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潭秋、包惠僧加入武漢小組

董必武如此回憶他跟陳潭秋的交往:

我第一次見到陳潭秋是1919年夏天。……剛從國立武昌高等師範英語部畢業的潭秋來上海參觀,經他同班同學倪則天的介紹,我們見了面,由於志同道合,我們一見如故,在上海期間,相互交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心得,暢談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抱負,同時商定用辦報紙、辦學校的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革命活動。[1]

陳潭秋的原名叫陳澄,據雲是「要澄清這混濁世界」之意。潭秋是他的字。不過,如今人們都習慣於稱他陳潭秋。

陳潭秋比董必武整整小十歲,湖北黃岡縣陳宅樓人。他的祖父曾是清朝舉人,但他的父親是個農民。他兄弟姐妹十個,他排行第七。

陳潭秋起初在黃岡上小學。十六歲時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學,來到武昌。二十歲時考入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介紹他和董必武認識的倪則天,便是他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同班同學,而倪則天是湖北黃安人,跟董必武同鄉。

陳潭秋是在1919年夏天去的上海,那是因為在五四運動中,他是武漢的活躍分子。當武漢派出學生參觀團前往上海時,他是參觀團的成員之一。

陳潭秋

回到武漢後,董必武籌辦武漢中學,陳潭秋跟他志同道合,而且剛從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畢業,也就參加了籌辦工作,並擔任英語教師,兼任第一屆乙班班主任。

1920年夏,董必武收到了一封來自上海的信。一看那熟悉的筆跡,就知道是李漢俊寫來的。

李漢俊告訴他,上海已經成立了「小組」,希望武漢也建立起「小組」來。

董必武看罷信,便找陳潭秋商議。陳潭秋當即贊成,願與董必武一起著手建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

兩個人建立一個小組,當然太小。董必武建議把張國恩吸收進來,陳潭秋則提及了包惠僧。

張國恩跟董必武同鄉、同學、同去日本、同入中華革命黨,在上海又同與李漢俊談,理所當然,他是很合適的可供考慮的對象。

當時,張國恩擔任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監、律師,與董必武過從甚密。經董必武一說,馬上答應參加「小組」。

包惠僧

陳潭秋提及的包惠僧,是他的同鄉——湖北黃岡包家畈人。包惠僧原名包道亨,又名包晦生、包一德、包一宇,曾化名鮑懷琛,用過筆名棲梧老人、亦愚。

包惠僧又是陳潭秋的校友——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只是比陳潭秋高幾班。他在1917年畢業之後,在武昌教了半年書,便失業了。愛好活動的他,索性擺脫了課堂的束縛,去當自由自在的新聞記者。他擔任了《漢口新聞報》、《大漢報》、《公論日報》、《中西日報》的外勤記者,四處活動。他到了上海,到了廣州,到了北京,使他開了眼界,瞭解了中國的社會現狀。

1920年2月上旬,陳獨秀光臨武漢之際,這位初出茅廬的新聞記者跑去採訪。這次採訪,深刻地影響了包惠僧。

包惠僧是這麼回憶的:

我以記者的身份專程到文華書院訪問了陳獨秀,我是抱著崇敬的心情去見他的。見面後我告訴他我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畢業後因找不到工作當了記者。他說當記者也好,能為社會服務。後來我們談了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反封建,婚姻自由(當時有許多女學生同我談論婚姻自由問題)等問題。陳獨秀是漢學專家,他的漢學不在章太炎之下。我還向陳獨秀請教學漢學的門路。他指導我讀書,講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次我們談了個把鐘頭,分手時我表示惜別,不知以後什麼時候再見面。他說以後還有再見面的機會。他來去匆匆,在武漢時間不長就到上海去了(引者註:陳獨秀回北京後經天津再去上海)。走之前我又去見了他一次。我是為了採訪新聞去找他的,沒想到後來我和他交往這麼多。他關照我不要寫文章向外發表我們的談話。……[2]

跟陳獨秀兩次匆忙的談話,使包惠僧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興趣。這樣,他在跟陳潭秋見面時,也常常談論這些問題。當陳潭秋邀他加入「小組」,他一口答應下來。

就在李漢俊來信不久,有客自上海來。

來者名喚劉伯垂,又名劉芬。他是湖北鄂城縣人氏。他在清朝末年時留學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科。他在日本時便與陳獨秀結識,友情頗篤。

劉伯垂是同盟會的老會員,曾在孫中山的廣東軍政府擔任高等審判廳廳長。1920年秋,他從廣州途經上海回湖北。在上海,劉伯垂拜訪了老朋友陳獨秀。陳獨秀吸收劉伯垂參加了共產黨。

陳獨秀交給劉伯垂任務:回湖北時,找董必武聯繫,在那裡建立共產黨組織。

「對了,你還可以吸收鄭凱卿加入共產黨。」陳獨秀特別關照劉伯垂道。

1920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在多公祠五號進行活動

鄭凱卿,一個完全陌生的名字。此人既沒有留過洋,也沒有讀過多少書。他原是失業工人,後來,在武漢曇花林文華書院當校工。1920年2月上旬,陳獨秀到武漢時,住在文華書院,便由鄭凱卿照料他的生活。短短四天相處,陳獨秀跟鄭凱卿相處甚為融洽。陳獨秀把革命的道理講給鄭凱卿聽,鄭凱卿很快就明白了。

劉伯垂坐船從上海來到了武漢,約董必武在武漢關附近的一家小茶館見面,轉達了陳獨秀的意見。

幾天之後,吃過晚飯,陳潭秋、包惠僧、鄭凱卿應約來到了武昌撫院街張國恩律師事務所,那裡也是董必武借寓之處。

劉伯垂來了。他帶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文件,傳達了陳獨秀的關於在武漢建立「小組」的意見。

這是一次秘密會議,由劉伯垂主持。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當時叫武漢共產主義研究小組,後來叫中國共產黨武漢支部)就在這天建立。大家推舉包惠僧為書記,陳潭秋負責組織工作。

劉伯垂在「老虎」身邊——湖北省警察廳背後的武漢多公祠五號,掛起了「劉伯垂律師事務所」的牌子。那裡,成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們經常聚會之處,而「老虎」居然沒有發覺這眼皮底下的紅色目標。

一個多月,這個「小組」增加了兩名成員:

一位叫越子健,又名雲詡,董必武的同鄉,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據雲是董必武介紹的。

另一位叫趙子駿,是武漢的青年工人。由鄭凱卿介紹加入小組。

張國恩由於律師事務忙碌,而且對馬克思主義沒有多大興趣,在小組成立三個月後申明退出。

在1921年春,又有劉子通、黃負生加入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兩人都是湖北黃岡人——陳潭秋的同鄉。他倆曾創辦《武漢星期評論》。

李漢俊在1920年冬,曾由上海回鄂探親。途經武昌時,曾與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們見面,向他們講解過唯物史觀,講解過社會主義學說。

另外,維經斯基的秘書馬馬耶夫和他的妻子馬馬耶娃,還有北京大學的那位「中國通」,鮑立維,曾訪問了武漢。他們住在張國恩律師事務所裡。馬馬耶夫本來想以教英文作掩護,幫助武漢共產主義小組開展工作。無奈三位高鼻碧眼的外國人,在外國人不多的武漢畢竟是太惹人注意了。他們只是在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創辦的利群書社參觀了一番,不得不離開那裡。

[1]《董老憶潭秋》,《楚暉》第1期,6—7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陳獨秀》,365頁,載《包惠僧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紅色三步曲:紅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