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父親母親讓我們讀書 蔣亞男、蔣亞嫻口述

第一次

時 間:2003年3月20日

地 點:北京市豐台區某居民樓

訪談者:定宜莊

第二次

時 間:2007年1月12日

地 點:首都師範大學宿舍

訪談者:定宜莊、袁熹

[訪談者按]蔣家在清代是大家,祖上是清嘉道時期著名軍機大臣蔣攸銛,漢軍鑲紅旗人。作為清代的高官顯宦,蔣家有自己錯綜複雜的婚姻關係網絡,我原以為這是屬於八旗外官的一個社會圈子,但細察之則不然,因為在這個網絡中最重要的一環即閻家注199,被蔣女士說成是滿洲顏札氏的,從文獻中的相關傳記查考,其實卻是內務府漢軍旗人。所以,這是八旗官僚中的哪一個圈子,這樣一個孤證還遠遠不夠,須做進一步考察。

我對這篇口述最感興味的,是蔣家人對自己民族成分的認同。作為清朝漢軍旗人的後代,如今究竟應該算漢族還是滿族,這是學界迄今仍存在爭論的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們既已經入旗並在八旗制度內生活了將近300年,多數已經「滿化」,是應該算作滿族成員的。但從我的實際調查中所見,卻遠非如此簡單。尤其是在北京,當大多數滿洲旗人尚且不再承認自己民族成分的時候,漢軍旗人仍然自報滿族的就更為罕見。蔣家後人就是一例,儘管他們也承認他們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滿化」。總之,從文字中推演出來的道理往往與現實的生活迥異,治史者對此是需要特別警惕的。

做這篇口述,起因純屬偶然。我原計劃訪問的,是蔣家姐妹中的妹妹蔣亞嫻的丈夫郭先生。但交談中意外發現郭先生的夫人蔣亞嫻女士,竟然是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袁熹教授的姨,於是我把興趣轉移到她身上,而當我持書稿請袁熹審閱時,她卻認為蔣亞嫻女士因為比她的姐姐(也就是袁熹的母親)蔣亞男整整小6歲,所知之事遠不如其姐具體詳細,何況蔣亞男女士近年來一直在從事蔣家家譜的整理修訂工作,在我的極力要求下,袁熹又為我找了她母親,補做了這篇口述。

由於這篇口述做於蔣亞嫻口述之後,所以有些內容是接著蔣亞嫻的話講述的,也有些因為蔣亞嫻已經講過,所以其姐就未再做重複,我因此而將蔣亞嫻講述的一些內容以仿宋字體插入文中。須提請讀者注意的是,這是姐妹倆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之下講的。

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老同學兼同行袁熹教授幾年來對我這項工作的理解和熱心相助。

2015年5月再記:為蔣氏姐妹做口述,是在2003年至2007年。此後蔣亞男的外孫、亦即袁熹之子楊原逐漸長成,201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獲得史學博士學位並就職於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所,亦有志於口述史,遂在我所做蔣氏姐妹的基礎之上,又對其外祖母進行了多次訪談,同時廣為搜尋官方與民間史料,以蔣家及相關諸家族的婚姻圈為題做博士後研究,出站報告為《辛亥革命後北京旗人家族變遷——以同一婚姻圈內的四個旗人家族為例》,同時出版口述史專著《詩書繼世長——葉赫顏札氏家族口述歷史》(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兩書中都有蔣氏祖上和家族各成員的身世、經歷內容,材料的豐富已經遠超過我最初的這篇訪談,但即便如此,考慮到本篇訪談,其關注的角度、主題與楊原所做口述畢竟不同,所以還是將這篇口述納入此書,並保留了原來的樣子。

又按:蔣亞嫻女士已於2008年4月逝世。

1964年蔣氏家庭合影(左一蔣亞男、左三其父蔣豐圖、右一蔣亞嫻,袁熹提供)

定:您這個蔣家也是挺有歷史的。

蔣亞男(以下簡稱亞男):原來光知道有個中堂老太爺注200。《天咫偶聞》的作者震鈞注201呢,我們也是親戚,他是我父親姥姥家的娘家人。正好他書裡面有一篇文章啊,寫當時八旗人家寫的書,發現有我們家中堂老太爺的兩本書注202,看了書才瞭解到,這位老太爺是三朝元老。

定:對呀,蔣攸銛是嘉道時期的名臣哪。

袁熹(以下簡稱袁):我們家不是出了一份蔣攸銛自傳年譜麼,我給你查查。蔣家的祖籍是浙江諸暨,最早應該是蔣貴的下輩就上了東北了,看《明史·蔣貴傳》(卷一五五)就知道,也有幾代了。後來有一支兒,從東北跟著清朝又入的關。但是先到固安,後來又到滿城,蔣攸銛是從滿城出來做官的。蔣攸銛就葬在滿城了,墓地是在滿城。我們家是漢軍旗,《清史稿》說屬鑲紅旗,其實不是,後來查蔣攸銛年譜,是鑲藍旗注203。

定:那就是說蔣家原來不是世世代代在北京居住的。

亞男:我們家家譜內名字的排序是「國年攸遠,斯啟鴻圖,龍鳳芝選」。攸就是中堂老太爺,蔣攸銛。從攸往下算,鴻是我父親的上一輩。我父親是圖字輩,叫蔣豐圖。這都六輩了,然後龍鳳芝選,現在已經有芝字的了,選字的還沒有。

那時候老輩人說家裡的老事兒都不往腦子裡進,等現在想起來了想整理點東西,什麼都記不清楚了。原來還有家譜呢,「文化大革命」給燒了,沒了。

《胡同裡的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