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為本書做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我採訪了近百名美國女性。她們當中有的從事與本書話題相關的工作;有的曾經就單身或婚姻議題寫過一些影響深遠的著述;有些是我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有些甚至就是我在機場偶然認識的女性。為了在書中盡可能廣泛地包含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經濟狀況和不同種族女性的生活經歷,我還結識了一些原本素不相識的朋友。我的助手蕾娜·科恩(Rhaina Cohen),這位聰明伶俐的姑娘也為我物色了一些訪談對象。還有一小部分女性朋友,從自己的社交圈子或工作圈子裡聽說我在寫單身女性這一話題,主動和我取得聯繫。

我從近百個原始訪談中,最終選取了約三十個女性的故事,在本書進行詳細討論。這些故事的主人公絕大多數和我一樣,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權主義者、作家,以及生活、工作在紐約的人。但平心而論,大多數讀者的生活中可能不會認識很多這樣的人。因此我也將更多不同女性的經歷融入論述中。

絕大多數受訪者同意在書中公開她們的全名。也有受訪者不願意公開全名,書中就用她們的名字或中間名來稱呼。對於使用名字還是中間名,我也遵從受訪者本人的意願——隨著敘事的推進,我開始用名字來稱呼她們,讓故事有一種親切感;也有些採訪人選擇全部使用中間名。

訪談在2010年至2015年之間進行,反映了這些女性在受訪期間的生活經歷。在後來的核實階段,有些受訪者提出做一些修改,因為她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狀況、觀念或對單身問題的思考,和採訪當時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為此,我又在書後增加了《她們近況如何?》這一章節,補述至本書出版前夕她們的生活狀況。

最初我並沒有想要把這本書寫成一本僅僅以女性的話語和著述、女性的故事和見解作為依據的書。事實上,當我後來意識到在全書三百多頁的篇幅中只出現了少數幾個男性的時候,我覺得不太妙。畢竟,不管從社會、經濟,還是從情感的角度來說,男性在女性的生活中,以及在她們尋求獨立的故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構成了我們正在重塑的這個世界的另外一半。雖說男性長久以來都是女性生活的重心所在,但事實證明,他們並不是我這些故事的中心。

《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