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霸天

在部下的襄助下,張作霖逐步對「項傻子」展開主動進攻,並在對方率部搶劫時將其予以包圍,一場鏖戰下來,「項傻子」被當場擊斃。這一仗不僅為張作霖和八角台去一強敵,也對其他蠢蠢欲動的「鬍子」和遊兵散勇起到了震懾作用,自此再沒有人敢來碰硬釘子了。

由於成功地保住了八角台,張作霖在紳商們心目中的地位越加高大,他們每月支付近三千兩銀子作為軍餉,幫助張作霖購買槍械,招募人馬。張作霖的團練步馬隊迅速擴充至兩百多人,而且有馬有槍,並配有洋鼓、洋號和鮮明旗幟。所部列隊繞村行走時,陣容甚為雄壯,與正規軍隊相比,氣勢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彼時遼西綠林中有「四霸天」一說,張作霖位列「北霸天」,這標誌著他已一躍成為像過去馮麟閣那樣的江湖老大。不過與馮麟閣等山大王不同的是,張作霖還擁有一個未來梟雄所必須具備的眼光和氣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喜歡結交名士。

除義父張子雲外,八角台的士紳和文人都是張作霖的座上客。舉人劉春烺位列「遼東三才子」,雖在官場上不甚得意,卻是個很有見識的人。他和張作霖相交甚篤,常常無話不談,有一次他對張作霖說:「當今之世,民生凋敝,十室九空,商旅不行,將至搶無可搶,綁無可綁之勢。不如趁早改變辦法,先使農民得活,將來清廷恢復原狀時,你可以受到招撫,豈不為善?」

張子雲與劉春烺觀點相似,認為養兵畢竟是國家大事,民團只是應付於一時的地方武裝組織,隨著社會秩序的恢復,民團終將失去存在的條件。聽了他們的建議,張作霖連連點頭稱是,他也感到「不和官家合作,成不了大事」,只有跟從大清政府,才能擁有強大後盾。

張作霖開始為「和官家合作」進行準備,比如訓練和管理練勇時,都要求保持與官軍一致的紀律。「保險區」內,除盜竊案自行管理外,所有民事刑事案件一律解送官府裁決,這些都是為了給官府留下一個好印象。

就像當年宋江日夜盼著朝廷招安一樣,張作霖巴巴兒地期待著政府降旨。讓他感到高興的是,沒過多久,好消息真的來了。

身為東三省政要,盛京將軍增祺實在是倒霉透頂,調任這個職位不過才一年光景,就讓俄軍佔領了奉天。他剛逃到新民府附近,便被哥薩克騎兵給追上截回,並在沙俄的逼迫下,與其簽訂了《奉天交地暫且章程》,答應將奉天交給俄國軍管。此事並未報經北京政府批准,朝廷為此進行了追究,準備將他革職。

要說真革掉也就算了,可是因為無人敢出關接替,增祺又只能暫留原職,繼續維持地方治安。這可不是一件好幹的活,因為他發現,遼西「鬍子」(也包括那些打著「保險」旗號的隊伍)既多且強,僅靠官軍武力剿伐根本就消滅不了。

增祺的下屬、新民府同知(同知為知府的副職)廖彭亦有同感,因為他手中能調動的巡捕隊僅有一百六十人,而所要對付的匪盜則多如牛毛。為此,廖彭向增祺上書,建議招撫地方「保險隊」,將私團招為公團,他認為通過這種辦法既平了匪患又壯大了官軍,乃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增祺看到後覺得未嘗不可以一試,便授命新民府知府增韞具體承辦招撫事宜。增韞不敢怠慢,當即派人向各「保險隊」宣撫收編。收撫的辦法是先是有當地士紳出面擔保,保證安心歸順,不出爾反爾。通知一出,各幫卻並不像想像中那麼踴躍,原因是大家都不知真假,害怕官府以收編為由,趁機將他們解決了。

張作霖平時廣交官府和地方紳商,內部消息非常靈通。當其他幫派還在猶豫觀望的時候,他已經認定這是一個出頭的好機會,下決心歸順朝廷,聽候改編。張作霖的決定得到了張子雲的支持,在張子雲看來,地方太平了,團練就該遣散,但要讓練勇們立即放下武器回家種地,也很難安分守己,反而對治安不利,更何況,張作霖這幾年在地方上表現不賴,彼此間的私人關係又不錯,於情於理都應該幫他找一條出路。

張子雲找來另一名當地士紳杜絆林商議。杜絆林是個秀才,與張作霖的關係很好,當下便答應與張子雲一道為張作霖作擔保。當年關外有文化的人不高,讀書人因此很受尊敬,那些有一點功名的,更被認為是了不起的人物,在社會上的名望和地位都很高。秀才這樣的身份,若放到關內也許不值一提,在關外就不一般了。知府增韞對於張子雲、杜絆林這兩位老秀才一向都特別尊重,有他們兩位共同做擔保人,起碼取得官府的初步信任是沒什麼問題了。

對於張作霖而言,僅僅拿到入場券還不夠,入場之後,你知道人家會讓你坐哪裡?那些邊角旮旯,誰都不待見的地兒,你願意去?

就在張作霖思忖著如何再找點門路,下點功夫的時候,他突然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增祺當初逃往遼東時,曾先把家眷送走。如今他被截回且與沙俄達成了和約,社會秩序也漸漸安定下來,他便打算把家眷重新接回奉天。

京奉鐵路當時只通到溝幫子,剩下的路要從新立屯經過,而新立屯就在張作霖的控制範圍之內。張作霖由此心生一計,他將張景惠等部下召集到一起,鼓動他們說:「我們總在綠林中吃黑飯,前途是暗淡的,是毫無出路的。我看不如借助我們現有的這點實力作本錢,向官家討價還價,混個一官半職,總比這樣繼續幹下去有出路。」

《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