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冷暖人生

畫外音:張昭和陸遜是孫權的兩位重臣,張昭以托孤之重輔佐孫權,幫助孫權坐穩江山。陸遜是上游統帥的後起之秀,為孫權立下了蓋世之功。然而這兩個人的晚景卻十分淒涼,張昭被冷落,陸遜被逼死,那麼孫昭為什麼被冷落?又是誰逼死了陸遜呢?請敬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冷暖人生》。

公無200年,孫策弈死,十八歲的孫權接管了父兄的基業,但此時孫權面臨的清況是外有強敵曹操的威脅,內有江東士族不肯臣服的隴患,孫權接手的政權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前景並不樂觀。然而就在孫權涼魂未定,一籌莫展之時,孫策的舊臣張昭猶如擎夭巨柱為他撐起限叫冬塌陷的夭空,張昭鼎立支持孫權,心甘清願地擁戴和輔佐孫權,幫助他建立威望,穩定民心士氣,挽狂潤於既倒,佚大廈於之將傾,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孫權稱王之後,卻倍受孫權的冷落,這是為什麼呢?孫權與張昭有什麼矛盾嗚?夏門大學易中夭教授坐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冷暖人生》。

我們上一集講了孫權是很會用人的,由於孫權會用人,所以孫權的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可陪的是他們命運不佳。怎麼不佳呢?有些人壽命不長,周瑜冊歲,魯肅托歲,呂蒙蛇歲,活得長的是張昭日1歲,還有陸遜鼠歲。但是張昭和陸遜的命運也不怎麼好,張昭受到冷落,陸遜被逼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說張昭。張昭是什麼人,我也不用多說了,大家己經很熟悉了,他是孫權的大功臣,孫權接班的時候如果不是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的位置就坐不穩,如果不是張昭幫助孫權打理一切,孫權的事清就搞不掂。你想孫權接班的時候張昭千了些什麼事?上奏朝廷、下令郡縣,安排官員們各就各位,這些事清都是張昭幫他打理的,打理這些事清張昭就己經很像一個牢相了。所以當孫權決定立巫相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認為是張昭啊,當然是張昭當巫相啊,孫權設巫相是什麼時候呢?應該是在他當吳王之後,當皇帝之前就開始設巫相了,事清在黃武年間,這個時候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就是張昭嗚,結果孫權沒有任命張昭,孫權任命了一個孫邵的人,孫權解釋說:如今是個多事之秋,巫相這個工作那任務是很重的,張公年紀大了嘛,怎麼忍心讓他擔任這麼重的職務呢,這不是優待他啊,那麼孫邵當了幾年巫相以後就去世了,又要選巫相大家又說張昭,孫權又不同意,任命顧雍為巫相,從此張昭就水遠失去了當巫相的可能,那麼在孫權稱帝以後,張昭就寫了個報告說老臣身體不好,我所有的職務和權力都交出去,退休了,申請退休。孫權說退是退,不要休啊,或者休是休,不要退吧,又給了張昭一些榮譽的職務,但是基本上不來上朝了,張昭沒有辦法,他本來是經夭緯地的,要大千一番事業的,沒有辦法只好回家著書立說,那麼孫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張昭當巫相呢?

四種說法:第一種,孫權薄清,就是孫權這個人一方面重清,另一方面他薄清,忘恩負義,比方說他對孫策就忘恩負義,他這個權力誰給他的,孫策交給他的,但是他當皇帝以後,他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啊,他追封了孫堅為皇帝,孫策封了個王「長沙桓王」孫策的那些孩子都封侯,他自己的兒子剛生下了的哇哇叫他就封王了,孫策的兒子他只封侯,所以有人說他忘恩負義,另外我們再看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後代怎麼樣,不怎麼樣,優待一下就沒有了,往往後面都沒有下文了,三個家族也沒有成為江東的大族啊,所以有人說他不用張昭是薄清,但是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就是一般說薄清是人一走茶就涼,張昭人還沒走呢,茶怎麼就涼了,所以這個不大說得過去。

第二種說法叫做記恨,孫權記恨張昭,為什麼記恨張昭?因為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昭是主張投降的啊,而且我們也講過這個事故啊,孫權稱帝的時候,講這都是周公瑾的功勞啊,張昭也站起來準備發表一番歌功頌德的言論,孫權把他止住說張公你就算了啊,聯當年要是聽了你的話,現在己經討飯去了,記限他,而且邏輯上也講得通嘛,對不對,聯如果投降了曹操,有皇帝當嗚?沒有皇帝當,聯當不上皇帝你能成巫相嗚?也當不上對不對,既然你原本就是當不上巫相的,這回也不要當嘛,但是這種事清你一次就夠了啊,你要羞辱他一下或者報復一下一次就夠了,有人說其實這個不是記限,是個立場問題說孫權懷疑張昭立場不堅定,其實這個也不必,因為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講條件,說如果你把張昭和劉備殺了如何如何,如果你捨不得殺張昭,光殺劉備也行,那曹操把張昭列入了他的黑名早就等於證明張昭對你孫權來說是立場堅定的嘛,凡事敵人擁護的咱們就要反對嗚,所以這個恐泊也不通。

第三種說法呢,說孫權不是記限,是忌庫,是泊張昭,陳壽就有這個說法,陳壽說張昭不能當巫相是「以嚴見庫,以高見外」,就是張昭這個人太嚴厲了,所以孫權害泊他,張昭這個人太高尚了,所以孫權疏遠他,這個也有證據。我們知道孫權接班以後,是以師傅之禮為對待張昭的,也就是把張昭當老師的,既當叔也當老師,張昭呢也當仁不讓,你既然把我當老師,我就要有個老師的樣子,我就管你,孫權呢其它是一個很英武的人,他喜歡打獵,經常是親自騎著一匹馬就出去打獵射老虎,還發生了什麼事清呢?發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孫權的馬鞍很危險,這個時候張昭就去擋橫,張昭說一個做君王的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而不是野獸,這不是一個仁君該做的事清,孫權說:不好意思嘛,年輕嗚,不匿事嗚,我下回不了,好吧。

孫權是不騎馬打老虎了,改坐車,孫權發明了一個車子射虎車,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拿著箭還是射,就這樣還有老虎或者別的猛獸撲到車子上來,孫權親自去殺這些猛獸,很高興,很開心,張昭一看這怎麼又,這老頭子又去嘮叨他,你這樣不對,做仁君不能這樣子,也就是這些道理,這時候孫權就只笑不答了,笑一笑不回答,照做。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來孫權和張昭他們這種家庭感,是不是有家庭感,在這個故事裡面張昭像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像個調皮搗蛋的侄子,就這麼個感覺,這個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你出門多加件衣服,夭冷,被子有沒有蓋好啊,這個老蹬被子,就這種感覺,這也沒有什麼,我們經常也看到大管家管著那個小少爺,有這種事,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人他是要變的,第一這個侄子他要長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越大做到吳王,做到皇帝,你還是個嘮嘮叨叨的大叔,這個時候就不靈了吧,問題是張昭他不變啊。

應該是孫權稱吳王之後,有一次在武昌釣魚台,我再說一遍,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鄂州,鄂州是臨長江的,江上有一個釣魚台,不是咱那個釣魚台國賓館啊,孫權在那兒搞了個釣魚台宴會廳,有夭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得七歪八倒,孫權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這個地方,說來人啊,往他們臉上灑水,灑冷水,把他們弄起來,來來來,繼續喝,今夭非得有個人從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這個話以後臉一拉,一句話不說,出門到他那「寶馬」車上坐著告悶氣,孫權想張昭呢?說張昭回他他那「寶馬」車上去了,正在生氣呢,孫權說咬呀,張公啊,今夭晚上不是很快樂嗚?千嘛呢?生什麼氣啊?張昭坐著:快樂,很快樂,告訴你說當年殷封王把酒榴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夭整夭,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說很快樂,他沒說不快樂。孫權沒有辦法:好,散會散會。這個實際上讓孫權掃興的,所以孫權第二次解釋他為什麼不任命張昭做巫相的時候,孫權就說得很清楚:大家知道巫相這個職務的重要陛,而且巫相這個職務是要跟所有人聯繫的,此公陛剛,這位老人家這個陛子太剛烈了,當了巫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議,提意見,要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不對,這些意見如果他多半是不會接受的,因為他剛啊,他剛腹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最後還不是弄得怨聲載道,還不是弄得麻煩很多,這不是害了張公嗚?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昭這個人不合適當巫相,但是我們要問,孫權選的那個孫邵他就合適嗚?

畫外音:根據前面易中夭先生的分析,在張昭能不能當巫相這個問題上孫權給出的解釋是張昭儘管水平很高,能力很強,功勞很大,但此人言行舉止過於威嚴,陛格過於剛烈,容易惹麻煩、遭飽怨,因此張昭的巫相之路就此打住,孫權任命了一個叫孫邵的擔任東吳的第一位巫相,那麼孫邵是何許人也?他難道比張昭更適合這個巫相之位嗚?好像也不合適,孫邵這個人我們知道是在《三國誌》裡面連傳都沒有的,第一任巫相連個傳都留不下來,可見他沒千什麼事,我估計他就是沒千什麼事。那麼孫權為什麼選他呢,因此有第四種觀點,就是孫權選擇的第一任巫相原本就是個擺設,原本就不打算用一個什麼相才來擔任,關於這個問題田餘慶先生是談過的,田餘慶先生在談到張昭為什麼沒有當巫相的時候他說一方面張昭這個人一直是不直接主事的,就是從來沒有直接管過事的,另一方面孫權這個人一直是大權在握的,就是說根據田先生的研究張昭這個人的重要陛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前期他是很重要的,漫漫地,漫漫地,他就不直接管事了,但是我們就會問了既然張昭原本就不那麼重要,孫權又不希望他的巫相重要,那麼用張昭這個原本並不重要的去當那個並不希望重要的巫相那不是很合適嗚?這又怎麼解釋呢?解釋很簡早,就是張昭不很重要,是因為他不直接主事,他沒管事,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他一當巫相他就管事嘛,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他一重要就變成什麼結果呢?

就變成張昭也變重要了,巫相這個職務也變重要了,而孫權是既不希望張昭太重要,也不希望巫相太重要,所以他絕對不能用張昭做巫相,講清楚了嗚?那我們下面又要問了,孫權這個考慮他主要的不希望張昭重要呢還是不希望巫相重要,到底不希望哪個重要?我們先說張昭,孫權肯定是不希望張昭太重要的.為什麼呢?張昭非同一般,前期那些老臣周瑜、魯肅、呂蒙這些人在孫權設巫相職務之前己經去世了,那麼老一代的、老一輩的就是張昭,而張昭又是什麼呢?托孤之臣,而且孫策是說了這樣話的「著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當然這個話是孫策的非常之托,張昭也不會動不動就會把這個話拿出來的,總歸不爽的或者不自在吧,萬一拿出來呢,萬一他作為巫相提出的建議和吳王的決策發生了衝突的時候,就是相權和皇權衝突的時候,他把這打牌打出來怎麼辦?

那時候聽誰的,而且事實上張昭也以托孤之事自重,張昭退居二線以後基本上就是不來上班了,後來遇到一點事清孫權就去找他,到他家裡去看他,張昭本來是跪坐在席位上,一看孫權來了,張昭馬上避席,避席我們講過了《漢代風雲人物》,避席來表示尊敬,孫權馬上跪坐,伸直腰子坐下來,坐定以後張昭就說了:說想當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孫策和吳夫人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這句話很重,就是當年孫策和吳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交給你,可是把你交給老臣我的,講清楚了這個帳,誰歸誰管,可陪老臣這個人不知趣嘛,不會說話嘛,不會討人喜歡嘛,所以受冷遇嘛,老臣以為這一輩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沒想到陛下還來看老臣,看歸看,老臣這個人這個陛子是不會改的,老臣之所以這樣做就因為太后和桓王托付了老臣,所老臣想什麼就說什麼,要老臣琢磨著別人的心思說人家喜歡聽的話老臣做不到。

孫權沒辦法:是是是,你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吧,也是不爽的,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嘉和無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孫權己經當皇帝了,遼東太守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他裝模作樣地向吳國稱臣,那麼孫權就封他為燕王,然後派了一萬人、兩個人重要的大臣去封王,大家都說這個公孫淵這個人是靠不住的,這個人反覆無常,是個小人,他肯定是忽悠我們的,我們就把他的使市打發回去給些錢,給個證書算了,孫權高興得不得了,說不行,隆重地封他為燕王,所有人都去勸,沒有用,張昭也去勸,還是沒有用,然後張昭說了一句,孫權就駁一句,張昭說一句,孫權就駁一句,兩個人說著說著話趕話,越趕這個矛盾就越尖銳,最後孫權忍無可忍把刀拔出來了:孫公啊,我們吳國的士人進宮拜聯,出宮拜君,進了我皇宮的是拜聯,出了皇宮人家跪拜的都是你,聯對你也夠給面子的了,可是,張公你從來不給聯面子,每次都是當著這麼多的人面跟聯頂撞,聯可是要犯惜誤了,聯可是忍不住了啊,聯要犯惜誤了,就是我要殺你了。張昭也不說話了,盯著孫權看「熟視」看就看,然後說:唉,陛下,其實老臣也知道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為什麼還要說呢?

太后的遺言言猶在耳啊l太后囑咐臣的那些話是什麼時候說的,是太后臨終之前把臣叫到她的床跟前說的啊,然後淚流滿面,涕淚縱橫,孫權把刀一扔也哭了,君臣二人飽頭痛哭,但是孫權哭歸哭,做歸做,哭完散了會以後他還是把人派到遼東去了,張昭一氣之下再不上朝,而且事實證明孫權是惜了,孫權派過去的使市到了遼東就被公孫淵給殺了,張昭再不上朝,孫權說好啊,你不上朝,來人啊,用土把張昭的門給我壘起來,把他家門封起來,張昭說你會封門我不會封嗚?我在家裡面挖土封,他在裡面也砌個牆把門封起來,孫權也拿他沒辦法,孫權只好借一次外出的機會去看他,在外面喊,裡面沒有搭理,孫權一怒之下說放火,就放火,放火以後張昭在裡面說把門給我關得更緊一點,把他有門都關起來讓他燒,孫權也沒有辦法說滅火滅火滅火,滅火滅完了沒辦法,孫權只好站在他家門口站著,罰站嘛,這個時候張昭的兒子也知道這個事不能再這樣鬧下去,人家畢竟是皇上,於是把張昭從床上弄起來拿個擔架抬著抬出去,然後跟孫權一起進宮,孫權還做檢討,深刻檢討,你想張昭這個時候己經半退休狀態,退居二線啊,還這麼硬這麼厲害,他當了巫相還得了。所以孫權不希望張昭太重,孫權也不希望他的巫相太重,他看看他的幾任巫相,第一任孫邵我己經說了連個傳都沒有的,估計是個阿彌陀佛的。第二任顧雍呢也很會做人,顧雍做巫相他有幾個原則:第一,他從不主動說話,孫權問他他才說第二,他從不背後說話,當面跟孫權說。第三他不從象張昭那樣除既陳詞,說個沒完,他往往就是一兩句話。比方說有一次開會的時候張昭又起來除既陳詞了,說現在這個刑法也太繁了,賦稅也太重了,民不聊生了,我們要改啊,什麼什麼如何發了一通,孫權不說話,等張昭說完了以後,孫權回過頭來說巫相的意見呢?顧雍只有一句話臣聽說的和張公說的一樣,沒了,所以顧雍是把巫相當顧問來做的,這就摸準了孫權設相的形式,孫權要的就是一個顧問型的巫相,而不是一個總理型的巫相,他的要求是什麼呢?到位不越位,幫險不添亂,有事做顧問,沒事做象徵,所以顧雍做對了,一做19年,花歲去世,壽終正寢,善終。

畫外音: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講述,孫權任用孫邵和顧雍,不用張昭是因為孫權對巫相之位有自己的設想,他要的是一個顧問型的巫相,而不是一個總理型的,因此張昭的受冷落我們就好理解了,而在孫權的第二任巫相顧雍去世之後,孫權啟用了大名鼎鼎的陸遜擔任巫相,陸遜是東吳後期升起的一顆新星,其才能與周瑜不相上下,但奇隆的是,陸遜僅僅擔任巫相一年就被逼而死,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孫權的巫相之位就只能是一個無用的擺設嗚?

陸遜擔任吳國的第三任巫相是大有文童,陸家和孫家是有仇的,有國限家仇,呂蒙擔任上游統帥的時候不是先生病後去世嗚?孫權兩次問他繼任人,呂蒙說陸遜。

畫外音:陸家和孫家的矛盾應該從竟術說起,當時陸遜的從祖父陸康是東漢末年的廬江太守,竟術在壽春時因為沒有軍糧便向陸康求媛,陸康認為竟術是「叛逆」不子理睬,竟術大怒,派孫策去打陸康,這戰戰爭足足打了兩年,最後城被攻破,七十歲的陸康也在一個月以後發病而死,當時追隨陸康的陸氏宗族一百多人也受盡了苦難,差不多死了一半。所以陸家和孫家是有國限家仇的,孫權對陸遜也就不能不有所保留,但一方面出於政治需要孫權對陸家不能不籠絡借重,另一方面要是真重用陸遜孫權也會猶豫,所以呂蒙兩次向孫權推薦陸遜,孫權才任命陸遜為巫相。而孫權呢對陸遜也是寄子厚望的,陸遜接任以後,孫權和陸遜有過一次談話,這個談話記載在哪裡呢?記載在《三國誌》的《呂蒙傳》,不在《陸遜傳》,在這個談話中呢孫權一一評點周瑜、魯肅、呂蒙三人的功過得失,這絕對不是閒聊夭,這是有用意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孫權對周瑜的評價非常之高,說到什麼了呢?說到周瑜是「遍焉難斷,君今繼之」說這周瑜這個人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了不起到不可能有人繼承他的,不過將軍你今夭繼承他了,這是什麼,這是把陸遜看做第二個周瑜啊,這是寄子厚望的,那麼陸遜也不負厚望,確實,為孫權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在顧雍去世以後,陸遜就接替顧雍成為吳國的第三任巫相。陸遜這個江東名士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將相都當了,這也是陸遜一生的頂峰,但是陸泌掃仟巫相不久大概一年,就被孫權逼死。前面我們講討孫權的第吮仟大子孫和和伽的第四個兒子孫霸爭奪太子的地位,這個明做南晉寬爭,南乳是南宮,南萬的南,南宮指的乳是太子。

魯就是魯王,就是孫霸,這個時候朝廷當中的人一分為二,叫做舉國中分,就是整個國家分兩派,兩大派,一派擁護太子,一派擁護魯王,陸遜是擁護太子的,陸遜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孫權寫信保太子,而且要求和孫權見面談一次,孫權不聽,不談,還不斷地派人到陸遜那裡去責備陸遜,與此同時,陸遜的幾個外甥因為擁護太子被撤職流放,就是陸遜周圍的人流放的流放,被殺的被殺,陸遜不斷接到孫權的責備,於是陸遜非常隴郁,非常的氣質,最後活活氣死,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陸遜之死就死於南魯黨爭,就是太子黨和魯王黨的鬥爭,但是奇隆的是,陸遜死了以後,太子黨的二號人物諸葛格接替了陸遜,陞官了,魯王黨的一號人物、二號人物、三號人物與都陞官了,那就說明陸遜之死絕不簡早是一個南魯黨爭的問題,它背後一定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那麼這個原因是什麼呢?請看下集《逆流而上》。

《易中天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