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白衣飄飄上陣單挑,燒了武俠小說去買甲吧【盔甲裝備】

大漠蒼莽,風沙漫漫,兩軍對壘,人喊馬嘶。

突然間,己方陣營裡躍出一名英俊少年,幾個起落縱入敵方陣中。只見他長髮拂風,一襲纖塵不染的布衫,赤手空拳,白衣飄飄,如蝴蝶穿花般在敵陣中掠動,掌風到處,敵軍人馬驚呼倒地,一時間陣腳大亂……

您認為穿越到唐朝去打仗,等待您的會是這樣拉風炫酷的場景嗎?哈哈,其實如果您真要一襲白衣不穿護甲地衝向軍陣,最可能的情況是:

第一,在您跟敵軍將士距離拉近到十米之前,已經被對方的箭射成了刺蝟;

第二,如果敵軍的弓箭手都是鬥雞眼,戰鬥力負五,允許您跟敵人有了近身接觸,那麼幾十條長槍橫刀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集中攢刺,您能躲過去的概率微乎其微;

第三,假如在刀槍劈刺下您還剩有一口氣,對方騎兵風捲殘雲般地衝殺過來,無數馬蹄也會毫不客氣地把您踏成出廠日期詭異提早的肉醬,毫無倖存機會。

所以,那什麼高富帥少俠輕衣薄衫上陣單挑揚名立萬的美夢,普通百姓還是少做吧。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唐朝腦袋正常的名將猛士們都會不遺餘力地給自己折騰上好鎧甲,而且還會為此相互炫耀斗富。至於故意不穿鎧甲的衝鋒勇士們倒也有些,他們要麼是太窮負擔不起,要麼是想靠另類行為藝術博出位。

唐朝最著名的一副鎧甲,應該算是前幾年莫名其妙火了一把的「黃金甲」。跟影帝美女歌星無關,唐朝的「黃金甲」是李世民當秦王時穿戴過的,在他二十三四歲就統一中原立下不世之功以後,班師回朝,進長安的時候身上就披掛了這麼一副黃乎乎金燦燦的行頭,招搖過市,身後跟著萬名騎兵控馬列隊行進,場面十分威武壯觀。史書上沒具體記載這副「黃金甲」到底長什麼樣子,不過我們可以來猜上一猜。

您跟著我穿越回武德四年,秦王世民班師回朝的入城儀式上。看著,那小子過來啦,這一身光芒耀眼的……咱們學孫大聖舉手遮眉,瞇眼看看。呃,客人您別突然笑翻在地嘛,這種儀態也太不恭敬了,小心被秦王衛隊抓起來揍哦。

當然,我理解您為什麼會笑得上氣不接下氣肚皮都要破掉了。您是覺得這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黃金甲」,某部分太像現代女性習慣天天穿著的一種內衣對吧?您還要問秦王同志的罩杯是多大的?嗯……那邊的衛士,這裡有個刁民對大王不敬,麻煩拉走砍頭,謝謝。

唐朝最高端的護甲,叫「明光鎧」,它的特點就是胸前有兩片罩杯……呸,兩片「金屬圓護」,就像一左一右掛了兩面圓鏡子一樣。在戰場上,磨亮的金屬圓護會反射太陽光,給敵人造成一定的困擾和威懾,就像漢代鏡銘裡說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時人把它命名為「明光鎧」。

「明光鎧」漢末三國時已經出現,但因為製作技術要求高,比較昂貴,到南北朝後期才漸漸大量生產,到唐朝則一躍成為《唐六典》所載十三種甲中的第一名。在這個漫長的時期中,歷代穿「明光鎧」形象的陶俑都有出土,有些沒文化的現代人一看就驚呼「大胸脯女武士」,權當給我們提供笑料了。

「明光鎧」在唐朝也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完善的過程,到唐末時期,整體已經變成如下模樣:

兜鍪(頭盔)下面帶有很長的護耳,可以接到頸甲處,把戰士的頭部保護齊全。頸護與兩肩的「披膊」連在一起,這一對披膊後來做成獸頭的形狀,所謂「獸口吞肩」是也。

身甲上除了胸前左右圓護外,肚子上還有另一個圓護,能擋住肚臍。背後也有甲片,跟胸甲在肩頭用帶子扣連。腰下左右各垂著一片保護大腿的膝裙,中間垂一片「鶻尾」,是保護命根子的。此外,胳膊上還有臂護,小腿上縛有「吊腿」,使戰士的整個身軀都能得到硬甲保護,已經相當完善。此後歷代流行的鎧甲都基本上以「明光鎧」為藍本,直到現在,我們在京劇舞台上還能看到近似的盔甲行頭。

「明光鎧」是唐朝最流行、最時尚、武人們都追求的高端鎧甲。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鎧甲也算比較常見,只是正處於漸漸退出歷史潮流的時期,那就是「襠甲」。

您覺得這兩個字好生僻好煩哪。沒關係,其實這種甲可以直接簡寫成「兩當甲」,因為這個名字的來源就是「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胸前覆一大片甲擋護身前,後背覆一大片甲擋護身後,所以叫「兩當甲」。

這種甲形制比較簡單,前後兩大塊在肩部用帶子穿起來,腰部再一束,看上去就像背心馬夾一樣。其實它主要是用做騎兵們的護甲,因為穿著靈活方便不妨礙馬上動作。也是在漢朝就有記載,但在南北朝期間最流行,到隋朝也還是軍隊的護具主力,到唐朝就不行了,漸漸讓位給更華麗更燒錢的「明光鎧」。

《唐六典》裡記載的唐朝鎧甲還有: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這些甲的分類標準比較混亂,有些雖然是軍中實用的但不太多見,還有些是純儀衛性質裝樣子的,所以就不多說了。

您瞭解到自己衝鋒前身上應該披裹什麼了吧?那下面來說說您手裡拿著的護具。

盾牌?對,當時叫「彭排」或者各種「排」「牌」。唉,您這馬上左顧右盼的,是在找那種黑黝黝的圓形鐵盾嗎?別瞎費勁了,好好聽我說。

您印象裡那些一手持刀劍、一手拿圓盾、踉踉蹌蹌且戰且退的武士形象,八成是從西方古希臘羅馬故事裡照搬過來的。在我國,步兵們使用的盾牌,幾乎就沒有圓形的,而大體是長方形。整體窄而高,有的兩頭做成尖角型,最高的上沿能到步兵的頸部,有的盾牌把手附近還有支架,可以讓步兵把盾牌支在地上,自己躲在盾後遮蔽射箭。

至於那比較小的圓形盾,一般是給騎兵用的,為的是操控方便不佔地方。此外,唐朝的「盾」也不是都有錢用鐵製,大量的盾牌是木頭做的。《唐六典》記載的盾牌有六種:膝排、團排、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其中「團排」應該是指騎兵用的圓盾。

總的來說,唐朝的統治者和軍隊將領們,對於護具的重視程度遠遠低於對武器的重視程度(反正士兵們命如螻蟻,死了也沒什麼,能好好攻擊敵人把仗打贏才是重要的)。按官方文件的規定,每名士兵都至少要攜帶三種武器,但護具平均下來一個士兵都攤不上一件。只有60%的士兵能得到配發的鎧甲,能有盾牌的士兵更是只有20%左右。還剩20%啥護具都沒有怎麼辦?靠自己斗吧……

鎧甲也是朝廷嚴控嚴管的兵器,禁止私人持有。在軍隊裡給士兵們配發鎧甲也是件麻煩事,大家都知道,人的高矮胖瘦有時候差很多的,比如你老兄在現代營養條件下長大,穿越到唐朝去估計算是大個頭猛男,那麼唐軍給您配發的鎧甲就應該是一件「大號」的。另外還有中號和小號,一共三種,按士兵們的身高體型配發。

您覺得佔便宜了嗎?想得美,當時的鎧甲是用許多小型甲片編綴成的,又是手工操作,所以甲片的數量和重量很不統一。因此您領完鎧甲以後,先要找個清靜地方自己坐下來,瞪大眼睛、一五一十地數這件甲上甲片的行數和葉數,記在甲襟上,再稱量全甲的重量,記在袍背上。用完歸還時,要按所記錄數字核對,對不上要挨罰喲。

怎麼樣?夠麻煩的吧?不過唐朝其實還算好點兒了,您只要負責折騰自己穿戴使用的鎧甲和盾牌就行了。如果您再往早期穿越個一二百年,到了南北朝的北方地區,那不但要為自己的護甲盾牌煩心,還要再額外張羅自己坐騎的鎧甲呢。

戰馬也要穿甲?對呀,這是南北朝特點非常鮮明的一個現象,被稱為「甲騎具裝」。「具裝」就指的是馬的鎧甲。

簡單地說一下一匹戰馬的「具裝」大概是什麼樣子。

它分六個部分:第一,保護馬頭,像是給馬臉戴上一個面具一樣的「面簾」;第二,保護馬脖頸的「雞頸」;第三,保護馬前胸的「當胸」;第四,保護馬身的「馬身甲」;第五,保護馬屁股大腿的「搭後」;第六,豎在馬屁股上頭的「寄生」,據說開始是為了保護騎士的後背,後來大概發展成純裝飾用品了。

「馬鎧」最晚在三國已經出現,曹操就曾經感歎自己是屌絲,全軍搜羅遍了只能找出不到十具馬鎧,而官二代富二代袁紹隨便一嘩啦就是三百具。您知道馬的體型比人要大得多,對吧?所以做「馬鎧」比做人的鎧甲還要燒錢。這種騎兵和戰馬都是全副武裝全身包裹的「重裝騎兵」,看上去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光靠嚇唬都能把老百姓嚇跑了,但是供養他們實在是太過沉重的負擔。隋末時「甲騎具裝」還算軍中的戰鬥主力,到唐初統一戰爭的時候,就基本被淘汰了,朝廷儀衛隊裡還留了十幾對這個兵種,但已經不再上戰場實用了。

那邊的客人您問啥?想知道唐軍的戰袍、鎧甲、軍旗是什麼顏色的?您是打電腦遊戲打習慣了吧,什麼鼠標一點紅黑兩軍開戰……人數幾萬、十幾萬的野戰部隊。想搞統一制服成本是很高的,以唐朝的生產力還達不到。所以唐軍的視覺顏色是——什麼色都有,當然,會盡量在一個小範圍內把旗幟顏色統一起來,講究點兒的話,還要按「五行方位」來安排顏色,中軍屬土打黃旗,南軍屬火打紅旗,西軍屬金打白旗,北軍屬水打黑旗,東軍屬木打綠旗……

這位客人您說李世民不是有一支「玄甲軍」最著名了嗎?啊對,那是他陛下當大將時候的親衛隊和主力精銳,不過人數也就一千多,統一配發了黑色的戰袍。至於鎧甲,其實也就因為是精兵,能捨得給每人都配備鎧甲,而鐵甲用久了自然生銹發黑,也就成了史書裡艷稱的「玄甲」。[注43]您覺得這烏七八黑的千把人就是初唐最具代表性的軍隊顏色?搖頭,完全不對。

初唐時某海外屬國被鄰國攻擊,派人來長安求救兵。李世民陛下說距離太遠,我發大軍過去很不現實,不如給你幾千套「朱袍丹幟」,你們拿去給自己軍隊穿上,打仗時對方看到這顏色,會以為是我唐軍到來,把他們嚇跑算了······[注44]

所以唐軍的標誌性顏色應該是「朱袍丹幟」,紅色戰袍和紅色指揮旗。

黑雲壓頂的「玄甲軍」只能算是特例,更具威脅的顏色是火鳳燎原、霞光遍野、血流傾地。成千上萬唐軍身著明光甲,馬軍(騎兵)揮舞長槊策騎衝殺,步兵腰挎橫刀開弓激射,弦震如電、箭鏃如雨,後面緊跟著的是高舉如林的長槍陌刀,殺氣騰騰穩步推進……

不過,有了如此精良的兵器防具,也未必就肯定能打勝仗啊。如果沒有完善的訓練和戰鬥體制,就上面那看上去威風凜凜的戰陣,沒準兒跑在前面的一匹戰馬失蹄摔倒,絆跌了後面幾人,小混亂就能立刻滾雪球似的升級為大災難甚至導致全軍崩潰。所以還是那句話,人是第一要素,只有把人的素質練出來,武器裝備才能發揮作用。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瞭解推薦:

楊泓.古代兵器史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注43:《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八: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注44:《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五:······又能給爾數千朱袍丹幟,二國兵至,建而陳之,彼見者以為我兵,必皆奔走。

《唐朝定居指南》