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雷出現在伊爾庫茨克

1921年5月4日,朝鮮共產黨代表大會開幕式在伊爾庫茨克舉行。

一位戴眼鏡、梳分頭的二十三歲中國小伙子,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在籌備大會時,他是朝鮮共產黨成立大會的組織成員)。

他用流暢的英語,在大會上致祝詞。他的第一句話,便非常清楚地點明了他的身份:「我很榮幸以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在大會上發言。」

顯然,他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的代表!

他的祝詞說:

我們大家知道,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共同敵人,擊破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共同任務。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下,建立起同日本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1]

這位中國共產黨中央代表,便是張太雷。他是與維經斯基一起從北京來到伊爾庫茨克的。

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任命了兩位書記負責中國部的工作,一位是張太雷,另一位便是維經斯基。

張太雷是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委派,前往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成為第一個在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儘管那時中國共產黨尚處於各地成立小組的階段,尚未開過全國代表大會,尚未選出中央機構,但是張太雷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代表,而且「以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致祝詞。

張太雷,江蘇常州人,原名曾讓,字泰來,取意於「否極泰來」。上小學時,校長馬次立給他取了學名張復,取意於「復興中華」。後來他改名太雷,取「泰來」諧音。曾用過張春木、張椿年這樣的名字。

張太雷八歲的時候,父親便病逝了。靠著親戚的接濟,他艱難地在常州讀完小學、中學。在中學的時候,他就特別喜歡英語,跟趙世炎很相似。

十七歲那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法科預科。這樣,他從常州來到了北京。不過,北京大學的學制長,家境貧寒的他難以維持。於是,才念了幾個月,他便轉往天津北洋大學法科學習。一邊讀書,一邊在《華北明星報》做英文翻譯。

五四運動爆發時,張太雷是天津大學生中的活躍分子,擔任天津學生評議會的評議長。他作為天津學生代表赴京請願,跟北京大學的學生們有了聯繫。他結識了李大釗,也結識了周恩來,他開始從一般的進步青年轉向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原本在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過六年,跟張太雷有著許多共同的話題。

張太雷在北大結識了羅章龍,羅章龍介紹了他認識了那位來自俄國海參崴的漢學家鮑立維教授。鮑立維剛來中國時,先是住在天津「特別一區」。這位教授跟俄共(布)有著許多聯繫。

北京的華俄通訊社招聘工作人員,張太雷應徵,為這家通訊社做些翻譯工作,跟俄共(布)有了更多的聯繫。

1920年4月,當維經斯基率「記者團」來到北京。經鮑立維介紹,張太雷去北京拜晤了維經斯基。維經斯基用英語跟他交談,非常欣賞這位風度瀟灑、英語流利、精力充沛而又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青年。

張太雷成了當時活躍的「三張」之一。不過,張國燾、張申府還只是奔忙於北京一上海之間,而張太雷則在天津一北京一上海之間頻繁往返。

1920年6月,已經在北洋大學畢業的張太雷趕往上海。在那裡,他參與了陳獨秀、維經斯基籌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工作。當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時,他也參與其事。

不久,他又來到北京,參與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他加入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

回到天津,他籌建了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擔任書記。他起草了中國第一個團章:

1)宗旨——研究和實現社會主義。

2)方法——1幫助工人組織起來,並對工人進行教育工作;2調查工人的狀況;3散發文獻書籍;4基礎的宣傳鼓動;5組織討論;6出版文獻讀物;7邀請名人演講;8組織研究社會主義;9協助組織罷工。

一切人,不分民族和身份,均可成為天津共青團團員;1學生,2工人和農民,3人力車伕,4鐵路工人,5搬運工人,6店員,7士兵,8經大多數團員贊成的所有同情者,都可以被接受為團員。

4)加入天津共青團組織需由兩名或兩名以上團員介紹。

第3條中說到的「士兵」,由兩人介紹可被吸收入團;而凡為「同情者」,須得大多數團員的同意才能被接納。

5)開除團籍——如果某個團員作出了危害其他團員的行動,或是發生了不道德的行為,那麼,根據兩名或兩名以上團員的呈報,經大多數團員同意,他就要被開除出團。

6)經費由團員自願捐獻。

7)執行機構為書記處或各小組的代表、工人狀況調查委員會、社會主義研究部。各部門負責人每月選舉一次。

8)會議時間——例會定為每星期一次。

9)補充條款——修改本章程,需有三名團員提議,由全體大會通過。[2]

1920年12月16日夜,張太雷興奮地跟一位路過天津的朋友,用常州話談到夜深。

這位朋友斯斯文文,一副金絲邊框眼鏡後閃爍著精明聰慧的目光。他跟張太雷有著同鄉、同窗之誼,比張太雷小一歲。此時的他,初出茅廬,後來他的大名震撼中國——瞿秋白!

瞿秋白是以北京《晨報》記者身份,在1920年10月15日獲得遠東共和國派駐北京的使節優林的簽證,獲准前往蘇俄採訪,成為中國第一個訪問紅色蘇俄的記者(日後他寫了《赤都心史》)。

雖然後來瞿秋白取代了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袖,不過此時的瞿秋白還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只是明顯地傾向於共產黨罷了。

瞿秋白在天津逗留了兩天,然後由張太雷送他登上北去的火車,經哈爾濱進入蘇俄。路過哈爾濱時,瞿秋白「無巧不成書」,竟在那裡遇上參加過共產國際「一大」、「二大」的劉紹周。當時,劉紹周隨張斯麟代表團回來,正在哈爾濱。只是劉紹周竟不知道中國各地已經有了中國共產黨組織,以至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也沒有出席不久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一大」……

送走了瞿秋白,過了1921年的春節(辛酉年正月初一為1921年2月8日),張太雷忽接李大釗的通知,馬上趕往北京。

在北京飯店,張太雷見到了從廣州回來的維經斯基。張太雷獲知,經維經斯基和陳獨秀、李大釗商議,決定派他前往伊爾庫茨克工作。

於是,張太雷和維經斯基的「記者團」同行。這時,原先與維經斯基一起來華的俄共(布)黨員楊明齋仍在上海。張太雷也就成了「記者團」離華時的翻譯。

[1]轉引自舒米亞茨基:《中國共團和中國共產黨歷史片斷——悼念中國共青團和共產黨的組織者之一張太雷同志》,《革命的東方》1928年4、5期合刊,莫斯科出版。[2]轉引自舒米亞茨基:《中國共青團和共產黨歷史片斷——悼念中國共青團和共產黨的組織者之一張太雷同志》,《革命的東方》1928年4、5期合刊,莫斯科出版。
《紅色三步曲:紅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