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聽政 宋真宗章獻明肅皇后劉娥

說起宋真宗的皇后劉娥,一般人可能不太知道,但說起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中的劉娥,在中國可以說得上是家喻戶曉。這位曾在歷史上被稱為「宋代武則天」的一代女主,卻以這樣一種被扭曲了的形象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而事實上,真實的歷史雖然不說是完全不搭邊,至少也相差甚遠。

從一個賣唱的孤女,到一國之母,再到垂簾聽政,再到身披龍袍,劉娥的一生,充滿了曲折離奇。可以說,劉娥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性的皇后之一。她可算得是歷代皇后中出身最寒微最孤苦的,甚至連出身都存疑;她雖然尊貴,卻是孤獨的,她終其一生沒有一個真正血緣意義上的親人。但是她也是中國第一個建立了完整的垂簾聽政制度的皇太后,由於她的原因,使得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達八人之多,數目為歷朝之冠;在劉娥之前的太后謚號均為二字,從劉娥開始,參照女皇武則天,稱制太后謚號為四字;她是中國歷史上繼武則天之後,另一個穿上龍袍的女人,再也沒有第三個;史學家將她和漢代呂後、唐代武後並稱三大女主,並稱其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大宋女主;清代的慈禧是她的崇拜者,曾經下令自己一切聽政的體制都要參照「宋代章獻皇后故事」……

她的一生,分為四個十五年。第一個十五年,她是民間逃難的孤女;第二個十五年,她被未登帝位的真宗金屋藏嬌,最美好的歲月裡,卻是不見天日擔驚受怕的;第三個十五年,她是真宗的寵妃;第四個十五年,她是掌握國政大任的皇后、皇太后……

983年,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太宗趙光義下旨給諸皇子封王開府,十六歲的皇三子趙恆被封為韓王。出了宮的韓王像出了籠的鳥兒自由自在,他遇上了一個令他傾心一生的女子,從蜀中逃難而來的民女劉娥。

這一年劉娥十五歲,和她在一起的是一個銀匠叫龔美。儘管後來在官方的記錄上,劉娥被稱為一個真正的官家千金:據說她祖籍太原,她的祖父劉延慶在五代十國的後晉、後漢時任右驍衛大將軍,她的父親劉通官居虎捷都指揮使,母親龐氏也出自名門。甚至於她出世的時候,還伴著許多奇異的吉兆,比如說她母親夢到一個月亮掉入懷中而孕育了她等等。

我覺得這些官方記錄,更像是她後來為了當皇后、稱制垂簾甚至稱帝而做的輿論造勢,就像武則天誇耀自己是夢見金輪而孕,趙匡胤說自己出生時滿室異香一樣,想要稱帝的人多半喜歡給自己造這種神異出生論。從劉娥掌權之後,始終找不到真正的親人來看,她更像是一個逃難中父母不詳的孤兒。自從宋太祖滅後蜀以來,一直有蜀人連年不斷地起義,看來是戰爭和動亂使劉娥失去了親人和她的身世。

劉娥在流浪中學會了一種謀生技藝叫「鼗鼓」,這種東西有點像今天的撥浪鼓,在民間作為樂器演出。京城人覺得很稀罕,劉娥憑此餬口,她的美貌和聰明卻吸引了微服的王子趙恆,她也因此進了韓王府。

十五六歲的少男少女,陷入初戀的愛情之中,當然是如膠似漆,然而這種身份懸殊的戀情,卻往往不能為周圍環境所認同。先是趙恆的乳母秦國夫人看不慣這小情侶的親親熱熱,並將此事向太宗告狀。而宋太宗趙光義正準備為兒子們結親將相之家,聽到有一個賣藝的女子居然迷惑了韓王的心,一怒之下,下旨將劉娥逐出王府。

趙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把劉娥藏在心腹張耆家中,就這麼一藏藏了十幾年。然而這對於剛剛做上幸福夢的小姑娘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這對她的一生有了極大的改變。

緊接著,趙恆在趙光義的旨意下娶進了大將潘美的女兒潘氏,無端被拆散鴛盟的趙恆頗遷怒於王妃潘氏,潘妃嫁過來不久倍受冷落,再加上潘美因北伐失利被降罪,鬱鬱而終,娘家的失勢更令潘妃度日艱難,嫁過來幾年之後,抑鬱而死。

如果不是外界政治氣候的變化,劉娥很可能會終此一生,以一個皇子的外室而終結,未必不是一種生活,但是命運卻開始出現了轉折。

宋朝是趙匡胤奪了後周柴世宗孤兒寡母的江山而得,因此一開始太祖趙匡胤就在杜太后的勸說下,立下「兄終弟及,國賴長君」的國策。儘管在趙匡胤後期因為兒子趙德昭日漸長大成人而有些改主意,但是已經無法從弟弟趙光義手中收回權力。趙光義在後世「燭影斧聲」的疑雲中登基,當時照原定方案,趙光義死後將傳位給弟弟趙廷美,而後再將皇位傳回給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所以當時若按照正常皇位繼承位順序,應該是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次子趙元僖,趙恆名列皇位繼承的第六位。

然而趙光義在做了皇帝之後,並不打算把皇位按照這種順序傳下去。先是太平興國四年,逼死趙德昭;此後又過了兩年,趙德芳也重病而死;最後只剩下弟弟趙廷美,在太平興國七年以謀逆罪名,流放房州,趙廷美一年多以後,就病死房州。

趙光義原本屬意立長子趙元佐為儲,不料趙元佐卻對父親這種傷害骨肉的做法很是反對,先是為趙廷美求情不果,再聽到趙廷美病死的消息,激怒成狂,火燒東宮,被趙光義囚禁,失去了皇位繼承權。

而次子趙元僖在被立為皇儲之後,也莫名暴死。冥冥之中,竟無意間將三皇子趙恆推上了皇位,也在間接之中,成全了劉娥。

而此時,劉娥在十幾年的幽居生涯中閉門讀書,從一個昔日目不識丁、天真無邪的鄉下丫頭,脫胎換骨成了飽讀詩書、精於謀略的政治女人。皇位並非無端落於趙恆頭上,趙元僖死後足有數年時間,皇儲之位懸而不決,諸子相爭,趙光義晚年又極為多疑。趙恆得承皇位,頗經一番周折,而劉娥從中或多或少也學到些權謀相爭。

998年,宋真宗趙恆繼位之後,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把心愛的女人接進宮來了。但此時宮中,早已經有了正宮皇后郭氏。

如果沒有那十幾年的幽禁,也許劉娥對於趙恆來說,可能跟後宮的其他女人沒有多大的區別。身為皇帝的趙恆,生命中的任何一個女人都唾手可得,不曾用過心費過力,自然也就不會太放在心上。但是當趙恆遇上劉娥的時候,他還很年輕,在最真摯的年紀感情受挫,此後的歲月裡只能偷偷相見,相思之苦、相聚之難,他為之付出的心血和感情,是其他后妃不可能有的。唯其難得,因此珍貴,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也許有無數的女人,而他唯一真正付出過真心的,卻只有劉娥一人。

劉娥入宮時,已經是三十歲了,真宗所有的后妃,都比她年輕,但是最得寵的卻仍然是她。而經歷幾千里逃難掙扎求生,在酒肆歌場混跡過,又經過十幾年幽居生涯的劉娥,其心計手段,遠非那些養尊處優從閨閣到後宮的后妃所能比的。在真宗的後宮裡,她始終獨寵專房,同時,又不顯山露水。

劉娥入宮不久,真宗就想立刻封她為貴妃,不料卻受到了宰相李沆的拒絕。而此時的劉娥已非年輕時處處愛爭勝的性格,自那以後,她做任何一件事都喜歡水到渠成。她不再提起此事,安然從后妃中最底層的美人一位做起,然而在整個後宮中,卻無人敢輕視她,包括皇后郭氏在內。甚至比她名分更高的其他妃子,都爭相來討好她。

皇后郭氏的身體一向不太好,連生了三個皇子,有兩個早夭,僅活著的二皇子祐,也在九歲時夭折了。郭後受此打擊,在景德四年(1007年)病逝。

郭後去後,劉娥封後的事情,就被真宗提到日程上來了,然而卻遭遇了冰霜。宰相重臣們根本不接受一個來歷不明、出身微賤的女人為皇后,他們甚至提出了讓另一個妃子楊氏和已故宰相沈倫的孫女沈氏作為候選人。

三十年的相愛,只是因為一個名分,卻因此而一次次被放逐,被羞辱,被拒絕,劉娥和真宗自然不會就此罷手,真宗甚至比劉娥更堅決,當年因為自己無能為力,而無法保全自己心愛的女人,而今到了這種地步,自己仍然不能夠做主,又是何其的惱怒。

這個時候劉娥反而忽然上了辭表,表示自己退出皇后之位的競選,於是真宗的皇后之位就空了下來,一空就是六年。

當然這六年裡劉娥也沒有閒著。不知道為了什麼,她和真宗在一起三十多年,雖然獨寵專房,卻一直沒有兒子。這不但是她的煩惱,也是真宗的煩惱。真宗的子嗣一直不太旺,他一共生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卻都沒有一個活得長的。直到景德三年最後一個兒子也夭折了之後,皇宮裡沒有一個孩子。皇帝無嗣是一件很令人頭疼的事,真宗雖然迫於無奈,將弟弟越王趙元份的兒子趙允讓接入宮中,但終究還是希望能夠有一個自己的親生兒子。

大中祥府二年,在郭後去世後的第三年裡,後宮終於傳出喜訊,真宗對外的宣佈是:「德妃劉娥生下了一個皇子。」並以此為由,堵住了滿朝重臣的嘴,在小皇子三歲那年,劉娥終於如願登上了皇后的寶座。

這個孩子取名受益,在官方對外發佈的消息中,他的生母是皇后劉娥,而實際上,他的真正生母,卻是劉娥的侍女李氏。李氏是江南人,祖父是吳越王的舊部,而吳越王的女兒恰好嫁給劉娥的哥哥劉美,也就是和她一起來京城的銀匠龔美。當劉娥身份地位一步步蒸蒸日上的時候,她需要有背景有家族有外戚,因此,和她一起進入京城的同伴龔美,就成了她的哥哥,並改姓劉。也正因為如此,銀匠出身的劉美此時已經是執掌京城軍機的武勝軍節度使,並在前妻去世之後,娶了吳越王府的小姐為繼室。而這位李氏,也就很可能是劉美和吳越王府為了劉娥的「借腹生子」計劃而進獻的美女。

這一事件裡,真宗和劉娥得償所願,既得到了一個貨真價實的皇子,可以免去宗室繼承的煩惱,又能夠有理由堵上滿朝文武的嘴,將劉娥立為皇后。

整件事的經過,真宗一直有份參與。劉娥這一年四十五歲了,已經不太可能再生得出兒子來。在史料中記載,李氏懷孕後,真宗帶著李氏走上高台時,李氏的玉釵墜落而不碎,他因此認為是生兒子的吉兆。然而他還是對外宣佈,生下皇子的是劉娥,因為他所愛的,想要冊封為皇后的女人,只有劉娥。

當然,在劉娥被封為皇后不久,消息漸漸地洩露了,這件事本來就沒有瞞得很緊,但是劉娥已經是皇后了,就算小皇子不是她親生的,在名分上仍然算是她的兒子,所以就算揭露了,也沒有辦法再把她拉下皇后寶座,更何況,當時真宗是她的支持者。

這段故事被後世演變成《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則是在明代。明朝宮闈中發生過兩件奪子殺母的慘案。一個發生在明宣宗時期,宣宗的寵妃孫氏為了做上皇后之位,秘密將一名宮女生下的兒子奪為己子,即明英宗朱祁鎮,並害死皇子的生母。孫妃則因此做上皇后、皇太后,得享終年。那名慘死的宮女,雖然生下過皇帝,卻死得無聲無息,連姓名也無從得知。而終明英宗一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為何人。另一樁發生在明憲宗時期,明憲宗寵愛比他大十幾歲的保姆萬氏並封為貴妃,萬貴妃無子,宮中所有妃嬪凡是懷孕均被她殺死,唯有一名紀氏宮人逃過一劫,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但是萬貴妃發現後,即將紀氏毒死。

這兩樁事流傳到民間,連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說當朝皇帝的事。戲劇詩歌中向來有為了避禍而「指漢為唐」的傳統,比如白居易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長恨歌》開篇第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戲劇更多借古諷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百姓就編派漢光武帝劉秀將開國功臣統統殺光的戲《二十八宿上天台》,編派宋太祖趙匡胤殺了義弟鄭恩,鄭恩之妻陶三春興兵,趙匡胤賠罪的戲《打龍袍》。於是《狸貓換太子》就此出籠,那些被害死的皇子生母,在戲裡不但逃過一劫,而且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做回太后寶座,終於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害人者得到報應。藉著戲文來罵孫太后、萬貴妃,也同時把明英宗明憲宗涮了一把。而劉娥同劉秀、趙匡胤一樣,也替後來朝代的宮闈血案背上了黑鍋。

而在當時,李氏則一直留在劉娥的身邊,逐步被冊封為崇陽縣君、才人、順容等位,並且此後又生了一個女兒,劉娥還派劉美前去尋找她的親人並封官。李氏也明白,真宗對於她毫無興趣,和有可能成為白頭宮女的結果相比,她雖然有失去兒子的心酸,但是家族的顯貴和女兒的出生,也使得她非常認命地接受這種安排。再說,小公主出生後一直體弱多病,直到真宗將小公主捨入道觀,出家為女道士,這位公主才順利長大,也因此李氏更認為自己無福為母,所以終她這一生,默不開口。

還是那句老話,掌握皇權是件體力活,劉娥自封為皇后以來,真宗的身體也漸漸走向下坡路,而劉娥不僅熟讀經史,而且在這三十多年裡,一直追隨真宗,對於他的思想政見都極為瞭解,更兼記憶力超強,思路敏捷善於分析局勢,真宗漸漸在政事上依賴劉娥作為助手,時長日久,劉娥雖然人在後宮,但是對整個朝廷中的局勢變化已經一目瞭然,甚至也對真宗的執政有所影響。

當時的宰相是王欽若,他精通史學,滿腹才學,只可惜貌醜心也丑。他先是排擠陷害掉「澶淵之盟」的大功臣寇准,再利用天書事件,將大權攬於一身。王欽若攬權久了,自然就開始不穩定。宋代的宰相一般位置都坐得不長久,為了防止相權過大,皇帝總是時不時地給宰相們實行輪崗制。趙普曾經三度為相,呂蒙正也曾經三度為相,說明他們做宰相再稱職,皇帝也喜歡給他們輪輪崗。

王欽若當初,也是看準因為寇准權勢過大,到處插手其他政務,連皇帝的話都不放在眼中揚長而去的情況,才適時擠走寇准,得居相位。現在,則是輪到他自己掌權過久,被副相丁謂擠下台去了。

丁謂跟寇准原本是好朋友,這事兒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丁謂擠下王欽若之後,不但沒有自己爭取上去,反而一力推薦被王欽若排擠掉的寇准重新任宰相之位。但是寇准任相之後,很快又跟丁謂發生了矛盾,可見權力面前,友情的確是很薄弱的。

真宗晚年多病,每次病發的時候,政事只能交給皇后劉娥。而宰相寇准對此深為不滿,這時的寇准也同當年的寇准不一樣了,他為了重新得回相位,不惜製造「天書」祥瑞,親手去操作自己當年極力反對的事情。而他一旦得回相位,也對於權力十分執著。

權力的爭鬥進入白熱化,副相丁謂為了扳倒寇准,和劉娥結為政治同盟。丁謂這時候已經跟劉娥結了親戚,丁謂的兒子,娶了劉美的大舅子錢惟演的女兒,這種拐彎的親戚,更使這種同盟多了一重保障。

而這時候,寇准通過宦官周懷政獨自見了真宗,並說動真宗同意由太子監國,寇准輔政。真宗糊里糊塗地答應了,而寇准回去之後,叫翰林學士楊億起草詔書,楊億知道這是件機密的事,立刻閉門去起草詔書。寇准本人卻一高興喝多了老酒,把整件事都說出來了,而且很快就傳到了丁謂的耳中。丁謂立刻進宮,面見真宗。

看來寇准的確不適應執政,「君不密而失國,臣不密而失身」,身為政治人物說話做事這麼輕率而不顧後果,的確是危險,難怪他第一次敗於王欽若之手,第二次又敗於丁謂之手,就是敗在這「狂傲輕率」四個字上。

真宗大怒,他昨晚只是點點頭表示這事兒可以考慮,寇准轉眼就付諸實施而且嚷到滿世界皆知了。而且劉娥也適時更進一步提醒他,太子今年才九歲,能有實質的監國能力嗎?寇准這樣做實是架空皇帝自己奪權。真宗對寇准的好權和輕率深為失望,立刻下旨將他罷相。

事情並沒有完,宦官周懷政見寇準被貶,生怕因此連累自己,竟然狗急跳牆,想要發動政變囚禁劉娥,殺死丁謂,逼真宗退位太子登基,並由寇准執政。不料政變失敗,寇准牽連其事,被貶出京城。丁謂此時已經和寇准撕破臉皮,最好的朋友往往會成為最大的敵人,丁謂大權在手,將寇准一貶再貶,直流放到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去。

此事不久之後,真宗去世,臨死前下詔:「軍國大事由皇后處分。」亦即是將整個軍國大權,全部交託到他這一生所最信任的妻子手中。

劉娥和真宗四十年的夫妻,一旦陰陽相隔,她立刻要面對最險惡的政治鬥爭。宰相丁謂這時候獨攬大權,他雖然在對付寇准的時候和劉娥結為政治同盟,但是這種同盟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了。

孤兒寡母,太后掌國,在宋朝官員的眼中看來,實在是很可輕視的事情,太祖趙匡胤就是從後周柴世宗的孤兒寡婦手中奪了江山,太宗趙光義也是從太祖的孤兒寡婦手中奪了帝位。所以丁謂壓根兒沒把太后劉娥放在眼中,獨攬大權。他動手在真宗的遺詔上把「軍國大事由皇后處分」改為「軍國大事由皇后權處分」,把實際授權改成暫時授權。這邊否決副相王曾提出的「仿照東漢太后稱制之例」,而提出「太后在內宮批閱,遇軍國大事再召群臣,宮內傳話」等,勾結宦官雷允恭企圖架空劉娥。

然而他卻看錯了劉娥,劉娥不動聲色,在完成了真宗去世,仁宗登基,自己垂簾的全部傳位過程後,忽然藉著一件事由,將丁謂一網打盡。原來這個時候,雷允恭臨修皇陵,因為聽信司天監的話,擅自將皇陵位置移動,不料工程進行到一半,冒出地下水來。雷允恭雖然擅作主張,但是用心也不壞,他是為了那處地穴有廣宜子孫之相,而真宗子嗣不旺,以為可以討好皇家。而此事與丁謂也無關,他雖然名為山陵使,但這事兒雷允恭擅自做主,他也不清楚。

但是劉娥要的是理由,而非解釋,副相王曾在這裡出了一把大力,他指證丁謂的所為是「包藏禍心,其心可誅」。這樣的逆案足可以將丁謂收網,於是雷允恭被處死,丁謂被流放崖州,即今天海南島,恰好比丁謂流放寇准的雷州更遠一些,讓丁謂可以先經過寇准所在的雷州。

劉娥在真宗死去四個月之後,就把所有權力收歸到自己的手中。她任用丁謂這樣的人,收拾掉自己的反對派,然後再除去丁謂,不但洗淨雙手,大權在握,還收服了人心。第二年,她就下旨提升寇准,但是寇准卻已經病入膏肓,接旨後來不及上路,就去世了。

劉娥執掌朝政之後,改元天聖,天聖者,二人為聖,即是太后和皇帝同時臨朝執政。但當時仁宗才不過十來歲,大宋王朝真正的統治者,只有劉娥一人。同時,大臣們針對劉娥的執政推出一套完整的太后垂簾制度,這個制度保證了劉娥執政的合法性,也使得太后執政成為宋朝的慣例,此後差不多每一代都有個垂簾的皇太后出來,而後世要掌權的太后,也是拿劉娥在位時的這套禮製作為根據。

劉娥執政,開始廢除真宗晚年的種種弊端,而大興新政。首先將天書和真宗一起葬入皇陵,終結了十多年的天書怪政。然後是人事,歷朝歷代朝臣們相互勾結營私舞弊的情況從來不絕,將自己的七親八戚塞滿朝堂,不但有才之士不得晉陞,且私黨橫行,皇帝不易操縱朝綱。劉娥借用真宗去世,封賞各官員親屬的名義,把朝中各官員的親戚名單拿到手,挑了少數推恩賞賜掩人耳目,從此之後,這一幅百官親屬圖,留在劉娥的內殿之中,杜絕了官員中這一弊端。

真宗晚期,因為崇信神仙祥瑞之術,寵信被王曾稱為「五鬼」的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等五人。但是劉娥掌權之後,將這五人罷斥,而任用以王曾、呂夷簡、魯宗道、張知白這四人為首的名臣,推行新政。

真宗後期,雖然開河通渠,獎勵農桑,朝廷的收入大大增加,但是由於後期天書封禪,采丹獻芝,營造宮觀祭天等,開支龐大,最後幾年的收入基本抵減支出,所剩無幾。更有王欽若、丁謂等興起的采丹砂采靈芝等,令工役入深山,枉送了不少人性命。

劉娥從小出身貧寒,從蜀中流浪到京城,深知下層人的疾苦,也經歷了王小波、李順起義,知道如果不安撫百姓,就無法政權永固。因此在她親政後,即下令興利除弊。先是停止天下宮觀營造,罷江寧府溧水縣的采丹砂之役,罷彭州九隴縣的采金砂之役,罷免各地采靈芝之役,下詔禁止各地進獻術士道官,禁止各地毀錢鑄鐘,再將各種齋醮道場的諸種繁文縟節花費減少。此外,大赦天下,減輕稅負,平准京東西、河北、淮南等地的谷價,復開永豐渠以通鹽運,設益州交子務,正式將紙幣交子作為官方流通物等。

這邊減輕稅負,這邊節約開支,經營了幾年,國庫之中,才漸漸豐盈了些,劉娥的威望也一日重於一日。但是隨著劉娥的權勢日益穩固和小皇帝的漸漸長大,朝中的大臣們也開始發生了分歧。

一種是以保守派的臣子們為首,如林獻可、范雍等,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劉娥將之視為對她權力的挑釁,將上書還政的臣子們,不是下放就是流放。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種相反的人群,於是有一個叫方仲弓的上書,請她仿照武則天的前例,為劉氏先祖立七廟;另一個是開封府程琳,向她進獻了《武後臨朝圖》。

說得多了,劉娥不免有所心動,於是在朝堂上問大家:「武則天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參知政事魯宗道看出她的心思,斷然說:「唐之罪人。」面對著朝臣們的態度,劉娥不得不做退讓,將《武後臨朝圖》當場扔在地上說:「我不作此負祖宗之事。」

然而若是深知劉娥性格的人,應該知道劉娥這樣的表態,並不是一種死心,而只是一種退讓的策略而已。從劉娥的人生經歷來看,她是一種比較追求完美型的人格,她的性格剛強之處不下於武則天,但韌性則更強。如果眼前的形勢不利,以武則天的性格,則會遇神誅神遇鬼殺鬼,但是劉娥則會稍作退讓,以一種迂迴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她更喜歡水到渠成,萬眾擁戴式的結局。

她的人生一路受挫,而她總是能夠最終達到目的。剛開始她只想作為一個藩王的寵妾,不料卻被太宗逐出府門。她蟄伏,一步步推動真宗去奪取皇位,終於得償所願,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了。然而真宗繼位之後,想要立刻封她為貴妃,不料宰相李沆拒絕,她並不氣餒,而是從最底層的美人之位一步步做起,終於等到她封妃子的時候,李沆已經不再是宰相了。當郭後死後,群臣反對立她為皇后,她上了辭表,消除了群臣的戒心。而她卻不曾閒著,她不但利用「借腹生子」的辦法,堵住了群臣的嘴,也利用「調虎離山」的辦法,趁曾經反對她做皇后的宰相王旦、寇准都不在其位時登上皇后之位。

所謂把握時代脈搏的強者,就是能夠順利地利用時代的起伏而取得機會的人。宋代與唐代不同,唐代相權較大,往往用對或者用錯一個宰相會直接影響到時代的強弱,如唐玄宗得姚崇、宋璟而大治,用李林甫、楊國忠而大亂。在宋代為了削弱宰相的權力,往往經常變換宰相,也因此使政治鬥爭極為複雜。寇准為了擴大權勢,把自己捲入了宦官周懷政的陰謀之中,使得真宗最後只能托政劉娥;宰相丁謂出於排擠寇准的目的而借助劉娥之力;繼任的宰相王曾為了達到除掉丁謂的目的,以提高太后的權力而對抗丁謂;樞密使曹利用為了與王曾對抗,又間接要利用劉娥的力量。儘管這些人或忠或奸,但都從未曾想到過會製造出一個女主臨朝的時代來,而且都在自己執政之後,想盡辦法獨攬朝綱,處處意圖限制劉娥的權力。然而他們在各自的爭鬥中為了達到打倒對手的目的,卻又都或多或少地和劉娥合作,或者促使劉娥的權力進一步擴大。而這些宰相,都在不同的階段,不自覺地成為劉娥權力擴大的跳板,直到最後劉娥挾垂簾聽政的名義君臨天下時,丁謂流放、王曾被貶、曹利用自殺,此時朝堂上下,已經無人可以對抗劉娥了。

劉娥雖然專權獨斷,卻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她在政策上興利除弊,得到百姓擁戴;在朝堂上,一開始反對她的大臣很多,都是屬於保守派的臣子,甚至有一部分還屬於清流,只是出於不願意後宮干政、女主掌權,以她出身寒微、不是名門為理由反對她,但是她借用王欽若、丁謂等人之手先對付反對者,再清除掉那些聲名狼藉的臣子,再降恩於受貶的臣子,又大力挖掘新人,從而使得整個朝堂控制在她的手中良性運作。甚至在後宮也是如此,她身為得寵的妃子,和皇后郭氏安然相處,李氏為她生兒子,楊淑妃為她養兒子,成全她身登皇后寶座,成全她專心侍候真宗,輔佐朝政。她和真宗趙恆的夫妻關係,一直親密了四十年,她和小皇帝趙禎,也一直母子深情得很。

在這種情況下,劉娥實不必像呂雉、武則天那樣,大開殺戒。但是她的野心,同樣是存在的。在她當眾扔下《武後臨朝圖》的時候,並不代表她從此放棄這個念頭。天聖七年,劉娥借仁宗旨意頒布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禮儀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並且由天子上率群臣拜壽。同年,她發佈《天聖令》,借律法加強自己一言九鼎的威望,自此宋代形成律法的開端,《天聖令》在宋代歷史上的作用,如同唐太宗發佈《貞觀令》在唐代的作用。

之後,劉娥又下旨重修晉祠,等晉祠一完工大家一看,晉祠原來供奉的唐叔虞像進了角落裡,正中大殿卻是以劉娥本人為原型的聖母殿。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仿唐武則天興修盧捨那大佛一樣,為自己修建神佛的人間化身,而為將來的稱帝作好民間輿論。而晉祠所在的太原,正是劉娥名義上的父親劉通的祖籍,亦可稱為是「龍興之地」。劉娥並為劉通及祖上七代封王封公,大興陵墓如皇陵。

但是劉娥吃虧在母族一直很薄弱,她雖然身為至尊,但仍然不能掩蓋她出身的寒微。她名義上唯一的親人,就是帶她上京的義兄劉美。劉美為人忠厚,雖然在真宋朝地位步步高陞,但是卻沒有因此招來不好的評論,劉美活著的時候,曾經受劉娥之托去蜀中尋找她的親人,但是始終沒有找到任何真正意義上的親人。雖然在尋找過程中冒出許多所謂的「劉氏族人」,大約也是同鄉同村的一些同姓罷了,反正對於這些人,劉娥興趣缺乏,既沒有給他們任何一個人封官,也沒有讓任何一個人上京沾光。由此也可見,所謂的太原人祖父劉延慶、父親劉通,更像是一種掩蓋身份寒微的假象,因為劉娥從來也沒有在太原找過親人,而只在蜀中尋找。

但是就連這唯一的假哥哥劉美一家,也顯得太薄弱了。劉美死於真宗去世的前一年,一生忠厚小心的劉美,在臨死之前,將自己已經成人的兩個兒女都許配給蜀中的普通富商之家,而不曾攀親官宦之家。劉娥只得用力栽培劉美的長子劉從德,可惜劉從德卻在這個關鍵時刻,才二十四歲就病死了,剩下年僅八歲的劉從廣,實在派不上大用場。

當然辦法是人想的,連不是姓劉的龔美也能變成她的親哥哥劉美,要找幾個願意做皇太后娘家人的劉姓之人還不容易嗎?劉娥看中了當時任龍圖閣直學士的劉燁,他是真正的名門出身,族譜不但齊全而且家世顯赫,整整十二代祖宗都是出仕為官的。劉娥立即召見劉燁,說要借族譜一觀,是否有可能是親族。當時劉娥建七廟立生祠弄得沸沸揚揚,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太后是很有心想傚法武則天的。但是歷代掌權的太后族人下場都不太美妙,若是普通人能夠高攀皇家自然巴不得,但是劉燁本身已經家族顯貴,他可不想為這一時的更上一層樓招來後禍無窮,聞聽太后主動攀親,嚇得魂飛魄散,乾脆直接暈倒,回到家裡就上書請求下放出京。劉娥無可奈何,只得放過了他,將劉美的舅兄錢惟演一族大力提拔,並和皇室結親。

天聖九年,大內發生火災,崇德、長春、滋福、會慶、崇徽、天和、承明、延慶等八大殿雖然只是小部分殃及受損,但是劉娥卻借此為由,在宮殿修復之後,將這些重要大殿的名字全部改掉,其中常朝大殿長春殿,也改成和唐武則天常朝大殿相同的殿名紫宸殿,並順勢將大內大部分重要的宮殿名和朝門名字統統改掉。大量改換宮殿之名很容易被視為將要改朝換代的前兆,這種舉動令人大吃一驚,更叫人吃一驚的還在後頭,劉娥下令要身著皇帝的冠冕去祭太廟。

儘管參知政事薛奎等人極力反對,但是一切還是都按照劉娥的意思進行了。

在此之前,仁宗的生母李氏因病去世了,劉娥在她臨死前,冊封其為宸妃。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劉娥如願地穿著天子袞龍袍、頭戴儀天冠,只是象徵性地減掉了兩三樣裝飾品,仍然以帝王的姿態步入太廟,行祭天初獻之禮,皇太妃楊氏為亞獻、仁宗皇后郭氏為終獻者。儀式結束後,劉娥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這個冗長無比的尊號,亦是只有天子才能領受的。

但是就在太廟回來的路上,劉娥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次年就猝然去世了。臨死前,她仍不放手權力,留下遺言讓太妃楊氏繼她為皇太后,繼續臨朝聽政。楊太妃這個一輩子對劉娥忠心耿耿的後宮女子,雖然繼位為太后,但她既沒有劉娥的才幹也沒有劉娥的膽量,只得在群臣的反對下主動請辭。

劉娥之死,令得她的養子仁宗大為悲傷,數日痛哭不能上朝,這時候八王爺趙元儼闖入宮中。注意這位八王爺,並非民間傳說中的趙德芳,因為趙德芳早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就去世了,這位趙元儼是太宗趙光義的第八個兒子,也是這時候仁宗活上世上的唯一叔伯輩親人。趙元儼曾在真宗死後逗留宮中不走,企圖重續「兄終弟及」的神話,但終於鬥不過劉娥,數年來閉門不出。此時趙元儼進宮對仁宗說,劉娥並非仁宗生母。這個時候,仁宗才明白自己的身世,並因趙元儼的話對生母的死因產生懷疑,但在對自己的生母李宸妃開棺驗屍之後,發現李宸妃屍體並未下葬,而是用水銀保存完好,而且身穿皇后的服飾面目如生——一向追求完美的劉娥,早在宰相呂夷簡的建議下,對自己的身後事作了完美的處理。仁宗跪倒劉娥靈前,歎「人言可畏」,自己險些錯怪了養母。

劉娥死後,被她控制了十幾年的仁宗才第一次可以單獨召見朝臣。劉娥臨死前,仍然身穿皇帝的龍袍,因此如何處理這件事,成了剛親政的仁宗和群臣的大問題,因為連女皇帝武則天死的時候,也只是穿太后鳳袍下葬的。

於是有了如下這一段對話——趙禎在皇儀殿號啕大哭問群臣:「太后臨終前已經口不能言,卻幾次扯動身上的衣服,似乎有什麼話要交待,不知道她究竟有什麼心願未了?」曾經大力反對劉娥身穿龍袍的參知政事薛奎立即會意,說:「太后必是不願穿著天子冠服入葬,免得於地下難見先帝。」於是此事順理成章,仁宗體貼太后的心意,為其換上鳳袍而下葬。但是對於劉娥的定位,宋人仍是有定論的。仁宗下旨,仿武則天「則天大聖」皇后的四字謚號,為劉娥擬四字謚號「章獻明肅」皇后,在此之前,皇太后都是兩字謚號,唯從劉娥開始,垂簾稱制的太后和武則天一樣為四字謚號。

在劉娥死後,翻案風起,紛紛有人上書非議劉娥,仁宗遂以「不忍聽此言」為由,下令任何人不得非議劉娥執政時的對錯。雖然劉娥並非仁宗生母,但是仁宗在知道身世之後,仍然處處表示對劉娥的追思和尊敬,這對母子的感情,著實不錯。

女皇武則天活了八十一歲,她在稱帝之前已經正式執政三十年,但是劉娥才活了六十五年,在真宗死後第十二年就因病去世了。冥冥之中似有命運之手在安排,誰能想得到,她會在身穿龍袍之後就因病而猝然去世。

歷來史家一直有一個疑雲,那就是劉娥究竟有沒有稱帝之心。她當眾扔掉了《武後臨朝圖》,但她又積極地改殿名、穿龍袍、立生祠、祭太廟,做這些武則天稱帝之前的必經之事,中國歷史上,除了她和武則天之外,沒有其他掌權的太后敢這麼做。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可能出現第二個女皇?如果劉娥能夠像武則天那樣活到八十一歲,甚至不需要那麼長,她只要再活上十年,或者五年,那麼一切都會有一個答案了。

她是除了武則天之外,另一個穿上龍袍的女人,中國歷史上,僅此兩個女人。

《權力巔峰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