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庫茨克的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

維經斯基沒有回到派他到中國的出發地——蘇俄遠東門戶海參崴,卻坐上火車,沿著西伯利亞大鐵道西行,在貝加爾湖畔的伊爾庫茨克下車。

伊爾庫茨克是蘇俄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行政、文化中心,處於安加拉河與伊爾庫特河的匯流處。不過,它與外界的聯繫,主要依靠在1898年建成的西伯利亞大鐵道。

當維經斯基還在中國的時候,共產國際執委會為了加強對遠東各國革命運動的領導,決定設立遠東書記處。這個遠東書記處便設在伊爾庫茨克——那是1921年1月作出的決定。

在此之前,只是俄共(布)設立了遠東局。那畢竟只是俄共(布)的機構。儘管維經斯基來華是得到了共產國際的同意,但他是由俄共(布)遠東局派出的。

維經斯基來華,還負有「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的使命。經過他的考察,顯然,在上海設立這樣的機構的時機尚不成熟。

維經斯基從中國寄出的報告,以及薩赫揚諾娃在上海關於同朝鮮僑民革命者建立了聯繫的報告,使共產國際意識到必須設立負責遠東事務的專門機構——遠東書記處。

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是在俄共(布)西伯利亞執行局東方民族部的基礎上建立的。不過,後來的實踐表明,把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設在伊爾庫茨克是很不恰當的,因為這是一個交通極不便利的地方:從莫斯科出發,要坐兩周左右的火車,才能到達那裡,而從那裡到海參崴,也得坐十來天的火車。這是一個與莫斯科、與遠東各國的聯繫都不甚方便的所在。

西伯利亞為皚皚冰雪所覆蓋。維經斯基從結著冰花的玻璃上朝外望去,一片白茫茫。火車在慢吞吞地沿著西伯利亞大鐵道西行。漫長而單調的旅行生活使他感到疲憊。

離開廣州時,他不過穿一件薄毛衣而已。在伊爾庫茨克下車時,他全身用皮革包裹著——皮大衣、皮帽子、皮靴子。

在車站迎接他的是一位比他年長七歲的西伯利亞人,名叫鮑裡斯·扎哈羅維奇·舒米亞茨基。雖然不過三十五歲,但眼角、前額已有了明顯的皺紋,高高的個子,一身軍裝,披著一件騎兵長大衣,頭戴布瓊尼式軍帽。他緊緊擁抱著從中國歸來的維經斯基,連聲說:「歡迎!歡迎你!」

舒米亞茨基已被共產國際執委會任命為遠東書記處的負責人。他同時也是俄共駐西伯利亞的全權代表。他是一位久經考驗的老布爾什維克。

他,1886年出生在西伯利亞的上烏丁斯克(今烏蘭烏德)。在貧瘠、嚴寒的土地上成長的他,十二歲就不得不前往赤塔的鐵路工廠裡做工,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

舒米亞茨基在十七歲時加入俄國社會民主黨。兩年後,他成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工人武裝起義領導人。起義失敗,他被沙俄當局通緝。後來他逃亡拉丁美洲的阿根廷。

1913年,二十七歲的他重返祖國,加入了俄共(布)。他成了俄共(布)西伯利亞黨組織的負責人之一。他做過地下工作,打過游擊,參加過反擊高爾察克的戰鬥。他被任命為俄共(布)中央遠東局委員。由此,他被指定為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的負責人。在1926年,他出任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校長。

舒米亞茨基誠摯且總是對事業充滿信心。他把自己的副手介紹給維經斯基。

他的副手叫明斯克爾,比維經斯基大兩歲。明斯克爾也有著曲折的革命經歷:他原是烏克蘭基輔人。二十一歲時由於參加秘密革命活動而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亞。十月革命後,他積極參加了反對高爾察克的鬥爭,並加入了俄共(布)。他曾被捕,關押了一年。紅軍游擊隊救出了他。不久,他被派往中國哈爾濱,負責俄共(布)濱海區委員會的工作。這樣,他熟悉了中國的情況。

由於明斯克爾受過革命的嚴酷考驗,又有在中國工作的經驗,所以他被調來充任舒米亞茨基的副手。

維經斯基是和他的妻子庫茲涅佐娃以及那位布裡亞特族的薩赫揚諾娃,一起從中國回到伊爾庫茨克。

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設在伊爾庫茨克一條大街上一所並不很大的房子裡。在那兒,維經斯基結識了舒米亞茨基的能幹的妻子麗婭·伊薩耶美娜,她主持遠東書記處的國際聯絡部的工作。

還有一位領導人叫布爾蒂。他也坐過牢,參加過與白衛軍的鬥爭。他來到遠東書記處之前,是俄共(布)伊爾庫茨克省委副主席。

一位從事國際婦女工作的勒柏辛斯卡婭,也調往遠東書記處。

據當年在那裡從事青年工作的達林回憶,這位後來前往中國上海的勒柏辛斯卡婭,有著不平常的經歷:

她出生在一個僑居國外的老布爾什維克的家庭裡,在英國長大。二月革命後回到俄國。這是一個非常美麗、衣著雅致的婦女,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國內戰爭的嚴峻年代裡,女共產黨員和女共青團員都是軍人打扮,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冬天戴護耳皮帽、穿皮短大衣、氈靴。夏天的打扮是紅頭巾、軍便裝、士兵的皮帶、長統靴。至於時髦,當時沒人談論,也沒有人去想。當年誰也不會從外表上懷疑她不是布爾什維克。無論從外貌、氣質和通曉英語的程度上,都難以找到一個比她更合適的女同志到上海去工作了。遠東革命組織代表大會結束以後,勒柏辛斯卡婭被派往中國……[1]

那裡的工作人員相當多,主要是由四部分人組成:

一、十月革命後從美國回來的俄國僑民——英語流利,便於在國外開展工作;

二、長期在中國東北(滿州)生活的俄國人——會講漢語,或者熟悉中國情況;

三、在莫斯科或海參崴的東方研究部門學習過——懂得東方的情況;

四、從事過地下工作的老布爾什維克——對黨忠誠、可靠,又有豐富的鬥爭經驗。

由這樣四部分人組成的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像高效率的雷達,接受著來自遠東各國的信息。

遠東書記處下分四個部:中國部、朝鮮部、日本部、蒙藏部。

每一個部,都有這個國家的共產黨人參加。

人數最多的是朝鮮支部。

不言而喻,維經斯基被分配在中國部工作。參加中國支部的還有馬馬耶夫、阿布拉姆松、庫裡莫夫、多比索夫、達維德維奇。

中國部的任務是解決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關係問題,給中國共產黨和俄共(布)提供情況,並向中國共產黨傳達共產國際執委會的指示。

從中國回來的薩赫揚諾娃,轉到了蒙藏部工作。

那位曾在廣州工作過的佩爾林,則在情報部工作。情報部有幾十名工作人員,工作最為忙碌。

後來,達林被調到中國部,負責中國的共青團工作。

在中國部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代表是誰呢?

[1]達林:《中國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紅色三步曲:紅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