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編 歐洲的擴張

我們已看到,在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文明在歐洲朝氣蓬勃地發展著。現在就來瞧一瞧,這種文明是如何擴張並影響了全世界。

從前,歐洲與美洲很少接觸,就連歐洲與亞洲也接觸不多。中非、南非和其他大陸也幾乎徹底隔絕。但是,每個洲對世界財富與世界文化都有些許貢獻,同時也融合其他文明。歐洲這塊最小的大陸在文化上貢獻最多,位居世界前列。

第21章裡將會講述,早在中世紀時期,因為十字軍對近東與北非穆斯林的戰爭,歐洲的擴張便已開始。在14—16世紀,十字軍遠征仍在繼續時,隨著古希臘與羅馬文化的發展,歐洲文明再度興盛,因為意大利與其他國家藝術與文學的大放光彩而豐富起來。第22章會講述各方面文化力量的絢麗綻放。第23章會闡明與此同時,歐洲是怎樣用種種新發明武裝自己,如果沒有這些發明,它就沒有擴張的力量。最後,在第24章裡,我們會看到英勇的探險家、熱忱的傳教士與殷切的商人自歐洲起程,沿著非洲海岸行駛,繞過好望角,駛往印度與遠東地區。同時還有的人乘船向西駛去並發現了美洲,並且使它殖民地化和基督教化。

如此,歐洲的文明便大大豐富,也開始不斷向外擴張。歐洲的擴張讓整個地球的全部領土和人民都有機會加入世界貿易與世界政治,同時還參與了世界現代文明的全面建設。

第20章 十字軍

一、基督徒在聖地反對穆斯林的戰爭

塞爾柱突厥人?阿拉伯帝國的瓦解導致了外族侵略。公元11世紀,它被塞爾柱突厥人入侵,他們是來自突厥斯坦兇猛的圖蘭遊牧民族。他們踐踏了穆斯林東方帝國的大部分地區,最後卻皈依了伊斯蘭教。於是他們開始攻打基督徒。他們殘暴地凌虐在巴基斯坦的基督教朝聖者,滋擾基督教商人,在小亞細亞打敗了拜占庭皇帝的軍隊,在尼西亞創建首府,進而威脅到君士坦丁堡。

東方的呼援?阿利克塞一世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他在危難中求助於教皇烏爾班二世。皇帝對昔日存在於希臘與拉丁教會間的不愉快情況深表遺憾,而且催促教皇,身為所有基督徒的頭領,派軍隊前來拯救東方帝國與基督徒。

西方的憤怒?西方人對東方基督徒懷有很深的同情,從東方回來的朝聖者講述他們在聖地被穆斯林殘害的遭遇,引發了強烈的憤怒。另外,此時被克呂尼修士與改革的教皇們所激起的宗教熱忱充滿整個西歐,只差一個領導人來振臂高呼。

教皇的號召?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召開的一次宗教會議上宣佈:基督徒相互鬥爭而不將聯合武裝對付異教徒,這是一種恥辱。他呼籲對穆斯林展開聖戰去拯救聖地與聖城。人們熱烈地高喊:「上帝的旨意!」於是他們準備起程。人們湧上去接受教皇的祝福,領到了十字軍戰士的徽章——一個用紅布做的十字,佩戴在胸前或者肩膀上。穆斯林的旗上是新月、十字軍,也就是十字架反抗新月的長久戰爭爆發了。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隱士彼得、窮小子瓦爾特與一些虔誠者統率一萬人非常匆忙地越過匈牙利與拜占庭來到小亞細亞,但他們很快就被突厥人打得四散潰逃。主力軍2.5萬或是3萬人在法國貴族、法國國王的兄弟和其他人的統領之下,行動較慢,可卻取得一定戰果。他們來到了君士坦丁堡,從阿利克塞皇帝獲取幫助,之後一路向東打過去,橫穿小亞細亞,與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結成聯盟,佔領了安條克,最終於1099年9月奪得了耶路撒冷。他們在聖墓教堂中熱烈地祈禱,在教堂之外,則用縱馬踩踏過被屠戮的穆斯林的血跡來慶賀他們的成功。

耶路撒冷拉丁王國成立了,聖城是它的首府,布榮的戈弗雷是他們的王,他被稱呼為「聖墓護衛者」。十字軍的主要目的好像達到了,在神聖的地方,十字架取代了新月,並且,耶路撒冷留在基督教的手中確實幾乎長達一個世紀,可是戰鬥仍在繼續。

在很多來往頻繁的地方,十字架與新月之間的鬥爭間斷地持續著;在基督徒內部,尤其是東西基督徒間還存在著爭鬥。穆斯林也是這樣,他們的信念是一致的,可是除此以外就沒什麼相同的地方了。他們屬於不一樣的民族;政治方面四分五裂;他們在野心勃發的敵對頭領們的統率之下到處疾馳。內部矛盾使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實力都有所減弱。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幾乎過去了50年,這時傳來了穆斯林正奪回聖地的消息。克萊沃的貝納爾號召第二次偉大的十字軍。神聖的羅馬皇帝康拉德三世與法王路易七世統率德國與法國的騎士們響應了號召,可是他們並未一同朝東前行,因為擔心隊伍會自相爭鬥。在小亞細亞,穆斯林與他們分開對戰,很容易就將他們打敗了。這是第二次十字軍於1147—1148年的一場慘敗。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40年之後(1187年),穆斯林真的奪回了耶路撒冷和周邊幾乎全部城市,震動了基督教與全歐洲。因此腓特烈·巴巴羅薩皇帝、法王菲利普·奧古斯都、英王「獅心」理查德一世開始發動第三次偉大的十字軍東征。

腓特烈統率自己的軍隊自陸路途經小亞細亞,在過河的時候溺亡了,他的軍隊也四處潰逃。菲利普與理查德一同走海路,可是卻相互吵了起來,所以菲利普很快便率軍返回。而勇猛能幹的理查德卻留下來了,與穆斯林作戰,還獲得了些許勝利。他未收回耶路撒冷,可是卻於1192年簽署了一份條約,規定為基督徒保留接近耶路撒冷沿海的狹長地帶,而且能夠進出耶路撒冷。

理查德與薩拉丁?第三次十字軍遠征的名望,主要並非因為所獲得的成果,而是因為理查德與薩拉丁這兩位主要領導人所飾演的戲劇性角色。薩拉丁,是亞美尼亞的庫爾德人,在大馬士革接受教育,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有涵養的紳士、能幹的政治家與英勇的戰士。團結在他周圍的穆斯林要比常常追隨在他的戰旗下的士兵更多。1187年,他佔領並捍衛了耶路撒冷,成功打敗了「獅心」理查德。

歐洲很多熱忱的基督徒對理查德的行動表示失望,他們覺得他對薩拉丁不夠凶殘,認為他最起碼應該佔據耶路撒冷;可是他的做法基本可以,而且真正取得的成果比人們歸給他的功績更多。

翌年(1193年),薩拉丁去世了。而理查德在返回英國的路上被俘虜並遭到監禁。理查德最終被贖回,於1194年終結了十字軍的征程回到家中,卒於1199年。

二、拜占庭帝國的革命

第四次十字軍遠征?教皇英諾森三世於1201年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遠征,迫切地關注著要從穆斯林手裡拯救出來的耶路撒冷。他們與亞得裡亞海富足的商業女王——威尼斯簽署了條約,威尼斯的船隻須將基督徒士兵運至巴勒斯坦。可是要給付威尼斯的大部分款項卻難以籌集,只籌到一部分。因此威尼斯商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威尼斯商人?那時候,威尼斯的商人正與東方的穆斯林做著手藝很好的買賣,所以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對運輸十字軍士兵前往巴勒斯坦並不熱心,因為戰爭會影響威尼斯的貿易。在這項交易裡,威尼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與一些城市的商人。威尼斯商人攻打君士坦丁堡的願望要比拯救耶路撒冷更迫切。他們說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人不管怎樣都並非好基督徒,他們從未對教皇赤誠過,不比異教徒好多少!十字軍士兵們開始聽得進去這些話了。他們還被告知,在前幾次的十字軍進攻中,希臘人未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充分合作。

放棄耶路撒冷?之後君士坦丁堡傳來消息——正統的皇帝被廢除了,篡位者阿利克塞三世亂用公款卻不打穆斯林!君士坦丁堡成了革命的犧牲品,急需一位拯救者。正統皇帝的兒子號召威尼斯與十字軍士兵們,並向他們做出保證,如果他當上皇帝,他與他的人民會變成合格的基督徒。這是最後一個辦法了。威尼斯的計劃實現了。

劫掠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的士兵們於1203年在威尼斯的幫助下,搭乘威尼斯的船隻動身,並非前往拯救耶路撒冷,而是前去攻佔君士坦丁堡。在鏖戰以後,他們勝利了。他們廢黜了阿利克塞三世,恢復了本來的皇帝。

可是一旦獲得機會,公民們便起來反抗,將十字軍士兵強加給他們的皇帝殺掉了,而且宣佈新皇登位。君士坦丁堡再度爆發革命。在激烈的圍困以後,威尼斯人與十字軍士兵又佔據了君士坦丁堡,焚燒搶掠,肆意殺戮,瓜分贓物。教皇聽到消息震驚了,並且非常惱怒,對此表示抗議,可卻無效。威尼斯佔據了這座城市的商業部分、克里特島、小亞細亞的貿易點與一些有價值的地區。一個威尼斯人變成了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長,十字軍士兵佛蘭德的伯爵鮑德溫被封為皇帝。希臘帝國在宗教與政治方面被「拉丁化」了。

東方的拉丁帝國?由第四次十字軍於1204年在拜占庭帝國的廢墟上創建起來的這個所謂的「拉丁帝國」延至1261年。同年,阿利克塞三世的一個後代在威尼斯的意大利敵人熱那亞援助之下,奪得了君士坦丁堡,終結了拉丁帝國,重建拜占庭帝國。

這幾次革命的結果?拜占庭帝國的革命,即拉丁人借此來奪得掌控權的1204年革命和希臘借此來恢復統治的1261年革命,有了重要結果。它們不但暴露還加深了東西方基督徒間的競爭甚至仇恨。它們貶低與損害了十字軍的聲望。用解放一座聖城當作祟高目標而展開的虔誠運動,淪落成搶掠一個富裕城市的卑鄙的蠻暴陰謀。這兩場革命在伊斯蘭教的前進面前,大大削弱了拜占庭帝國。它們讓東西方基督徒從此以後,無法真誠或是有效地合作去抗擊穆斯林。

可是,這幾次革命讓君士坦丁堡付出了如此昂貴的代價,卻對威尼斯與熱那亞的商業財富與權力產生了巨大的貢獻。

三、蒙古旋風

穆斯林佔領了耶路撒冷,基督徒為了奪取君士坦丁堡而互相鬥爭,穆斯林對基督徒的反抗取得勝利。但還有一種不可忽視的恐怖力量,自東方、自亞洲向他們襲來。

蒙古人?蒙古人的後盾是韃靼人,兩者與匈奴、馬扎爾人和塞爾柱突厥人的血統是相近的。他們人數眾多,是驍勇的騎手和戰士。一個凶悍飢餓的蒙古遊牧部族於1206年開始踏上征程。他們的可汗或者酋長是成吉思。我們稱呼他為成吉思汗。他不久便征服了東突厥斯坦與中國北部。之後又揮鞭向西奔馳,攻擊了波斯。接著,他向東班師,在入侵中國的征途中死去。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身為一名戰士,與匈奴阿提拉同樣粗蠻。身為一個統治者與組織者,他要比後者更偉大。他征服的地方更加廣闊,獲勝更多。在他的幾位直接繼承者的統治下,蒙古旋風越掃越遠。在遠東地區,中國、高麗與緬甸全被征服與統治,日本與爪哇也遭遇入侵。在中東與近東地區,蒙古士兵們征服了波斯,戰勝並殺掉了巴格達的哈里發,1258年打倒了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與亞美尼亞,佔領了敘利亞的阿勒頗、大馬士革與安條克。他們朝耶路撒冷進發,於1260年被一支埃及穆斯林隊伍在阿卡附近成功抵抗。

同時,其他的蒙古人自俄羅斯南部越過,來到中歐。他們奪得了莫斯科與基輔,踐踏了保加利亞與波蘭,而且於1241年擊垮了匈牙利的馬爾扎人與西裡西亞的德意志人。蒙古帝國的疆域最大時,自維斯瓦河與多瑙河下游擴至太平洋,自北冰洋至波斯灣、喜馬拉雅山脈與馬來半島。

對十字軍的影響?蒙古進犯的直接影響是讓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間的爭鬥緩和了,基督徒與穆斯林都要為了生存而與蒙古人戰鬥。

蒙古人的同化?可是很快蒙古帝國便瓦解了,蒙古人採用了自己所征服的民族的宗教與習俗。在遠東地區,他們成了佛教徒,而且同中國人混在一起。忽必烈(1259—1294)是一位真正的中國皇帝,他開創的元朝統治中國直至1368年。在中近東地區,蒙古人信仰伊斯蘭教。在歐洲地區,他們被逐出了波蘭與匈牙利,或被本地的基督徒同化而定居於黑海以北的平原地帶。在那裡,人們稱呼他們為「金帳」。金帳汗們統治俄羅斯長達兩個世紀。最終這些蒙古人變成了正教徒,使用俄羅斯語。

帖木兒?14世紀的後半期,在帖木兒的統治之下,蒙古在短期內恢復了勢力,繼續對外征伐。他征服了中亞細亞西部、波斯與美索不達米亞,於1398年入侵印度,在德裡附近獲得了一場大勝。1405年,帖木兒死了,他的帝國很快便分裂了。不過很多勝利的蒙古人卻留在了印度,在那兒他們被稱作莫臥兒人。他們所成立的莫臥兒帝國一直持續下去,直至1857年。

對伊斯蘭教的影響?蒙古人對伊斯蘭教世界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壞與改變。首先,塞爾柱人的政治與軍事力量分開了。每個穆斯林部落——阿拉伯人、波斯人、庫爾德人、突厥人與蒙古人——都與它的鄰族作戰。在隨後的混亂裡,有一個突厥部落漸漸升至統領地位。

四、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與奧斯曼人?小亞細亞的一個突厥部落想方設法躲避了蒙古旋風。部落酋長奧斯曼於1299年宣告自己成為突厥之王。奧斯曼與他的繼承者都是勇猛的戰士與能幹的政治家。至1350年,他們搗毀了十字軍工事,而且如三個世紀之前的塞爾柱人一樣,奪得了拜占庭帝國的整個小亞細亞。因為奧斯曼的原因,他們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奧斯曼埃米爾(王)使用了蘇丹的稱號。

拜占庭的弱點?伴隨著穆斯林奧斯曼帝國領土的擴大,基督教拜占庭帝國的領土減少了,僅限於君士坦丁堡、色雷斯的一部分與愛琴海沿岸的一條狹長區域。拜占庭皇帝們因為嚴重的國內問題喪失了戰鬥能力:士兵與金錢不足,他們被接連不斷的革命削弱了。

土耳其人在歐洲?奧斯曼土耳其人於1356年用武力強渡達達尼爾海峽。翌年他們佔領了阿德裡安堡,還將它設為首都。他們的勝利不斷,於1402年圍困了君士坦丁堡。雖然他們暫時失敗了,但是很快他們便統治了除君士坦丁堡與一小部分據點之外的整個巴爾幹半島。

在危急之中,拜占庭皇帝們又求援於西歐。教皇們在驚慌之中鼓動建立新的十字軍,懇請全部基督徒前往幫助希臘人。於是一些貴族天主教徒統領軍隊,前去抗擊土耳其人。匈牙利與波蘭的國王們也曾經一再嘗試阻擋穆斯林的入侵浪潮,可是沒有效果。威尼斯人由於自身的商業利益遭到威脅,也成為十字軍戰士,還與土耳其人勇猛地交戰。可這一切沒有阻擋土耳其人前行的步伐。

佛羅倫薩會議?作為最後一招,拜占庭皇帝與一幫希臘主教參加了於1439年在佛羅倫薩舉行的一次所有宗教會議,還簽署了一份莊嚴的協議,認可教皇的最高權力,而且將天主教與正教教會合二為一。可是不管皇帝抑或是他的繼承者,都無法勸服大部分臣民認可這份聯合協議。希臘人被逼在帝國安全與教會的獨立之間做出選擇,為了憎惡西方與羅馬而捨棄了他們的政治自由。

可是,教皇盡力堅持前去援助拜占庭帝國。他號召建立了另一次十字軍。在一位教皇使節與匈牙利國王的統領之下,這支基督徒軍隊於1443年動身前去抗擊土耳其人。剛開始軍隊獲得了一些勝利,而且一直打到保加利亞,可是卻在1444年的瓦爾納戰役中遭遇了慘敗。

君士坦丁堡與它的基督教東羅馬帝國,正接近滅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在1453年,經過周密的準備,穆罕默德二世,奧斯曼王朝最能幹的蘇丹,統率15萬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守城的士兵只有8000人。基督徒憑借勇猛的行動與堅持不懈的決心彌補了人數上的弱勢。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他們沒能讓穆斯林軍隊靠近城垣。最終,在土耳其人湧入城內時,勇猛的保衛者們仍在苦戰,直至所有人被殺。君士坦丁十一世,一位愷撒與最後一個希臘羅馬皇帝,也戰死在他們中間。

從十字架至新月?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十一世轉至穆罕默德手裡,標誌著拜占庭帝國與希臘國家政治獨立的結束。它意味著這座基督教的首都與東方的堡壘從此之後變成了伊斯蘭的首都與驕傲。這件事降低了所有基督教區的地位,就如抬高了全部奧斯曼土耳其人與全部穆斯林一樣。基督徒與穆斯林都覺得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最偉大、最堅強的城市之一,而且最完整地展現了古羅馬的統治與古希臘的文化傳統,擁有了它便增添了威信。自4世紀君士坦丁一世直至15世紀最後的君士坦丁時代,這座城歸基督徒所有,穆斯林也下定決心要永遠擁有它。並且目前,在20世紀,他們依然擁有君士坦丁堡。對他們來講,它依然是一座絕無僅有的城市,近來將它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偉人蘇裡曼?在穆罕默德二世去世之後的差不多一個世紀裡,1481—1571年,奧斯曼帝國仍在擴張。在名不虛傳的「偉人」蘇裡曼一世在位期間,即1520—1566年,帝國疆域幾乎與查士丁尼和希拉克略時期所建立的東羅馬帝國一樣大。蘇裡曼渴望佔領更多領土,他用伊斯蘭教世界的主要力量作為後盾,再次反抗基督教區。

他於1521年佔領了貝爾格萊德,橫渡多瑙河,又於1526年擊敗了匈牙利國王,佔據了布達佩斯。1529年,他向奧地利進發,圍攻了維也納。儘管他沒攻下維也納,卻獲得了奧地利重要的讓步。

蘇裡曼掌控了黑海。他的戰艦與海盜船隻在地中海進行肆意的毀壞,成功打敗了威尼斯與熱那亞。在他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達到榮耀與聲威的頂峰。

被征服的基督徒?當然,奧斯曼帝國的擴大就意味著伊斯蘭教的擴大。君士坦丁堡那座在史上知名的莊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作了穆斯林清真寺。土耳其人不管去往任何地方,都佔領主要的基督教堂,還將它們改作清真寺。他們對基督徒的徵稅超過穆斯林,而且禁止基督徒擔任大多數公職,還不准許基督徒攜帶武器或是在奧斯曼部隊裡服役。可是每年都會抓來一定數量的基督教男童,當作穆斯林來教養,還訓練成親衛兵。親衛兵是土耳其主力軍裡一支驍勇善戰的輔助軍隊。

一些基督徒,尤其在阿爾巴尼亞人之間,轉而信奉了伊斯蘭教。可是在東南歐地區,被征服民族裡的大部分依舊堅信基督教。匈牙利人與北部南斯拉夫人還是天主教徒;希臘人、保加利亞人與大部分南斯拉夫人還是正教徒。事實上奧斯曼土耳其人並不是非常不寬容:他們沒強逼改信伊斯蘭教。除此以外,自蘇裡曼在位的時候開始,奧斯曼蘇丹們便與很多基督教國家簽署了條約,准許進入聖地,在近東貿易地區,還准許這些國家的公民在奧斯曼帝國居住時,有權利受到他們自己法律的保護與留有他們自己的法庭。

五、格拉納達與勒潘多

十字軍精神?15世紀的後半期,歐洲大部分國家基督徒的十字軍精神漸漸萎靡退縮,但是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的征戰情緒依舊那麼激昂。西班牙的穆斯林摩爾人,促使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時時不忘十字軍精神。直至15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高漲的民族情緒也增加了宗教熱情。

持續的成功?自11世紀後半期至15世紀後半期的400時間裡,在西班牙半島上,十字架對新月展開了長時間的十字軍鬥爭。雖然並非一直在作戰,而是大部分時期都在作戰。與東方基督教十字軍不同,西班牙半島的西方十字軍越來越成功了。直至1250年前後,葡萄牙王國已經擴展至它現今的版圖。西班牙的大片地區在卡斯蒂爾與阿拉貢王國的統治之下,而穆斯林卻被縮至格拉納達與自格拉納達至加的斯周邊的沿海狹長地區。

格拉納達的征服?卡斯蒂爾的伊薩貝爾於1469年同阿拉貢的斐迪南結婚,為卡斯蒂爾與阿拉貢在政治上的聯合,為西班牙民族王國的成立,為實現對摩爾人的長時間的十字軍反抗,鋪平了道路。經過了11年戰爭,1492年,斐迪南與伊薩貝拉接受了格拉納達的投降,從此終結了穆斯林在西歐的統治。

1492年,摩爾人的領導人逃離格拉納達來到了非洲,在摩洛哥建立了國家。獲勝的西班牙與葡萄牙軍隊一直追擊到摩洛哥,而且又贏得了勝利。

宗教方面的不寬容?在很長一段時期,西班牙人對被征服的穆斯林表現出了明顯的寬容。可是直至15—16世紀,因為十字軍熱情的高漲,漸漸變得嚴厲了。猶太人於1492年被趕出了西班牙。10年之後,一切不信奉基督教的穆斯林都被逐出去了。幾乎在同時,斐迪南與伊薩貝拉創立了西班牙的異端裁判所。莫裡斯科人於1610年被趕出去了,讓西班牙的宗教限制達至頂點。莫裡斯科人是信奉基督教的摩爾人,但他們仍保有阿拉伯語言與阿拉伯文化。

勒潘多的勝利?西班牙人的十字軍熱忱還產生了其他影響,對基督教與一般世界來講都是有益的。比如,在激勵西班牙遏制東方的土耳其人方面,擔當了光榮而重要的角色。

偉人蘇裡曼於1566年去世後沒多久,教皇庇護五世便站出來提議進行一次新的十字軍遠征。他與西班牙和威尼斯結成了「神聖同盟」,在所有基督教區發動號召加入志願軍。新組建的海軍遠征隊在西班牙國王的兄弟——奧地利約翰的統領下,於1571年在希臘海岸外的勒潘多灣中遭遇了奧斯曼龐大的海軍艦隊,並將它們消滅。勒潘多戰役之後,土耳其人的海上勢力再也沒能恢復。這場戰鬥終結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的入侵。

最後一次十字軍?在勒潘多戰役中達到頂峰的十字軍並未直接阻止土耳其人在陸地的戰爭。它確實削弱了奧斯曼帝國,在勒潘多之後的一個世紀,蘇丹們只能停止侵略。之後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再度進行了反抗基督教的鬥爭。他於1669年自威尼斯人手裡奪得了克里特島,而且在1683年圍攻維也納。如果不是勇猛的波蘭王約翰·索別斯基及時對被圍困的奧地利人進行救援,穆罕默德四世可能就會佔據維也納。

然後反抗伊斯蘭教的最後一次十字軍開始了。教皇、威尼斯、波蘭、奧地利、俄羅斯與法國聯合起來,提供人力與金錢。他們與土耳其人展開了長達16年之久的鬥爭,勝利越來越多。1699年,戰爭結束了,奧斯曼人將匈牙利與特蘭西瓦尼亞讓給了奧地利,德涅斯特河以北的全部地區讓給了波蘭,亞得裡亞海上的商業港口則讓給了威尼斯。

奧斯曼帝國就此瓦解了,而基督教國家就如它們已在歐洲西南部再次現身一樣,再次出現在歐洲東南部。十字軍變成了過去。

六、十字軍的結果

在東方的失敗?十字軍並未達到原定的首要目標,他們並未將聖地永遠還給基督教或是徹底摧毀伊斯蘭教。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比失敗更糟糕。他們引發了穆斯林的反擊,在反擊過程中,伊斯蘭教得到成功傳播,經由小亞細亞至東南歐洲,結果至十字軍結束的時候,伊斯蘭教比起初的影響力更大了。

在西方的勝利?與在東方的慘敗相比,十字軍在西方獲得了些許小勝利。基督教收復了西班牙半島,將伊斯蘭教從歐洲西南部趕出去了。

基督教文明被保存下來?儘管十字軍並未達到自己原本的目標,但卻保住了大多數的歐洲免遭穆斯林征服,進而有助於保留近代文明有價值的部分。無論一個人怎麼看待基督教徒與穆斯林的個人文化和行為,一般來講,信奉基督教的民族要比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更加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影響?十字軍鞏固了教皇體制。十字軍主要在西方收復領土,這些地區認可教皇體制。教皇身為十字軍遠征的首倡者,多多少少暫時增強了他們在道德與精神方面的影響與統一的權威。

十字軍讓歐洲人重新認識了亞洲。換言之,增加了旅行與地理方面的知識。

促進了商業?歐洲與亞洲間的交往更加頻繁,西方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在運輸、配貨和運送十字軍士兵與朝聖者的過程中,意大利的城邦變得更強盛了。尤其是威尼斯的壯大,主要歸功於十字軍。

豐富了文化?新植物、新果品、新製造品、新顏色與新的服裝樣式,糖與香料,檸檬、杏、西瓜,棉花、細棉布、錦緞,淡紫色與紫色,玻璃鏡子的採用,這些全都經由十字軍傳進西方。語言也得到發展。直至今日,在每種歐洲語言的詞彙裡都存在很多阿拉伯字,這些是對十字軍的永久紀念。在同一階段內,人們對希臘文,尤其是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產生了新的興趣。另外,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藥與棉紙,全都經由十字軍被介紹到西歐,並廣泛使用的。

最終,十字軍在西歐對封建體制的瓦解、中等階級的發展、民族君主政體的鞏固與君主專制的崛起,都做出了貢獻。下章會進行進行較深入詳細的探究。

第21章 古代文藝的復興

一、對舊古典文學的新興趣

新的興趣,並非新的科目?中世紀甚至是黑暗時期的歐洲人,任何時刻都沒拋棄或是徹底忘記古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文明。教堂的禮拜仍在使用古代的語言,西歐使用拉丁語,東歐使用希臘語。羅馬式教堂仍以古代建築作為建築模型。用文字寫下的很多詞句與用石頭壘成的很多拱門,都無時無刻不在那裡提醒我們「希臘的榮耀與羅馬的雄偉」。

自14世紀至17世紀,古典的希臘羅馬文明得到復興。之前,歐洲基督徒們將古典語言、文學與藝術放於次要地位,只將它們當作達到更重要目標的手段,比如禮拜儀式、教堂建築與神學和哲學研究。如今他們因為語言本身而開始閱讀拉丁文與希臘文,也就是說,他們發現拉丁文與希臘文是有益與讓人愉快的。他們還發現希臘文與拉丁文著作裡存在著新穎並有趣的東西,並對此產生新的興趣。他們認可古典著作存在著毋庸置疑但卻長時間被忽視的價值。

古典文藝的復興?對舊古典文學的新興趣,即所謂「古典文藝的復興」,或是「文藝復興」。它主要針對古拉丁與希臘文學的名著,對「古典文學同情並熱心的探究」。這種探究成為一種時尚,甚至是狂熱。並且這種探究引發了對古代優美特徵所有形式的讚賞,甚至是崇敬。總而言之,古典文藝的復興發展成古代典範在演講與藝術中的普遍採用,而且文學、建築、雕刻與繪畫表現出了中古文化的倒退。

偉大的先驅?在復興古典文藝過程中,首位偉大的先行者是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彼特拉克的童年在托斯卡那度過,青年時期任職於阿維尼翁的羅馬教廷。彼特拉克宣揚恢復與模仿古典文學,在西歐他因「唯一的學者」而著名。教皇給他提供經費,國王們爭搶給予他大批賞賜。威尼斯的元老院賦予他這座城市市民的權利。巴黎大學與羅馬城給他戴上了桂冠。

如此,贊助者們擁護著先行者。14世紀還有一位先行者是另一位意大利人薄伽丘。15世紀,以意大利為起源,在其他國家大部分的西歐學者,都跟隨著彼特拉克與薄伽丘的腳步。

來自東方的學者?在1400年左右,因穆斯林土耳其人對拜占庭帝國世界的壓力,大批希臘學者與教師遠離君士坦丁堡與希臘,橫渡亞得裡亞海,到意大利定居。其中一位,也就是克裡索洛拉,在佛羅倫薩創建了一所知名的學校,向很多學生講授荷馬。到處是灰塵的頂樓成為了受人關注的地方。為了找到古老的手稿,遍搜城堡與修道院,多久已遺失或被忘記的著作都被再次發現。其中有些是塔西陀、西塞羅、昆體良與盧克萊修的作品。

古典文學的探究不但是學者的專業,還變成了王侯們的風尚。很多富有的紳士們協助並資助「新學」。

教士們的態度?起初,古典文學的探究引發了虔誠的教士們的懷疑甚至是反對,他們害怕古典文學裡的非基督教因素會對基督教會產生危險的影響。但是「新學」漸漸獲得了寬容,後來又受到了激勵,最終得到了教士們的協助。教皇尼古拉五世是一位優秀的古典學者,也是一位大方的贊助者。他僱用上千人抄寫古老的手稿,懸賞招募翻譯荷馬史詩。他的梵蒂岡宮廷裡還藏有大批古典圖書。

他的很多繼承者都有與他一樣的態度。確實,16世紀初,在教皇利奧十世庇護之下,「新學」上升到了輝煌的頂點。利奧十世是佛羅倫薩富有而文雅的領導人羅蘭佐·德·美第奇的兒子。利奧十世不僅是「新學」的贊助者,還是「新學」的榜樣。

二、意大利——歐洲的學校

正如在伯利克裡時期雅典是「希臘的學校」一樣,16世紀的意大利成為了「歐洲的學校」。舊古典文學的興趣復興於意大利,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其他的先行者還有很多早期的贊助人,都在意大利居住。許多希臘學者與教師在土耳其人進逼君士坦丁堡時,遷到意大利。很多表現此時期特徵的文學、建築與藝術的偉大作品,是在意大利創作的。西歐其他諸國的「新學」與「新藝術」的教師們也都來自意大利。西方諸國的學生與學者們都前往意大利汲取豐富的源泉。

各地?16世紀的前半期,古典文學研究的高潮在意大利達到頂點,並傳到其他諸國。在法國,國王們鼓勵「新學」,尤其是弗蘭西斯一世(1515—1547)多次干涉意大利的政治與戰爭,還將學者、藝術家與古時的優秀作品帶回法國。在英國,亨利七世與亨利八世在位時,所有大學與很多教士以及公職人員,包括知名的法律家托馬斯·莫爾爵士都支持「新學」。莫爾的主要文學作品,聞名於世的《烏托邦》,就是以柏拉圖的《共和國》作為依據。

約在同一時期,德國、西班牙、斯堪的納維亞與波蘭也認同「新學」,並且進行勤奮的學習。

伊拉斯謨?16世紀初期,第一位古典學者要數伊拉斯謨(1469—1536)。他來自荷蘭鹿特丹,在漫長與勤學的一生裡遊歷過很多地方。他經常居住在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與瑞士。他還接受過神學教育,成為一名神父,但是他以古典文學的愛好者與多產的作家而聞名。

伊拉斯謨並不如彼特拉克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可是他卻是一個比彼特拉克更加傑出的國際人物。他與同時期的每個重要作家都通過信,與教皇利奧十世、皇帝查理五世、法國的弗蘭西斯一世和英國的亨利八世,都有私人交情。他編纂出版了一部學術性非常強的希臘文《新約全書》。他的著作《瘋狂頌》《箴言集》與《雄辯錄》充滿雙關語與俏皮話,在書中他譏諷迷信與偏見,抨擊不學無術,還對古典文學與古典學術生活予以頌揚。

自中心到四周?在15—16世紀,意大利變成了西歐文化的中心。很多華美宮廷的王室成員與富有的城市市民將贊助興盛的藝術當作一種榮耀,在這期間編寫了字典與語法書籍。因為有了翻譯與註釋,所以對古時作者的研究變得更為容易了;古典拉丁風格變成了有修養的人的特有標誌。起初僅在意大利建立新的教育學院,之後在歐洲其他各國也創建起來了。在「新學」的傳播過程中,德國因為地理位置接近意大利且與之交往頻繁,影響地位僅次於意大利。

三、古典文藝復興的結果

現在來總結古典文學的研究結果。

課程豐富了?中學、學院與大學的課程添加了拉丁文與希臘文的探究與講授。自15世紀至今,愷撒、西塞羅、維吉爾、色諾芬與荷馬在教育中佔有受人尊敬的地位。

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孕育了「人文主義」,即以同情心研究人類,這與中世紀對神學的潛心研究很不一樣。因為堅信希臘與拉丁的古典文學純粹是屬於人類的。新文化的研究者被稱作「人文主義者」,他們所喜愛的研究科目稱作「人文學」。

崇古?文藝復興偏向於推崇古代而漠視中世紀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講,對舊古典文學的新研究屬於倒退。它促使人們的思想轉向以往的更早期。結果讓人們回到遙遠過去了的希臘羅馬時期,而非回到新近的過去,去找尋藝術與科學、社會與政治、外交與戰爭和普通的人類行為的典型。15、16世紀的國王們從古代獲得君主專制政體理論。馬基雅維利給王侯們寫了一本指南,要求王侯們在處理政事的時候不要受到日常道德的限制。父母給孩子們起名,並非取聖經裡的人物與基督教的聖哲,而是取不信奉基督教的名人——愷撒、卡托、維吉爾、埃涅阿斯、普魯塔克、荷馬、梭倫、伯利克裡、戴安娜、茱莉亞、奧古斯塔與魯克麗思,蔚然成風。

基督教的衰弱?文藝復興對基督教產生的影響結果,是奇怪與衝突的。一方面,它使基督教各個民族的文化變得豐富。16世紀,在北歐發生反抗教會權威的叛變,人文主義者們依舊保有對教會與教皇的忠心。其中有一些人,包括托馬斯·莫爾爵士,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犧牲。

還有一方面,舊古典文學新研究的一些影響與傳統的基督教道德相互違背,還削弱了教會。極端形式的人文主義敵視克己,犧牲自我。有的教會人士包括主教與幾位教皇世俗化了。很多人文主義者藐視神學,抨擊修道生活。他們讓人們的思想對教會的一些信念與實踐產生了懷疑。還有少部分人文主義者對基督教自身的真理與價值從根本上產生了疑慮。

對土語的刺激?人文主義間接地明顯刺激了土語文學的發展。很多人不會使用艱難的古典式拉丁文言文寫作,而採用當時的拉丁白話文去寫作,又擔心遭到別人的譏笑,便採用了意大利語、法語、英語、德語或是其他土語。

科學的歷史研究?人文主義使歷史探究更為嚴格與科學。歷史更多地因為自身的重大價值得到關注,而並非只作為神學的附屬品,主張更精確更嚴格的精神得到發展,還有很多其他的歷史手稿被發現。

藝術方面的進步?人文主義引發了對古典建築、繪畫與雕刻的關切與注重,進而大大地推進了各種藝術的發展。

四、文學與藝術

在文學、建築、雕刻與繪畫—藝術的各個領域中,我們看到了古典文藝復興最輝煌與悠久的影響。此時期,不但重新發現與模仿了古時的傑作,還出現了新的重要作品。這些新作融合了非基督教與基督教的因素,讓古時與中世紀、中世紀與近代間產生了藝術方面的聯繫。

土語文學?彼特拉克與自己的直接繼承人們都採用拉丁文進行寫作。其間許多拉丁文著作出版問世,但並非都具有永久性的文學價值。在15世紀的一段時期,古典文藝復興好像阻止了土語著作。可是之後,尤其是在16世紀與17世紀,塔索、塞萬提斯、卡蒙斯、拉辛、莎士比亞、密爾頓與一些人使用土語寫成的新的重要作品面世了。因此古典文藝復興是多種方式發展起來的。在一盞燈被點亮以後,它便光芒四射了。

意大利與德國的作家?在意大利與德國,古典文學復興的熱潮高漲,但是16世紀並未像其他國家那樣出現偉大的土語作家。不過,還是出現了一些傑出作品。馬基雅維利使用意大利文撰寫歷史作品,其中的《君主論》是給王侯們的一本指南書。阿廖斯托也使用意大利文寫出了一首永久流傳的詩《奧蘭度之怒》。塔索的大部頭史詩《耶路撒冷的得救》也是用意大利文撰寫的。

在同一世紀,德國的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為德國文學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西班牙與葡萄牙的作家?幾乎在同時,西班牙與葡萄牙的作家輩出,使用卡斯蒂爾方言寫作的西班牙文學更加豐富多彩。歷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塞萬提斯在不朽作品《堂·吉訶德》中,嘲諷了中古時期的封建體制與頹喪的騎士制度。洛佩·德·唯加創作了大約1800個劇本,事實上已建立了西班牙的戲劇世界。卡耳德隆創作了非常有價值的寓言詩。

在這段時間,卡蒙斯寫作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使葡萄牙的文學進入全盛時期。這部作品是一部愛國史詩,講述了瓦斯科·達·伽馬的神奇航行與事跡。《盧濟塔尼亞人之歌》讓我們想到它與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毫無疑問這本偉大的古典文學影響了卡蒙斯。前面提及的西班牙作家們對古典文學的規範很熟悉,但他們卻以本土語言來表現藝術。

法國的作家?在16世紀,聰慧而且善於諷刺的拉伯雷創作了《巨人傳》,與其說是一名基督徒,不如說更像一名非基督徒。這本書彙編了大膽的幻想故事,將少有的技巧與相當粗俗的幽默相結合。在17世紀,法國文學因為高乃依、拉辛、莫裡哀、賽維涅夫人與拉方丹等人的優秀作品而大放異彩,邁進了「黃金時代」。古典文學的影響造就了法國文學的「黃金時代」,但以上提及的法國作家都使用法文進行寫作。

英國的作家?1551年,英國出現了托馬斯·莫爾爵士的《烏托邦》的英文版;1667年出版了密爾頓的著名史詩《失樂園》。這期間還不斷湧現出用英文創作的偉大文學著作:克蘭麥的《公禱書》與國王詹姆斯時翻譯的《聖經》、艾德蒙·斯賓塞的美妙的《仙後》、本·瓊森與克裡斯托弗·馬洛的劇本、弗蘭西斯·培根的論文集和無與倫比的莎士比亞戲劇等。他們在題材或者形式方面表現出了受過古典文學與人文主義的熏陶,但都使用英文進行創作。

文藝復興的建築?在古典文藝復興的影響之下,基督教建築歷經了一場革命,而且得到了明顯發展。希臘神廟的樸素線條或是羅馬圓頂優美柔和的曲線,取代了巍峨飛聳的哥特式建築;圓拱取代了尖頂;拋棄了拱柱,而古希臘的柱式多立斯式、愛奧尼亞式與科林斯式,再次被採用了。所有種類的建築物呈現「古典文藝」或者「文藝復興」建築樣式,而尤以羅馬巨大的聖彼得教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座教堂是於16世紀在一些偉大的藝術家,比如拉斐爾與米開朗琪羅等人的親自指點之下建造起來的。

在意大利與其他國家?希臘與羅馬建築的再度興起,和希臘與拉丁文學的復興一樣,都源自意大利並被意大利人普遍接受。古典建築與文學的人文主義一樣,也傳到了其他國家。在法國,國王們尤其是弗蘭西斯一世,鍾愛古典式建築,而且聘請了許多意大利建築師。所以法國的很多公共建築都屬於古典式建築。著名的羅浮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美術館之一。

1550年之後,古典建築樣式傳進西班牙,備受國王菲利普二世的鼓勵。約在同時,它又傳入尼德蘭與德國。之後,英國也出現了古典建築樣式。白廳裡的宴會廳呈古典式,由一位著名的建築師伊尼戈·瓊斯於1619年設計建造。同世紀後半期的倫敦,克裡斯托弗·雷恩爵士建成了一座莊嚴的聖保羅大教堂,新建築樣式因此在英國盛行。

文藝復興的雕刻?雕刻的變化一直隨著建築而變革。早在14世紀,意大利的雕刻裡就表現出人文主義。在15世紀,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對古典樣式產生了特殊興趣,他不但變成了熱衷於古代藝術作品的收藏家,還主張對雕刻進行科學探究。15世紀與16世紀的意大利造型藝術,和公元前5世紀與公元前4世紀的雅典藝術相比,有著驚人的類似現象。

著名雕刻家?15世紀「新雕刻」首位偉大的倡導者是洛倫佐·吉貝爾蒂。他在佛羅倫薩浸禮教堂所雕刻的讓人歎為觀止的青銅門,被稱作「值得當作樂園的大門」。比吉貝爾蒂更年輕的是多納泰羅,他在威尼斯雕刻了栩栩如生的聖馬可像。德拉·羅比亞因純正的古典與樸素的風格而聞名,創立了雕塑的上釉陶瓷小像派。米開朗琪羅同時是雕刻家、畫家與建築師,創造了很多傑作。他在佛羅倫薩雕刻的大衛像,是一例高貴優秀的古典作品。

在意大利之外?古典的雕刻之風向意大利之外擴散,比古典建築的傳播速度還快。意大利的雕刻家被亨利七世邀請到英國,又被弗蘭西斯一世請至法國。在西班牙,斐迪南與伊薩貝拉的墳墓便是採用古典雕刻的式樣。確實,16世紀,「新雕刻」遍佈西歐諸地。

繪畫的進步?繪畫比雕刻經歷了更具意義的革新。在16世紀以前,大部分都是壁畫,即直接畫在灰泥牆上的畫,很少是畫在木料畫板上。可是在16世紀,畫架畫即單張的畫在帆布、木料或是其他材料上的畫,已非常普遍,藝術家們還掌握了油畫顏料的使用。因為新方法的出現,繪畫藝術逐漸完善發展。

在這個時期,繪畫的進步不像雕刻與建築是對古典模型進行模仿的結果。因為畫作屬於最不長久的藝術品之一,僅保留非常少的古代樣板。所以,在缺少古典的非基督教美術樣板的情況之下,繪畫一定要更具創新性,保有更徹底的基督教性。由於這時期的畫家們都是絕頂聰明的天才,繪畫超過其他所有藝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完美程度。

四個偉大的畫家?在16世紀,有四位活躍在意大利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與提香。後兩位主要是畫家,前兩位在建築與雕刻上一樣有突出表現。

列奧納多·達·芬奇?達·芬奇(1452—1519)出生於佛羅倫薩,從小接受訓練,曾經先後得到米蘭的斯福扎家族、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與法國皇室的支持與協助。他是一位科學的畫家,認真研究人體、遠近的比例配製,把握明暗與色彩的程度。他的畫作《蒙娜麗莎》現陳列在巴黎的羅浮宮,他在米蘭創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也相當知名。身為工程師,列奧納多還在意大利北部修建了一條運河,而且在米蘭周邊建造堡壘。他還是音樂家、哲學家與愛好機械設計的能工巧匠。有一日法國國王訪問米蘭,見到一隻巨大的機器獅子,獅子怒吼以後,用後腳站了起來,胸前顯露出了法國的國家紋章。這是達·芬奇的作品。

達·芬奇有許多作品,他周圍聚集了很多弟子。晚年的達·芬奇接受了弗蘭西斯一世給予他的養老金,居住在法國。和在意大利一樣,他在法國倡導繪畫藝術。他對當時所產生的影響,或許要比其他任何藝術家都更加深遠。他是那個時代的榜樣。這種對文化的一切方面都產生興趣的、全面的、「完全」的人,才是文藝復興的理想。

米開朗琪羅?米開朗琪羅(1475—1564)與列奧納多一樣,都是佛羅倫薩人,他是另外一個在每個領域都獨一無二的藝術家。我們差不多能說他是「萬能博士,還萬事精通」。他是一流的畫家、曠世的雕刻家、偉大的建築師、優秀的工程師、可愛的詩人與精湛的解剖學和生理學學者。他的一生既居住在佛羅倫薩,也居住在羅馬,為美第奇家族與幾位喜好藝術的教皇服務。在這裡無法對他的成果進行詳細的講述。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與佛羅倫薩著名的大衛雕像,都是他在雕刻方面的代表作。羅馬的聖彼得教堂事實上是由他完成的,成為他最不朽的紀念物。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天花板上的壁畫是一項知名的奇跡;在同一個禮拜堂內,他的偉大壁畫《末日審判》,或許是世上最著名的畫作了。

拉斐爾?桑齊奧·拉斐爾(1483—1520)在37歲的時候便死了,可是他對於繪畫的和諧美感卻超越了米開朗琪羅。從絕對的魅力方面來說,這位「神妙的」拉斐爾是舉世無雙的。他大部分時間居住在羅馬,富有而且受人尊敬,有一段時間還是聖彼得教堂的建築師。他還創作了一些雕刻品,但他主要是以16世紀最偉大的畫家而聞名。

提香?提齊亞諾·韋切利奧(1477—1576),以提香知名,活了99歲,是威尼斯派繪畫的首要代表人物。威尼斯派繪畫的特點是取色鮮明。提香是威尼斯城的官方畫家,得到了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與菲利普二世兩位國王的支持與協助。他得到了財富與榮譽,可是他不像列奧納多·達·芬奇或者米開朗琪羅那樣屬於全才。他唯一與最高的天賦是在油畫方面,在光線與色彩的迷惑力上,他的作品從未被超越。

其他國家的繪畫?以意大利為核心,「新繪畫」變成了整個西歐的繼承財產。弗蘭西斯一世將意大利的畫家們請至法國,法國的畫家成為了他們的學生。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也大力提倡繪畫,他的繼承人們聘請了一些著名的畫家,比如魯本斯、凡·代克、委拉斯貴茲與牟利羅。

在德國,最好的繪畫代表是阿爾布列希特·丟勒,他從意大利作品裡獲得了靈感。他得到了馬克西米利安皇帝的支持與協助,與他同時代的全部偉大畫家都有交情。他畫出了伊拉斯謨的畫像。但他卻不是以畫家知名,而是以雕刻師與木刻師尤為出色。他最偉大的雕刻作品,比如《武士與死》和《聖蟄羅姆在他的書齋中》為後代雕刻師樹立了典範。

基督教性質?繪畫在16世紀與17世紀是整個「黃金時代」,在題材與處理方面主要是基督教性質。可是如果沒有古典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它便很難達至完美程度,音樂也是如此。

文藝復興的音樂?談及音樂,16世紀的西歐便開始了「黃金時代」。當時,中世紀粗陋的樂器開始變成現代形式,出現了更加悅耳的音調。粗糙的三絃樂器變成了小提琴,大鍵琴是現代鋼琴的前身。作曲大師帕勒斯特裡納(1524—1594)作為風琴師與唱詩班的指揮,被尊稱「近代教會音樂之父」。他對17世紀意大利的音樂與18世紀輝煌的德國作品,都產生了非常顯著的直接影響。

自然科學?15世紀與16世紀的人文主義者普遍輕視自然科學。就某種意義上來講,古典文藝復興使自然科學停滯不前。可是,在自然科學上,正如第20章裡所講述的,中世紀的西歐要比古希臘與羅馬更進步。在下一章裡會看到,16世紀的科學與發明正處於光輝一天之中的黎明。

第22章 新的發明

在復興古典文藝期間,自然科學與發明上所取得的一些進展,多數是因為未受到文藝復興的阻礙。比如,在亞洲、非洲與美洲的神奇發現與探險,大大地增加了歐洲民族對一些民族與地區的瞭解,為今後的科學探究與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實根據。可是這些發現與探險還有隨之而來的知識增長,並非因為古典文藝復興的推進,而是因為商人的經濟雄心與基督教傳教士們的熱忱。

我們將會見到,印刷術的發明,是在這個時期產生,並且有相當大的科學價值。印刷術並非受到古典文藝復興的啟發,因為古希臘人與羅馬人都不存在印刷術。

弗蘭西斯·培根與笛卡兒?直至17世紀,古典文藝復興逐漸衰退的時候,13世紀的羅吉爾·培根所倡導的科學方法,才被兩位傑出的學者弗蘭西斯·培根與笛卡兒再次提出,而且獲得了成效。

弗蘭西斯·培根,因培根勳爵而聞名,是英國知名的法律學家與法官,創作了很多簡短且富有才華的論文和有關哲學與科學的較長的著作,比如《學術的進展》(1604年)與《新工具論》(1620年)。他堅持講一個人不該只因為其他人如此說過便斷定一件事是真的,而只應該是本人用眼睛觀察所得。

勒內·笛卡兒是一位法國人,他遊歷過全歐洲,曾經在尼德蘭、德國與匈牙利從軍,還在荷蘭居住過一段時間,最後在瑞典去世。他的頭腦與身體一樣,從未休息過。他有時對數學感興趣,有時對哲學感興趣,有時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學或化學,或有關人的生存證明上。他一直堅信科學不依靠古書的權威,而依靠觀察事實。有一次他手指一筐正等著被解剖的兔子,對一位訪客說:「這便是我的書。」

一、哥白尼與伽利略

16世紀,哥白尼使天文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講,是因古典文藝復興的作用。

托勒密的理論?古代埃及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曾經教導到:地球屬於宇宙的核心,太陽、月亮與所有的星星都圍繞著地球轉動,等等。他曾經做過很多奇怪的計算。托勒密有關天體的一切教導,被稱作「托勒密體系」。它與流行的看法非常符合,被人們不加懷疑地廣泛接受,直至古典文藝復興時期。當時,一些古希臘天文學家的與托勒密體系有些不同的理論重新被發現。哥白尼採納了其中的一條理論,並對它進行研究試驗,還將它寫到一本非常有名的書裡。如今,這條理論被稱作哥白尼理論,取代了長時間被接受的托勒密理論。

哥白尼?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是波蘭人,在意大利的幾所大學中研究過教會法、醫學、天文學與其他科目。然後回到了波蘭,在天主教教會擔任職務。在意大利時,他曾經質疑過托勒密的理論。他仍在研究、思索與創作。托勒密的理論不但被普遍接受,甚至還帶有神聖的色彩,因此哥白尼不敢對它進行攻擊。他創作了一大本有關天體的書,可是直至他去世的1543年才得以發表。這本書是帶有革命性的,它聲稱行星體系的核心是太陽而非地球。他斷言,地球與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運轉。這曾是薩摩斯的阿里斯塔庫斯的理論。

對 16世紀的人們來說,這個理論是大膽荒唐的。假如哥白尼當時還在世,他可能會有被迫害的危險。

可是在17世紀初期,兩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德國人約翰·開普勒與意大利人伽利略贊成哥白尼的理論。開普勒(1571—1630)對哥白尼的理論進行了修改,指出行星並非處在圓形軌道上,而是在橢圓形軌道上圍繞著太陽旋轉。

伽利略?伽利略(1564—1642)對哥白尼的理論進行了推廣。他在帕多瓦大學裡的演講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一定要給他準備一間能容納2000人的教室。他於1609年製作成了一架望遠鏡,儘管現今看起來有一些弱點並且粗糙,但在那時卻是一件神奇的東西。貴族們與元老們都使用它觀天。使用這架望遠鏡,伽利略可以見到星空中很多奇異的事情。

伽利略很相信自己的結論,可是異端裁判所卻看不出他的主張與聖經不相悖的可能,便禁止他講授自己的理論。他只好遵命了,可是如果他可以再活100年的話,他會非常高興地見到,大多數有學問的人都贊成他的主張。

伽利略在物理學上取得的成果,要比天文學更大。比薩大教堂中一盞搖擺的燈讓他發現了鐘擺定律;自比薩斜塔上拋下幾件重物,讓他發現了物體下墜的速度,並非如平時想像的由它的重量而不是由它下墜的距離來決定的。

二、印刷機

中國的印刷術?中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而且日本和朝鮮都使用過印刷術,毫無疑問的,14世紀來遠東的歐洲旅行者與商人們見過或是聽說過印刷的書籍。但是沒證據證明歐洲的印刷術是自亞洲學來的。我們在這所談的是歐洲印刷術的發明。

歐洲的早期書籍?大約距今500年之前,歐洲的每本書都是辛辛苦苦用手去寫的。儘管抄寫者們在抄書的時候有著驚人的速度與技巧,可是每本大型書卻要花費許多時間與勞力,所以價格非常昂貴。只有富人或者有錢的機關才會有大批藏書。

歐洲印刷術的發明時間是公元15世紀,即文藝復興時期,恰好是自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時期。如今的印刷術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每個步驟的趨於完善都要經歷幾個世紀的時間。可是最主要的部分,是能夠多次印出文字的活動字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一種容易印字、方便處理、經久耐用、價格又便宜的紙張。

紙張的改進?古希臘人與羅馬人使用紙草寫作。紙草是一種用生長在尼羅河的堅韌蘆葦製成的纖維;可是紙草既重且貴,而且不適合印刷。羊皮紙(鞣制的獸皮,尤其是羊皮)作為中世紀手抄文件的標準材料,耐用。可是羊皮紙如紙草那樣,貴且重,也不適合印刷。紙是最適合使用的,可是在歐洲,紙出現得很晚。

較好的紙張?最早的紙大約是在公元2世紀中國人利用蠶絲製出的絹紙。之後穆斯林好像是跟中國人學得了造紙術,而且用棉花取代了蠶絲。不管怎樣,穆斯林於8世紀在大馬士革製造出了棉紙。這個所謂的大馬士革紙之後傳到了希臘、南意大利與西班牙。在西班牙,本地生產的大麻與亞麻又取代了棉花。因此產出的亞麻紙於13世紀在卡斯蒂爾被大量使用,而且傳入法國與整個西歐。直至15世紀,印刷術剛剛興起,需要適合印刷的紙張,亞麻紙才真正打敗了紙草與羊皮紙。

活動字模的發明?活動字模的辦法是自古老的實踐裡演變而來的。古老的方法是把整個字或者整個句子刻在木板上,抹上墨印在適合的平面上,便能夠留下清楚的印跡。中世紀的國王與王侯們通常將自己的簽字刻在木版或是金屬版上,方便在簽名蓋章、緘封敕書或者特許證等時使用。早在12世紀,與此相似的雕版便被用作複製圖畫與手跡。

從木版蓋印,到在很多等高的小木塊或者小金屬塊上刻上字母,再到依照規定的順序排列以供印刷,是一個自然的、進展緩慢的程序。活動字模超過雕版的最大優勢是,只要字模進行重新排列,便能夠完成無限變化的印刷工作。

印刷術的發明者?自木版到活動字模,也就是印刷術的真正發明的真正歷史無從考究。據說製造與使用活動字模的首位歐洲人,是來自荷蘭哈勒姆鎮的勞倫斯·科斯特爾。但我們確定約在1450年,約翰·古騰堡在德國美因茨城的一家印刷店裡使用了活動字模。這種新技術的最早產品,是教皇的《赦罪書信》與聖經的一種譯本。它們都是古騰堡於1454年在美因茨印刷的。

印刷術的快速發展?印刷術雖然發展緩慢,傳播速度卻相當快。1454年之後,印刷術在德國、意大利、法國與英國全面採用,使用範圍覆蓋了整個西歐。學者歡迎它,教會讚揚它。羅馬於1466年安裝了很多印刷機。出版書籍不久便變成了每個大城市的光榮而有利可圖的生意。在16世紀初期,一個富有而知名的學者阿爾都斯·馬努提烏斯,在威尼斯創辦了一家知名的阿爾定印刷所,它所印刷的希臘與拉丁古典文學名著的精美版本到目前仍被認為是印刷藝術方面的優秀作品。

活字的格式?早期的印刷者依照抄寫者抄書時所使用的字體來製造字模。不一樣的書法製出了格式不一樣的字模。德國流行字體黑大的「哥特式」。清晰整齊的幾種羅馬字體在中歐與西歐更加領先。威尼斯的阿爾定印刷所設計出的壓縮的「斜體字」式,目的是幫印刷工人可以在一頁紙上多添上幾個字。

印刷術發明的影響?在16世紀,這些新技術在不斷地發展,至少取得了三種顯著成果:

1、極大地增加了書籍的供應量。之前,一位熟練且勤勞的抄寫者一年能抄寫兩本大型書籍。如今,在16世紀一家印刷所一年就可以印出2.4萬本伊拉斯謨的著作。

2、書籍供應量的增加,增長了對書籍的需求。價格的降低,讓過去對很多人來講是夢想的書籍,如今可以真正擁有了,伴隨而來的還有知識的傳播與教育的推進。

3、印刷更加保證了書籍內容的準確性。(在書籍還使用手抄時,每部分的兩個抄本幾乎不會完全相同。)如今,儘管書中的錯誤依舊無法避免,偶爾還會出現荒謬的錯誤,但事實上嚴重的錯誤與偽造已被消除了。至少,某版全部冊數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印刷術的重要性?毫無疑問,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成果之一。15世紀遠途探險仍在進行,古典文藝復興正處於高潮時,西歐發明了印刷術。這項發明是中世紀的產物,但它的影響深遠,甚至可以說它要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多地決定了現代文明的特性與質量。

三、火器

火藥的製造與火器的運用,大大地影響了近代生活。最明顯的影響便是,15世紀的戰爭方式發生改變,國王們的權力得到鞏固。

火藥?火藥曾經被中國人與阿拉伯人使用。在歐洲,火藥製造的秘密被發現於13世紀。14世紀的時候開始在歐洲諸國進行使用。人們製造出青銅炮用於發射笨重的石頭。青銅炮與石炮彈很快便被鐵炮與鐵彈所取代,還發明了步槍或者滑膛槍。

對封建制度的影響?槍炮的使用摧毀了封建制度,因為封建城堡無法抵禦炮彈。儘管封建騎士身穿光亮的鎧甲,手拿長矛,卻不是步行的攜帶滑膛槍的普通人的對手。火藥時代開始時,騎士制度與騎士精神的時代便結束了。

對君主政體的影響?隨著火藥與火器的使用以及國家收入的增加,國王們開始僱傭士兵,維持日常軍隊,給他們配備槍炮。大炮非常笨重,滑膛槍屬於粗糙的燧發槍,可是它們要比叉、矛、劍與箭有效得多。國王擁有了裝備火器的部隊,便可以征服很難掌控的封建領主,鎮壓暴動的平民百姓,或對附近的王侯們發動戰爭。從此他便擁有了專制政體的重要工具。歐洲的很多國王就是使用這些武器與軍隊,去擴張他們的領地和鞏固自己的權勢。

四、航海羅盤

印刷機促進了思想革命的勝利,如果沒有它,書籍依舊是富人的奢侈品,報紙也沒人知道,更不可能普及教育。火器引發了戰爭與社會革命,它們用槍炮裝備的步兵取代了披鎧甲的騎士;它們打垮了封建領主而抬高了百姓。同時,因為擴大了專制國王們的權力,所以幾乎引發了政治革命。

第三項發明,就是航海羅盤,引發了在航海、發現、探險、殖民與商業上的巨大運動,幾乎是一場航海革命。

羅盤的歷史?磁石指南針,常被稱作航海羅盤,人們並不清楚它的早期歷史。早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就知道了外形粗糙的羅盤。可是因為中國統治者的政策與中國的習慣,中國人不太想從事航海事業,所以羅盤在遠東不是很重要。

磁針在歐洲到底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假如像很多人所推測的,磁針是經由阿拉伯海員和商人從中國帶來的話,在它首次被帶入歐洲時,已經是一件航海工具了。也就是說,磁針是用於掌控船隻的一種裝置。

文獻中首次提及羅盤,是在亞歷山大·內卡姆於12世紀所著的一本書裡。他說這是一根放在支軸上面的針,任由它自行停止,它便給航海者指明了航行方向。在另一本書裡,內卡姆是這麼寫的:「航海者在海上,在雲霧蔽日的白天或者在夜晚的黑暗裡,不知道該朝世界的哪方行駛時,便可以用磁石觸引一根針,這根針便轉動起來,直至它停止旋轉的時候,針尖便會指向北方。

在內卡姆的記錄以後,又出現了各種使用磁針幫助航行的記載。早在13世紀時,歐洲的航海者好像已普遍知道了磁針。在1269年,人們好像已觀察出磁針的偏差,也就是說,它與正北的距離。英國著名詩人喬叟於1391年便寫出了將羅盤盤面分為32度的事。

在商業需要與宗教熱忱帶給歐洲前往遠方探險與貿易的強大動力時,科學便開始向其提供工具,其中,航海者的羅盤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第23章 遠方探險與貿易

在 14世紀之前,世界上的有些文化地區之間就存在頻繁的交往。可是在整個早期,人們對其他遙遠地區的民族,一直不瞭解。古時埃及人、希臘人與羅馬人對中國或者日本知之甚少,對美洲一無所知。古時中國人對羅馬人、希臘人與埃及人只存在最模糊的認識。而對古時的美洲人來說,舊世界是完全不存在的。

為什麼歐洲發現了世界?在近代時期,世界上的每個地區都相互進行密切交往,這是值得關注的事實。這種密切交往的方式與事跡是奇妙的。

可是為什麼歐洲人要前往探險與發現呢?為什麼近代世界大多數被歐洲化了而非亞洲化了呢?這些大問題不容易進行準確與徹底的回答。但我們大膽提出,為什麼是由歐洲前往遠方探險與發現的兩個主要理由:經濟需要與宗教熱忱。

經濟上的需要?世界被歐洲人所發現,由於他們是商人,滿足經濟需求的商人,還由於需求是相當大的。他們對世界各個地方的需要,多於世界各個地方對他們的需要。

正如有人曾經說過,「歐洲很飢渴」。這句話從種種意義上來講都是對的。很多青年人渴望探險。一小部分國王渴望征服。在歐洲人口密集的地方,千千萬萬的人渴望土地和所獲。正如幾個世紀之前這種動機驅使野蠻民族來到歐洲一樣,如今再次驅使人們離開歐洲,去發現新世界。

除了強烈的探險慾望、征服的野心和對土地與糧食的需求之外,富有的人們還有一種日益增長的對舒適與奢侈品的需求。很多這樣的物品能夠通過和非洲與亞洲的貿易獲得。十字軍沒減少貿易,反倒是增加了貿易。威尼斯與熱那亞在東西方間的貿易過程中變得富庶。可是後來土耳其人佔領了近東,商人們無法從老路前往亞洲,所以他們開始找尋新路,同時找尋新的供應貨源。

基督教傳教士的熱忱?宗教在歐洲佔據統治地位,基督教曾經是(如今還是)世界上空前熱門的傳道宗教之一。在中世紀末,基督教傳教士已踏遍歐洲,並且逐漸轉向亞洲。此時恰恰是商人們也想找尋新路的時候。最後,商人們與傳教士們一起離開歐洲,一起旅行至世界上最遠的地方。

一、在遠東的傳教士與商人

歐洲同中亞、東亞的直接交往,始於13—14世紀。此時,在成吉思汗和其繼承人統治之下的蒙古人正從中亞向外擴張,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那時優秀的基督徒,包括教皇與法王路易九世,預見到如果蒙古人改信基督教,他們將會成為十字軍反抗穆斯林最可貴的同盟軍,另外還是一種將基督教擴至其他地區的方法。

最後於1245年,一位名叫約翰的聖方濟各會修士柏朗嘉賓被派往遠行,途經波蘭、俄國,又前行了3000英里,來到了蒙古大汗的首都。約翰拜見了大汗,並不是很成功,可是兩年後他回國了,詳盡地寫出了自己的旅行與觀察筆記。之後沒多久,還有一位名叫威廉的聖方濟各會修士魯布魯克,也被派執行相同的使命。威廉自君士坦丁堡向北,又向東繞過黑海與裡海,在蒙古大汗那兒住了半年時間,他也未達到自己的主要目的。但是他所寫的書卻介紹了很多情況,頗受歡迎,有利於激發歐洲人對遙遠陌生的亞洲各地的興趣。

波羅兄弟?這兩位聖方濟各會的修士約翰與威廉,都聽說過很多有關中國的事情,可是第一批訪問並探訪中國的歐洲人是威尼斯商人。兩位姓波羅的兄弟,約於1260年找到了前往中國的路,來到了忽必烈的宮廷。我們一定要記得,蒙古人統一了中國,忽必烈登上帝位,建立了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他支持和協助藝術與學問,對每種宗教都表示寬容,而且鼓勵中國與外界通商。所以,在波羅兄弟來到北京時,忽必烈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耐心地聽他們講述歐洲的事情,而且委託他們前往邀請100名基督教傳教士來到中國。

波羅兄弟取道波斯北面與亞美尼亞,於1269年回到了威尼斯。

馬可·波羅?波羅兄弟為中國邀請100名基督教傳教士的事情並未成功,可是他們自己卻對遠東產生了相當濃厚的興趣,所以沒多久便去中國進行了第二次旅行,還帶上了其中一個人的兒子,也就是另一個人的侄子,年輕的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成為了中世紀最知名的旅行家。

他們走了四年的時間,途經亞美尼亞與波斯,穿過戈壁。後來,他們在中國逗留了17年,學習當地的語言,還為忽必烈服務。

年輕的馬可·波羅用他的聰明才智獲取了可汗的特別寵愛。可汗委派他很多官職與機密的使命。如此他便得到了許多不只有關中國,還有關鄰近民族的知識。他於1292年向忽必烈辭行,搭船離開了中國。停靠在香料群島與印度南部之後,他們向上行至波斯灣,自那裡從陸路來到了地中海,最終於1295年回到了威尼斯。

馬可·波羅回去之後沒多久,便加入了威尼斯與熱那亞間的戰爭。熱那亞人將他俘獲了。在一年的監禁時間裡他寫出了在遠東的所見所聞。他的書成為最具價值的記載。之後很多歐洲人,包括克裡斯托弗·哥倫布,都對閱讀此書產生了無盡的興趣。

在中國的商人與傳教士?隨著他們的腳步,大批歐洲商人與傳教士找到了前往中國的路,有些人自陸路途經俄羅斯與蒙古,另外一些人經由海路自波斯繞過印度與印度支那。14世紀前半期,有一段時間,遠東好像也被基督教化了。可是在14世紀後半期,中國爆發了一場佛教徒革命,最後明朝掌控了大權。信奉佛教的明朝人統治中國達近三個世紀,消滅了基督教。

遠方契丹的誘惑?可是歐洲並未拋掉所有,幻想與希望仍然存在。歐洲人當時對中國的稱呼為契丹,他們所知道的有關契丹與印度群島的事情,讓他們記憶猶新。他們已獲得的成果,激發了他們的野心。他們依舊期望為他們的信仰贏得教徒,還為自己獲取豐厚的遠東貿易利潤的主要部分。假如他們無法再安全踏上舊的陸路,他們就必須找到前往印度群島與契丹的新水路。

二、亨利親王與瓦斯科·達·伽馬

當然,新水路的可能性是葡萄牙人提出來的。他們居住在歐洲的西南角端,而且已沿著非洲蜿蜒的海岸走了很遠。他們為什麼不一直走下去呢?或許再向前走一些,海岸便會向東轉,前往印度群島與契丹的路就通了。他們知道非洲是廣闊而充滿危險的,但是他們卻一直夢想環繞著它航行。

航海家亨利親王?實現這種夢想,是葡萄牙皇室幹練的亨利親王一生的理想。他常被稱作航海家亨利,出生於1394年,卒於1460年。雖然他自己並未真正駕駛過船,可是他卻幫助他的同胞去征服海洋,還贏得了一部分世界貿易。首先,他在葡萄牙建立了一座航海學校,吸引當時最擅長航海的意大利航海者與最有學識的地理學者們來到這所學校,而且學校每年向外輸送包括戰士、商人與傳教士的海上遠征隊。他們再次發現了馬德拉群島與亞速爾群島,並建立殖民地,他們沿著未探測過的黑大陸的海岸越走越遠。當時的地圖只畫到了黑暗的邊緣,可是航海者的羅盤卻不分晝夜地指引他們前行。

迪亞士與黑大陸?事實上,黑大陸要比亨利親王所想像的大得多。在他於1460年去世時,葡萄牙人只在它的西岸行駛了約一半的路程。在那個地方,他們覺得找到了前往東方的通道。他們在幾內亞的巨肩之下朝東行駛了很多里路,與喀麥隆的山脈相撞。可是航行依然繼續。

1488年,一位英勇的船長巴托羅繆·迪亞士來到了非洲的最南端,他將它稱為「暴風角」。可是在他回來匯報發現的時候,葡萄牙國王卻說,應該稱它為「好望角」,因為他們當下已有好的希望到達印度了,自此它便被稱作好望角。

瓦斯科·達·伽馬?國王的樂觀被證實是對的,因為九年以後,1497年,還有一位葡萄牙航海者,瓦斯科·達·伽馬,行船繞過了好望角,然後在非洲的東岸摸索著向上航行,到達了馬林迪,在那他找到了一位阿拉伯的領航員給自己指路,跨越了印度洋來到了印度。當他在印度的卡利卡特(並非加爾各答)登岸時,瓦斯科·達·伽馬豎起了一根大理石柱子,當作是自己發現自歐洲到東方的一條新路的紀念。1499年他回到了里斯本,所帶回的東方貨物的總價值是自己遠征經費的60倍。

達·伽馬發現的結果?自此之後,葡萄牙的船隻便時常取道好望角向東方駛去,回去時載滿了香料、絲綢與珠寶等貴重物品。基督教的傳教士與商人也一起前行,他們在商人做買賣的地方進行傳教,尤其是在卡利卡特北部的果阿鎮。

葡萄牙商人佔領了錫蘭、蘇門答臘、爪哇與香料群島。他們於1517年來到了中國廣州,於1542年到達了日本。一位能幹的傳教士弗朗西斯·哈維爾在印度與日本教學。到了1600年的時候,日本的基督徒達到了20萬以上,印度還要更多。基督教的這些進展並非是長久的,葡萄牙的商業優勢也未能持續太長時間。儘管這樣,自15世紀至目前,歐洲與遠東的交往一直是直接和連續不斷的。

三、哥倫布、卡博特父子與麥哲倫

文蘭的維京人?在10世紀與11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曾經朝西航行,在格陵蘭創建了殖民地,而且前往一個被他們稱為文蘭的地方進行訪問。文蘭可能是在北美洲,但是當時那個地方並未發生任何重要的事情。歐洲還未準備好環行全球,印刷機也未開始傳播這個消息。維京人在文蘭的定居地很快便消失了,歐洲忘記了文蘭。差不多在500年以後,歐洲與美洲間產生了重要的交往,並且這種交往純屬偶然。

哥倫布的計劃?中世紀很多有學識的歐洲人,與一些古希臘人一樣,相信地球是圓形的,而且相信海洋環繞過歐洲與非洲,向印度、中國與香料群島延伸;可是沒人能想像到中間還橫亙著南北美兩大洲。

15世紀,在葡萄牙正找尋一條繞過非洲前往印度的新水路的時候,一位熱那亞的意大利航海者想橫渡海洋朝西直行,或許能夠更快速更容易到達遠東。他便是克裡斯托弗·哥倫布。他沒提議去發現美洲,因為他沒想到還有美洲的存在。他只是計劃向西展開遠洋航行前往印度群島。他用少有的膽量與耐心,長時間的辛勤勞動來做準備,還勸說其他人相信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為他的實驗籌措費用、船舶與人員。

伊莎貝拉的援助?哥倫布的計劃與理論好像是非常合理的,可是卻不易付諸實踐。那時的小航船並不適合遠洋航行。哥倫布求助於葡萄牙國王,可是國王卻覺得將葡萄牙的努力限制在圍繞非洲的探險範圍要更加明智。

哥倫布轉而求援於西班牙的斐迪南與伊莎貝拉,可是當時的他們正忙著進行反抗格拉納達穆斯林國家的十字軍戰爭,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太在意哥倫布。後來,經由對哥倫布與他的理論感興趣的多明我會托缽僧們的懇請,伊莎貝拉王后在佔領了格拉納達以後,才被勸服來支持這次大膽的遠征。因為她的幫助,哥倫布最終於1492年8月起程了,帶上載著88人的三艘小船,與給契丹大汗的一封介紹信。

新「印度群島」?沒有幾個探險家有比哥倫布更大的膽量與毅力。想一想,乘坐一艘只有現代遠洋輪船二百分之一大小的航船,去橫跨大西洋!

哥倫布周復一周地向西行駛。他所帶的人都喪失了信心,漸漸要開始反抗了。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他們的眼前依舊是茫茫的大海。不會絕望的哥倫布一直在堅持他的理想,直至最後,於1492年10月12日,眺望的人發出了「陸地,陸地!」的歡呼聲,他登上岸,感謝上帝,而且宣佈這片陸地歸伊莎貝拉王后所有。

如果有人告訴他說自己發現了新大陸,他會感到很驚奇。他絕對沒想到,他所登上的只是巴哈馬群島之一,距離印度與中國還有上千英里。他相信自己發現的島就位於亞洲海岸邊東印度群島之中;他將土著稱作「印第安人」。他們自此便一直被稱作印第安人。

哥倫布回到西班牙之後,向斐迪南與伊莎貝拉匯報了自己所找到的印度群島。他於1493年、1498年與1502年三次回到美洲,帶來商人與傳教士、探險家與殖民者,而且仍在尋找日本王國、中國、香料群島與印度。這些地方他一個都未找到,可是他卻對加勒比海、委內瑞拉與中美洲沿岸進行了探測。

哥倫布或許並非首位橫渡大西洋的歐洲人,可是發現新大路的榮譽應全歸他所有。因為自他的首次偉大航行以後,歐洲與美洲便開始了密切聯繫。

卡博特父子?英王亨利七世於1497年僱用了另一位來自熱那亞的意大利人約翰·卡博特向西行駛。他的使命是「前往找尋與發現,在這之前所有基督徒們都尚未知道的、屬於不信神與不信教的人們的全部島嶼、國家、地區或者行省」。他橫渡了大西洋,自布里斯托來到了佈雷頓角島,回來匯報說,他還到過大汗的國家。

1497年,約翰·卡博特的兒子塞巴斯提昂·卡博特可能與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或許於1498年航行至北美。不管怎樣,1497年約翰·卡博特的航行,讓英國最先提出對北美大陸的所有權。塞巴斯提昂·卡博特的早期航行或許強化了這個主張。後來,塞巴斯提昂·卡博特在為西班牙服務的時候出名了。

卡布拉爾?葡萄牙的一支艦隊於1500年在卡布拉爾的統率之下,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行駛,計劃循著瓦斯科·達·伽馬的航線駛抵印度。大風與激流將船向西推行得這麼遠,讓他們接近了南美海岸。這些葡萄牙人登上了岸,將這個地方稱為維拉克魯斯,而且宣稱它屬於葡萄牙。這地方很快便被稱作巴西。

阿梅裡戈?約在此時,一位佛羅倫薩的意大利人阿梅裡戈·韋斯普奇,他時而為葡萄牙服務,時而為西班牙工作,他航行過幾次,而且寫了一些有關「新世界」的書信,他聲稱自己發現了「新世界」。他或許是首個認識這個地方是新大陸的人,他好像還是首個幸運地讓自己的故事得以出版而且在歐洲普遍流傳的人。由於他是首位將「新世界」寫成書並出版的,新世界便由「阿梅裡戈」命名,稱作阿美利加。

麥哲倫?歐洲人相當緩慢地逐漸知曉了美洲並非亞洲而是一個新世界這個驚人的事實。就連在西班牙的探險家巴波亞於1513年通過了巴拿馬海峽,而且發現外面是一片廣闊的海洋之後,人們仍在夢想幾天之後便能夠將船開到中國。直至斐迪南·麥哲倫於1519年自西班牙航行,一直向西南橫渡了大西洋,經過接近南美洲南端的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海峽,又跨過了廣闊的太平洋之後,這種看法才被消除。在菲律賓群島,麥哲倫被當地的土著殺死了,可是他的一艘船舶卻成功地繞過了非洲,回到了歐洲。這是首次環世界航行,而且成為整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行之一。直至16世紀中期,新世界已經對歐洲實施開放,在很多方面建立了穩固的聯繫。

四、歐洲與世界的交往

目前歐洲已將世界掌握在手裡,它究竟做了些什麼?換言之,歐洲在15世紀與16世紀的擴張,對世界的其他地區產生了什麼影響?

《全球通史(上):從史前史到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