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吾家

蘭陵王氏自丙沂公傳至十三世思字輩,有思兆先生,就是我的曾祖父。兆公再傳,和字輩,是我的祖父翔和先生。祖父有五子五女,我父親行二,諱毓瑤,是毓字輩。

當年,人事資料要記載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的姓名,每個人都要記自己的「三代」,否則就是大笑話,倘若求職,寫不出「三代」的人一定落選。

那時,有一個人出外求職,忘了曾祖父的名字,情勢斷不容許回家查問,就臨時替曾祖父取名「曾傑」,意思是,我的曾祖父是位人傑。管人事的跟他有點交往,好心提醒他:「名字哪有用破音字的?」他急忙在「曾」字旁邊添了個土字旁,成為「增傑」。

他得到這個職位。後來他查出曾祖父的本名,他請管人事的喝酒,要求悄悄地把記錄更正過來。管人事的想起破音字加土字旁的往事,笑而言曰:「他老人家已經入土為安啦,你也別再輕舉妄動啦!」

這「入土為安」和「輕舉妄動」兩個成語,成了嘲笑他的典故,被他的好朋友沿用了很多年。

我們小時候受過幾項嚴格的訓練,其中一項就是牢牢記住誰是你的三代尊長。

我的伯父毓琪先生,和我的父親是一母所生,老弟兄倆的名諱隱含「琪花瑤草」之意。

可是這兩位老人家並未生長在仙境,他們要面對塵世間的一切磨煉。

後來祖母去世了,由繼祖母持家。繼祖母生育了四叔毓珩先生,五叔毓珍先生,七叔毓瑩先生。

我記得,伯父是個胖子,走路時呼吸有風箱聲,性情隨和,像一個商人。四叔比伯父稍稍清秀些,平時沉默寡言,但是有自己的原則。五叔那時是一熱血青年,眉宇間有英氣,關心國事,批評社會。七叔瘦小靈活,和他的四位哥哥不同。

傳統的大家庭內部照例有許多矛盾,我家不幸未能例外。傳統的大家庭也都注重觀瞻,不斷修飾自己的形象,我家也力求納入此一規範。

小時候,我主要的玩伴是一隻狸貓。貓愛清潔,但是自己無法洗澡,唯一可用的工具是自己的舌頭。它拿舌頭當刷子,把身上的每一根毛舐乾淨。多虧它有個柔軟的身體,能運用各種姿勢、從各個角度清理身體的許多部位。

看它那樣辛苦,那樣勤奮,使我十分痛惜。不錯,它的外表是乾淨了,可是所有的污穢都吞進肚裡。

看到貓,常常使我想起家庭,傳統的大家庭。

貓有能力把肚子裡的污穢排泄出去,大家庭也有嗎?

貓,如果身上太髒,它就自暴自棄,任其自然,大家庭也會嗎?

餘生也晚,從未見過祖父。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是個卓越的商人。具有當時一般商人沒有的世界觀。他開設了一家酒廠、兩家酒店,字號是「德源湧」和「德昌」,除了批發以外,在臨沂和嶧縣縣城都有門市部。歷來談蘭陵美酒的文章,點名舉例,必有「德源湧」的名字,它是蘭陵開業最早規模最大的酒廠,北京設有分銷單位。

一九一五年,祖父帶著自家釀造的蘭陵酒,以蘭陵美酒公司的名義,參加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得到金質獎章和銀質獎章,出國參展之前,一九一四年,蘭陵酒先在山東省第一屆物品展覽會上奪得第一名。這段史實,由王玉久先生從當年出版的《申報》和「中國參加太平洋博覽會紀實」一書中發掘出來,至今猶是中國對外貿易反覆引述的資料。我納悶的是,在玉久先生的文章裡,我祖父的名字是王祥和。但是,我從小受教育,熟讀勤寫祖上三代的名諱,祖父的名字分明是王翔和。

他老人家要伯父管理產銷,伯父正是一個經理型的人物。他要四叔管家,四叔為人小心謹慎,又深得繼祖母信任。他老人家的這些舉措,堪稱知人善任。

可是,他老人家送我父親到濟南去讀法政專門學校,卻是一步失著。在那年代,「法政」的意思是政治經濟,法政專門學校培養的是官場人物。我父親不能做官,尤其不能在軍閥混戰天下未定的時候做官。

等到我能夠認識這個世界,祖父早已去世,生意早已結束,酒廠空餘平地上一棵梧桐,酒店的門面租給人家賣酒。伯父和我父親也早已奉繼祖母之命分出去獨立生活,酒廠的空地的一半,酒店的門面,以及相連的一所四合院,由我們這個小家庭居住使用。

我八九歲的時候,受好奇心驅使,「搜索」了我父親的書房。據說,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做過類似的事。我找到父親的同學錄,一部善本的《荀子》,一部石印的金批《水滸》,一枚圖章。母親告訴我,圖章上刻了四個字:「德源長湧」。每個字的筆畫都長長地向下垂著,有瀑布的趣味。這一方印章,也許是祖父一生事業的僅存的遺跡吧。

也許,這偌大的祖宅,才是祖父的事業的遺跡。

這所住宅,由大街口向南至小街口,由小街口向西至槐樹底,成為一個方塊。我不知道一共有多少平方公尺。這種住宅的結構,是用一個一個四合院連接而成。一個四合院稱為一「進」。估計它大約共有十進,外加一片廠房。

我在緊靠大街的青灰色瓦房中出生、長大。房頂很高,沒有天花板,我躺在床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屋頂和屋脊的內部結構,那是一種勻稱的精巧的懸在空中的手工,用三角形的木樑支撐著。自從有了空氣調節以後,很難再看見這麼高的屋頂了。

老式的建築方法不用水泥,用三合土。三合土是把細沙、石灰混入土內調製而成。那時,蘭陵的房子幾乎都是用三合土砌磚為牆,這種磚牆內外兩層單磚,中間再用三合土填滿,每隔五尺處加鋪一條青石板,再在石板上繼續加高。

那年代,小偷這一行裡面有人專在土牆上挖洞出入事主之家,叫「挖窟子」,文言的說法是「穿窬」。我記得當年轟動蘭陵的一大新聞,有人夜半聽見不尋常的聲音,知道「挖窟子」的來了,就抄起菜刀,蹲在牆邊等候,等小偷從洞裡伸手進來,狠狠一刀砍下去。這件事發生在天寒欲雪的冬夜,更使人覺得十分淒慘。

大戶人家用「夾心磚牆」蓋屋,用意在防盜,冬天也防寒保暖。同樣的理由,我出生的房間只向天井開窗,臨街的一面乃是單調的嚴峻的「高壘」。室內的光線很弱,據說最暗處與祖宗在天之靈相通。

據說,所有的嬰兒都應該在這一角黑影裡呱呱墜地。

四合院四面是房,依方位稱為東屋、西屋、南屋。北面的一排房子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堂屋。堂屋是這一組房子的主房。

堂屋的中間是客廳,兩旁是臥室,稱為「一明兩暗」。客廳正中有門,門左右有窗,門窗正對天井,光線確實是明亮。

這種房子選材施工都很考究,興家立業的人為後世費盡苦心。鳩工建造之初不但要請專家選日期、定方位,還要請全體工人吃酒席,並且特別送工頭一個大紅包。否則,據說,工人有許多「壞招兒」,使你敗家。

據說,有人發了財蓋房子,房子蓋好之後家運開始衰落。這家主人心知有異,重金禮聘一位專家前來察看。

專家勸他拆房子。

一排新蓋的堂屋拆掉了,牆根的基石也挖起來,專家從下面找到一個黑盒子,盒子裡放著三粒骰子。

骰子的點數是二三。

二三是最小的點數,擲出二三的人準是輸家,建築工人把這樣一個邪祟之物埋伏在牆壁下面,詛咒這個新興的家庭。

那專家伸出兩根手指,輕輕地、慢慢地把骰子翻轉過來,二三不見了,露出來四五六。

四五六是王牌,莊家如果擲出四五六來,立刻通吃。

黑盒子仍然放回去,房子再蓋起來。從此,門迎喜氣,戶納春風,三代康寧,六親和睦,百事順遂。

這故事,也許是建築工人編造出來、用以提高專業地位的吧?蓋房子的人寧可信其有。任何一種神話,一種謊言,只要可能對子孫有利,他們一概接受。

也許,建築工人在我出生的這座房屋下面埋藏了「二三」吧,我家的境況一年不如一年。

我記得,我家後院,梧桐樹附近,曾經有一個敞棚,棚下有長方形的石槽,槽上拴著兩頭騾子。小時候,大人一再告誡我不可接近騾子,使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騾子最大的功用是駕車。想來那時我家有車,那種木製的鐵輪大車,用薄薄的棉褥和油布圍成車廂。車廂形如轎子,稱為轎車。這種車早已淘汰了,名字卻留下來,歸新式汽車使用。

既有車,想必也有駕車的人吧。我不記得我家有過這樣的人,也不記得我家有過這樣的車。我只記得確實有騾子,傲慢倔強的騾子。

然後,我彷彿記得,騾子不見了,石槽旁邊拴著兩頭黃牛。

為什麼是牛?我家號稱耕讀傳家,卻不直接種田。回想起來答案可能是,那時候,常有佃農感到勞力不足,要求東家養牛供耕種使用。

記得冬天,我常在寒夜中被父親叫起,他提著草料,我掌著馬燈,冒著雨絲雪片,一同走到後院。父親在昏黃的燈光下,把草料倒進槽內,拿起一根頂端分叉的木棒攪拌。夜很靜,草料在攪拌中互相摩擦,發出沙沙的聲音,頗似我後來在爵士樂中聽到的沙錘。

想必也是應佃戶之請,牛棚旁邊有了堆肥。人畜的糞便不能直接用於施肥,必須混入稻草、爐灰、樹葉、泥土,經過發酵。把堆肥放在我家後院,是防止有人偷竊。

我記得,老牛怎樣用它的舌、把剛剛生下來的小牛收拾乾淨。我記得,小牛本來俯在地上,四肢無力,忽然一陣風吹過,小牛拉長了脖子,頭往前一伸,就站了起來。

我還記得,那天,母牛除去韁繩,離開石槽,在後院裡陪伴小牛,算是它的產假。

後來,不知怎麼,牛已不見了,只剩下一頭驢子。

家鄉的主食叫「煎餅」,鄉音近似「肩明」。煎餅是用石磨把小麥黃豆磨成稠糊,再放在鐵鏊子上烙成,所以推磨是人生大事。我家沒有勞力,必須用驢拉磨,這驢子遂成為我家一顆明星。

我記得那是一頭公驢,俗稱「叫驢」,仰天長嘯是公驢的特長。那驢毛色光潔,身軀高大,頗有桀驁不馴之氣,普通婦人童子來牽曳它,它往往置之不理。

驢子喜歡在地上打滾,俗語說驢打滾兒天要下雨,多半靈驗,也許是空氣裡的濕度使它發癢,它沒有搔抓的能力,只好躺在地上摩擦。可是,那突然而來的震耳欲聾的吶喊又代表什麼?抗議嗎?求偶嗎?或者如幽默家所說,「驢子喜自聞其鳴聲」,自我欣賞嗎?

在我的記憶中,我家驢子的鳴聲很驚人,音量極大,音質粗劣,而且抑揚轉折連綿不歇,一口氣很長,有時它突然在你身旁發聲,使你魂飛魄散,耳鼓麻木。

鄉人常說,世間有三樣聲音最難聽:銼鋸刮鍋黑驢叫。我家的驢正是黑驢。口技專家似乎還沒有人能模仿黑驢的叫聲,那是獨一無二的特別警報,黔驢大叫一聲嚇退了老虎。

大概是我家漸漸容不下這種自命不凡的驢,就換了一頭牝的,鄉人稱牝驢為「草驢」。草驢沉默、柔順,比較配合我家的環境。

抗戰發生,蘭陵一度是兩軍攻守之地,我們全家逃難,驢子跟著我們顛沛流離,忍辱負重。

最後,我離開家鄉的時候,我家已沒有驢子。

我常常回憶、簡直可以說是紀念我家最後一個使女。

我不知道她在我家工作了多久,也不知道她的年紀,只記得她個子矮,豐滿,比我的姐姐胖得多,——那時還有姐姐在世——天足,臉上紅是紅,白是白,前額梳著劉海,後頭紮著大辮子。

那時,衡量中產之家的境況,要看他有沒有「天棚石榴樹,肥狗胖丫頭」。肥狗與胖丫頭並舉,顯然出於極落伍的思想,屢受革命家和婦女運動家的呵斥。但在那時,這句話是存在的。在那時,這四者我家都有,——曾經都有。

我和這位使女的關係並不融洽,她有一個任務是照管我,我總是不跟她合作。例如,她催我吃飯,或者想給我加一件衣服,或者從街上叫我回家,總是惹得她不愉快。

在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記憶中,她幫助我的母親料理家務,由我還在吃奶到我斷奶。為了斷奶,母親在奶頭上塗了黃連水。我初嘗苦果時,她還站在旁邊,一臉笑容。

由我穿開襠褲到穿合襠褲。換裝之後,一時不能適應,常常尿濕褲子,由她幫我把濕褲子換下來。

由我可以隨地小便,到我必須在後院的糞堆上撒尿。

由我可以跟女孩子一同遊戲,到我跟她們劃清界限。

由我必須請她替我摘石榴,到我自己可以摘到石榴。

有一天,我看見她坐在客廳的地上哭泣,母親找出幾件首飾給她,她一再把母親的手推開。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個中年婦女,鄉下大嬸的模樣,想把她拉起來,可是不容易。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大嬸是有備而來。她出去了幾分鐘再回來,就有兩個壯男跟進,兩個男子抓住那使女的兩臂,把她硬拖出去,腳不沾地。

她號啕大哭。可是,出了大門,她就停止了掙扎,一切認命。

後來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家裡替她安排了她極不滿意的婚姻。

我們那唯一的、最後的使女走後,母親的工作陡然繁重,她自己烙煎餅。

烙煎餅用的「鏊子」,是一塊圓形的鐵板,怕有磚頭那麼厚,直徑嘛,我想起飯館裡的小圓桌,也就是供五六個人圍坐的那種桌面。

鏊子的中央微微隆起,略似龜背。下面有三條短腿,撐住地面。烙煎餅的人席地而坐,把柴草徐徐推進鏊子底下燃燒,使這塊鐵板產生高溫。烙煎餅的人左手舀一勺糧食磨成的糊,放在鐵板中央,右手拿一根薄薄的木片,把「糊」攤開,佈滿,看準火候迅速揭起。

煎餅就是這樣一張又一張的東西。

剛剛從鏊子上揭下來的煎餅,其薄如紙,其脆如酥,香甜滿口,可說是一道美味,蒲松齡為此作了一篇「煎餅賦」。

如果在煎餅將熟未熟之際打上一個雞蛋,蛋裡拌入切碎的蔥花辣椒,那就應了山東人的一句話:「辣椒煎雞蛋,辣死不投降。」

還有簡便的辦法:在煎餅裡卷一根大蔥。山東大蔥晶瑩如玉,爽脆如梨,章回小說形容女孩子「出落得像水蔥兒似的」,這棵蔥必須是山東大蔥!

有個笑話,挖苦山東人的,說是兩個山東人在吵架,你不必勸,你只要在地上丟幾棵蔥,他們就不吵了,為什麼?他們搶大蔥去了!

烙煎餅是在高溫中工作,滿身大汗,滿臉通紅,頭髮貼在臉上、脖子上如斧劈皴,汗水滴在鏊子上吱吱啦啦響。鄉人說,天下有四熱:鐵匠爐、鏊子窩、耪豆壟子拉秫棵。其中鏊子窩就是烙煎餅的地方。

年年夏天有人在鏊子窩昏倒。

可憐復可恨,每逢母親烙煎餅的時候,也就是我興高采烈的時候,我能吃到我最愛吃的東西。

吃飽了,我就吹我用蔥葉做成的哨子。

我家曾遭土匪洗劫,不但財物一空,還籌措了一筆錢贖肉票。那時我尚在襁褓之中,全不記得。

有一年大旱,我記得全家不能洗臉,飲水從多少裡外的河裡運來。田里的莊稼全枯死了,大家以收屍的心情去收拾殘餘。陽光實在毒辣,每一個人的動作都急急忙忙像逃難。

求雨的場面驚人,幾百壯男赤身露體在鑼鼓聲中跳商羊舞,受烈日燒烤,前胸紅腫,後背的皮膚乾裂,嘴唇變形,喝水張不開口。

然後是蝗災。頭頂上蝗陣成幕,日影暗淡,好像遇蝕的日子。不久,蝗蟲把天空交還給我們,卻沿著屋頂的瓦溝水一般流瀉而下,佔領了院子,還有街道,還有田野。

蝗蟲是害蟲,炒蝗蟲卻令人饞涎欲滴。平時想炒一盤蝗蟲,要到野外去奔波半日,手足並用,勞形傷神。現在只要朝院子裡抓一把。每一隻蝗蟲都很肥,而且雌蟲正待產卵,是廚師眼中的上品。

幾盤炒蝗蟲的代價極大,田里的莊稼被它吃光了。

還有一次火災。有一天,不知為什麼,四合院的南屋突然起火。那是學屋,父親請了老師在屋中設塾,教我讀書。

主要的學生是我,二姐。照慣例,親鄰的孩子可以加入,免費。學生一度增加到六七人。

開學儀式卻只通知我一個人出席。我記得很清楚,早晨,客廳裡的光線還黯淡。迎門正中牆壁上貼一張紅紙條子,端端正正寫著「至聖先師之神位」。老師站在左邊,我父親站在右邊,兼任司儀。我對著神位磕了頭。本來還該給老師磕頭,老師堅辭,說是已經拜過師了。

然後到南屋上課。這位老師的名字我忘了,只記得留著八字鬍,不凶。

好像沒多久,南屋就起了火。四鄰八捨都來救火,可是最近的水源是五百公尺外的護城河,救火的人沿街排列,用水桶挑水提水接力傳送,快步如飛。

那天我真正感受到什麼是「杯水車薪」。工夫不大,南屋燒光了,火勢自然停止。大家都說幸虧當天沒有風。

災後第一件事是在院子裡擺了好幾桌席,請參加救火的人來一醉,幸好沒有人「焦頭爛額」。南屋沒能再蓋起來,索性四面牆拆掉三面,改成院牆。

我改到別家的學屋裡去念「人之初」。

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我的大姐二姐相繼去世。

蘭陵這個小地方,偶然有陌生人闖進來,定要引起觀眾議論。即使來了個從未見過的乞丐,也是新聞。

這天,大家看見兩個穿中山裝的人。沒人認識他們,他們倒是不客氣,拿大刷子蘸石灰水,在我家對門圍牆上刷字。寫的是:反對共產共妻。藝術體,有稜有角,整整齊齊。

我家臨街的門面租給人家開酒店了,那地方閒人多,口舌不少。口舌出口才,口才也生口舌。

有個人,議論風生出了名,他年紀大,輩分長,論人論事有特殊角度,語驚四座,是吾鄉吾族滑稽列傳中人物。但保守派人物認為他口德不修,稱之為「壞爺」。小酒館裡他常來,不為喝酒,為了找聽眾。

「壞爺,這共產,我們聽說過了,可是共妻是怎麼一回事?」

壞爺一向問一答十。「這共產黨,想盡了辦法跟有錢的人作對。你不是有錢嗎,把你關在黑屋子裡,餓上三天,給你一根打狗棒,自己討飯去。」

「可是共妻?」

壞爺一眼看見我。「小孩子不能聽,回家去!」

不聽怎麼可能,我躲到店外去偷聽。

只聽見壞爺滔滔不絕。「共產共妻,妻子兒女都是產,他要共,你敢怎麼樣?」

「天下哪有這種事!我偏不信!」說這話的人是胡三。

「不信?你自己到江西去看看!」

「沒王法了?」

「他們有他們的王法。」

「那倒好,」胡三話鋒一轉,「反正我胡三沒老婆。」

男掌櫃的說:「胡三,你喝醉了。」

胡三的確喝了不少。「共妻就共妻,你決你的定,我通你的過!」

「胡三,你給我趕快回家,今天不要你的酒錢。」男掌櫃的下了逐客令。

良久。沒料到下面還有精彩可聽的。

「這些穿中山裝的人真糊塗,什麼不好寫?何必寫共妻?」

「胡三今夜一定睡不著。」

「何止一個胡三?你有黃臉婆,難道不想趁機會換一個?」

就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環境,我的弟弟和妹妹次第出生。

我對妹妹最早的記憶是,替她摘石榴。

我家有兩棵樹,一棵是石榴,還有一棵也是石榴。——我寫在作文簿裡的句子。老師眉批:很好,可惜並非自出心裁。

兩棵石榴,並排長在堂屋門側窗下。不知何故,樹姿像叢生的灌木,開花的時候,紅蓬蓬兩團落霞。總是樹頂的石榴先熟,一熟了就裂開,展示那一掬晶瑩的紅寶石,光芒四射。那高度,我也得站在板凳上才夠得著。可是我的上身向前突出太多,板凳歪倒,我撲在樹上,四肢懸空,一時魂飛天外,連喊叫都沒了聲音。

幸虧那是一叢「灌木」,它撐住我的身體,我抱住零亂的樹枝,下身懸在空中。就這樣,我像抱住木板的溺者那樣煎熬著,直到有人來救援。而妹妹安靜地等待,並不知道發生了變故。

嶧縣石榴天下馳名。蘭陵距嶧縣縣城五十華里,一度屬嶧縣管轄,蘭陵石榴就是嶧縣石榴。我家這兩棵屬於紅皮石榴,結成的石榴大如飯碗,粒子肥大,甜美多汁,親友鄰舍哪個不想嘗鮮?每年這石榴的分配,是母親的一大難題。

彷彿記得,母親的肚子越來越大,簡直不能出門。

我問肚子怎麼了,她說,生病。

我絕未料到那「症狀」和弟弟有關。我對弟弟最早的記憶是,有一天,我忽然奉命到別人家中去玩一天。我去了,到底是誰家,已經忘記,只記得也是四合院,客廳裡空無一人。在這個家庭裡吃了午飯,又吃了晚飯,閒得無聊,可是他們不讓我走出客廳一步。

晚上,有人來接我回家,在天井裡聽見內室有嬰兒的哭聲。

「誰哭?」我問。

「你的兄弟。」

「我哪來的兄弟?」

那人向上指了一指。「從天上掉下來的。」

我仰面看天,又驚又疑。從那麼高的地方掉下來,怎麼得了!那麼高,又怎麼上去的呢?

我家最後一個小高潮,是有一位縣長登門造訪。

我不清楚他到底是臨沂的縣長,還是嶧縣的縣長。他是濟南法政專門學堂畢業的,上任以後,想起這裡有他一位老同學。

那年代,家鄉還沒講究「童權」,貴賓臨門,孩子一律趕上大街。那縣長也沒問:「你的孩子呢,叫過來我看看!」所以我對他的印象模糊。

有時我會這麼想:他失去了一個機會,這機會可以使一個相當敏感的孩子記得他的聲色笑貌,進而注意他的嘉言懿行,在五十幾年以後為他「樹碑立傳」。

那天父親請廚子來做菜,宴開三桌,一桌擺在客廳裡,招待縣長,兩桌擺在天井裡,招待縣長的隨從。

滿天井太太小孩「偷看」縣長,我也混在裡面。只聽見有人低聲驚歎:「縣長吃饅頭是揭了皮兒的!」

縣長拿起饅頭揭皮的時候,同席的人也連忙傚法追隨,每人面前隆起一個白色的小丘。

縣長是戴著黑手套進來的,飯後,又馬上把手套戴好。回想起來準是意大利上等皮貨,又軟又薄,緊緊貼在皮膚上,與手合而為一。院子裡,遲到的觀眾低聲問早來一步的:「他又不做粗活,為什麼手這樣黑?」

以後個把月,我出門玩耍,走到大街口,準有人買包子給我吃。大街口就有賣包子的固定攤位。

那時候,父老有個習慣,到大街口去,找個陰涼蹲著,看人來人往,互相交換新聞。

那時候,孩子們受到嚴格的教導,在外面接受了人家的吃食或玩具,馬上回家報告父母。

父親不許我到大街口玩耍。

個把月後,沒人再請我吃包子了,因為,有許多人來央求父親到縣長那裡說情,父親一概拒絕。

現在由黑色的手套說到黑色的燕子。

我家的客廳,地上鋪著方磚,方磚上一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八仙桌和後牆之間,是又窄又長的「條幾」。八仙桌上擺茶壺茶杯,條几上擺文房四寶,花瓶,以及把成軸的字畫插在裡面存放的瓷筒子。

瓷器至少是道光年間的製品,桌椅準是紫檀木做的。柴檀很黑,微微泛著紫色,威嚴深沉,能配合大家庭的環境氣氛。柴檀的顏色天然生成,從木材內部滲出來,這正是玉石之所謂「潤」,中國士大夫最喜歡這種自內而外的色澤,認為它象徵有內在修養的君子。

那時,家家都是這個樣子。

由條幾垂直向上,緊貼著屋頂的內部,有一個燕巢。燕子利用屋頂的斜度,把春泥塑在縱橫的椽間,春來秋去,在裡面傳宗接代。

總有需要關門加鎖的時候。所以,客廳的門框上面,門楣下面,預留一條五寸寬的空縫,供燕子出入,稱為「燕路」。每年春天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理燕路,把防風避寒的材料取出來,不敢慢待來尋舊壘的遠客。人人相信燕子有某種靈性,專找交好運有福氣的人家托身,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說燕子捨棄了衰敗,尋求新的機運。因此,倘若誰家的燕子一去不回,可要引人費盡議論猜測了。

那時,家家都是這個樣子。

我家的燕子一直和我們同甘共苦。可是有一天,突然啪嗒一聲,燕巢掉下來一半,碎屑四濺,剛剛孵出來的雛,還未能完全離開蛋殼,光著身子張著嫩紅的大嘴,在八仙桌上哭起來。它們的父母滿屋亂飛,像沒頭的蝙蝠。

母親立刻給雛燕佈置了一個臨時的窩,放在條几上。老燕多次冒險低飛,在雛燕面前盤旋,不論它們的孩子怎樣掙扎號叫,它們始終沒敢在條幾上停下來。

父親找人把燕巢補好,把雛燕送回巢內,可是它們的父母再沒有回來。巢,一旦有了人的指紋,燕子立刻棄之不顧。

第二年,我們也有了覆巢之痛。

《昨天的云:回憶錄四部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