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淡然遠去的艱辛郭淑惠口述

時 間:2005年11月15日

地 點:東四某居民樓郭淑惠家

訪談者:定宜莊

在場者:李南、雷帆注143

[訪談者按]郭淑惠女士屬龍,1928年出生,我為她做訪談時她77歲。她官宦人家出身,父親是漢族,母親是旗人,與上文的胡女士、朱女士一樣,她也未報滿族。

對於郭女士的往事回顧,可以用「去日苦多」一詞形容。她毫不隱諱地談到因祖母、外祖母好吃懶做並染上抽大煙、打麻將等習慣導致的家庭衰敗,和她父母為此而受害一生的悲劇。這是在我所做為數不少的婦女口述中非常罕見但我相信是真實的描述。事實上,明清兩代筆記中對於京中婦人「不知織衽,日事調脂裹足,多買肉面生果等物隨意饕餮,家徒四壁」注144的風氣就已多所批評。這提醒我注意到,不能將清朝衰亡之後旗人男子游手好閒全憑婦女辛苦操持的現象,看成是一種固定的模式。總之,如果不瞭解北京人尤其是北京婦女生活的另外一面,對舊日京城以及旗人社會的認識,就會失之偏頗而有美化之嫌。

郭女士給人的印象平實而開朗,她的居所位於東四的繁華區內,明亮而溫暖,臥室內懸掛著她與丈夫沈老當年的結婚照以及50年金婚的大幅彩色照片,還有她自己的機繡作品。不聽她講,我看不出她與沈老50年曾攜手走過怎樣的艱辛。還有,我也從不知道北京的手工藝中還有機繡這麼美輪美奐的一個品種。

郭女士一家與基督教青年會聯繫很多,我原以為她是信徒。但在我訪問之後第二天她打電話來,我問她,她說不是。

郭淑惠(以下簡稱郭):我祖父是從浙江來的,我們老家是蕭山。知道宛平縣嗎?我祖父原來是宛平縣的縣長,四品,叫郭以保,可能你能查到。我父親12歲我祖父就死了。我不太清楚我祖父的情況。什麼他怎麼上北京來的,我就是聽他們說。

我外祖父比我祖父高兩級,他是督糧道,就是管俸糧注145。那會兒做官不是都拿俸糧嘛。所以他這個官就比我爺爺的官大,他是二品。這都是聽我外婆說。我外祖父是滿人,我外婆是漢人,因為什麼呢?我這外婆是第二個了。我為什麼叫外婆呢?滿人沒有叫外婆的,南方人才叫外婆,可我外祖父那會兒給派到福建,到那兒去做官,外婆也是從北京帶走的。我母親是在福建生的,在杭州長大的。後來等我母親大了,12歲,才回北京。為什麼叫外婆呢?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就有點兒南方化了。我外祖母說福建話我都聽不懂,她在那兒待了十幾年……可是是北京的根兒,我母親可以說是老北京人,她是滿族。

定:您知不知道您外祖父的名字?

郭:我知道姓啟,叫啟省三。

定:他的老姓您還知道嗎?

郭:老姓不太知道。他們都是以名為姓,還姓過鐵,這是不是老姓?我母親姓董,叫董鐵芝,截止到現在,往下就全姓董了。

定:您知不知道您爺爺那會兒住在什麼地方?

郭:從我印象裡頭,最早就是炒麵胡同,東四,稍微往南一點兒,現在叫前炒麵胡同。我外婆董夢蘭,他們在十二條。

《胡同裡的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