恰恰是因為擁有了以「為什麼」為出發點的思維方式。以蘋果為例,其他電腦公司以這樣的思維順序勸服人們進行購買:「我們生產的電腦,性能卓越,使用便利。快來買一台吧!」蘋果傳遞信息的順序卻恰恰相反:「我們永遠在不斷追求打破現狀和思維定式,我們想要給人類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我們改變現狀和傳統的方式是通過設計出擁有卓越性能和完美設計,並且方便使用的產品。」因此,要想最大程度影響他人,最關鍵的不在於傳遞「是什麼」的信息,而在於給出「為什麼」的理由。人們最在乎的也並不是實現供需之間的匹配,而是達成信念的契合。

黃金圈法則不僅適用於公司層面的品牌和營銷,也同樣適用於鐵桿粉絲的打造,只有當你用思想和信念去影響他人,讓他們成為你信念的信仰者之後,他們才會堅定地追隨你。因此,成為魅力人格體,就需要忘記所謂的營銷手段,放棄操控,去好好思考一下,是什麼樣的內在力量和信念促使你去做現在在做的事情,然後堅持用夢想、激情和信念去感染他人,如此才有可能得到忠實的擁護者。

以下是基於個人經驗的關於自媒體的幾點實用建議:

1.用文字磨煉你的思想

信念就像是一個人的靈魂,它是一切行為的基礎。不過作為魅力人格體,僅有信念是不夠的,因為如果信念沒有深刻的思想和內容做支撐的話,那麼就會給人一種喊口號般的假大空的感覺。所以,在明確了自己的信念之後,你要用思想內容來讓它擁有「血肉之軀」。

思想其實就是一個人對於世界、人生、事物價值以及是非對錯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的深刻程度則取決於我們平日閱讀和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一個人的閱讀量越大、知識面越寬,那麼他的看法就越深刻。然而,要把這些碎片化的看法整理成完整的系統和思想,則需要依賴持續的寫作。閱讀、思考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3件事情,閱讀給思考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思考反過來可以促進閱讀,寫作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還能將碎片化的思考系統化和邏輯化,並讓思考的結果能夠分享和傳播。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寫作都是一項值得訓練的能力,就像林肯伯格所說的那樣:「沒有人能夠找到為這種能力定價的方法,但每個擁有它的人,無論何時獲得,都知道這是一種稀有而珍貴的財富。」所以,我的建議是,在閱讀的同時保持寫作的習慣,用文字來磨煉自己的思想,塑造獨特的人格魅力。

2.專注內容,而非推廣

我在做自媒體的這3年時間,從未用過任何營銷手段來進行推廣,也果斷拒絕了所有互推的機會,因此我的自媒體的訂閱量的增長基本都是依賴忠實讀者的傳播和推薦。

這種做法在自媒體人中極其少見,對很多人來說,甚至不可思議。然而,這種做法背後的邏輯正是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

一般來說,自媒體的收入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依賴廣告;第二種則是依賴讀者或用戶的直接付費。對於前者,數據是最重要的,因為廣告主要依據訂閱人數來付費,因此對於依靠廣告而生存的自媒體來說,用戶是賣給廣告主的,是被消費的對象,廣告主才是上帝。然而對於後者來說,訂閱者的意義完全不同,他們是服務對像而非被消費對象。自媒體的收入來源於付費的內容和服務,只有當訂閱者發自內心地認同和信任你的時候,他們才會為內容付費。這種關係是需要通過長時間輸出理念一致的高品質內容來培養,但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因為一旦他們成為鐵桿粉絲,便會為你無償傳播和推廣,並且通過口碑吸引讀者成為鐵桿粉絲的可能性遠遠高於通過互推吸引的讀者。

事實上,我不僅從未做過推廣,還曾經因為犯了一個不可逆的錯誤,放棄了已經運營了一年的自媒體,選擇從頭開始。那次意外的失誤反而讓我想明白了內容而非平台才是最重要的。平台只是分享渠道,只要精神、理念還在,就能通過內容重新將鐵桿粉絲聚集起來。那些因為放棄原有自媒體而失去的訂閱數據,除了能夠滿足虛榮心外別無他用,因此沒有了,也不足為惜。

3.拒絕為推送而推送,相信少即是多

很多自媒體人都有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推送的文章越多越好,如果不推送讀者就會取消關注。不少人都因為這種信念而無奈被自媒體「綁架」,整天為數據而苦惱。自媒體原本只是分享思想的工具,然而不知不覺間,它卻從「手段」變成了「目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也生活在這種苦惱中。儘管我的更新頻率很低,但只要一段時間沒有更新,自己就會倍感壓力,有時也會迫於推送的壓力,在毫無靈感的時候逼迫自己寫作。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想明白了,為了推送而逼迫自己寫一篇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平庸文章毫無意義,因為它既無法讓自己滿意,又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者給他們帶來啟發和深思。當我開始拒絕為了推送而推送之後,整個人輕鬆和自由多了。

這個時代不缺信息,也不缺感悟,缺的是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真正啟發和改變的思想,我又何必在乎曇花一現,通過製造更多原本就過剩的信息來尋求一絲存在感呢?

事實上,決定讀者數量的不是文章更新的頻率,而是文章的質量。已經有無數的事實證明,一篇優質的文章帶來的效果遠遠超過10篇平庸的文章的效果,因為只有觀點獨特、分析深入的文章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淡無奇的文章如果推送過多反而會起到反作用,讀者可能會因為內容沒有價值,將其視為一種打擾而取消對你的關注。

儘管自媒體是體現個人思想媒體、擁有鐵桿粉絲的最佳方式之一,但這是需要用心來走的一條路,通過文字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溫度、有信念、有價值的魅力人格體是這條路的最終目標,只有這樣你才能收穫全力支持你的鐵桿粉絲,並因此過上獨立自主的生活。

《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